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九十七章 (二合一)叛徒比敌人更可恨

四年前,不到三十岁的折可求便从其兄折可大手中继承了家主的重任,知府州事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兼河东第十二将正将,能力和手腕自不用怀疑。

其人其实很清楚姚老二究竟打得什么好主意,姚古明显是拿河东路兵马做诱饵以吸引同军的主力,但折可求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原因很简单——河东路是河东人的河东路。

若是河东人自己都不愿意为了收复河东路而拼命,就更别指望其他的援军会为了河东人的利益而流血。

折可求很清楚此次任务的艰险,对付同军这样的强悍敌人,兵多而乱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关键时刻还会造成混乱。

因而,明确了自己将要承担的任务后,其人就立即整顿兵马。

从三万七千人中挑出了六千老弱,留在西河县守城。

折可求还集合军官进行了几天的紧张合练,以保证金鼓旗令通畅,并派出斥候越境打探敌军的情报,做足了大战的准备。

上一次,府州兵马长途行军后便仓促应战,在交城县西被同军轻易击溃。

这一回,折可求充分吸取教训,决定步步为营。

十二月初八,朝廷预定攻击发起时间的前一天,折可求率军北上,至郭栅镇留下四千人于此扎营。

随后,其人又带着剩余大军转道向西北方向继续行进,至子夏山便停了下来,早早扎营,休养体力。

次日,天刚刚亮,吃完早饭后,再次留下五千人驻守营地,折可求亲率剩余的大军直扑东北方向文水县。

折可求的行动很果断,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或者说,敌军根本就无心防守。

文水县城中仅留有三百守军维持秩序,见到宋军前锋后,就果断开城逃遁。

宋军左翼兵马前锋韩权担心有诈,逗留了好一会才敢进城。

同军果断弃守文县,顿时让左翼宋军陷入了被动。

继续进军交城县就必须跨越文水,已经到了年底,连日天寒,文水早就结冻,倒是不用担心渡河问题。

折可求是怕本部进展太快,会中了同军的诱敌深入之计。

可若是停顿于此,就有坐视其他几路兵马突入被敌军逐个击破的风险。

为统一思想,折可求召集众将研究军情。

直秘阁参军事折彦质认为既然确定了四路大军齐头并进,就不应该犹豫。

且敌军兵马不足,得知朝廷大军来援,为集中兵马,弃西线而守东线可能性极大,早日拿下交城和清源两县,再合兵进取阳曲以竟全功。

折彦质这番话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有一定的依据。

同军打了两个月都没能打下阳曲城,已经师老兵疲,且后方岚、府、麟、丰、晋宁、火山等军州依然掌握在大宋手中的情况下,在太原府立足本就不稳。

其部的后方是北面的燕西路和东面的河北路,未虑胜先虑败,退往东线保住后路不失,再尝试击败一路或数路宋军,方是人之常情。

知晋宁军事罗称却认为折彦质过于想当然,同军战力彪悍,未必就不可能自持力强而弃东线守西线。

但对宋军来说,只有同军的主力出现在西线,方能有包围并全歼他们的机会。

若同军的主力敢前出到交城,反而是好事。

只要左翼拖住了同军,鄜延路与河中府援军就能轻易攻破防守空虚的清源县,并迅速完成包抄,一举解决这一股不自量力的敌军。

二人的意见虽不一致,却都是主张进攻,其他众将也基本赞成尽早收复太原府。

折可求见军心可用,便不再犹豫,当即下达命令。

其一,派信使前往刘光世、姚古报捷,并催两部人马赶紧出兵;

其二,命郭栅镇及子夏山两营各出兵马两千转至文水县;

其三,由兵马使韩权领五千人北上,前往文水河岸立营,并做好大军渡河的准备。

任务分派之后,折可求并没有坐守文水县城等待天黑睡觉。

朝廷大军收复失土赶跑同军,自然少不了本地百姓箪食壶浆喜迎王师,哭诉侵略者罪行的戏码。

折可求其实不太在意这些政治作秀,他更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将同军赶出河东路,而从被同军祸害的上户嘴中应该能得到一些有用的情报。

其人专门抽出时间,询问了十几个本地上户。

根据这些人的描述,虽然还是不能确认敌人的去向,但同军占领文水县后做了很多恶事,非常不得人心这点,却是可以确认的。

这点很关键,同军有没有在太原府站稳脚跟,关系到宋军下步的进攻策略。

赶至文水河畔筑营的韩权也传回了好消息——对岸没有发现同军动向。

天黑前,郭栅镇和子夏山抽调兵马相继赶到了文水县。

忐忑不安地等了一晚,前出的韩权部依然没有发现敌情。

确定了北线没有问题,折可求在文水县留下三千人马后,带着一万八千人赶赴韩权准备好的渡河点。

文水河果然结冻,且冰层厚大三尺,通行大军完全没有问题。

韩权担心冰面打滑,还在上面铺设了一层干草。

大军顺利渡河,没有出现任何意外,至申时,折可求部顺利进抵交城县下。

这座见证了府州折氏子弟兵折戟沉沙的城池,此时却向折可求敞开了大门——城中仅有的五百守军,早在一日前,见到文水县的溃兵后,就一起逃跑了。

大军再次休整,折可求将头一天在文水县所做的事再做一遍,得到了更多同军欺压良善、祸害百姓的事实,其人终于明白了同军为什么不见踪影。

换成任何一支侵略军在他国领土上做了这么多的恶事,也不敢冒着后方空虚的风险,赶到几百里外与敌大战。

即便如此,折可求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警惕,并没有被接连收复失地的大功冲昏头脑。

其人不仅否决了韩权连夜奔袭清源县的建议,考虑到交城至清源县仅四十里,宿营时,还在城外留下了六千人立营,以与城中兵马呼应,防止敌军夜间偷袭。

折可求的慎重是对的。

十月十一日,左翼宋军留下五千人驻守交城县后,向着战前约定的西线人马交汇地清源县进发。

大军行进二十余里,前锋韩权遣人来报:同军出清源县城五里扎营,挡住了大军继续前进的道路。

传信军士还没有汇报完,折可求就变了脸色,咬牙喝问道:

“真是贺权!你们可看清楚了?”

韩权派回的信使是府州子弟,与知州相公有些熟识,见折可求面目狰狞,却不甚慌张,说话依然有条有理。

“小人们隔得太远,看不清敌军营中的景象,没有见着贺权这贼,只看到营中大旗上写着‘河东路第五将贺’。”

“呸!这狗贼还有脸继续使用大宋的军旗!”

同军入寇代州,轻易打到太原府,导致河东路形势大坏,逼得折可求尽起麟府子弟解救危局,却在交城一战折损小半。

此番就算最终能赶走同军,府州折氏也已经元气大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家族的实力。

普通战兵还好说,消耗快补充也快,只要能保留一些老兵骨干,经过一二十年的休养生息,新一代子弟就能接过上一代的刀枪,继续上阵杀敌。

但在代州一战中被俘的可存、战死的可与,交城一战中死去的可兴、彦生等能撑起折氏未来二三十年的优秀子弟,却是要靠天收,没办法批量培养出来。

正应了叛徒比敌人更可恨这句话。

折可求并不恨同军,战阵上刀对刀枪对枪,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好怨恨的。

其人怨的是贺权这种出卖同袍保富贵的无耻之徒,若不是这狗贼主动开城投降,可存未必会败,太原府形势就不会急速恶化。

甚至,自己也不会在交城遭遇大败。

这一切,都拜贺权这王八蛋所赐!

“你回去告诉韩军使,我马上就到,千万别放跑了贺权!”

“是!”

信使打马赶了回去,折彦直质赶紧靠了上来。

“大帅,不可因怒兴兵啊!”

“仲古放心,我自理会得。”

折可求很快就换了一副平静的面孔,语气也平缓了下来。

其人年纪轻轻便能掌控偌大的府州折氏,自不是能被敌人轻易牵着鼻子走的莽夫。

同军接连放弃文水和交城两县,却在离清源县这么近的地方立营,又安排最招宋军愤恨的降人贺权为营官,如此明显的诱饵,折可求如何看不出来?

其人刚才的发怒只是做给信使看的,以鼓励将士同仇敌忾,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

兵者诡道,为了打胜仗,无所不用其极。

但计谋终究是辅助手段,真正决定胜负的还是真刀真枪的搏杀。

同军在这个位置列阵,显然做好了被前后夹击的准备。

既然摆在了明面上,那就不要管他们什么计谋,直接以刀枪决定胜负。

“姚经略和刘副总管的兵马什么时候能赶到清源县?”

听到折可求询问这问题,折彦直心中的大石顿时落地。

看来家主确实很冷静,一直没有忘记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

同军主动收缩防线,西线左翼宋军两日下连下文水和交城两县。

按照之前的任务分工,右翼和中军的刘光世、姚古两军也轻易捡到了收复祁县和太谷县两地的大功。

姚古拿下太谷县后,有两条路线可选:

向西,占据太谷县西北的徐沟镇后,就可直入清源县。

向东,跨过蒋水和洞过水两条河流,便可攻击榆次县。

东线是种师中率领的朝廷主力援军,种、姚两家均扎根于西军,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两家子弟之间明理暗里的龌龊事不知道做了多少。

为了避免大战时扯皮,姚古和种师中出兵前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分开行动,两人一西一东,拿下清源和榆次两县后,寻到了敌军主力再会合。

刘光世的进军路线就更简单,拿下祁县,继续向北进军,下一站便是清源县。

实际上,两支友军初十就各自拿下了祁县和太谷县,并从城中上户嘴中得到了与折可求类似的情报。

由是,两军一边休整,一边等左翼兵马占据交城的消息。

折可求部顺利占领交城后,刘光世和姚古便做出了十一日同时出兵的决定,并派快马向折可求通报了本部的出兵时间。

折彦直为直秘阁参军事,做的就是辅助主帅行军打仗的事,早就算出了两部友军的进入各路径点的大概时间。

“回大帅,刘副总管部兵马申时前可至清源县,姚经略部应该不会超过申时。”

“好,继续前进!”

左翼宋军并没有直接赶至敌军的营地与之大战,走不到十里,至离敌营还有五里许的开生山位置,折可求便命部队停下,背靠开生山扎下大营,

随后,其人亲率六千人马前出,实地查探同军营地。

清源县以南的山道中,同军确实立起了营寨。

却不是一座,而是成三角形分布的三座小营。

三营之间都有较大的间距,忽略地上的障碍和营寨上敌军弓弩射击的话,宋军甚至可以指挥为单位快速通过。

营寨均为土木结构,并不是特别牢固,给人稍稍用力就能攻破的错觉。

很明显,不拿掉这三座营寨,折可求部就别想进攻清源县。

不过,其人不知道的是营中的兵马却不是同军,准确地说,并不是正规同军。

大战来临,李逵需要集中每一分力量以确保战斗胜利,太原、代、忻、宪、宁化和平定一府三州两军上万人的“义军”和俘虏便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

这些人中,既有主动绑了知代州事郭仲恂做投名状的义胜军,也有随知忻州事贺权卖身的忻州兵,还有战败而降的宁化军兵士,成分非常复杂。

这些人马全部打散整编了月余时间,到目前勉强可用,但“忠诚度”有限,相互之间还有矛盾甚至仇恨。

此番,李逵便将他们拉了出来,以在战斗中加速捏合和整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