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五十一章 科举的隐忧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泽回到燕京前,教部就已经按计划组织了本次恩科的初试。

比起两年前的第一次科考,今年的参考人数多了近四倍。

须知道新拓之地面积虽不小,但河北和京东文教不及江南,燕云长期在辽国统治之下,比起前二者却更逊,由此可见士子们的参考热情有多高。

这种现象并没有出乎徐泽的预料。

割据一隅的军阀和成功建国的政权,对读书人的吸引力本就不可同日而语。

但这次的初试关口却严了很多,通过初试的士子只有一千一百二十五人,仅比上一科增加了二百六十六人。

初试成绩放榜之后,徐泽立即召来相关部司负责人了解情况。

“落榜士子反映如何,有没有闹事的?”

“情绪失控当街大哭的有三个,但闹事的还没有发现。”

回话的是主管京城巡捕司司首杨喜,这个梁山水泊边的小少年早已长大成人,经过在高丽几年的历练,其人老成了不少,再不负当初的迷茫,做事更加有板有眼。

“嗯,继续关注。”

“明白!”

纶才大典无小事,稍不注意就会爆发很多问题。

上一科在大名府组织的考试是按分数取士,讲究多多益善,能“过线”就收。

正常情况下,参考的士子越多,基数就越大,能“过线”的士子也会越多。

本次恩科却不一样,录取人数和报名参考的士子多少基本没有关系。

而是由吏部先测算有多少个岗位需要补充,然后根据训部培训淘汰的比率上浮,确定今科需要的进士指标,再反推初试和大考的录取人数。

考试前,教部就按照皇帝的指示,将初试和大考需要录取的人数做了通报。

因此,恩科的录取比率虽比上一科大为缩水,但士子们的反应还算正常。

这也是王朝常态。

刚刚造反的时候,势力人才稀缺,只要想做事能做事的都要。

押对了宝,赶上了第一趟车,机会便是大大的。

当然,势力未成之时,盲目投靠造反者,失败后被清算杀头的可能性也大大的。

风险与回报成正比,道理谁都明白,就看你有没有这眼光和魄力。

待造反势力走上正轨后,可选择人才的面便会急剧扩大,选用的口子反而会越收越紧,再想挤进去就会越来越难。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要怨就怨自己当初没眼光。

更何况大同王朝初建,上升通道比起阶层严重固化的宋辽两国还是多得多。

本次恩科录取的比率虽小,但平分到各路州,也远超宋辽时期。

只是因为受了上一科录取比率大的激励,学识不高偏要凑运气的人太多,才会导致录取比率低而已。

“初试录取士子的数据分析做出来没有。”

“已经统计出来了。”

教部尚书陈集说完,便将袖袋中的小册子取出,交由内侍,再转交皇帝。

这份小册子实际是通过初试的千余名士子名册,做得很精细。

除了士子们的籍贯、家庭成分、主要社会关系和就读学校等信息外,还有各类数据分析,其中就包括徐泽需要的籍贯分布情况。

跳过基本信息,徐泽直接查看数据分析。

通过初试的士子中,京东籍比率约为百分之四十三,河北籍约为百分之二十七,燕京府籍约为百分之一十四,辽东籍约为百分之四,其余平、润、迁、来、隰、蔚、白、奉圣等州士子加起来,不足百分之十二。

这个录取比率要是放在后世,绝对能闹出大乱子来。

但在当前,却是基本符合大同王朝治下各地人口分布和文教发展水平的。

比如京东地区的人口本就是最多,又是同舟社最先耕耘的地方,学校普及程度最高,学生基数最大,符合初试条件者也最多,过“初试线”的士子最多便不足为奇。

再如辽东人口虽少,但纳入同舟社治下近七年,在这片人文荒漠推广教育比京东的阻力还小,虽是辽地,却接受“正宗”的同舟教育,能有这个比率,也很正常。

而润、迁、来、隰等州,人口既少,又多年动荡,文教不兴,根本就是来凑数的。

其实,这个数据中间还有“南北易姓”,大量京东、河北大族迁徙北地,为该地带去读书子弟的一份“功劳”。

不然的话,各地录取比率的悬殊还会更夸张。

站在士子们的角度,要是还在旧朝,很多人根本就没机会入围,现在好歹能通过初试,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但徐泽作为统治者,却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还是那句话,举办科举是为了用尽量公平的方式选择帝国需要的治政人才,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人搭建晋升之阶。

京东路科举状元肯定比初试就被淘汰的隰州士子会读书,但论对北疆的了解和对边地的感情而言,前者则远远不如后者。

民智未开、教育普及度较低的情况下,哪里会考试的人多,通常也意味着该地的在帝国朝野中的“嗓门”最大。

在交通落后乡土观念盛行的当世,朝堂上若是大臣籍贯扎堆,绝非王朝之福。

轻则影响帝国的大政方向,重则结党营私,甚至架空皇权。

而庙堂之外,文教兴盛的地方,也很容易靠著书立说操纵舆论。

帝国若是没有合理的选才机制,长期唯考试分数“公平”选才,就会使得科举兴盛的路州进入朝堂的人才越来越多。

而文教本就不兴的边地则会被逐渐边缘化,削减国防开支、抛弃维稳成本高的地方等奇奇怪怪的言论,也会堂而皇之地进入朝堂。

京东和河北还是赵宋文教相对落后的“北地”,就能在科举考试中占有如此明显的优势。

等到日后一统天下,将福建、江西等科举重路纳入治下,考试中的南北差距问题只会更严重,这个问题必须及早入手。

“陈尚书,下一科的参考士子只会更多,现行考试模式已经根本上形势的发展了。等大考后,你重新拟个方案给我。”

陈集进行数据分析,其实也想到了一些问题,只是没有徐泽思考这么深而已。

“臣遵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