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迟来的醒悟

水浒新秩序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迟来的醒悟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国的精英们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第三阶段扩张政策。

总体上讲,主要有两点。

其一,内迁与外迁并举。

二者听起来很绕,其实并不矛盾。

内迁人口是为了加速同化,以继续做大女直人的基本盘没错,女直人早就超越了狭隘的血缘民族概念,认识到文化和习俗的重要性。

外迁人口则是在新占领区打入女直人的楔子,以形成辐射效应,增强金国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其二,调整官员使用办法。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将朝廷放心又能干的官员派出去掌控重要城池,其余州县则暂时不做调整。

换句话说,完颜阿骨打放弃了稳扎稳打,逐步建立稳固政权的努力。

类似张觉这样的乱世枭雄也好,其他的贪官污吏也罢,只要承认金国朝廷的统治,并积极纳粮出丁,就能继续留在当地作威作福。

靠如此简单的政策,当然没法长期稳定地治理庞大的帝国。

很明显,这套政策只能作为金国灭辽,快速接手辽国地盘的过渡政策。

等以后,金国自己的治政人才培养出来了,迟早要对地方官员进行更替。

没办法,这就是小族建大国的悲哀。

家底太薄,尤其是治政人才稀缺,任你有千般本事,万般豪情,要想快速接手庞大的疆域,也只能因陋就简。

别管这套政策好不好用,有多少隐患,先尽可能地接手最大地盘再说。

这也是金国只占领了辽国很小一部分国土,就集中兵力,死死咬着辽帝追击不放的根本原因。

只有抓住辽国的政治首脑,让剩余的辽人失去效忠对象而成为一盘散沙,金国才能以这种简陋的治政方式渡过艰难的政策转型期。

不然的话,辽帝尚在,金国内部就会存在大批叛服不定的地方官员,金军就算再强悍,也只能疲于奔命。

要是没有同舟社的掺和,这一策略没准还真能成功。

但现在,辽帝还没有抓到,同舟社就已经占领了南京道,并向金国发出了“协同作战”的邀请,这一政策便极难维持了。

实际上,石秀北上联络金人,也带来了徐泽的对金国的真诚建议:

实在吃不下就不要硬撑嘛,有困难也别自己独自抗,同舟社急盟友之所急,随时愿意帮助金国解决一切困难。

当然,完颜蒲家奴并不知道徐泽会有这么好心,更不敢相信同舟社这个盟友真的会帮扶大金国。

其人在给皇帝的信中,基于中京道严峻的形势,建议立即停止追击辽帝的计划,并主动收缩防线,以应对同舟社随时发起的挑战。

金国这几年的扩张太快,是该停下来整顿一番了。

地盘小一点就小一点,保持稳定,先立于不败之地再说。

形势危急,蒲家奴自不敢多耽搁,当日就派人送信回会宁府。

至于护送石秀,就以等待皇帝口谕为由拖几天。

同、金两方同时参与灭辽之战,使得本就复杂的战争形势变得更复杂。

徐泽虽然派出了石秀与金国进行谈判,但辽国败亡,跑马圈地的大好时机他当然不会浪费,更不可能被动等待谈判有了结果再进军。

毕竟,同舟社和金国不一样,金国干不好的事情,同舟社能干得好。

同舟社基本盘更大,治政人才储备更充足,扩张手段也要更丰富。

实际上,石秀尚在金人护送下前往会宁府的途中时,同舟社海军就已经根据社首的命令,登陆并攻下了中京道迁州,截断了平州进入中京道的通道。

在同一天,平州辽兴军伪节度使张觉也终于认清了形势,并赶在武松限定时间的最后半天,前往义丰县出降。

乱世是普通百姓的末日,却也是英雄豪杰大展拳脚的舞台。

可惜,本有可能成为英雄豪杰的张觉,却没有选好开局地点,遇到了肚量极小军力还极强的徐泽,悲哀的成为了强者卧榻之侧的酣睡虫。

投降后,张觉的党羽李石被徐泽录用,授以知复连州事辽东,原知复连州事蒲离卜拟迁知蔚州。

高党暂时安置在武松军中,协助同军接收平州军政。

而张觉则被武松遣人送往燕京拜见社首。

没人知道徐泽跟张觉讲了什么,但张觉随后被徐泽录用,安置到了秘书室。

随后,平州张氏请示同舟社后,迁徙到了河北路河间府置业。

之后的数年时间内,燕云之地的大族南迁,南朝大族北迁逐渐成为了一时潮流。

南、北两地的很多大族在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的进程中,放弃根植多年的土地,主动迁徙的现象非常少见,后世将这一潮流称作“南北易姓”。

客观地讲,“南北易姓”极大加快了对立近两百年的两地民众交流速度,为新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不少后世专家学者的赞颂。

阴阳分两面,世间事是相互关联的。

当同舟社和金国为瓜分辽国政治遗产而明争暗斗的时候,被瓜分者辽国的皇帝却还在自己的国土上亡命奔逃。

金军大举西进,都统完颜斜也率军出青岭,副都统完颜宗翰兵出瓢岭。

大军目标直指辽国鸳鸯泊捺钵,南北并进,以夹击逃亡中的辽帝。

三月初三日,辽帝耶律延禧得知金军即将进击岭西,丢下前段时日仓促聚集的臣子,率兵仓惶逃往西京白水泺。

三月初七日,鸳鸯泊辽国留守官员群牧使谟鲁斡率部降金,并向完颜宗翰透露了辽帝逃跑的去向。

三月初十日,完颜宗翰率轻骑追击至白水泺,却扑了一个空,仅缴获辽帝未能及时带走的财货宝物。

早在一日前,耶律延禧就凭着自己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提前出逃,再次转进到了女古底仓。

三月十二日,金国大军转向攻击西京大同府。

三日后,大同府陷落,西京守军投降。

随后,完颜希尹奉命继续追击辽主至乙室部,竟然又一次扑空。

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洗礼,耶律延禧也觉醒了超强的战斗天赋,在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战术小白。

金军兵分多路,试图包抄辽帝的行动一再失败,愣是让耶律延禧多次赶在金军追上自己之前溜之大吉。

面对当世转进技术绝顶高手耶律延禧,完颜斜也、宗翰等人速战速决,抓住辽帝即回身解决南京道问题的战略,实际上已经宣告破产。

不仅如此,金军快速进军只攻城略地,却不能有效治理的问题开始显现。

三月二十一日,本已经投降金人的西京守军受皇帝耶律延禧百折不挠的勇气感染,据城叛乱,切断了金军继续西进的补给线。

而辽帝也率轻骑进入夹山,金军兵力不足,没法进山追击,西进战略彻底失败。

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金军都统完颜斜也面前:

继续西进追击辽帝,还是返身重新夺取大同府,并稳定形势后再做定夺?

另一面,转进大师耶律延禧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除了练就了一副转战万里而不得病的钢筋铁骨外,脑子也比以前好使了很多。

三月二十二日,夹山。

辽帝新招募的护卫人马正在山谷中短暂休整。

连日奔逃,不断有人掉队,又不断有人汇入,随时保持体力以准备下一次奔逃早成了众人的习惯。

耶律延禧起身,准备上马继续跑路。

“陛,陛下,再,再歇一歇,臣,臣走不动了。”

天祚帝最忠诚的臣子萧奉先这段时间一直跟着皇帝转进,早就累脱了形。

头发花白,颧骨突出,满脸污垢,一副糟老头子模样,完全看不出其人昔日丰神俊朗的形象。

皇帝翻身上马,并没有回头看萧奉先一眼,只是仰天叹息一声。

“那你留下来吧。”

萧奉先听出了皇帝的言外之意,脸色霎时苍白无比。

连续千里奔逃,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起的,掉队的臣子,大多落入金人手中。

其实,被金人抓住也不算是坏事。

金国早过了野蛮屠杀的原始积累阶段,对投降的辽国高官大多不会苛待。

但萧奉先却不敢投降,这些年,被他逼到金人那边的可不止耶律余睹一人。

这些人恨不得吃了自己的肉,投降金人不是送死么?

就算不投降金人,找个地方藏起来也危险。

堂堂大辽沦落到今天这一步,剩下的辽人戾气极重,皇帝新招的护卫中,便有人在私下喊要除国贼以谢天下。

萧奉先哪里也不敢去,只有跟着重感情的皇帝身边,他才能活下去。

其人赶紧爬上马,忍着疲累追上皇帝。

“陛下,臣没事,还能跟上,臣还要继续追随陛下。”

“继续追随?”

耶律延禧突然调转马头,冷冷地看着萧奉先。

“你们父子俩误朕到今天这一步,如今就是杀了你又于事何补!军士们恨你避敌苟安,造出祸事来必定会连累朕,你不要再跟朕入山了,走吧。”

萧奉先从耶律延禧的眼神看明白了皇帝的决心,其人自知无法挽留,下马哭拜。

“陛下,臣”

“滚!趁朕还没有改变主意,快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