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九十三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水浒新秩序 第九十三章 一寸山河一寸血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燕京城。

同舟社大军占领良乡县,并在在桑干河西面立营,准备强渡大河的消息早已经到了城中,北辽君臣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虽然知兵的萧干、耶律大石等人都搞不懂敌人的想法,不明白徐泽为什么要选择离燕京城这么近的地方,在大辽兵马的眼皮子底下强渡大河。

但徐泽既然出了招,逼得大辽避无可避,只能在他选定的战场决战,就由不得北辽君臣再作任何犹豫了。

毫无疑问,关系北辽政权存续的关键一战只能在桑干河东岸的战场,且必须全力以赴,不能有任何保留。

打败敌军的最佳时机只能是其强渡桑干河前后不能接应之时,早了不行,晚了更不行。

只完成半渡的军队最脆弱,最容易混乱,也最有利于辽国的骑兵战术发挥。

这种情况下都不能击败他们,大辽就不可能有任何机会了。

一旦让敌军顺利渡河,即便攻打敌军的辽军能退回燕京城中,但两地相距仅仅四十里路程,完全不够城中调整防务部署。

很明显,阻止不了同军从这里渡河,燕京城就提前宣告陷落。

若是天祚帝在城中主持防务,打不赢还可以转进,但刚刚篡位的天锡帝得位本来就不正,只能坚守。

君臣统一思想后,耶律淳就立即下诏,进行全民动员。

大辽到了到了社稷覆亡的最危急时刻,不论契丹人、奚人,还是汉人;不论宗室、平民,还是僧侣,不论农夫、工匠,还是商旅……

燕京城中每一个不想做亡国奴的青壮都要拿起武器,捍卫两百年国祚的大辽,与趁火打劫的南朝侵略者进行不死不休的战斗。

辽国动乱多年,处在后方的燕京城之前并没有遭受战火摧残,但持续的战争,对民力的消耗是全域性的,燕京也不可能幸免。

如今的燕京城,比起九年前徐泽率商队到达时凋敝了不少,城中人口剩二十余万,但各地入城避乱的青壮不少。

在皇帝诏令和宗室国族的模范带头下,城中百姓纷纷应征,竟然征得了惊人的四万一千多兵马。

加上萧干和耶律大石掌控的两万四千大军,共计六万五千多人。

临时征集的民军,四万一千人全部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

扛着锄头的,原本的身份应该是本分的农夫;

手提铁锤的,是昨日还连夜加班为军队打制刀枪的铁匠;

肩背猎弓的,本是到可以远离这场大战的山中猎户;

以布包头,穿着僧袍的,自然是享受了大辽供奉多年的僧人;

社稷覆亡在即,没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

一些半大的孩子也站在人群之中,手持比自己还要高半头的木棒,紧张地听着一些老兵讲述宋人的贪婪和懦弱;

还有白发苍苍的老者,熟练地挽起软弓,向质疑其身体状况的年轻人演示自己早年的武勇;

……

既然孱弱的南朝不讲道义,趁着辽国危难时入侵,想要高傲的辽人做他们的奴仆,那就给他们一点颜色,让这帮无信无义的侵略者尝一尝辽人不屈的怒火。

这一刻,他们不再是契丹人、奚人、渤海人和汉人,也不再是农人、匠人、猎人和僧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辽人。

在国灭的巨大危机下,内部矛盾重重的辽**民终于空前团结起来。

所有不想做亡国奴辽人团结起来,打退侵略者,不死不休!

天锡帝耶律淳自知此战必须全力以赴,只在城中留下了两千维持秩序防止敌军偷城的兵马。

因兵力不够,其人还命军队暂时封闭了六个城门,只保留西面显西、清晋两门以供大军出入。

其余动员起来的辽人则被官府以坊市里闾为单位编伍,迅速组织起来,开赴前线。

桑干河东岸,全民动员的辽人组成了一个倒三角结构的联营。

耶律大石领一万五千人离河岸两里,靠南扎营;

萧干领七千骑兵同样离河岸两里,靠北扎营;

南北两营相距二十里,彼此呼应。

只待敌军渡河后,就交替冲击,将正在半渡的同军击碎在岸边。

其余四万一千紧急动员的民军又分为三部。

其中的两部各九千名老弱,紧挨耶律大石和萧干大军营地东侧立营,以壮声威;

最大的一部两万人,这些人均是经过挑选,有一定战力的民军。

正对桑干河对岸的同军营地,退后四里,背对玉河县城立营。

为了防止大战时有人后退逃跑,玉河县的四个城门已经尽皆封死。

负责此战的萧干故意让民军正背城立营,并对准敌人的渡河点,让他们承受敌军的大部分火力,却没有靠这些人打退侵略者的想法,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萧干只要这些民军依托坚固的营寨和各类防御工事,抗住敌军的正面冲击一段时间就行,他们的主要作用是为南北两部大营中骑兵冲击敌军创造时机。

另有三千民军,顺桑干河向北立营巡视,防止敌军从上游偷渡。

必要时,还可以干扰同军的渡河行动。

南北大营立好后,萧干和耶律大石带着少量护卫,检查中间民军大营立营情况。

打仗是死生大事,没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民军虽然素质参差不齐,但做事极其认真,营寨外的防护设施已经有了初步的样子,赶在同军渡河前应该能完成布防。

随即,萧干和耶律大石又来到河岸边,观察对岸的同军渡河准备情况。

桑干河的西岸约四里外,同舟社大军也立起了大营。

昨日,岳飞重箭跨河杀人的事迹早已传到萧干和耶律大石的耳中,给了辽军极大的震慑。

百年前,大辽南征赵宋,一直打到了大名府以南的澶州

结果,大辽统军萧挞凛自持武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敌情,被城上宋军以伏驽射杀。

萧挞凛之死致使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为之辍朝五日。

而赵宋真宗赵恒又御驾亲征,集中在澶州附近的数十万大宋军民见到皇帝,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双方士气此消彼长,辽人认识到再打下去不会有好结果,才有了双方和议,达成澶渊之盟的客观条件。

萧干与耶律大石身皆是有勇有谋之人,又肩负支撑社稷的重任,自然不会以身涉险,靠近河岸观察敌情。

因为隔得太远,看不真切,看不清同军大营的情况。

但凭着敌军大营上方炊烟形成的烟雾,也能看出其规模远超东岸辽军几座大营中的任何一座。

大营前,河岸一线,已经成了一个繁忙的工地。

同军在河岸西侧南北各有一座小营,应该是防备辽军夜间渡河袭扰所设。

岸边,大量的民夫不断运来木材,一些工匠则忙着将其制作成木筏、小船。

桑干河上游,还不断有同军士兵撑着编好的木筏,带着捆扎在一起的木材,通过河流运到此处河段。

一些兵士站在岸边,用挠钩将这些木料和木筏勾到岸边,再固定在一起。

制作木筏和小船的工匠虽多,但气势远不及其身后夯土平整地面民夫。

用圆筐挑土或是簸箕端土的民夫多半闷不吭声,但用铁夯头、石夯子或大拍板夯土的,则要喊着号子,以统一用力。

桑干河西岸热闹非常,高昂的号子声甚至传到西岸耶律大石和萧干耳中,也极为清晰。

看这架势,同舟社莫非是想在这里筑一城?

萧干这些年打金人,打叛军,打了很多仗,却一直没有和宋人交过手,实在看不懂对岸同军的操作。

“大石,这徐泽究竟搞什么鬼?”

萧干虽然官至北枢密使,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其人骨子里仍是一个顽固的奚人。

他明知道耶律大石有表字,也以奚人的传统习惯,称呼对方的名字。

不过,经历了这几年的磨难后,耶律大石也大不同于早年。

其人身上的太祖耶律阿保机的血脉已经逐渐觉醒,举手投足也越来越像一个游牧的契丹人了。

“我也不知道,这世上没人能知道徐泽的想法。”

耶律大石嘴上说着不知道,心里却在搜肠刮肚,将自己知道的徐泽所有情报反复对比,试图从中找到同军奇怪布局的蛛丝马迹。

徐泽无论是命军队在河西岸筑城,还是顶着辽国大军的冲击,渡过流量并不小的桑干河,都大大超越了战争常识。

这个魔鬼究竟要做什么?!

一直想到脑仁疼,耶律大石都没能想出徐泽的真实意图。

大战将起,其人作为统兵将帅,见到了敌人,却还不知道对手的路数,这太让人绝望了。

耶律大石尚未入仕就能得天祚帝赏识,科场还能高中状元,其后任官更是治政有方,无疑是契丹人之中的佼佼者。

但其人这些年所有的不顺仿佛都和徐泽有关。

只要搅和到徐泽,耶律大石就会把简单的事情想得很复杂,把复杂的事情想得更复杂。

有时,甚至会出现魔怔状态,想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

其人突然想到一个可能,脸色霎时变得苍白。

“徐泽会不会在这里故布疑阵,然后以轻骑绕道,偷袭燕京?”

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