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九十一章 燕京攻略

水浒新秩序 第九十一章 燕京攻略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郭药师战死了?”

东线,同军刚刚拿下固安县,徐泽就收到了这个有些意外的消息。

郭药师的“鼎鼎大名”,徐泽当然不会陌生。

原本的历史线上,这位常胜军军帅先是为辽国抗金,后来投宋灭辽,最后又投金灭宋,辽宋金三国的饭全吃到。

无论投靠哪国,一旦认了新主子,其人就全心全意对付旧主子。

而且,此人敢打也能打硬仗,为每个东家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堪称传奇人物。

由于郭药师经历实在过于“丰富”,就连生冷不忌的金人对他也颇为忌惮,只敢利用而不敢信重。

北宋灭亡之后,郭药师便被金人找到由头,削夺了军权,从此消失于历史记载。

与其同时消失于历史的,还有无根之人组成的常胜军。

后世有谣传,说是这支最多时达到五万人的军队,在降金后就被金军一再消耗到八千人规模,最后还被完颜宗翰尽数缴械坑杀。

不过,此世有了徐泽的乱入,历史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郭药师即便没有死,也没有机会再演绎如此传奇了。

徐泽一直在关注辽国的战局,自然清楚常胜军的来龙去脉。

对这群辽东难民组成的乱军,他其实谈不上什么同情和认同感。

但这些苦命人若是愿意接受改造,徐泽倒是不介意给他们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可惜,郭药师、张令徽等人不愿相信同舟社,更不愿放弃手中的兵马。

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死了也就白死,没死也得接受相应的处罚。

当然,人与人总是会有差别。

同出辽东常胜军,驻守固安县的刘舜仁就比郭药师、张令徽明智得多。

其人见到徐泽的帅旗便立即开城出降,倒是轻易躲过一劫,不用在同军猛烈的炮火下检验自己的命够不够硬。

“当初逃出辽东的难民已经所剩寥寥了啊!”

徐泽说出这句话,确实有几分感怀时事,并不是故意在降人面前博好感。

以同舟社如今的局面,他也用不着在刘舜仁面前如此假惺惺。

六年前,高永昌据辽阳府自立,其后完颜斡鲁又率金军南下,辽阳府接连遭难,期间逃出东京道的辽民数以十万计。

彼时,同舟社做了统计,逃到东南路的辽民计有一万七千余人。

这些人只是因为靠近东南路,别无选择,才往这边跑。

那时的同舟社还很弱小,在时人眼里,并不足以庇护所有人,逃到南面,还要再面对可怕的金军继续南下。

更多的难民,其实跑到了西边还掌控在辽国朝廷手中的州县,估计总数应该在二十万以上。

这些年下来,说百不存一确实夸张了,毕竟,消失不见的人并不是都死了。

人在饿得快死的情况下,是没法讲究气节的。

在“活下去”的信念支撑下,卖身大户为奴、上山落草为匪或是回身投靠金人,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项。

最终活下来的人绝对比看到的多,但也多不了多少,十不存一是可以肯定的。

生于乱世,普通百姓命如草芥,便是如此。

若不是他穿越到这世间,赵宋境内大部分百姓几年之后,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徐泽的话说到了刘舜仁的伤心处,其人鼻子有些发酸,却没有接话,他也不知道接什么话好。

“刘彪官,你还想不想回辽东?”

跟张令徽的想法一样,刘舜仁其实也不想回到没有亲人只剩下痛苦回忆的辽东,但他不敢这么直白地回答徐泽的问题。

“末将愿意追随社首的步伐,社首打到哪里,末将就追随到哪里。”

看着刘舜仁跪在地上畏畏缩缩地模样,徐泽就知道此人应该是以为自己在试探他,出于保命的本能才说这些言不由衷的话。

辽国历经多年的战火和灾荒后,被改变和扭曲的,又何止是郭药师、张令徽和刘舜仁这些辽东难民中的勇武者?

绝大部分的辽人都在多年的动荡中失去了理智、自信和安全感,并逐渐失去做人的底线,变得更加谨慎、多疑和扭曲。

要让所有的辽地汉人、契丹人、奚人、高丽人等各族人都变成徐泽需要的“同舟社人”,正面击败他们,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只是第一步,后面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好在同舟社已经过了事业草创阶段,有着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理政治民经验,再消化燕云之地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起来吧,燕京城中的情况你可清楚?”

刘舜仁站起了身,仍是勾头哈腰,不敢站直,说话也很没底气。

“末将不清楚,朝廷一直都防着常胜军,什么消息都瞒着我们。”

有乌程不断传回的情报,徐泽其实很清楚常胜军在辽国有多不受待见。

其人问这话,不在燕京情报本身,而更在意刘舜仁的态度。

“那依你之见,我军下步该如何行动?”

刘舜仁犹豫了片刻,答道:

“由固安县向北打到燕京城下,拿下良乡县很容易,但桑干河对面被玉河县卡着。渡口的船应该早被辽军毁掉了,仓促间制作小船或木筏渡河,运力有限,很容易在过河的时候遭遇辽军突袭。”

“嗯!”

徐泽其实也有这顾虑,由西北朝东南流向的桑干河在玉河至良乡段分为三股支流,形成了燕京城西南两面的天然外围屏障。

此时正是冰雪消融形成的春讯期,大军从水流湍急且离燕京很近的玉河县对岸渡河,遭遇辽国骑兵半渡而击的可能性极大。

“继续讲!”

“末将建议,先南下攻下永清县,大军由下游渡过无定河两道支流,期间攻克安次县,再攻下武清县,然后渡高粱河北上,直入燕京城下。”

刘舜仁的建议其实很简单,就是避开辽国主力兵马,步步为营,占领沿途节点城池。

从水流相对平缓的下游渡河,再一路平推到燕京。

若是辽国实力鼎盛时,这样的战术无疑是送死。

但现在燕京城中摆明没有多少强军,又无外援的情况下,这个建议无疑是非常持重的。

实际上,徐泽进攻固安县之前就已经分兵,命杜继宗率部南下攻打永清县,这会应该差不多拿下了该城。

不过,此计的问题也出在过于持重。

先由北到南,再由西到东,最后又由南到北,绕了一大圈,非常耽误时间。

而且,从固安县连渡三条河,再加上归义县至固安县要过的刘李河,由雄州北上还有巨马河。

延伸的大军补给线被拉长了很多,连渡五条大河,安全压力也会直线上升。

漫长且脆弱的粮道将很容易受到敌军的打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失误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当然,徐泽也可以选择直接走沧州或着干脆走渤海运送粮草辎重。

但走沧州进入武清县,需要越过正值春讯的界河。

而且两县都有大片河流泛滥形成的沼泽地,小股人马通过问题不大,大批民夫押运数量庞大的粮草辎重,却是不得不考虑这些地方的道路情况。

去年底,阮小七就曾命陆战队在析津府沽水岸登陆,并深入内地近百里。

此举除了耀武逼迫辽国认清形势外,还有实地考察走海路运输大军和粮草,并从东线直接进攻燕京的可能性。

结果显示,这条路行不通。

彼时还是冬季枯水期,军队就已经很难通行。

现在春讯期涨水,下游再次泛滥,再走这条道路就太不理智了。

要是探知消息的辽人在上游筑坝引流,或是一场意外的春雨,就能让精心准备几年的北伐功亏一篑。

“此计不错。”

徐泽点点头,先肯定了刘舜仁的建议,随即话锋一转。

“只是大军迂回过于浪费时间,且增加了粮草转运难度,若是辽军选择险要地段据守,再遣精兵袭击我军粮道,岂不是受制于人,白白浪费如今大好形势?”

在社首和蔼话语的引导下,刘舜仁逐渐放开,少了一些顾虑,继续应答。

“末将还有一点想法。”

“讲!”

“燕京城中原本没有什么军队,辽国刚刚变天,为了应对王师北伐,这段时间应该招了不少地方军队入京,这些军队相互之间并不熟。”

“平日里还好,若是调出大批人马出城对抗王师,城中肯定很混乱,社首只要抽调两千精兵由桑干河上游渡河,就可轻易拿下燕京。燕京一下,在外的大军必溃。”

这建议怎么这么眼熟?

徐泽随即想起来了,原本历史线上,宣和四年宋军第一次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时得到郭药师的投诚,主帅貌似就是听取了郭药师类似的建议。

结果,还真让他们拿下了燕京城。

只是,随即又丢了,顺便搭上这次北伐的几十万大军,也真是神仙操作。

不能说现实与历史惊人巧合,也不是已经死掉的郭药师和还活着的刘舜仁“不谋而合”,只能说战争本就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这二人又都是务实的将校。

没见识过同军的真实战力之前,以郭药师、刘舜仁等人对“宋军”战力的固有印象,想要破解当前“僵局”,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战术。

以宋人的懦弱和好占便宜,一面以大军绕路吸引辽军主力出城对峙,一面派出精锐兵马偷城,就是当前形势下的最优解。

当然,刘舜仁提出这个建议,也肯定有顺便建功,甚至继续掌控军队的小心思。

毕竟,偷城需要熟悉燕京情况且敢战的精兵才行,以宋人为主力的同军,哪有全是辽人的常胜军好使?

“好!很不错,你且随我大军行动。”

得到徐泽的赞许,刘舜仁顿时来了精神,赶紧行礼。

“末将得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