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八十七章 无根之军

水浒新秩序 第八十七章 无根之军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徐泽刚刚带着主力离开归信县,就收到了时迁上报抓获左弓企的消息。

其人在之前的谈判中故意刺激左企弓,当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民族自豪感”而故意羞辱辽人使者。

其实,此举是别有深意。

不同于对同根同源的赵宋地盘进行接收,同舟社对辽国的征服要复杂得多。

攻守双方既是敌我矛盾,也有历史纠纷,又涉及到民族和文化冲突,还有第三方势力窥伺一旁,情况非常复杂。

燕云地区虽以汉人居多,但沦为辽地近两百年,境内胡风炽烈。

大部分百姓遵循游牧民族的生存法则,畏威而不怀德。

虽然在北伐之前,同舟社就已经预备了大量的救济粮,以期快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燕云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基础。

但在展露同舟社的菩萨心肠之前,必须先施以霹雳手段。

只有让的燕云百姓知道同舟社是远胜于契丹人和女直人的恐怖存在,这些人才会真心敬畏同舟社的一切规矩,主动接受社会变革。

所以,徐泽才会极其强硬地给左企弓实际只有一条选择的两条选择,直接封死谈判的口子,不给北辽政权任何回旋的余地。

其目的就是为了逼迫北辽君臣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下,放手发动军民与侵略者背水一战。

正所谓不破不立。

只有在正面战场上干脆利落地击败了辽国深入动员的大军,才能让惯于服从强者的辽人迅速接受同舟社入主辽地的事实。

也只有通过战争手段涤荡辽国南京道内的陈腐势力,战争结束后,同舟社才能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本地治理和消化。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被北伐军驱赶着脚后跟亡命狂奔的北辽使者。

得知只是左企弓被抓,副使已经提前与其分道并向燕京赶去后,徐泽便安排人手将左企弓送回归信县看押。

大战已经开始,他没时间也没心思跟垂垂老矣的北辽使者斗什么心眼。

辽国归义县。

常胜军彪官张令徽立在城头,看着城外早已经超过了五千,却仍在不断汇集的同军兵马,脸色凝重得几乎滴得出水来。

这一战,到底要不要打?

早在一个月前,同军斥候就越过两国边境,开始击杀辽军探马。

涿州是怨军的防区,这些从辽东死人堆里爬出来,又经历了数年抗金战火考验的“精锐”辽军自然不会在这些打上门来的敌人面前犯怂。

论骑术,怨军探马与同军斥候不分伯仲;

论敢于亡命搏杀,双方将士也是半斤八两;

但二者一交手,高下立叛。

相对于怨军探马突出个人武勇秀花活,同军斥候更注重整体作战。

一个斥候小队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单元,不仅分工明确,而且武器齐全,长枪短刃角弓小弩等等,应有尽有,远近皆宜,还人人披甲。

即便与金人仆从军的探马交战也能打得有来有回的怨军探马,面对同军斥候小队时却被压着打。

几次小规模的冲突接连落败后,怨军探马自知不敌,主动缩小了己方活动圈。

但同军斥候却得势不饶人,步步紧逼,进一步挤压怨军探马的活动圈。

彪官张令徽无奈,只能指示麾下尝试设伏。

不知为何,伏击竟然被同军斥候小队提前发现,很快就召来了本方的接应部队。

双方的组织度不在一个层次上,小规模的冲突就已经拉开了差距,人数更多的交战更是一面倒。

怨军作战凶猛归凶猛,但能够承受伤亡的上限极低,伤亡率刚刚超过两成,出城伏击的怨军军士就亡命而逃。

幸好张令徽接应及时,才避免了设伏部队全军覆没的结局。

从那以后,怨军探马便再不敢招惹同军斥候,几乎是见着就跑。

同军斥候继续步步紧逼,一直逼近到归义县三里范围以内。

归义县城中的怨军则龟缩城中,再不敢派探马出城。

面对这种极为被动的局面,彪官张令徽曾向驻守在涿州治所范阳县中的怨军军帅郭药师求援过。

但彼时天祚皇帝刚刚率部逃跑,南京道到处都在谣传金人即将南下,燕京城中已经是一片混乱,根本无人顾及涿州这里。

郭药师出于种种顾虑,并不想跟同舟社撕破脸皮,由是没有派来援军。

其人只是命令张令徽严守城池,再不可出城与敌军浪战。

要了解一军之帅的郭药师为何大敌当前还会小心思,就得了解怨军的建军史。

怨军是什么?

怨军不是军。

怨军只是一群天不收地不养的无根之人!

天庆六年,渤海人高永昌趁着辽国大乱,杀东京留守萧保先,据辽阳府自立,僭号大元皇帝。

彼时,天祚帝正被女直人叛乱和耶律章奴谋反搞得焦头烂额,根本抽不出大军来对付高永昌,只能派沈州人南府宰相张琳回沈州主持讨逆战局。

张琳刚到沈州时,手中仅有几百战心士气皆无的辽军,根本无法应对高逆的扩张。

其人针对辽东的现实情况,说服沈州大户放粮,以招募被高永昌祸害的辽东难民为兵,旬日内竟得两万大军。

随后,严加训练数月,再出沈州攻打渤海逆贼。

张琳的平叛策略很成功,招募的辽东难民兵的战斗力也比辽国正规军要强,曾一度打到辽阳城下,却因为完颜斡鲁率金军南下突袭沈州辽军而功亏一篑。

其人的平叛行动虽然最终败了,却给了天祚帝平灭东京道女直人之乱的灵感。

耶律延禧乃授燕王耶律淳为都元帅,授权其人招募无家可归的辽东饥民为军。

并给了正式军名,取报怨于女真之意,谓之怨军。

不愿附逆而逃出辽东的人中,各族都有。

但契丹人和奚人多能回到中京、上京等地再谋营生。

留下来的,其实大部分是汉人。

以辽东之地的恶劣环境,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苦命人,不当兵吃粮就别想活下去。

就算朝廷不招募怨军,这些人要么沦为大户奴仆,要么逃到山中为匪,要么回到辽东做金人的生口,要么就真的只能等死了。

所以,怨军的招募工作非常顺利。

耶律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招募到了足够的人马,并置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两万多人。

天祚皇帝虽然学习了张宰相的成功做法,但做事却远没有自己的臣子靠谱,加之燕王耶律淳别有心思,怨军成立后,竟然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朝廷完全将怨军当作叫花子军对待,以至于冬日来临,却迟迟不发下冬装。

辽东乃苦寒之地,没有冬装根本无法越冬。

迟迟领不到冬装的怨军军士情绪骚动,被管押太常寺少卿武朝彦利用,其人发动百余名怨军暴动,欲要冲击中军大帐,以“抓获”都元帅耶律淳。

武朝彦的失败了,又挑唆怨军各部一起谋反,皆被拒绝。

其人只能裹挟二千武勇军仓皇南逃,途中被部下所杀。

但武少卿的鲁莽行动,却让怨军背负上了尚未参战就发生哗变的恶名。

这之后,朝廷便对这支无根之军处处防范,保障措施更差,编制一压再压,怨军也与大辽朝廷愈加离心离德。

天庆八年,怨军两营叛乱,劫掠乾州,辽国朝廷出于稳定时局考虑,招安其众。

天庆十年,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其部下罗青汉、董仲孙等人以朝廷苛待相煽,率怨军作乱,攻打锦州。

天祚帝耶律延禧命耶律余睹、萧干率兵平叛。

郭药师、张令徽等人畏惧耶律余睹的威名,袭杀叛乱主谋罗青汉等人,率众招安。

怨军成军之后屡次叛乱,已经严重影响到帝国的安全。

彼时还是大辽忠臣的耶律余睹趁怨军投降的时机,向萧干建议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

“怨军成军后即叛,差点害死燕王,天子宽宥;前年两营复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年全军再叛,而攻锦州。若不是我们率军前来,一旦城破,恐怕城中数万百姓早就被害。”

“所谓怨军,没能报怨于金人,反而屡次怨叛于国家,已经成了大辽的毒瘤。何不趁着彼辈解甲投降的时机,遣兵掩杀干净,以永除后患!”

辽国外在那时已经经历了很多次叛乱,人心早就乱了,且金军正屯兵边境,意欲攻击上京临潢府,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萧干害怕杀死投降的怨军会导致不可控制的恶劣后果,不同意耶律余睹的建议。

“怨军之中也有不少忠义之人为一时胁从者,怎么能尽数诛杀”

萧干虽不同意耶律余睹的斩草除根,但也同样不信任一叛再叛的怨军。

请示天祚帝后,二人将剩下的怨军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两千人,编为四营,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各自统领。

另一部六千人,全部打散,分送各路为禁军。

去年底,天祚帝为了应对同舟社增兵边境的被动局面,又迁怨军四部驻守抗同前线涿州。

由此,这些无根之人彻底远离了自己的根。

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