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五十一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水浒新秩序 第五十一章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朝之利,利在盐铁。

仅“利益”的角度还好说点,没有盐铁产业,无非是少收点钱,反正收再多,都会被同舟社刮一层。

但从“利害”的角度讲就不得了了,盐铁不仅是商品,还关系国计民生。

赵宋最重要的产业被同舟社掌控了命脉,说话自然没有底气。

赵佶才会不惜放弃其他利益,指示王黼一定要谈妥盐铁交换协议。

其实,赵宋君臣想多了。

同舟社连野蛮的金人都能卖给铁器甚至兵甲,徐泽自然不可能拒绝同胞们盐铁的生产生活需求,故意卡赵宋的脖子。

他们不知道的是,徐泽不仅会同意卖铁,还会非常主动地卖。

徐泽如此做,当然不是见钱眼开,其人自有深入考虑。

任何产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的前提是有繁荣稳定的市场。

历史上的南宋丢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大型铁矿,不还是照样批量打制极为耗铁的步人甲?

不卖铁给赵宋,逼得他们花大精力开发蜀地和江南山中的铁矿,到头来亏的还是同舟社自己。

所以,铁不仅要卖,还要提高产量,以“友情价”多多地卖,如此才能不断拓展市场,推进冶铁业的良性发展。

钢铁是工业的骨骼,是重工业的基础,也是国防和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赵宋因为庞大的国防和生产需要,钢铁产业即便放在后世也值得夸耀,但离“工业的骨骼”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一年几百万斤的课额听起来很能糊弄人,可折合成后世计量单位,也不过是万吨级而已。

当然,铁课不是铁产量,实际产量要远高于这个数字。

但再高也就几倍而已,顶天了只有十余万吨。

这个产量远超前朝,可仍然无法满足庞大的国防和百姓生产生活所需,更无法满足徐泽对未来国家建设的构想。

实际上,早在八年前,同舟社众人还窝在梁山做渔盗时,徐泽就已经开始着手推进冶铁技术发展。

这些年来,其人先后给汤隆、严四郎、陈淳、雷振等人安排了冶铁技术课题。

只是这些人要么懂一点理论却没有实务经验,要么纯粹只懂技术不懂理论,更不懂管理,导致此事进展始终不快。

到目前为止,同舟社治下的各铁务只在水力运用、批量化生产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其余方面则多是挖掘现有技术,突破性的进展很少。

徐泽预感冶铁业的技术积累已经到了某个临界点,差的只是突破的契机。

但赵宋之前的发展一直是铺摊子形式的简单复制,甚至还是逐级保留关键技术的“多次阉割版本”复制,导致这个产业始终无法突破。

同舟社要发展钢铁业,当然不能再继续重复这种低端运营模式。

徐泽需要一个实干人才将政策、技术和管理统合起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总结、归纳、提高和推广冶铁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这个产业早日迎来突破发展。

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铁务的陈规,就是徐泽选中的实干人才。

他这次出巡直奔信德府,就是为了考察陈规的工作进展情况。

天气炎热,为了出行方便,二人都没有穿官袍,皆身着短衫头戴草帽。

陈规陪着徐泽检查了几处冶铁炉,热出了一身汗。

出了铁冶,徐泽带陈规来到树荫下,跟随亲卫知道社首的习惯,已经放好了马扎。

“元则上任这些时日,就改进冶铁生产提高产量和质量,可有想法?”

到任信德府之前,社首曾找陈规谈过,就加强冶务管理,提升钢铁产量质量上提了一些意见。

其人到任后,一刻不敢放松,除了本职知府业务,大半精力放在了冶务上。

陈规取下草帽,学着徐泽边扇风边讲。

“暂时只有一些肤浅的认识。”

徐泽知道陈规不喜空谈,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他说是“肤浅的认识”,应该是有一定的思考。

“讲。”

“下官认为,信德府等三地产量虽大,但可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冶铁业的发展。”

“其一,官府定立的铁课模式不合理,各监冶务场官吏的主要精力放在铁课上,对具体生产关注很少,甚至有官员为了政绩而竭泽而渔,逼迫冶户多交铁课。”

“冶户为了完成课额,便会优先考虑压缩成本生产粗铁,由此导致一方面官府收上来的铁基本不能用,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冶户技术退化,时间越久,产的铁就会越来越不行。”

这些问题汤隆、严四郎曾经都跟徐泽汇报过,但二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心”不好,要选合适的人当官,要给老实经营的冶户机会之类。

二人的这个观点当然没错,但没有操作性。

谁是“合适”“老实”的人?

谁能一辈子都“合适”“老实”?

谁来判断别人是否“合适”“老实”?

谁能决定谁有资格判断别人是否“合适”“老实”?

小铁矿还勉强凑合,成千上万人的大规模铁监用这种方法选人基本做不到。

这就是眼界与阅历的差别,也是很多事只有在某些人手中才能办成的原因之一。

“其二,监冶务场各自为政,管理者为了政绩,相互防范,就算同一个铁场中,各冶户也是敝帚自珍,相互之间极少交流,信德府的铁炉和相州就有较大区别。”

“再比如磁州固镇百炼钢一绝,也只是四家能掌握此绝技,綦村铁务有几家能产灌钢,比起百炼钢相差甚远,但比普通生熟铁又强了不少,下官认真考察了两地的工艺,认为这中间有必然联系,这段时间正在找人验证。”

不错!

后世以含碳量多少来区别钢与铁,无论传统的百炼钢技法,还是后世的炒钢技术,都是想办法减少生铁中多余的碳和其他杂质。

徐泽虽然不懂具体的工艺,却知道基本原理,严四郎等人在他的“提醒”下,这几年做了不少探索,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

为了考验陈规的办事能力,徐泽之前故意没跟其人提这一点,现在看来可以放心的将这几年的研究成果交到他手中了。

“其三,三地铁务规模虽大,但内部还很零散,几乎每一个冶户就是一个独立单元,大部分冶户都要熟悉采矿、选矿、冶炼等全套工艺,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会导致出的铁质量不行。”

“这种零散的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人力浪费,质量上也不好管控,定课交税同样很麻烦,应该加以改进。”

“很好!”

陈规上任月余,就能有这么深入的思考,令徐泽很满意。

“元则的思路是对的,当前这种模式确实限制了河北西路的钢铁生产,过几天,我会派一批人来信德府协助你,技术上的事,尽管安排他们。”

这是徐泽第一次在下属面前提“钢铁”一词,陈规敏锐地意识到社首话中的新词不仅仅是钢与铁这么简单。

“我总觉得,这些金属本身应该也有联系——”

徐泽话说到一半,没再继续了。

“一个月内拿出具体方案。”

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担当大任,身上的胆子越重,越能激发干劲,陈规就是这样的人。

“明白!”

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