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三十六章 再启新征程

水浒新秩序 第三十六章 再启新征程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北东路清州苑桥镇外,同军营地。

清晨的雨幕下,众多布局规整的军帐别具美感,仿若是破土而出的蘑菇,满是春天的气息。

当然,这是站在镇上居户的视角——如果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还有闲情雅致欣赏这一美景的话。

站在营中军士和随员的角度则是另一番感受,连绵不绝的春雨对行军、立营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住在遍地泥泞的营地中也是极其糟糕的体验。

但基本没人叫苦,相对于随时会死人的打仗,这本就是小儿科,更何况社首就在营中。

即便两里外的苑桥镇备好了房屋,但社首仍然坚持与所有人一同行军,一样吃食,一起住帐篷。

营寨大帐内,徐泽负手而立,望着帐外下了一夜仍没有停歇的雨水,想着大名府大战之后的事情。

赵宋朝廷在大名府之战中极度窝囊的表现,导致战争结果大大超出了徐泽的预期。

也让其人意识到必须加快征服天下的进程,由此修改了当初拟定的战后只取河北东路和东平府的计划,新计划增加了河北西路。

但拥有八府十八州十军总计百余县的新占领区,却不是底蕴尚且浅薄的同舟社能一口吃下的。

最大的问题是同舟社没有这么多的后备官员同时替换新占领区的旧官僚。

若是只维持赵宋落后的治理模式,换一家一姓坐天下,当然不用考虑这些复杂的问题。

但要想革除百年积弊,让不断扩张的同舟社始终保持“先进性”,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能有丝毫的将就。

而且,河北路的情况不一样,再照搬京东东路的做法组织几期官员轮训也不现实。

从京东东路的实际情况来看,官员轮训的效果确实有,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以后,同舟社征服天下的步子会越迈越大,还会出现多面开花,同时推进的情况。

每占领一地就由社首亲自组织该地官员轮训显然不可取,就算把徐泽分成两半也做不到。

还有遍及河北两路,实际兵额很少,编制却很大的旧军队处理上,也不适合照搬京东东路集中整训的做法。

再一个,春耕在即,各地人心思定,同舟社刚刚取得两路的合法治理权,也不宜马上大动干戈。

综合以上因素,徐泽只对几个重要府州做了调整,其他各地基本维持现状。

他明确要求分置各地的下属暂时以清剿溃兵匪盗、稳定治下人心为主,在摸清驻地实情之前,不要盲目推行社会改革。

至于他这个社首,也有任务。

将同舟社总部搬迁至大名府后,徐泽便带着庞大的护卫和随员团,开始“出巡”各地。

出巡当然不是游山玩水,更不是没事瞎显摆,徐泽此举类似于秦始皇平定六国后的做法,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

此时不比后世资讯发达的时代,信息传递速度慢得令人发指。

一些偏远城寨中的守军战后这么久,甚至还不知道之前差点就改朝换代的天大事。

所以,借出巡之机,彰显武力,宣扬同舟社对河北东、西两路的合法治理权,实地考察官员履职和地方治理情况,并手把手的传授同舟社的治理理念就非常有必要。

徐泽选择的首次出巡路线,是从大名府出发,沿黄河大堤,经铭州、冀州、河间府、至清州的宋、辽边境,再转而向西,巡察边境各军州。

将首发路线选在沿黄河大堤,也有其深入思考。

黄河因为流量大,泥沙多,河道容易淤积,改道、决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华夏文明的多次兴与衰都和这条母亲河的变迁息息相关。

自赵宋立国以前,黄河就有泛滥之势,每隔两到三年就要决溢一次。

不过,初时的决溢相对而言也多不是大灾,造成的危害尚在可承受范围内。

赵宋三易回河的来回折腾才让黄河真正失去约束,变得狂暴异常,动辄造成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死伤的大洪灾。

徐泽没狂妄到以为凭借现在同舟社的实力就能治理黄河,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暂时治理不了却不代表什么事都不做,逐步建立全流域洪峰数据库,加固易溃堤段,疏通分洪沟渠,建立应急避难机制等等,可做的事多了。

总之,同舟社治下,即便真是天灾,也要把百姓的伤亡和损失降到最低。

出于对赵宋基层行政能力的严重不信任,徐泽认为很有必要现地考察,摸清实情。

这一路巡来,还真让他发现了不少重大隐患。

在恩州清河埽和冀州信都埽,徐泽就发现了两处被河水侵蚀严重的堤坝。

实际上,这两处河堤去年就先后出现了险情,巡堤的厢军兵士也报了上去。

州、县官员不敢隐瞒,层层上报,到了朝廷却杳无音讯。

原因也很简单:没钱。

赵宋虽然行政效率低下,但做事却极讲究成本支出。

每年治河、护堤的钱款都有定额,不可能哪个州县随便打个报告,说我这里XX埽河段有溃堤风险,朝廷就马上拨钱给你。

三易回河后,黄河几乎每一两年就要溃堤一次。

此处不溃就是彼处溃,治了上一埽,还有下一埽,处处都治,哪有那么多的钱和人力?

最终的结果就是朝廷基本放弃了修堤护坝,把人力物力放在洪峰过后的堵塞决口上。

至于溃堤造成的百姓流离和伤亡,天灾莫怨朝廷!

“社首。”

披着蓑衣的安道全走了过来,打断了徐泽的沉思,他来向社首泽汇报伤病情况。

人吃五谷杂粮,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难免有人会生病。

这可是患场小感冒都有极大可能要人性命的落后时代,军队集中居住,更容易爆发疾疫,防疫工作是重中之重。

因此,徐泽要求建立伤病日报告制度。

医官必须每日统计汇总伤病情况,以供统帅决策之用。

“今天又多了四名发烧的随员,我已经将他们都隔离起来了,另有三人昨日病愈,再观察一日,便可以放回。”

“赵楷情况怎样?”

赵佶最宠爱的儿子赵楷深感大宋军队羸弱,诚意到强大的同军中学习取经。

咳咳!

实际情况是根据之前双方达成的协议,赵宋需要分期向河北路转运各类物资。

在所有物资到位之前,赵楷需要留下来做“联络人”,而徐泽则有义务教育“喜爱军旅”的郓王殿下熟悉军旅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并督促他的学习。

“好了不少,最多两天就能痊愈,昨日还写了一首小词,托我交给社首。”

徐泽接过安道全递来的纸片,只见上面瘦劲的字体写着: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白沟河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雨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东京无此声。

“呵呵,这才多长时间,就想家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