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水浒新秩序 > 第三十一章 捺钵

水浒新秩序 第三十一章 捺钵

作者:江湖野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39: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次日下午,耶律大石真的亲自操刀,烤了四只刚猎到的黄羊。

很显然,耶律大石不是第一次做这事,仅凭一把小刀,剥皮、剔骨、分肉一气呵成,衣袍上不沾半点血迹油污,分好的肉直接摆在剥下的羊皮上,整个过程赏心悦目,即便不看后续的操作,也知道如此精湛的手法,做出的黄羊肉肯定好吃。

就连一向敌视契丹人的牛皋、陈达、阮小七等人,也发自内心地为这一手叫好。

昨日天晚,耶律大石又是和徐泽单独讲话,随后也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两块烤肉,就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帐篷看书,商队众人对这些契丹人并没有太强烈的印象。

今日,两拨人虽然彼此言语不通,但笑声却是相通的,围着篝火,吃着肉喝着烈酒,彼此之间距离拉近了不少。

酒至酣处,几名契丹仆从征得耶律大石地同意,起身,为众人歌舞助兴。

唱的当然是契丹语,耶律大石主动翻译成汉语,其意为:

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若龙。

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

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

一春浪荡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

平沙软草天鹅肥,胡儿千骑晓打围。

……

徐泽来自后世,见多了“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对这些歌舞其实没多少感觉。

阮小七最是跳脱,若是以往,少不得也要上场,唱上一支渔歌,绝不让契丹人专美于前,只是上梁山后,见识多了,知道此情此景,他那些骂贪官污吏、皇帝老儿的歌有些不合适宜,便拿眼神示意王英。

李逵、王英这对难兄难弟最爱热闹,却因为屁股皆有伤,不能和众人围坐在一圈,只能趴在车辕上,看着这些胡人且歌且舞。

王英没注意到阮小七的眼神,但也不忿契丹人嘚瑟,自顾自骂道:“爷爷这些年赶车走南闯北,啥没见过?唱歌跳舞爷爷也会,娘的,要不是屁股有伤,哪能让这帮契丹人出风头!”

李逵揶揄道:“大话俺也会,哈哈,若不是屁股疼,俺也能跳个舞!”

场上,契丹人的歌舞刚好完了,王英受不了李逵怼,开口就唱: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哎呦——哎呦”

王英歌声一起,成功博得了众人的关注,得意之下,忍不住就离了车辕,跳了起来,不想这下牵动了伤口,捂着屁股直叫。

这“哎呦”声竟合上了前面的曲调,一首低沉迷茫的歌硬是被他演绎出欢快来。

……

几日相处下来,徐泽慢慢熟悉了耶律大石,这是个对人豪迈,行事充满激情,对辽国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契丹人;同时,又因为历事不多,也有着年轻人惯有的天真浪漫,爱好广泛,尤其对汉文化极为痴迷。

这两日,耶律大石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缠着吴用、王伦、闻焕章请教儒学经典。

闻焕章虽然收了史进,却一直不甚满意,毕竟史进好学归好学,却真不是儒学种子,提到经书就懵,只能教术而不能传道。

耶律大石则完全不同,其人天赋极高,求学之心也至诚,闻焕章私下感慨“如此敏而好学,可惜不是我汉人”。

至第四日,商队拔营启行,耶律大石一行人仍没有离开的意思。

徐泽问:“重德兄,莫非真要陪我等一路走到春州?”

“哈哈,不可么?我记得在燕京城外,你可是说商队要准备去中都的,许你转道,就不允我顺路?”

若是前几日,听到耶律大石说这话,徐泽绝对会考虑杀他灭口。

厮混熟了,徐泽知道这人心怀坦荡,乃解释道:“南北两朝民间交流太少,以至于小弟误以为贵朝皇帝陛下常居中京,才想去那里一睹圣驾。只是,到燕京后,才略知捺钵之事,此番不到春州见识一番,以后如何敢称自己曾游历北朝?”

这几日,徐泽也慢慢接受了辽宋之间官方互称南北朝的概念,毕竟面对的是一个辽国宗室,基本的尊重还是要给的。

“重德,可否为我解释一下贵国的捺钵制度?”相处了一日,就连华夷之别很深的闻焕章,也愿意称呼耶律大石的表字了。

“捺钵”本是契丹语音译,意为皇帝的行营,指的是辽帝四季巡游,进行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消夏坐冬”,合称“四时捺钵”。

帝王巡游在大宋虽少见,但史书上的记载却不少,最出名的就有秦始皇、隋炀帝这两个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二位。

普通人也讲究个“穷家富路”,富有四海的皇帝出巡就更不简单,百官随行、千军护卫,巡游途经的地方,无论道路、治安,还是生活供给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极为损耗国力。

以秦、隋两朝之强,也经不起这样地连番折腾,甚至某种意义上,两个强大王朝的覆灭,也与这两个皇帝的频繁巡游有一定的关系。

扮作车夫的王汰竖起耳朵,吴用、王伦两人也打马跟了上来,自燕京城听说了辽国众多传闻后,这几人就对捺钵制度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

受儒家传统影响很深的几人,都无法理解这种皇帝常年巡游,耗损国力的制度,为何能在相对贫穷落后的辽国坚持百余年,且国家没破产,臣民还对此习以为常。

这完全超越了几人的认知范围,为此,三人还讨论了好几次,终无结果。

徐泽倒是知道一些后世关于秦始皇巡游的真正目的和功绩的论点,但对捺钵制度确实不了解,所以每次都只是默默倾听。

耶律大石见几人兴趣甚浓,反问道:“三位夫子熟读史书,可想过周武代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秦合诸侯,废封建,置郡县;汉继秦业,为何又逆潮流,再封诸侯?”

王伦道:“秦统天下,多得益于其国内无层层封建,收举国之力。汉高分封,乃是吸取秦朝过犹不及之教训,郡国并行,慢慢化解六国遗风。”

闻焕章道:“汉高起于寒微,皇族势弱,功臣百战而存,功高震主,汉高年迈,为子孙计,分封实是为了守内虚外,相互制衡。”

吴用在想耶律大石的本意,晚了片刻,道:“秦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其国上下早已习惯郡县制度,推广天下,既是惯性使然,也有人才保证;秦末人口锐减,汉高再定天下的时间太短,帐下人才虽多,但各有抱负,真要治理全国郡县却不足。所以,才有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盼。”

“三位夫子大才,大石佩服!”

徐泽没有参与讨论,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耶律大石身上,这人仿佛自带魅力光环,极具亲和力,举手投足都能吸引他人关注。

徐泽自认不是天降英杰,要学习的地方太多,尤其是这种能够快速拉近与陌生人关系的技巧,简直是势力领袖必备。

耶律大石对徐泽还以微笑,接着说:“我朝起于部族,兵民合一,游牧既是传统,也是国力长盛不衰的保证。捺钵名为巡游,实是传承先祖游牧遗风。”

“我朝疆域广阔,域内部族众多,游牧、渔猎、耕种之民生活差别极大,风俗迥异。若只守一地,循一法,根本无法管控全局,国朝之初,捺钵未定,就常有动荡。”

“捺钵虽需国族内外臣僚、南北院主要官员从行,然路线相对固定,一应供给从简,低级官吏还要自己管照牛马,是以所费甚少。”

毕竟是分属两国,耶律大石的讲解极为简略,只是简单讲了花费少的原因,却没有讲其运行机制,几人仍是满腹疑惑。

闻焕章问:“捺钵四时不停,又需众臣僚随行,岂不就是朝廷本身?”

“然!”

“朝廷常年巡游,那国之大事如何能及时有效处理?”

“中京有汉宰相以下的南面官员留守,负责行遣汉人一切公事,其余各部内部事务,向来都是其部首领自决。”

“春山、秋水,各部首领必须参加,伴随圣驾,聆听圣音,部族之间若有纷争或各部难决之事,亦可上报朝廷处理。消夏、坐冬,召开召集北南臣僚会议,处理包含部族和汉人之事在内的所有政务。”

徐泽差不多听懂了,这不就是“送服务下基层”么?

以此时的生产力和管理水平,人口集中的城市还好,边远部族只能采用羁縻政策。

这些生番蛮夷大多生活艰辛,部民除了烂命一条,别无长物,只能为朝廷服血税,除了响应战时征召外,官府基本无法有效管理这些人,甚至于派人巡查他们都是浪费粮食。

只是,与宋朝对羁糜部族基本放任不管不同,辽国兵员的主体是部民,对这些悍不畏死的边远部族就不能不重视。

由此,每年春秋捺钵,各部首领陪皇帝钓钓鱼、打打猎,一起吃顿头鱼宴和烤羊腿,既能集中处理各部事务,还可联络感情,甚至通过部族首领自发献歌舞、讲段子、敬酒之类的细节,观察他们的忠臣度变化,确实是很好的管理模式。

但闻焕章几人仍有疑问。

“中京留守官员,真能行遣汉人一切公事?”

“当然不能,除拜武官或文官县令、录事以上官僚,只行堂帖权差,待冬夏捺钵,召开召集北南臣僚会议研究后,再取旨,出给诰敕。”

“原来如此。”

闻焕章、吴用、王伦不再发问,几人皆陷入沉思,各自在心里琢磨这一制度的优劣。

……

有了耶律大石一行人的加入,商队无论是选择行进路线,还是寻找水源补给,都比以前更有效率,行进速度明显加快。

碰到的马匪探子,见到商队番汉结合的“护卫”,也早早躲开。

唯一的意外,就是孙石和石秀仅凭日常接触,竟然各自偷偷记下了这些契丹人畜养马力、刨冰筑营,甚至追踪寻迹等方面的小技巧。

十余日后,商队顺利到达春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