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锦衣卫养象临时工,咋成权臣了 > 第219章 封,封,封!升,升,升!赏,赏,赏!

嘉靖四十年五月十五,永寿宫大殿。

嘉靖帝的手边放着一份捷报。

捷报的内容是:浙兵戚继光部于台州附近大破倭寇,九战九捷。共斩倭寇首级两万四千六百余,戚家军战死二十八人,重伤六十七人。浙江倭患一举肃清。

嘉靖帝脸上毫无喜悦神色,反而铁青着脸。

欺君!明晃晃的欺君!当朕是三岁小孩嘛?

三千浙兵对阵两万八千倭寇,光斩首就快两万五了。浙兵只战死了二十八人?

难不成戚继光是兵仙转世,三千浙兵个个都是天兵天将?

捷报是胡宗宪、谭纶、戚继光、卢镗、汤克宽联名上的,他们是在拿朕当傻子一般戏弄嘛?

啊呀!东南的文臣武将已经结成了同盟!串通起来蒙骗朕!

封疆大吏、带兵武将沆瀣勾结!这还得了?

这倒不怪嘉靖帝多疑。这样逆天的战损比,换做任何一个人看都不会信。

京师正六品以上全部文武官员、勋贵都已换好了朝服,跪在大殿外等待朝贺。

严党和徐党怀了同一个心思:捷报一准是假的。我们大张旗鼓前来朝贺,把皇上给架起来。等查实他们谎报军功,看皇上还下得来台?

皇上下不来台,东南那群人还有好果子吃?

哼,当初费尽心机裁撤戚部不成。现在胡宗宪、戚继光他们脑袋进了水,竟送上这样一份蠢得令人发指的假捷报。

朝贺的官员已在大殿外跪了一个时辰。大殿的嘉靖帝并未做任何表示。他在等两个人。

突然间,管东厂的黄锦捧着二十几封密信,快步冲向永寿宫大殿。身体肥硕的他被大殿门槛绊倒,来了个老太太钻被窝。

二十几封密信散落了一地。

吕芳连忙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两个小宦也上前帮忙,捡起散落在地上的密信。

嘉靖帝骂道:“蠢奴!堂堂司礼监的首席秉笔,就不能稳重些!”

黄锦挨了骂,脸上竟有喜色:“禀皇爷,东南的捷报是真的!”

嘉靖帝掀开青纱帷帐,凝视着黄锦一言不发。

当初戚继光在义乌募兵,组建浙兵新军。以嘉靖帝多疑的性子,怎会不往其中派遣耳目?

戚部之中有厂卫派入的耳目;浙直总督府中有厂卫派入的耳目;东南各府甚至县,皆有厂卫耳目。

这二十多封密信,皆是东厂耳目们有关台州大捷的密奏。

黄锦打开一封密信,高声念道:“东厂番役赵大海,现潜伏于浙兵戚部伙房任切墩杂役。他上禀——台州九战,戚部袍泽宛如神兵天降。”

“其鸳鸯阵法之精妙,震古烁今。倭寇对阵鸳鸯阵如蚍蜉撼树。且戚部袍泽人人不畏死,不偷生,作战时号令如山。”

“开战前,戚部开伙瓷碗总数为三千零三十八个。台州之战结束后庆功宴,戚部开伙瓷碗总数为两千九百四十三个。其中二十八人为战死。六十七人为重伤,未能参与庆功宴。”

“属下身为杂役,未能冲锋陷阵。只在大营观望战局。然戚部九战之大胜,乃属下亲眼所见。”

“只是.”

嘉靖帝开口问:“只是什么?”

黄锦答:“只是,戚部杀敌近两万五千人,却无一俘虏。只因开战前坐营将军戚继光有军令‘戚部不要俘虏’。不知戚继光是否有不仁之过。”

吕芳在一旁道:“刚才我也起疑,杀了两万五千人,怎么没抓到一个活口?原来有这样的军令。”

“皇爷,老奴以为,倭寇与畜类无异。华夏仁义是用来对待人的,不是用来对待畜生的!”

“戚将军此举是为震慑那些觊觎我华夏财富的倭寇。并无罪过。”

吕芳是个厚道人,忙不迭的帮戚继光说好话。

嘉靖帝紧皱了一夜的眉头略显舒展。他道:“黄锦,接着念。”

黄锦又道:“东厂无职耳目吕魏,现于戚部大营新河县之县衙内担任户房书吏。该员于嘉靖三十七年被东厂档头杨志礼招募,作为眼线为东厂提供情报。”

“吕魏上禀——近两万五千颗倭寇人头被戚部带回新河,堆积于新河县城外。另,缴获倭寇火器、弓箭、刀枪亦堆积于县城外。几成两座山。”

“戚继光领县城官员、百姓,于倭寇人头前举行血祭,祭奠倭乱中身死的百姓、殉国将士。”

“血祭当日,新河县城外哭声震天。自永乐年间倭寇犯我沿海起,倭患已持续百十年。”

“百年国耻,一朝得雪!”

吕芳在一旁道:“皇爷,看来东南呈上来的捷报是真不假。”

嘉靖帝还是不能放心:“黄锦,接着念。”

黄锦念完了剩下二十几份捷报,无一不在印证捷报的真实性。

嘉靖帝一向煞白的脸上竟泛起了红光。

他在等第二个人。锦衣卫指挥使,朱希孝。

自去年陆炳病死后,朱希孝接替陆炳担任了锦衣卫指挥使。而陆绎则被提升为了指挥佥事,成了朱希孝的手下。

朱希孝快步走了进来。他的手中亦捧着一堆密信。

嘉靖帝吩咐他道:“快念给朕听。”

朱希孝手中这些密信无一例外,皆是印证戚家军取得骇人大胜的。

朱希孝念道:“九战结束后,台州百姓箪食壶浆,涌入戚部驻地犒劳将士。”

嘉靖帝感慨:“自英宗之后,百姓一向视兵为匪。何曾见过百姓视兵为自家亲眷?”

“可见戚部不仅善于打仗,还军纪严明,于百姓秋毫无犯。”

吕芳在一旁给戚继光助攻:“皇爷圣明。之前朝中官员参奏戚部军纪涣散、桀骜难驯,如今看皆是乌鸦聒噪之言尔!”

嘉靖帝听完了东厂、锦衣卫两方面的密报,已是龙颜大悦。

他竟破天荒的吩咐吕芳:“给朕换衮冕,朕要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

严党和徐党也不是没有耳目。且他们夸张到人在宫中,消息能够通过宫门传递。

众臣听旨后,纷纷移步皇极殿。

严世蕃快步走到了严嵩身边,低声言道:“督捕司的人从东南传回消息。那捷报是真的。”

严嵩听了这话停下脚步,愣了半晌。

混迹官场数十年的他能够预见未来。

台州九捷是真不假,几乎已经宣告了浙江倭患的平息。接下来,倭寇残部可能会与福建沿海倭寇合流,侵扰福建。

但那掀不起什么大风浪!

戚部战力如此骇人,只需转进入闽,倭患彻底平息只在一两年间!

倭寇平息之日,就是严党丢掉东南之时!

严党若无东南,则根基危矣!

严嵩突然如遭雷击。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严家败落之日不远了!

徐阶那边,太仆寺卿亦走到他身边:“徐次辅,万世之功啊!”

徐阶笑道:“戚部如此神勇,在台州杀了两万五千倭寇,只战死二十几人。的确是万世之功。”

“什么白起、韩信、关云长、岳武穆,都不及咱大明的浙江都司同知、宁绍台参将戚继光厉害啊!”

徐阶这话明显是在阴阳。他根本不信戚继光能创下如此傲人战绩。

太仆寺卿却压低声音:“二公子从江南传来消息。捷报是真的。”

徐阶愕然:“即便是胜了,也应有几分夸大吧?”

太仆寺卿道:“并无夸大。倭寇的人头都在新河堆成山了。戚部门的近三千将士皆已在新河暂驻。”

徐阶反应很快,他大声说道:“果如我所言,白起、韩信、关云长、岳武穆,都不及咱大明的戚继光!”

“白起效力于暴秦,韩信不得汉高祖信任,关云长效力于无福之主,岳武穆效力于昏君。”

“戚继光却被古往今来第一圣明之君主重用。此乃戚继光之福,更是大明百姓之福,我等臣子之福!”

“此等洪福,全靠当今圣天子所赐!”

“皇上,圣明啊!”

在通往皇极殿的宫巷中“皇上圣明”的呐喊此起彼伏。

既然已经确定捷报是真的,那就要论功行赏!

胡宗宪虽未直接指挥台州之战,却因统筹东南抗倭之全局,加封“太子少保”衔,位列“三少”,仅次于“三公三孤”。

另赐喜庆金银,赐穿蟒袍。

除了明旨,嘉靖帝还差内宦去东南,给胡宗宪传口谕“东南倭患平定之日,便是卿回京入阁之时”。

嘉靖帝画的这张饼

首功悍将戚继光升授浙江都司。两浙父老请愿为戚继光建生祠之事,天恩照准。

诰赐新河之战前期临敌不乱,率百姓孤守新河城的戚继光夫人王氏“一品威烈夫人”。

戚部小旗以上,原地晋一级。

嘉靖帝在史书中是个出了名的吝啬鬼。他称第一,孙子万历帝只敢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三。

但这回嘉靖帝拿出了“朕不过了”的豪气。调拨内库银十五万两,赏赐戚部有功将士。

另调拨内库银三十万两,命戚继光募兵扩军至六千。

曾有言官参劾,戚部浙兵自称“戚家军”,戚继光有不臣之心。

此番嘉靖帝发明旨,言明:“戚家军”为百姓爱称。朕一向体谅民意。故钦赐浙兵戚部军号“戚家军”。

另赐于江西剿匪大胜的俞大猷部军号“俞家军”。

上上下下都赏了,自然跑不了筹划“滇马策”,诱敌登陆的林十三。

若没有“滇马策”,戚部便不能一股荡平浙江沿海的倭寇主力。

林十三升为南京锦衣卫镇抚司镇抚使,官升正四品,破格升授宣威将军散阶。

因东南倭患尚未彻底平定,福建仍有小股倭寇袭扰。故命林十三常驻杭州,协助胡宗宪,办理对倭情报事。

南京锦衣卫的镇抚使那也是镇抚使。

大明自开国,还未有锦衣卫的镇抚使听命于封疆大吏的先例。

这也足见嘉靖帝对胡宗宪的重视程度。

半个月后,浙直总督府。

胡宗宪与谭纶、戚继光、林十三对坐着。

台州大捷后,胡宗宪喜极而泣。然而不过三天,他便恢复了冷静。

平倭尚未成功,汝贞仍需努力!

等再平定了福建倭患,那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

林十三如今已成了胡宗宪的情报总管。他站在地图前说道:“据属下掌握的情报。浙江沿海的五十几股势力不强的倭寇,共计万余人已转移至福建沿海岛屿。”

“这帮倭寇因为势力太小,当初没资格登陆台州跟大倭寇们抢食吃。竟因祸得福成了漏网之鱼。”

“他们已与福建沿海的零散倭寇合流。”

胡宗宪问:“福建原本的零散倭寇有多少股,多少人?”

林十三答:“大约三十股,总人数八千左右。”

胡宗宪道:“戚元敬,我命戚家军立即收拾行装,准备一应军械。准备入闽作战。”

“谭子理,戚家军入闽的一应粮草供应交给你。”

“林十三。半个月内,我要你搞清楚福建大小倭寇的姓名、手下人数、战船数量、武器状况、盘踞地点。”

林十三痛快的答应下来:“属下领命,半个月内必有呈报。”

林十三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之前他在京师,整日搅合在党争的那些烂事儿里。如今他却是真正的为国效力,保护百姓。

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搅合党争烂事儿给不了的。

家人都在南京,他却常驻杭州,一门心思扑在了对倭情报事上。

他这个南京锦衣卫镇抚使当得可谓是宵衣旰食、鞠躬尽瘁。

林十三出得胡宗宪的书房,立即找到了原本负责对倭情报事的南镇抚司百户沈惟敬议事。

在对倭情报事上,林十三已算得半个老手,现在办起差来得心应手。

沈惟敬道:“半月内办完胡部堂交待的差事不难。邵大侠人在福州呢。他之前写信给我,若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尽管开口。”

“有邵大侠相助,咱们如虎添翼。”

林十三道:“不可大意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戚家军大规模清剿福建倭寇前,咱们的情报一定要尽量搞详细。”

“你亲自去一趟福建。哦对了,带着李高。但不要让他涉险。”

李妃当初授意李高跟着林十三来江南,原本就是为帮自己亲弟弟镀金。

林十三深知李妃用意,乐得通过给李高镀金讨好裕王府那边。

沈惟敬是个人精,看透了林十三的用意。他笑道:“我全明白。冒险的事不让李百户做。立功的事捎上李百户。”

“嘿,谁让人家命好,有个好姐姐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