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拥兵百万让交权?朕这生如履薄冰 > 第359章 朱标遗影,寒门之光

朱元璋瞥见徐三郎攥着玉佩的手指在发抖,那孩子虎口结着层叠茧子,像极了当年朱标在国子监抄书换米赈灾时磨出的痕迹。

老皇帝喉头突然发涩,他分明看见二十年前的朱标蜷缩在东宫藏书阁,就着月光把《孟子集注》一页页誊给买不起书的寒门举子。

"殿下仁厚,可《皇明祖训》里......"夫子捧着戒尺欲言又止。

朱标染血的袖口已贴上永嘉侯世子肩头,暗龙纹掠过织金蟒袍时恍若云中龙影:"孤记得太祖平定张士诚时,曾让诸将子弟每日抄写'仁义未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奉天殿方向的晨钟撞碎最后一缕血腥气。

当徐三郎捧着雪蛤膏狂奔回来时,朱标腕间螭纹钏渗出的血痕,已在《孟子》竹简上印出条蜿蜒赤蛇。

永嘉侯世子盯着那血迹突然踉跄后退,他脚下金丝履正踩中自己撕碎的《勾股测地术》残页——那是徐三郎熬夜替他补全的课业。

朱元璋的乌骓马突然喷出团白雾。

老皇帝握着缰绳的右手青筋暴起,他分明看见朱标转身时,左腕月牙疤正对着勋贵子弟们案头的错金博山炉。

二十年前那个雨夜,八岁的太子就是用这道伤疤挡下砸向民夫之子的砚台,而今那旧痕之上又覆新伤,暗红血色浸透广袖,竟与徐三郎冻疮渗出的血珠同时滴落在《孟子》书页。

铜铃声歇时,朱标染血的指尖正按在永嘉侯世子誊抄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上。

太子温润嗓音裹着血腥气飘向殿外老槐:"明日测地术考核,孤亲自为诸生扶尺。"朱元璋捻着花白胡须的手悬在半空,老松皮似的指节还沾着朱标袖口甩出的血珠。

檐角残存的铜铃碎片在风中轻颤,恍若二十年前鄱阳湖水战时折断的箭镞。

老皇帝突然想起洪武三年春,自己杖毙户部贪墨侍郎时,朱标曾攥着《尚书》跪在奉天殿前谏言:"刑措之道,当如春雨润物。"

"陛下请用茶。"徐三郎的声音惊醒了沉思中的老皇帝。

少年拖着条瘸腿板凳踉跄走来,开裂的杉木板上竟垫着件浆洗发白的襕衫。

朱元璋注意到他右膝处磨出的破洞补丁,针脚细密如国子监藏书阁的窗棂格——那分明是朱标年少时常在东宫缝补旧衣的手法。

午时初刻的青铜钟声突然撞碎满室光影。

勋贵子弟们腰间玉佩的叮咚声里,徐三郎已用袖口将瘸腿板凳擦得泛起油光。

老皇帝俯身时瞥见少年后颈处结着层青紫淤痕,像是被鎏金马鞭抽打过的旧伤,偏生那伤痕边缘还染着星点墨渍,恍若朱标当年替抄书举子挡下廷杖时溅落的松烟。

"谢陛下赐座。"徐三郎的叩拜礼行得比勋贵子弟们更标准,粗布衣摆扫过青砖时,朱元璋突然嗅到淡淡当归药香——正是朱标方才命他取药时沾染的苦味。

老皇帝枯枝般的手指抚过板凳上的襕衫补丁,触感竟与当年马皇后缝制的衮服内衬如出一辙。

日影西斜三分,雕花窗棂将阳光裁成《九章算术》的算筹形状。

朱元璋浑浊的瞳孔突然收缩如鹰隼:徐三郎的松木书案上,线装《九章》批注满得快要溢出纸页,残破书脊处还夹着根染血的雉羽笔;而永嘉侯世子鎏金案头,洒金笺誊抄的《青楼韵语》正压着半块吃剩的茯苓饼,砚台中宿墨已凝成龟裂的河床。

老皇帝喉头突然涌起当年亲征漠北时的血腥气。

他分明看见徐三郎冻裂的手指在《勾股测地术》残页上画出道道血痕,而那永嘉侯世子竟用错金匕首将书页裁作投壶用的箭矢。

恍惚间,奉天殿朝会时李善长奏报"勋贵膏粱子弟多不通术数"的谏言,与眼前碎金般的阳光重叠成刺目的光斑。

"陛下......"徐三郎突然轻声提醒,原来瘸腿板凳已随着老皇帝猛然站起的动作倾斜。

少年眼疾手快扶住将倾的《大明混一图》木架,布满冻疮的手背蹭过朱元璋的龙纹箭袖时,老皇帝突然发现他掌心纹路里嵌着洗不净的墨痕——像极了朱标当年彻夜批阅奏折时染上的朱砂。

檐角铜铃突然发出裂帛般的颤音。

朱元璋的乌皮靴碾过满地碎瓷,靴底金线绣的云龙纹正踏在永嘉侯世子撕毁的《测圆海镜》残页上。

老皇帝弯腰拾起半张染血的算题纸,泛黄纸页间竟用蝇头小楷标注着"开方作法本源",那字迹工整得仿佛朱标十三岁代批奏折时的笔触。

"叮——"夫子举起缺角的青铜日晷轻敲案几,晷针投影正落在"平地方程"四个篆字上。

永嘉侯世子案头的错金博山炉突然倾翻,香灰洒在《青楼韵语》的艳词间,恍若给满纸荒唐蒙上层阴霾。

徐三郎却已磨好新墨,冻疮渗血的指尖紧攥着半截雉羽笔,眼睛亮得像是应天府冬夜里的寒星。

朱元璋的拇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玉带,触到某处细微裂痕时突然顿住——那是朱标六岁时为他挡下刺客暗箭留下的痕迹。

老皇帝浑浊的眼眸扫过满室泾渭分明的光影:寒门子弟的粗布衣袖在算筹间翻飞如白鹭,而勋贵们的织金蟒纹却始终徘徊在香炉与艳词之上。

奉天门早朝时蓝玉奏报"北元遗患未除"的浑厚嗓音,此刻竟与仁心堂的铜铃声纠缠成解不开的死结。

夫子枯瘦的手指划过日晷表面的裂痕,青铜与骨节摩擦发出令人牙酸的声响。

徐三郎突然挺直脊背,粗布衣料下的肩胛骨如将振翅的幼鹰,而永嘉侯世子的鎏金马镫却碰倒了盛满香灰的博山炉。

老皇帝喉头滚动着洪武七年治水时咽下的浊浪,恍惚看见二十年前朱标在国子监藏书阁堆起的算学典籍,此刻正在仁心堂的穿堂风里哗哗翻动书页。

青铜日晷缺角处渗进的阳光在夫子额前刻下道道阴影,老学究屈指叩击晷面三下,裂帛般的声响惊飞了檐下梳理羽毛的灰雀。

徐三郎的雉羽笔尖悬在算草纸上方三寸,墨汁坠落时恰好与晷针投影重合,在"平地方程"篆字上溅出个浑圆的墨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