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604章 历史大舞台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604章 历史大舞台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1283年的年初,忽必烈终于记起来了被关三年的文天祥。

大元皇帝屈尊纡贵亲自召见了文天祥,劝他投降,顺带还把破临安城时投降的宋恭帝也叫了出来。

忽必烈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家皇帝都降了还吃的白白胖胖,而且马上要娶一个蒙古媳妇了,你投降了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不过文天祥的回答向来简单: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而这一次事也干脆,忽必烈眼见事已至此仍旧不降,那就砍了吧。

头日劝降失败,次日行刑令就颁了下来。

文天祥也早就做好了准备,刑场上朝南方磕了几个头后说“我事已毕”,随后面不改色慷慨就义。

七百年过去,文丞相之死如今又被人拿出来议论,出身文天祥幕府的王炎午所为更是被大肆批判。

不过众所周知,读史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能用今朝的剑斩前朝的官。

文天祥死后,其家人给他敛尸,从衣袋里发现一页如今称《衣带赞》的绝笔,最末写的清清楚楚: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从其中,文天祥所追求已经可以看的清清楚楚了,但求无愧所学所居之位,而非各种横起的阴谋论。

儒学五经中《礼记》写的清清楚楚,君王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儒家的义理谱系里,不同身份的人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位愈高则责愈重,就如礼记中就从未要求过百姓为国而死之类。

相较于生命,文天祥显然更看重自己身为南宋丞相、状元、士林领袖、文人之首所存的气节,所以坦然赴死,就此无憾无愧。

有些选择,以如今来看或许非必要,但站在距七百年的时间沟壑对面,倒是不妨对其选择抱以敬重。

但无论如何,在文天祥死的这一年,宋王朝终于是彻彻底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宋有文天祥,不知咱大明能有谁明能死众而不惜身?”

应天府的臣子谁人不知道皇帝对志唯抗元文天祥十分敬重,故而眼见这少年郎说到文天祥,也都肃然了不少。

此刻眼见明天子慨然而叹,皇太子便安慰道:

“爹爹扫胡元而复华夏,后世汉人对爹爹亦存敬重。”

“那异邦又入华夏,说不得那复缔后世之华夏者,便是仿爹爹而为。”

“如此,我大明自是不缺不惜身之臣!也定不缺死社稷之君!”

对这个推论朱标很有信心,毕竟他是经历过乱世知晓爹爹手腕的。

而如今听得后世谈及大明之弊病,也不难听出来后世人对大明复杂的情感。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这光幕之存在说不定就是为了帮爹爹矫弊病而缔盛明的,这些无不说明了亲爹所开的大明多的是可取之处!

而要说明末相关的臣子,朱标记起来一个人:

“后世提及明末时说到的那个李自成,似乎就对咱大明命祚挂念得很。”

“说不得也是个有存大明气节之辈。”

朱元璋微微点头,对朱标所说他也自是相信的,但只是每每一想自己大明国祚还比不得这两宋,心里头就有点堵得慌:

“所以咱九年时候在北平府学之侧,为文天祥立祠。”

“此举便是要让文天祥看看,咱们汉人终是又收拾了自家山河,这文丞相有灵,尽可无忧。”

“老四!”

朱棣被骤然点名吓了一跳,但一直在竖着耳朵听着的他也自知此时该说些什么:

“等儿到了北平,定替爹爹祭祀一番!”

略微点点头,朱元璋沉默了一下转念道:

“文天祥诞于江南,亡身于北平,虽不能埋骨故乡,但好在如今两地也皆属大明治下。”

“老四到了北平,需记得当以正礼春秋皆祭,年年不可废,好让北地的读书人记得,眼下大明已复归一统不分南北。”

“江南之士应有埋骨北平之心,北平学有所成之士也当能以江南为桑梓地。”

马皇后慢慢绽开笑容,诸王与大臣锦衣卫等也都拱手称是。

不过说到此朱元璋还颇有点意犹未尽之意,盖因从心底来说他更是觉得,若是要衡定乎南北同治,则迁都势在必行。

否则南方既有人口又多桑田水路还近京师,而北方呢?唯有严寒和边塞胡敌,且离京师极远。

不管是从南北之治这个短期目标来说,还是考虑到将来海上会来敌以及最重要的倭国经略之事,迁都之事都需要纳入考虑了。

但此事实在重大,这里也不宜大张旗鼓拿出来讨论。

而且想到此明天子也还有个疑问:

这少年郎所读史册当中,他莫非就没有过迁都之念么?

那最终是未迁还是迁了?若是未迁是为何?

而若是迁了的话,此前的一些对明史的推论似乎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

现在轮到赵匡胤感觉心里空落落了。

这临安之破,崖山之灭,文天祥之死,所述都远没有那靖康耻来的惨烈。

但,听得那一句“宋王朝彻彻底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还是难免黯然神伤。

华夏上下几千年,起于三皇五帝,至后辈之时也还在徐徐往后推进。

但有关他赵匡胤的所有事,便皆止于此了。

至此之后,华夏峥嵘,但与宋与他赵匡胤,皆再无干系。

后世提起来宋,犹还会记得他欺孤儿寡母,还会记得宋难复燕云,还会记得种种之遗憾,更会记得这些遗憾最终被宋亡百年之后一个朱姓人所平。

可回想当初,他赵匡胤从陈桥披着新袍返汴梁时,也曾雄志满满。

雪夜与访赵普与其温酒论天下时,也曾立志要终乱世合一统。

曾私下言过要成为唐太宗那样不粉功不饰过,唯以青史见名绩的明君。

这些憾事,这些耻祸,又何必他人来平?

那后世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但盛唐时候的那些诗词气象,难道也都是靠的国家不幸?

而有类似想法的显然并不只有他一人。

“赵官家,那北伐之军何日启程?”

“吾生长于江南,然今欲随军北上,好好一观我华夏之山河!”

“边塞雄词,那唐人写得,我李煜如何写不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