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434章 共勉海疆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434章 共勉海疆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汴梁殿中,赵匡胤脸色是复杂的。

明明入了幽州城,明明延命续祚之机近在眼前,但……

虽有韩世忠战绩作补,但无论是还没克复幽州就开始索略其城,还是那涿州守将蠢如猪狗的应对,都让他差点一口气喘不上来。

为此还不得不找点东西出气,比如旁边方才坐着的椅子便已经碎成了一堆断木。

而最终,这份怒意变成了对弟弟及其子嗣的鄙薄:

果真不能成事也!

既如此,还不如让他来尽力将事情做完!

这也是赵匡胤撇开思绪在石桌上写字见于后世的原因。

实际上写时还是有一点忐忑的,但最终眼看着后世增加的一个个要求,赵匡胤不知为什么感觉心中堵堵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赵普看光幕的神情前所未有的认真:

“时过千年沧海桑田,后世仍为我宋意难平也。”

“官家当不致后辈失望也。”

赵匡胤抿着嘴点了点头。

简单总结之后,赵普旋即换了个角度鼓励大宋官家:

“这诸帅虽不知兵,但从岳飞韩世忠等来看,我宋亦不缺骁将。”

“唯缺能善用骁将之法,更缺识别冗官滥觞之法。”

赵匡胤脸色肃然少许,琢磨一下道:

“辽乃契丹朕已知晓……可这金国到底是何部?”

这也是他如今最大的疑惑。

对这个问题,无论是赵普还是初次来此的刘翰都爱莫能助,最终也只能暂时简单猜测这金国或是渤海国兴复而来。

毕竟渤海国旧址位于契丹以北不说,完颜这個姓氏听起来也确有点像渤海国前身的靺鞨部落。

甚至赵普心中推测的更远:他记得后世随口说过辽亡于内乱,从表面上看或是亡于郭药师这类降将,但同样也能用靺鞨部叛乱立金亡辽来解释。

他可是记得很清楚,那渤海国便是为契丹所灭,族部诸人皆为契丹所奴。

不过因为渤海国除已经近五十年,故而这个猜测赵普只是简单放在心里,打算等闲暇时再多多搜寻看是否有更多资料。

那边赵匡胤则是又回过头去还是免不了几分耿耿于怀,叹了一口气道:

“果不输于石重贵也。”

赵普一脸莫名。

赵匡胤则是记得清楚,后辈说,宋人著史称亡国之丑无甚于石重贵也。

但如今看这徽宗赎买幽州而尽失北地民心之举,果真如后辈所言,靖康之亡尤甚于石重贵。

只不过这种话当然是没必要跟赵普说清楚就是了。

赵匡胤转而与赵普笑言道:

“后辈所说倒是提醒了朕…开海疆之事亦不能忘,当与唐太宗昭烈帝共勉才是。”

赵普对此事只是略略有印象,因为后辈聊海疆诸事时他才刚接了官家除罪复起的诏令,正在返回汴梁的路上呢。

此时听闻官家如此说,赵普也略有一点好奇道:

“若论出海,我宋当不输于唐?”

对此赵匡胤也不太敢确定,最终也只是模糊道:

“或是如此。”

……

汉长安将军府中。

或是因为此前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故而此时张飞眼看这北宋“克复”幽州之事,脸上也只不过是浮现一个轻蔑的笑容:

“俺是看明白了,这北宋君臣失了搜刮百姓的钱财,那便一事也难成。”

旋即便是为故乡不服:

“河北幽燕之地,自古多出慷慨悲壮士,重气侠,言敢勇。”

“何以受如此多苛待?”

张飞倒不是真想求个答案,毕竟被后辈依次点名的那些也都离着不知多少年,唯独一个李二凤与其中的其他人相比还算是好的了。

再说三个月前这二凤君臣刚交流过火炮相关,军师都说所获颇丰,因此也多少有点拿人手短的感觉。

因此将军府中的张飞也只是别扭了一下,最终在刘备的安抚下愤愤不平放过了这一茬。

马超则是略微算了下,摇头道:

“这北宋之盟约,何其多也。”

“与辽缔盟结兄弟,与西夏结盟抗辽,与金国缔盟灭辽,又缔约赎买幽燕……”

“真乃的翼德将军所说,与禽兽称礼,与生民行暴。”

“此前吾尚以为,这宋与我等隔千年当有可取之处,如今看此丑态……”

马超脸上也是毫不掩饰:

“遇袁本初,亦难胜也。”

这倒也并非马超苛责——就如此前所说,刘备等一干人等遽逢乱世,可以不通笔墨但不能不晓战阵。

而这奇取幽州之役,除了里应外合入城可圈可点之外,余者无论是略杀生民,还是饮酒恣行,皆乃行军之大忌。

更别说后面那被吓破胆的将军,烧辎重营帐致使后方军令不一,最终为贼所趁。

法正抬起头杀气腾腾:

“这名为刘光世者,按律当剐!”

汉长安的诸人的皆感觉自己越发看不懂这个宋朝了。

报国者无门,猛将者位卑,尸位素餐之备大行其道。

孔明的心情也变得更加复杂,既有惋惜亦有好奇,还有三分期待:

内有权宦掣肘,外有强敌迎面,这岳飞当何为?

……

“如今河北自与后世史不同!”

李世民辩解道:

“登莱聚海师,自可跨海而去攻高句丽,亦能耳使船运精兵战马一战而定,无需强征数万人的民夫。”

杜如晦自知晓陛下说的没错。

登莱海师眼看已步入正轨,所需辎重粮草只需经黄河入海再经东海北上即可,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

前两天凉州那边也传来消息,薛仁贵眼见苏定方镇守青海将诸般事物安排的井井有条,自觉无用武之地的他干脆领了亲兵往西域探查情况,结果在敦煌北遇到了正在行军的突厥人。

双方不打不相识,最终都布可汗认出了薛仁贵手中那李世民御赐的宝弓,并且据薛仁贵表功称,都布可汗有认真考虑奔唐。

贞观宰辅对此毫不奇怪,因为这都布可汗他们已经在光幕里见了太多次:

十年后的大唐名将阿史那社尔多半就是此人。

按后世记载,阿史那社尔因突厥亡国迁怒于薛延陀而兴兵,结果讨伐失败之后一蹶不振,最终入唐成为名将。

如今既然提早搭上了线,李世民等人研究了一番认为,无论是薛延陀还是西突厥,或也均可尽早谋划。

而在这其中,李世民已经决心将河北经营为用来稳定北方的要冲。

必不使其遭罪。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