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 第376章 舍近求远之法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376章 舍近求远之法

作者:冷泡茶加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4:27: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马匹!

听闻牵涉养马,甘露殿中众人顿时更加聚精会神。

认真算来,如今唐开国也才十三载而已。

在场的当中,即便是资历最浅在默默抄录文字的褚遂良,也是跟随父亲先投的西秦霸王薛举。

薛举战败后,褚姓父子才被招徕到了秦王府。

而隋末这场乱世,能激流显名者皆有善之骑兵,最终能驭精骑力压群雄者,方才成功站在这里,执掌帝国命脉。

这个过程中的参与者几乎都很难避开与马匹打交道。

如今能站在甘露殿的,或通文略,或善武谋,但无论文武,皆知马。

也是因此,之前得到有关养马和马政的只言片语也被李世民空前重视,并亲自写信给张万岁并遣使慰问,引得这位太仆少卿感恩莫名。

但倒也没想太多,毕竟陛下念旧情这件事对秦王府旧人来说属于人尽皆知。

至于那些养马的零散言语,或是收录天下善养马者上书所得吧。

此刻站在这里,又不用抄录光幕所言,杜如晦思索了一番便明白其中简单的关系。

那明朝人口更多又遇气候转冷,也唯有重视农业才能养得起天下,这个过程中既能肥田又宜轮作的大豆自然受青睐。

结果便是大豆越种越多,在不得不吃大豆的情况下,有人前赴后继的研究,最终让豆腐变得更加好看了。

而这样再重新回头一看,大唐不喜豆腐的原因就再简单不过了——恰逢气候正好,田地所出之稻麦足够百姓果腹,谁会吃力不讨好的去研究什么豆腐呢?

杜如晦嘿嘿一笑,小声将自己梳理出来的想法跟房玄龄讲了一下。

房玄龄扬了扬眉毛表示赞许,同时也小声道:

“看来这算学确有明理之效,克明与我同学不至一岁,辨析之才又见长也。”

想起来那些繁复的数字与稀奇古代的题目,杜如晦顿时便想苦笑。

经学典籍之类还能算是学一本少一本,但这算学一途,真是让杜如晦再深刻不过的明白了庄周的“有涯随无涯殆已”之言。

如果这名为闻莽的后辈所说非戏言的话,这算学上通穹宇下触民生,可称得上是擎天之学,他杜如晦再过四年便也五十岁了,皓首穷经不知能否见这算学风采之一二否。

不过杜如晦的这般伤怀心思顷刻间就被李世民抹了个一二。

“着令司农卿议豆事,拟增设菽豆署掌肥田轮作豆粕诸事。”

“着令导官署与仓部司,试制豆粕,与典牧署相合,试其功效。”

“着令太官署珍馐署改豆腐,使其贴合后世样貌,以风行天下令百姓皆愿种豆。”

这确实是一个年轻帝王的风格,对李世民来说,此前那些关于养马的零言碎语太过宽泛,只宜张万岁这样的善马者细细研究。

但这大豆的作用可以说相当直白,压榨制油,磨浆作豆腐,余者豆粕再肥马,可谓是一豆三吃。

如果再算上那大豆的什么瘤子菌的肥田之效,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这一点上后辈说的倒是没错,不明白也不要紧,他只需要知道这大豆有肥田效果就行了。

马食豆愈肥也不是什么秘密,从前汉起便有喂马豆饼的做法,但那是用完整的上好的豆子所制,成本上来说自不相同。

而李世民同样也相当清楚,就不说让家家户户皆有马的梦话了,只要这大豆能令每个村子多上三五匹马,那他相信这唐之风貌与此时定然完全不同。

……

刘备喜上眉梢:

“此物虽易,利民于无穷。”

他说的自然便是在那光幕中一闪而过的铁齿耙。

实际上这东西对他来说算不上陌生,毕竟平整土地是北方种田的硬性需求。

关中百姓也皆有耙务农,只不过全是木或竹制,并无铁耙。

而这铁耙的打造也相当简单,甚至都不用拽着铁匠比划,只需要拿个竹耙过去让铁匠对照着打一个就行了。

亲眼见到这东西更大的意义还是让刘备豁然开朗。

来到关中后,前几个月与百姓一起种地后,刘备最大的感慨便是此前务农之法,在关中多有水土不服。

在山丘颇多的南方好用的曲犁,到了地面平坦的关中作用平平。

水田务农法,在关中百里旱田上也难有作为。

但此时看这与竹耙堪称一纸之隔的铁耙,刘备便骤然发觉了自己的局限:

竹耙铁耙,看似仅有成本差别,但实际上可能因为重量和坚硬程度的差异,导致平田效果也完全不同。

曲犁既然在关中不好用,何不请孔明一起试制适宜北方的新曲犁?

毕竟即使是这在南方异常好用的曲犁,最初也不过是由人因地制宜所制。

既然如此,他与孔明等人,也该试试自己试制新工学造物了。

毕竟就如一开始所想的一样,身为先祖,何必事事皆劳烦后辈?

【实际上豆粕的作用当然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马匹口粮。

比如豆粕是优质氮肥,草木灰是成本最低的钾肥,再混上富含磷肥的碎骨,经过工艺熟成后就成了最原始复合肥。

另外因为明朝时北方严寒的气候,肥料熟成需要高温比较艰难,所以在当时通过海运将北方的豆粕运到南方去卖可以说是炙手可热的生意。

即便不制复合肥,对南方养殖的鸡鸭鱼鹅等来说,豆粕也同样是极为优质的饲料。

另外从宋代开始,豆油与麻油菜油茶油等一起将古代的油价打了下来。

再配上当时在世界上位于前列的冶铁技术使得铁锅开始普及,人人都熟悉的炒菜开始流行至今,八大菜系有多好吃无需多言。

而由炒菜带起来的华夏菜系,也反过来将大豆的衍生制品开发到了极致。

如今豆制品的名单一时间还真的很难算清楚,从常见的豆浆豆皮豆干到复杂一些的豆腐乳臭豆腐,再到经过煎炸爆炒继续衍生出的几十道豆制菜品,可以说单单于吃一途,华夏可称独步天下。

而在这当中,大豆牢牢占据了一个C位,即使在过年也完全少不了它的身影。

过年前磨豆腐就此看来也算得上实至名归。

毕竟即使是现在,咱们和太平洋对岸对手关于大豆的食品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息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