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盛唐挽歌 > 第789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书完)

这年冬天,几乎是年关快到的时刻,方重勇在返回汴州献俘的途中,麾下军士哗变,簇拥他登基称帝。无奈之下,方重勇只得带兵入宫,“请求”天子李偿退位。

不知为何,方重勇不肯以天子自居,仍然自称官家。

没有天子,那就没有“天授王权”之说,于是开闭门会的时候,元载询问方重勇:新朝当立,皇帝治理天下的法理性何在?

方重勇则是提出了“顺天应人”的说法。

首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正统,必须来源于“大一统”的王朝,换言之,朝廷所统治的地盘要尽量的大,尽量的囊括过往朝代的传统地盘,至少是核心地盘。

越大越好,越是疆域辽阔,就越是具有正统性。

唯有如此,方能与其他伪朝相区分。

其次,新朝的正统性,来自于顺应天下局势,与百姓们的拥戴。

正因为百姓都认朝廷,所以朝廷才是朝廷。如果大家都不认了,那么朝廷就变成了伪朝。

简而言之,民心是天下大势,也是统治的根基。倘若有一天朝廷失了民心,那么所谓大义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方重勇强调了“王权民授”的概念。

因为某些原因,所以这样,那样,再这样,再那样,懂的都懂。

这些说法,很好的规避了唐朝为什么变成了“前朝”,而不再是正统的原因。

因为大唐失去了百姓的支持,所以它自然就变成了“伪朝”,它丢失了大量边疆的疆域,所以不再具有大一统的正当性。

大唐君王的权力来自于百姓,如果百姓们真的还支持大唐天子,那方清之流,又如何能够上位?

这些弯弯绕绕的话,看起来花里胡哨,实际上却是老实人在讲大实话。

权力不来自于百姓,难道还来自于虚无缥缈的上天不成?

方重勇的话语也暗示了,如果将来新朝廷倒行逆施,百姓们也会揭竿而起,推翻他们的统治。

与其编造谎言,强调自己的权力来源于上天,自己把自己都忽悠了。

还不如办好自己的事情。若不然过不下去了,谁会无缘无故起来造反呢?

一众亲信,对此心悦诚服。

元载又询问国号之事。

方清起于汴州,遂有天下。国号可为“汴”,或者为以睢阳为中心的“梁”也行,还可以叫“魏”。

当然了,方有德是自沙州敦煌而来的,国号为“凉”也不是不可以。

不过方重勇却说:

“为官为政,治理国家,总是讲究一个政治清明,爱民如子。

所谓清如水,明如镜也。

国号或为大清,或为大明,以示国家政治清明,百姓的想法可以传达到中枢。你们认为是叫大清好,还是叫大明好?”

很显然,方官家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抛出两个选项让亲信们参详参详。

国号一般都是以开国皇帝起家的地方为准,但也有例外,比如南陈便是取的开国皇帝陈霸先的陈姓,当然了,也不能排除是春秋时期的陈国。

只不过那个地方在河南周口,与陈霸先的家乡浙江吴兴离得很远。所以基本上可以确认,陈霸先就是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国号。

新朝国号为“方”亦是可行,只是这大清或者大明,确实是有点标新立异了。

然而元载却带头站出来支持方重勇的想法,说大清或者大明这两个国号都很好,从名字上就看得出朝廷希望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大明的国号应该比大清更好一点。

方重勇顿时感觉很好奇,询问缘由。元载继续说道:“明者,日月也。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大吉!”

这个角度很是刁钻,而众人转念一想,又觉得元载说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

清不能说明什么,但日月之下皆为王土,就太应景了!

唯有方重勇笑而不语,只是轻轻点头表示赞同。

于是众人定国号为“明”,即日起方重勇登基称帝,大赦天下并尊方有德为“明高祖”,封王韫秀为皇后,家中妻妾都有封赏,俱有名分。

由于家中女眷太少,元载又建议选民间秀女以充实后宫,方重勇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采纳在这个时代,无论怎么看都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建议。

河北、河南、淮南、江南等地,对于官府“换牌子”的事情完全无感,他们本身也不是李唐王朝强盛时的最大受益者。

然而,当方清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的消息传到关中以后,当地的李氏宗室残余,就立刻起兵造反了。

汴州也不平静,一些搬迁到这里的李唐宗室蠢蠢欲动,包括他们的亲家,某些关中天龙人家族,也是在密谋政变。

只不过,人一多嘴就杂,更是有不少人刚刚听到密谋,马上就去汴梁城内的朝廷衙门告密。这些阴谋政变还没开始,就已经闹得满城风雨。

毕竟,所谓的名分大义不能当饭吃,方清和当初的汴州朝廷没有做什么倒行逆施的坏事,反倒是均田,发盐引,减商税,开工坊,请科举进士给百姓免费认字,干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又收复了关中与河西,还打跑了吐蕃人。

平时这些事情不会有多少人夸赞,一到关键时刻,民心向背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

即便是颜真卿和颜杲卿,也没有参与到这些事情当中,而是选择了老老实实的闭门闲居,辞了官不再过问政务。

方重勇将这件事全权交给了侦缉司的司长卢迈处理,可以专断独行,处理完以后再上报,不必事事请示。

卢迈也很争气,放开了手脚干活,带人迅速扑灭了汴梁城和周边各州酝酿搞事情的那些人。

铁血手腕,找到一个就杀一家,杀得血流成河。

对此朝野震惊不已,没想到方清政变的时候一个人没死,政变之后大清算,却是只要有人酝酿搞事情,就会有血光之灾。

其中甚至包括一些职位不高的中枢官员!

听说这些事情以后,汴梁城中科举备考的士子,大骂那些酝酿造反的人狼心狗肺,朝廷杀得好,坚决拥护大明官家方清。

嗯,如果阅卷的时候可以直接给个高分,那就更好了。

大家心里想着的都是,这次处置了一大批人,还有不少官员,这不就意味着,会空出很多官位来嘛。

至于为前朝喊冤的事情,谁爱做谁做吧,反正他们这些前程似锦的科举考生是不做的。

在这些人心中,方官家就是永远的神,唯一真神,只恨自己的心声那位官家无法听到。

人间世态炎凉便是如此,才过去不到一个月,就没人记得前朝的好了。

改国号,登基称帝,入主汴梁城皇宫之后,方重勇并未闲着,而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内政。诏书像是不要钱一样的下发,看得人目不暇接。

第一道圣旨,是成立国家战略决策局,常设成员九位,一般成员二十五人到三十六人之间不定,地位在议政堂之上。

九位固定成员里面,三省六部当中选六人为固定成员,宰相必在其中。另外三人,则从民间选拔有才华的“国士”担任,任期都是三年,三年一轮换。

民间选什么人,没有身份限制,可以是现任官员,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最终由官家一言而决。

这个部门,专门负责商议处置涉及国家发展方向的大事,政务并不繁重,但权柄极大!

第二道圣旨,则是发布了第一个“武年规划”,并规定了这些年当中,应该发展的项目。

其中土地要如何如何,仓库要如何如何,吏治要如何如何,说得很详细。

圣旨还特别强调,要优先发展纺织业,其次发展采矿业,并提出了“粮食要多,工坊要多,商路要多”三多原则,在稳定农业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可以用于和外邦交易特产的手工业。

比如说棉被与丝绸。

第三道圣旨,则是下令在汴州新建一所“综合性大学”:汴州理工大学。

其中包括算学,力学,器械,军工,化学等科目,向全国招募教习,由官家亲自考核,一经录用,立刻给予高薪。

然后,将汴梁城皇宫的一处闲置之所,开辟为专门负责纺织的织造工坊,以服徭役的方式,发动汴州及周边地区,并且有兴趣参与项目的百姓,到这里参与纺纱织布,学习纺织技巧,研究纺织技术。

包吃包住,但没有工钱,想走随时可以走。

后来,这里改名为“中央织造局”,并闻名海内。从这里走出来的学徒,都成为了民间纺织作坊的抢手货,甚至有很多人因此发家致富。

第四道圣旨,则是调整了原本大唐“道”这个行政区的区划,废除“道”,然后将全国分成几个“巡抚区”。并在每个区的治所以外,又设立了“直辖县”,不受巡抚区治所管辖,直接向中枢。

巡抚有单独的巡抚衙门,在各巡抚区内轮换,负责处理该区域的重大政务。而巡抚区内的税收与物资统筹,则由布政司负责,乃是该巡抚区在治所的常设机构。

而节度使这个官职被废除,不再出现一个衙门管理军政事务的情况,军务方面,则由防御使替代。

简单来说,就是调整“州”以上的地方官府构架,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还有一些诸如:修订新律法,尤其是废除蓄奴制度,改为主仆契约;成立农业协会指导自耕农耕作;成立国家统计局收集全国各类统计数据;成立宗族协调管理局,来管理地方大宗族相关的事务,比如说干旱时节上下游争夺水源的情况。

这一系列举措,都足以说明新朝大明,是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政权,并不想苟且混日子。

然而,无论方重勇多么努力,篡位的那些反噬,都是无法避免的。

得知方清篡位的消息,本已经归于大唐旗下的朔方军举旗反叛,在灵州重建大唐,推举基哥幼子为帝,与方清建立的“大明”相抗衡。

正值春耕,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关中那些被扑灭的所谓“盗匪”,也有零星活动,似乎有死灰复燃之虞。

就在这关键时刻,郭子仪从河西来到汴州,向方重勇陈明利害。他请求朝廷赦免朔方军将士,他愿意孤身入灵州,劝说浑瑊弃暗投明。

为表诚意,郭子仪将自己的两个儿子作为人质,留在汴州城内,不踏出院门一步。

方重勇当即写下圣旨,给了节杖,让郭子仪去一趟灵州。并且承诺不会对朔方军将士动刀,只要他们愿意迁到汴州,可以在都城附近的州县安置家眷。

郭子仪解释说,朔方军上下未必是要为大唐流干最后一滴血,只不过高层因为朝廷废除节度使而人人自危。只要官家以官职许诺,再妥善安置家眷,说服朔方军并不困难。

这些年朔方军上下已经把天下局势看透了,现在起兵造反,不过是丘八对于政治无知的莽撞之举。

试问大唐的尸体都成这样了,难道谁还真指望它能复活不成?

方重勇深以为然,命车光倩给郭子仪五百锐卒护送他去灵州。

果不其然,郭子仪对浑瑊晓以利害,并出示圣旨与节杖,朔方军上下这才安心下来。方重勇将他们的家眷安置在洛阳周边,隐隐有压制大唐旧官僚的意图。

洛阳正是前朝官员的聚集地。

方重勇将从渤海国回归的税警团扩充为一军,含步卒一万二,骑兵四千,共计一万六千人,齐装满员。

让他们跟朔方军换防,让朔方军一部前往渤海国的龙源府,一部分镇守幽州。

吸取前朝教训,方重勇很注意将兵员和他们的家眷分开,这样的话,即便是某个将领想反,他身边的人也未必会跟着他一起反。

反叛方重勇可以平息,而且是不费什么力气,但是他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

很多酸腐文人写书阴阳他,甚至公开咒骂他是逆贼,不忠不义,乃是天下最大的白眼狼。

他成为市井流行话本里的常客,形象比大秦嫪毐还差,很多时候都是大反派。卢迈曾经建议将这些人收而杀之,但是方重勇却拒绝了。

如果将这些人杀了,那不正好坐实了他们说的那些谣言都是真的?

越是破防,越是说明做贼心虚,人心就是这般的扭曲。

方重勇选择不予理睬。

励精图治,一两天看不出什么情况。但这种事情,就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就斐然。

国内经济民生焕然一新,朝廷的各种利民便民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统计局将各州各县,土地占有面积排行前十的大户登记造册,重点盯防。时不时就将其中的刺头抄家,资产充公后,用于社会福利。

畜力抽水机,深井采煤,焦煤冶铁等技术陆续应用。专利法的思想,也开始在普通人心中普及,已经出现了某些科举无望的人,专注于发明创造,然后申请专利赚钱的情况。

与西域的商贸,再次繁荣起来。因为纺织技术的革新,棉纺的进步,棉布棉被的推广,棉纺品成为了出口的新主力。

这些纺织品伴随着改良了的青花瓷,可以直接用开水冲泡的散茶,成为了远销西亚的“新三样”。而西域而来的黄金,宝石,药材,以及某些农作物的种子,也陆陆续续进入中原。

中外交流重新活跃了起来!

除此以外,登州、泉州、广州三大港口,还开发了新航线,形成了北到东瀛,西到波斯的各类航线,海上贸易持续走高。从波斯地区来的银币,大量出现在海港城市。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样的发展就很好。

但很多时候,意外本身就是一种不出意外。

眼见大明的商贸快速复兴且繁荣更甚以往,赤松德赞一道军令,吐蕃边军二十万向河西进发,妄图劫掠河西,捞一波大的!

不是他想找事情,而是这些年吐蕃修佛寺修得有点多,是真的缺钱了!

得知吐蕃军来袭,方重勇希望御驾亲征,结果被群臣阻拦。最后,郭子仪挂帅出征,他因为说服朔方军弃暗投明,此后作为军中将领的典型,被方重勇快速提拔为关中防御使。

方重勇带着中军来到新长安城,在这里坐镇后勤枢纽,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担任副帅,李光弼、车光倩、何昌期等人都在军中各领部曲参战。

总兵力有十五万之多!

这次方重勇是把国内的精兵都拉出来了,他要报上次的“一箭之仇”!

辛苦耕耘了五年,这五年他节衣缩食,把所谓的“私房钱”都花在了军备上,就是为了今日。

记得前世的时候,高中看起来还差不多,并无本质区别的两个人,到了大学,进入社会,其命运往往各不相同,差别极大。

上次吐蕃军还和汴州军打得有来有回的,然而这次一接触,吐蕃人就傻眼了!

扔出去掉在地上会爆炸的圆球,炸开后,里面有碎铁片飞溅得到处都是,被沾到就非死即伤。

以及那种抱着一根竹筒的“手铳兵”,破阵的时候冲锋在前,他们齐射过几阵后,吐蕃军便已经溃不成军。

最令人胆寒的,还是那种埋在地下,就能引爆城墙,炸塌一角的玩意。

吐蕃军虽然有二十万,但是这次与明军交战,一败再败,一直败到鄯州。方重勇命郭子仪带兵攻鄯州,一战而下。

又命他继续攻相邻的廓州、洮州。

吐蕃军士气被打崩了,也是因为这些年信佛的人多了,这些人成为僧侣后,既不纳税也不当兵,所以兵员素质降低了不少。

这一年,明军一举收复了陇右三州。之后,郭子仪被封为护国公,世袭罔替。

典型的后来居上。

赤松德赞派人来长安求饶,双方以石堡城故址为界,立碑会盟。

吐蕃人的失败并非偶然,这五年来他们只顾着修佛寺,铲除苯教徒了。经济还是那个鸟经济,人口也还是那个鸟人口。

吐蕃不变,但大明却已经日新月异,焉能不败?

方重勇的威望再次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时国内朝野局势已经十分稳固,就连过往那些写小作文阴阳他的人,都一个两个的选择封笔了。

回到汴州以后,方重勇下令在汴梁城内举办一个“万国博览会”,鼓励国内各州的商贾到这里,将他们本地的好特产展出一下。

博览会揭幕当天,汴梁城人山人海,一连几天,城内都不宵禁。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脑中又浮现出当年盛唐时的百国商贾来朝贡时的盛况,忍不住潸然泪下。

回来了,当年的荣光回来了!

以这届博览会为分界线,大明国内商品经济再次加速。官府以“盐引”为根基发行的纸钞,已经完全代替绢帛和贵金属,在市面流通上形成了绝对优势。

朝廷又借机推了一波青苗法的改进版,低息贷款帮助很多农民开荒,社会底层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

清晨,扬州罗城那宽阔的街道上,一个穿着健美男装锦袍的少女正在飞跑,一不小心,将一位身材魁梧的壮汉撞了一下。

这位壮汉衣着普通,身上却带着一股贵气。少女的身体很单薄,虽是主动撞人,事后自己却是摔倒了。

她站起身,揉了揉被撞疼了的肩膀。见这位壮汉“色眯眯”的看着自己,连忙瞪了对方一眼骂道:“你这老登没见过美人啊,看什么看!”

说完,气急败坏的走了。不得不说,少女不谙世事,缺了点教养。

“官家……”

一旁的大聪明走过来低声询问道,他自愿当宦官已经有十多年了,一直兢兢业业。方重勇体恤他忠心,在净身前,特意让给他纳了几房妾室,几人都怀孕了以后,才允许他净身。

这么多年过去,大概是因为出身渤海国,姐姐大贞惠也是妃嫔的关系,大聪明一直谨慎低调做事,很得方重勇信任。

“一个毛孩子,你跟她计较什么?”

方重勇轻轻摆手说道。

二人来到扬州府衙,这里是扬州巡抚区的治所,巡抚本人也在这里办公。

“官家,里面请。”

巡抚杨炎站在府衙门口迎接,看到方重勇来了,连忙躬身行礼。

众人进了书房落座,杨炎就将手中的奏章递给方重勇。

“扬州地区的农协,操纵市场价格,还帮助大户们囤积居奇。他们掌控着种粮的挑选,还有指导百姓耕作的能人,甚至还给农户办理贷款。

总之,只要种田就必须要跟他们合作,交会费才行。不交的话,估计自耕农一两年内就会落魄到卖田卖儿卖女。

如今的农协,制度已经败坏,汴州的政令只能在本地实施,出了汴州就是另外的情况了。”

杨炎叹息说道,面带愁容。

当初方重勇设立农协,就是希望这个机构,能帮助自耕农以及农田不多的地主,让他们在耕作的各个环节都能顺利完成。

比如说育种,农具租借,粮食销售等等环节,一般自耕农都是搞不定的。

这个政策在制定之初很好用,使得大明国的实力在短期内就获得了加强,而且社会变得更加稳定。但十多年过去,分散在各地的农协,早就跟本地大户们互相勾结在一起了。

他们在一起囤积居奇抬高粮价,虽然自耕农的售粮价格也涨了,但由于此举推高了整体物价,所以自耕农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了!

“无妨的,朕当年设立的新政,现在多多少少都出现了问题。国家战略决策局已经成了党争的战场,除了吵架就是吵架,最后还是得朕一锤定音。

统计局数据造假,报喜不报忧。各州大户变着法子买地,然后勾结农协的人,当甩手掌柜。

几个商埠,偷税漏税的商人也有许多,他们偷税的办法也是五花八门,禁也禁不绝。

科举舞弊的有,大学招生,那些教习们都把自己的徒弟带进来,沆瀣一气,还以为朕不知道。”

方重勇似乎是在发牢骚一样,说了一大通。

当初确实想了很多办法,成效也很显著。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那些新政,已经被投机者们发现了破绽,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就连他引以为自豪的专利法,都出现了“专利流氓”,看别人整什么,他就去申报与之相关的专利卡位。

方重勇也不知道为什么后世之人才懂的东西,这个时代的人,很快就能摸到门道。或许,古人和现代人,智商并无不同,只不过是因为眼界不够,才显得有点呆。

当他们接触到全新领域的知识以后,很快就能融会贯通。

比如说刚刚那位少女骂方重勇是老登,老登这个词,也是他这位方官家带起来的,很快就成了百姓们的口头禅。

“今日来此不过是微服私访,考察扬州民情。朕打算调你去中枢,主持新政。

朝廷的政策有些不适合时代了,你肩上的担子有点重啊。”

方重勇拍了拍杨炎的肩膀说道。

“臣敢不为官家效死!”

杨炎一脸激动的说道。

“你在扬州收的那些礼,记得把礼单交给朕。旧东西放不下,是没法往前走的。”

方重勇意味深长的说道。

杨炎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磕头,他以为这件事异常隐秘,却不知道为什么方重勇对此知之甚详。

夜晚回到别院,方重勇刚刚翻开扬州官员送来的密折,大聪明就领了个衣衫单薄,高耸的胸脯都露出一半的年轻女孩进了卧房。

正是白天撞了方重勇还出言不逊的那位。

“官,官家,小,小女子不,不懂事,求您别,别杀我全家。”

那女孩一边颤抖一边低声哀求道,那娇美的面庞,婀娜的身材,轻薄的纱裙,看着真是我见犹怜。

“官家,这是扬州布政使陈必的爱女,老来得女,难免有些骄纵。婆子验过了,还是处子之身。”

大聪明凑到方重勇耳边低声解释道。

你们这是在搞什么?

方重勇面露诧异之色,看了看那女孩,忽然明白了什么。

他对大聪明使了个眼色,后者悄悄退出卧房。

方重勇也不讲客气,走过来抱住那颤抖的女孩,吻住了她那小巧的嘴唇。很快,二人就在床上坦诚相对,水乳交融。

第二天,一夜欢愉的方重勇只觉得神清气爽,心中那些因为政务而产生的戾气,全都一扫而空。他回头看了看那脸上带着泪痕,一丝不挂躺在床上的女孩,皮肤精致白皙,身材曲线优美,是个难得的美人。

方重勇忽然想起,他的长子如今都已经娶妻生子,昨夜自己已经不是抱着下一代,而是抱着下两代了。

他走到院子里打太极拳,大聪明就在一旁待着,很安静没说话。

“刚刚入汴梁城皇宫的时候,招了很多秀女。朕原本是打算一个都不碰的。

可是朕不碰她们,她们就会如行尸走兽一般,连个盼头都没有了。所以,朕只能将她们都宠幸了一番。”

方重勇感慨叹息道。

见大聪明不说话,他又继续说道:“其中某些人,朕连名字都没有记住,而她们大多还给朕生下了子嗣。当了皇帝,一切都是身不由己了。譬如昨夜那个,即便是朕说不要紧,陈必也会心有惴惴,说不定还会将这女儿打死。她被送来,已经证明了一切,你明白么?”

“官家,是孤家寡人。”

大聪明小声说道,方重勇昨夜是真的在救人,不然这女孩死定了,不死也要被人逼死。

“你可说对了,朕就是个孤家寡人。

朕一直想做一番大事,然而反者道之动。

一件事做完了,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做,本来好了的事情,后面又会慢慢变坏。

为了大业,不想要的女人,要收。

为了大业,不想做的事情,要做。

朕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什么也做不到,能有今日,全靠运气。

但运气常有,却未必一直伴我身边,朕总会有一天,什么也做不了,看着天下一天天败坏下去。”

方重勇有些沮丧的叹息道。

其实在大聪明看来,方重勇已经是伟人中的巨人了!至于李隆基那种,给他提鞋都不配。

可是,他毕竟没有见过方重勇前世的那个汽车满地走,网络遍天下的世界。

方重勇看来,你连小霸王都玩不到,你得意个嘚儿啊!

“你说,朕百年之后,这天下会如何?”

方重勇看着大聪明询问道。

“回陛下,国泰民安,天朝上国。”

大聪明叉手行礼道。

“你想多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朕死之后,那些权贵们,必定反攻倒算。

朕给百姓们分润的实惠,一定会被他们夺走。

朕曾经的战友们,也会巧取豪夺,为害一方。

包括朕的那些子嗣,也都觉得好东西我拿着就行,为什么要分给穷人呢?

朕活着的时候可以压着他们,朕不在了,他们一定会加倍捞回来。

幸亏那一幕朕看不到了,朕要是看到了,活着也会被气死。”

方重勇哀叹了一声,昨夜在那位年轻少女身上予取予求,又龙精虎猛的帝王,此刻一点都看不到威武霸气。

大聪明面前站着的,只是一个中年失意的可怜男人罢了。

“官家,将来即便有那些事情,但会有许多人记得您曾经做过的那些。至少,您这样爱民如子的帝王,曾经来过这里。”

大聪明小心翼翼的回道。

“但愿吧,谁知道呢。”

方重勇看着远处的一轮朝阳染红了云彩,面色怅然说道。(全书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