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 第413章 扩大汉土最好办法:修桥铺路

第413章 扩大汉土最好办法:修桥铺路

天下的格局,早在秦始皇横扫六国,荡平百越的时候。

就已经彻底定了下来。

毕竟,大多数地方,都是非常适合耕种的土地。

而往后的王朝,则是一点点的,开发这这些处于蛮荒中的土地。

用不知道多少百姓的血汗,将其彻底纳入汉土的范畴。

这也是越往后的朝代,所收到的赋税越多的缘故。

朱柏闻言,立刻举一反三道:“那这么说,等到我大明彻底教化好云贵之地,那传统汉地岂不是又会多出一大片。”

要知道,由于大宋的缘故,云贵之地曾经脱离过汉家的掌控。

如果不是大明异军突起,赶走了残暴不仁的北元,又扫平了云贵的叛乱之军。

还派了沐家永镇云南之土,彻底断绝了诸多土司的不臣之心的话。

恐怕,这么一大片的土地,就要如安南一样脱离华夏了。

“正如我所说,汉家土地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林澈给了朱柏一个赞誉的眼神。

随后指着刚才画出的大宋疆域轮廓地图。

哼了一声道:“如若当朝的汉家天子争气,那汉家土地便会不断扩大。”

“可要是如大宋这般软弱,所谓的故土,也不过是异族的养马场而已。”

尽管朱元璋在某些决策上,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

可是凭借他收服了自从石敬塘之后,就丢失的山海关等地的疆土。

将其再次纳入了汉家的范围之内。

就凭此等功绩,就足以抵消他的错误决策了。

“先生,汉家土地变少容易,可是如何要它变多呢?”

朱柏听到林澈拿大宋举例,忍不住问道:“难道就只能想您说的那样,等待几百年,等到此地适宜耕种了,朝廷再对其进行开发吗?”

密室里的朱元璋等人,也都纷纷集中起精神。

他们刚才听到,帝国疆域极限论之后,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也都明白了,诸多前朝对于边疆问题,为何首先是撒钱安抚。

而不是直接召集大军,荡平此地的不臣。

以往他们虽然也有,类似于对反叛者安抚,不行再派兵剿灭的概念。

可不过是仿照前朝故智。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挡在林澈的教导下,朱元璋等人对于疆域问题,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

同时也愈发关心,该如何扩大汉地故土。

隔壁的林澈面对朱柏期待的目光。

直接给出了答案:“此事简单,不过四个字,便是修桥铺路。”

“啊?”

朱柏有些不太理解。

开拓汉土,怎么和修桥铺路搭上关系。

“你难道这么快就忘了,我刚才说的统治极限问题了吗?”

林澈用食指点了点,桌面上还未干透的用酒水画的地图。

他咳了一声道:“当年秦军横扫六国,除了军功爵制度让士卒悍不畏死,再加上更先进的军事制度和武器之外。”

“最大的原因,就是秦朝打到哪里,就会在哪里修筑秦直道。”

“不管是从此路行军还是运粮,都会提升很高的效率,粮食的损耗也比六国要少。”

在以险关要塞为胜利依托的古代。

行军速度,就代表着能够先敌人一步,占据优势地形。

把握住胜利的先机。

其次,运粮队的损耗比其他国家要少,也就代表着军队能支持更长的时间。

这两者组成了秦军,当年横扫天下的基石。

简单的看着两个学生。

讲述了下秦直道的作用后,林澈忍不住叹息道:“这可惜,自从秦朝后,像这种军事用的高速公路,已经没人修了。”

“哪怕所谓的官道,都只是根据强忍走到路,修修补补的。”

“根本没想过,经过时代变迁之后,此路是不是前行的最佳路线。”

包括大明的官道,也是如林澈所说的,不过是在前朝的道路上修修补补。

完全没有人想过要规划,一条更适合通行的新路意思。

朱柏勉强理解了,林澈说的‘高速公路’的意思后。

但却有些不赞同他的话:“先生,修路之事靡费甚多,若是不修补旧路。”

“而如您所说的,在大明境内制造一条‘明直道’。”

“恐怕朝廷不知道到底要花多少钱银,还有多少百姓骨骸归乡了。”

听了朱柏的妄言,林澈没有反驳,而是顺着他的话,笑着说道:“哈哈,你说的没错,修筑新路花的钱的确多。”

“如果不是大明出了刘三吾、傅友文这样颇具才敢的经济人才。”

“恐怕洪武帝的几次北伐,远征漠北,大明的财政就要崩溃了。”

“但这些人能解决军费问题,却因为眼界的限制,而不知道该如何找修路的钱。”

此话一出,这边的两个破孩,到是没啥反应。

隔壁密室内心情忐忑的刘三吾,因为听到林澈提到自己激动之前溢于言表。

他从没有想过,自己和傅友文不过在竭力维持,大明的财政不陷入崩溃。

就能够得到林澈,如此高的评价。

要知道,在如今众人的眼中,林澈已然与谪仙无异了。

而在他的口中,似乎也就跨过秦皇汉武,还有唐朝的太宗。

今朝的洪武帝虽然得到国人夸奖,但被骂的字数也不少。

可是他刘三吾,第一次出现在林澈的口中,就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这让朱元璋和朱标,都有种捡到宝的感觉。

刘三吾本人则是,直接将林澈奉为知己。

恨不得现在就爬过墙去,拜林澈为师,将他缺少的‘眼界’补上。

朱元璋在震惊过后,立刻拉着刘三吾的手。

开始收买人心,道:“刘爱卿,这么多年,你执掌朝廷财政之事,真是辛苦伱了,咱…”

一副君臣相宜的经典画面,正要上演。

隔壁的林澈,像是忽然想到了什么好笑的事,补充一句:“你刚才说错了,如果当今圣上要修‘明直道’”

“按照刘三吾的性格,他的确会乞骸骨,但却不是当逃兵,而是想以退为进,行劝谏之举。”

“可是按照陛下的做派,肯定会在暴怒之下,像之前的空印案一样,将其关进诏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