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唐奇谭 >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选择

唐奇谭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选择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3:09:0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李泓在东宫监国长安,到东都登基践祚以来的这几年;以最为正统的储君、嫡长登基的大义名分,身边也自然汇聚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或是利益与共,或是身价前程以付,或是抱有极大期许和追求的人士,为之奔走驱策于内外事。

因此,哪怕是历任政事堂在位的宰相、元老重臣,也对他存在不同程度的善意和支持度;道理也很简单,他的成功继位已经被视为了,某种潜在的象征和吉兆;一扫太宗开创的玄武门继承法以来,已连续两代太子不得好死的莫名诅咒。

因此,就连高宗为首的太上皇势力,对他的容忍和放心程度,也一度远胜过其他的皇嗣。在这种情况下,早年李泓通过大量编修、刊印书籍,兴办各地学校与图书楼;整顿和恢复府兵,安置老卒和伤残将士;通商四夷九边、海内域外。

乃至为朝廷出征的大军,组织和提供后勤转运、输供;用邸文和官抄将政令通达天下;兴办两京官医院和诸多药园,培养和选拔医药人材;以病坊救济孤弱贫寒百姓,研究诸多救时辟疫的廉价方剂;在长安创建飞钱联合通兑天下财货。

由是在数年间赢得巨大的声望和人心的同时,也自然而然的羽翼丰满起来;尤其是借助太子监国和辅政宰相的支持,潜移默化的在国朝中下层官吏中,获得了大量潜在支持;也通过分享商利和功名,培植了朝中为数不少的既得利益群体。

但是,聚拢在身边的人数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各种是非,乃至出身背景,处事立场、态度,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上的分歧和矛盾。毕竟,功名利禄和官位职事的上限,终究是相对有限的;而追求名位身家、荣华富贵的人心,却是没有尽头。

因此,从太子李弘在东宫监国,到发起秘而不宣的宫变登基;在其身边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好几个互相交错,又彼此竞争的大小团体,又演变成为了新朝的内部派系。其中数量最多的第一大群体,毫无疑问是源自国朝制度的门荫子弟。

按照当下国朝的在籍记录,高宗在位时延续下来的偌大朝廷中,流内品的文官,共计一万四千七百七十七员,军将/武官出身的四千又三十一人;此外还有两京诸行宫的内官/宦者,两千六百二十员;地方上的外官一万六千一百八十五人。

(参见历史上的《玉海》)

其中地位最高的门荫途径,就是成为门下省的弘文馆,东宫崇文馆的馆生;前者二十人,后者三十人。专门择选皇族近支,太后、皇后家的子侄,宰相及散官一品,实封功臣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的子嗣,才有充任其中资格。

其次是在京五品以上职事官,以其荫资年高者为亲卫备选;充入南衙诸卫的千牛、监门、金吾,或是勋、翎、策三府,及东宫的六府十率,诸王府的序列;从最低品的防阖、执仗、执乘、司阶、直长等将校开始积累,获得兵部的铨选资格。

也可以就此转为文职,通过定期举办的释褐试,步入正式的品官资序。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和机会,入选两馆或是补入亲卫。于是已经满额或是落选的大多数人,就可以退而求其次,谋取成为供奉朝廷的郊社,皇室宗庙的斋郎;

当然,这只是一个身份和名头,并不用真得去任事;但是只要朝廷举行内选,经过六考、八考的程序,也是能够获得与科举选人一般,外放为官的候补资格。而在斋郎之外,还有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相对特殊路径,就是成为朝廷特选的挽郎。

也就是在皇帝、皇太后、皇后、太子、亲王等,重要人物驾崩之后;朝廷会在品官、勋贵之家,选取一些身状面俊,声词洪亮的少年,作为大殡是牵挽灵柩,高唱挽歌的人选。因此,在葬礼顺利完成之后,多少会得到朝廷加恩并参加内选。

像是著名的开元宰相,姚宋二张之首的姚崇,就是官宦子弟的出身,成为历史上早亡的孝敬皇帝,也就是太子李弘的挽郎;开始崭露头角踏入仕途的。当然了,在这个李泓还没死的时空,他还是在家读书的小卡拉米,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李泓也曾经试图征辟过他,但是看上去还是过于年轻了;虽然自小就有好学倜傥,尚气节的评价;但为了防止拔苗助长,还是让其连同其他官宦子弟辗转进京,在四门学继续进修。而六品以下的官员子弟,就没有这么多的待遇和条件了。

但他们同样可以通过,向朝廷献金、纳粟;或是成为不如品流的州县官佐,然后以年资换取参加吏部铨选的资格/举荐名额。因此在这个科举才刚刚起步的时代,官员门荫依旧占据了,仕途的很大一部分比例,科举也未曾达到后世那种显赫。

当然了,在初唐到中唐这段时间,长期边疆不靖、用兵频繁;虽然不免劳役繁重、疲敝伤民,但也同样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军功出身。由此积累了相应军功,位列人称“勋策十二转”的勋官/武散阶中;由此获得官人身份,可从兵部转为职事官。

比如在初唐就大名鼎鼎,活到现在还在为国奋战,的传奇人物薛仁贵;就是再投奔将军张士贵的麾下,追随太宗发兵远征高句丽其间,以白衣登城的骁勇之功,引起了观战的太宗注意;从一介卫士直接提举为从五品下的游击将军、果毅都尉。

此外,还有流外官入品的路径,也就是最底层的胥吏群体,积累了一定年资和功绩;通过书、计、实务的小选,获得踏入仕途门槛的品内官人身份。但是这个出身的下限和上限很低,绝大多数人只能担任县令以下末微佐职,属歧视链末端。

相比之下,科举占据比例小得多,但含金量公认最高。此外,又有入幕、征辟等特殊的入仕途径;但规模都不大也很难成气候;尤其是越过门荫、科举体制的别敕征辟,更是被视为典型的幸进之途/佞臣首选;而饱受官场之中的排挤和歧视。

没错,开元天宝年间,李白被征辟为翰林院供奉,就是典型幸进的天子陪臣模式。而狄怀英自并州法曹参军,突然转任东宫,同样也是一种形同幸进的快车道;只是他先后有朝堂大佬阎立本,宰相张文寰背书,自己足够给力,这才免于物议。

当然了,到了高宗在位的中后期,好大喜功而常年拒谏;对外战争过于频繁,将士被迫疲于奔命;与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突厥各部的塞外草原、西域列国/安西四镇;与高句丽故土的安东都护府之间;将太宗延续下来的精兵良将糜耗殆尽。

由此重新征发了大量将士,几乎将立国以来府兵体系抽空在外;如此众多将士犒赏、抚恤不足,就只能用家赠勋官来弥补和鼓励。结果就是由此勋官变得浮滥,最多时以上万计,却不可能都铨选为官,只能压制其迁转的进度,导致信用沦丧。

因此,也形成了士气不振、屡战屡败,继续滥赏勋官、继续打败战的恶性循环;这也是高宗朝后期几乎此起彼伏和疲于奔命到处救火,不得不放弃众多太宗打下的遗产,转为被动守势的重要原因。太子李弘上位后,很大部分精力就为之善后。

利用对战吐蕃取胜的声势和影响,继续维持住太宗横扫四夷九边的威势;将一系列未来可能爆发的隐患和内乱根源,努力抑制和消解下去。比如,安抚已降服数十年的突厥各部,避免西突厥的叛乱/重建;预防未来波及到中原腹地的营州之乱。

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的减少,对外用兵和镇压、维持的需求。然后与民休养生息,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甚至堪称是举步维艰了。因为人力钱粮资源产出,是不会凭空编出来的;这里增加了,其他地方就自然变少了。

征战有功的将士需要安置和犒赏,发生灾害的地区需要赈济和减免赋税,农田开拓和水利兴修,新政开工的大小项目。此消彼长之下既需要开源节流,也要宏观上的精细计算、运作和调剂,才不会因为一时偏差,变成连锁反应的灾难性后果。

李泓甚至为此在东宫的名下,以经营皇庄别业的管理人员基础上;自行招募和建立了一个,相当数量通晓数算士人组成的,庞大账簿/财会、审计的团体。并在登基之后,努力将其变成了司农寺名下,类似后世三司使院的前身——度支院。

但这也等于变相的侵夺了,属于户部、工部、少府寺的一部分权利。尤其是将各地官钱铸造和监管,各地官营贵金属矿山的监管权,都收归到了新部门之后;也在朝堂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和反弹,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天子强行通过。

而天子李泓尝试在科举中,推行的诸多细节改革,更是遭到了来自现有大臣、官僚体系的激烈反对;他们甚至群体告求、哭谏于,二圣居养的上阳宫。最后由听政的大圣天后出面调停,仅在天子恩科/制举中,试行糊名、誊录、回避等举措。

而作为新创选拔将校的武举,更是在优选军中在役的勋官、武散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的妥协性的给那些功臣、勋贵、品官,留出足够比例的免选名额,乃至直接报送/举荐殿前校阅、御前比武的资格。换取设立讲习院并纳入兵部选士的结果。

虽然,只有数十人的名额,但很多事情就是在细微处,找到了突破口之后;就可以一点点的逐步扩大影响。乃至培养和吸收了,足够数量的收益对象和支持者后,自然而然的形成大势所趋;那就可以顺势摧毁和打破,更多的陈旧规习和制度。

所以,当下的天子李泓,固然称得上是权威益隆;但同样在强力压制,诸多反对派和异己之声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潜在的对立面和利益受损群体。因此,当他再度病倒不能视事其间,这些被压下去的反对派和异见者,自然就会借机反噬。

而为了压制这些变故和隐患,监督和推进新政的执行效果;天子李泓也将自己,能够驱策和借重的人手,大部分都委任、外派和差遣出去了。而促成这个结果和局面的,既有“二裴”为首的政事堂诸相支持,也有来自上阳宫圣天后的鼓励。

与此同时,随着新政的推行,同样也离不开,代为太上听证的大圣天后支持;或者说,在大多数朝政事物上保持一致,表示出支持或中立态度;也并非没有代价。比如,被赞颂未贤明无过大圣天后的口碑,以及随着新政水涨船高的党羽们。

他们未必都是蝇营狗苟之辈,或是纯粹贪慕富贵前程之徒;但同样坚信在大圣天后的门下,可以得偿所愿或是施展抱负;乃至可以稍稍遏制,登基不过数载的天子,过于急进的施政方略……因此,当天子李弘病倒之后,很多人自然靠拢天后。

这就是为名声所累了。至少在这个时空,还没有人体会到武则天,在未来往复清洗朝堂,杀的人头滚滚;铲灭李唐宗室而血流成河的壮举,也不曾感受滥用酷吏,相互举告的人人自危与恐怖。能看到的,唯有诸事退让和步步容忍的贤明大度。

因此,天子李宏面对她态度和每个细节,都会被无限的放大;不但不能直接打压和明面削弱,大圣天后在宫中的势力。还要加倍以孝道进奉之,不然就会被史官,在起居录中钉上历史的耻辱柱。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知晓未来发展的天子李弘。

也不可避免会有所动摇,或是产生相应的侥幸心理,乃至在日常当中,忽略了防微杜渐的细节关键。毕竟,有时候发动一场改换世代的宫变,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绸缪和计划;只要刚健朴实的乘人之危,指挥一群宫人就行……想到这里江畋道:

“我是临时收到呼唤,才得以降临此世的。位于世间的坐标,也并不稳固,最多只能出手一两次,一旦直接对此世干涉太多,就会被天地间的冥冥规则,重新排斥和驱散。现今你有上、中、下三个选择……第一个,我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