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风起明末 > 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国诸镇

风起明末 第四百三十三章:南国诸镇

作者:罗小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3:06:47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乌西坠,赤霞染透半壁苍穹,如野火焚天。

中军帐内,一名甲士手持引燃的火折半跪在灯架之前,火折斜倾,焰舌顺着灯芯游走。

伴随着最后一盏烛火被引燃,中军帐内逐渐明亮了起来,明黄的光晕如水般漫开,将大帐中央的沙盘照得纤毫毕现。

陈望站在沙盘之前,中军部的参谋们对照着手中的舆图和情报,在沙盘上不断调整标记。

随着一面面各色的旗帜落下,战局态势也随之逐渐的分明了起来。

就在陈望观察着着沙盘的之上的局势之时,帐外一阵急促的脚步打断了他的思绪。

帐帘很快被守卫的甲士掀开,陈望没有抬头。

能够不经通传进入中军帐内,现在营中除了胡知礼之外,就是陈功了。

胡知礼如今就在他的身侧,来人自然只会是陈功。

“总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陈功的声音比起他的人更先入帐。

少顷,陈功身着赤色箭衣,手按着腰间的雁翎刀,已是阔步入帐。

“两镇的兵马都已经统计完全了?”

陈望放下了手中的指挥鞭,站直了身躯,问道。

“都已经统计完全了,情报司的人也已经检查了,两镇交上来的兵册没有问题,不是糊弄朝廷的那一份。”

朝廷财政困顿,饷银发放从来都是短缺,少有足额的时候。

逼迫的将校们不得不虚报人数,多要饷银,不然根本无力给养军兵。

所以将校们手上一般有两本兵册。

一本是应付朝廷,虚报的人数。

另外一本则是将校自己查看,有多少的兵,兵册上便有多少人。

陈功走到近前,将手中的统计好的数据递给了陈望。

“左镇三万五千七百四十六人,猛镇三万三千六百零三人,倒是和情报司之前探查的情况没有差上多少。”

陈望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文书。

“不过这将校的数量确实有些多了。”

左镇一共有十一营,猛镇共有八营,按理来说只有十九名营将,算上副职,坐营,最多也就六七十名将校。

但是文书上记录,坐营、游击及以上的将校,竟然多达一百二十位。

不过这也符合一贯的情况。

历史上曹文诏兵败湫头镇,记载游击以下死者二十余人。

当时曹文诏麾下兵马仅有三千人。

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战事过多,战功的累积。

不过大部分的都是虚职,很多游击,坐营、在军中实领实际只是千总,或则是把总。

“贸然裁汰,恐怕会引起很多波澜。”

陈功眉头微蹙,这么多的将校肯定不行,但是要裁汰也是一个麻烦。

这么多的冗员自然是需要整顿,但是在南国诸镇新附之际就贸然裁撤,难免动摇军心。

如今武昌城还有三十万的西军,虽说这个数据的水份颇多,西军能战者并不多,但是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陈望自然是也知道陈功的考量。

陈望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军衔制度。

不过很快陈望就否定了这个想法。

大明实际上其实也有自己另类的军衔,就是散阶和勋位。

不过这些东西,越到后面就越乱。

就连戚继光也说过:“今之武衔,犹妇人髻上珠花,徒为观美。”

现在还不成熟,就推出这一项制度,也只会造成混乱,再者俸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

陈望沉吟了片刻,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整编肯定会引起不满,些许波澜,不成问题。”

军队整编肯定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山东镇的裁汰也同样如此,不过高杰、惠登相、马进忠等人毕竟出身流寇,军中的将校并不算多。

裁汰的那些旧军,大部分都被调入了卫所之中,作为屯军。

“整编还是依据原先山东镇的整编办法。”

“未能达标者,充入卫所作为屯军,两镇改制,全部按照我军军制,一应军饷待遇皆按照实职发放,虚职一次性补偿银钱清空。”

明朝的镇戍营兵制,因为地域的不同,编制也有很大不同,极为混乱。

很多营镇内还有哨官这一职,代替的是百总,不过百总有时又和哨官混用。

既然要整编,就要整编的彻底一点。

“整编还是由兵务司负责,军法司、训导司协理,中军部统管。”

陈望将手中的文册,递给了站在了一旁的胡知礼吩咐道。

“军法司、训导司要下到局一级的话有些困难,现役的军法官和训导官可能有些不够……是不是先设到司一级……”

胡知礼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军法司内确实有不少后备的军法官,但是南国诸镇接近七万的兵马,还是有一定的缺额。

“军法官、训导官不够,可以先从各镇的战兵之中抽调填补,后续加紧培训学习即可。”

陈望摇了摇头,否决道。

“只有将军法官、训导官设到局一级,才能够保证部队的纪律和战力。”

“军法司和训导司必须直接设到局下。”

陈望重新将目光放回到身前的沙盘之上,再度出言问道。

“中军部整编的计划准备的怎么样了。”

胡知礼闻言,从怀中拿出文件,放在了沙盘的边缘。

“初步的整编计划已经制定好了,后续若有问题,会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陈望点了点头,示意胡知礼继续说下去。

“崇祯十四年,左部原有十三营,经左良玉整编之后,变为十一营,但总人数未变。”

汉中镇大刀阔斧的对于军队改制,左良玉也同样在效仿。

如今原先应对漠南蒙古应运而生的镇戍营兵制早已经不适应时代。

一营两三千的兵马,已经难以应对如今各地复杂的战局。

所以左良玉也对于麾下的军队进行着改编。

“左良玉直辖有五营,共计一万五千人,统管的都是左良玉往昔的亲信。”

“左良玉自管一营,其余四营由王允成、郝效忠、徐勇、李国英任营将,每营五千人。”

陈望神色沉凝,这四个人虽然他只见过王允成,但是另外三人其实也老熟人,史料上的老熟人。

这四人里,除了王允成,另外三人都是品德有亏,最后投降了清廷。

郝效忠做到了清廷的湖南右路总兵。

徐勇在进攻南明的战事上不断立功,一路升任清廷的湖广总兵官,不过不久便被孙可望所擒杀。

至于李国英,比起郝效忠、徐勇更甚,甚至一路做到了清廷的四川总督,得以善终。

不过现在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陈望也没有任何清算的想法。

左良玉麾下的这四将,并不庸碌,完全可以出任一地,有着统领一师的能力。

“其余六营,则是由七十二营的降将统管。”

“分别是刘国能、李万庆、许可变,王光恩、马士秀,杜应金。”

这些名字对于陈望来说也都是老熟人。

除去杜应金之外,其余的五人都在史书留下过许多痕迹。

不过陈望也清楚,除去这些在史书上留名的人之外,还有很多隐没在洪流之中的人。

譬如如今统领着万民军锋锐营的果毅将军张成义。

斩将、夺旗、先登、破阵四功俱得,以一介小兵,成为了一方将帅。

“各营人数有多有少,人数最多的是刘国能,麾下有六千人,其他营大多都是两千到三千左右。”

“刘国能?”

听到这个名字,陈望不由的笑了一笑。

刘国能,算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老朋友了。

他领百总之后,打的第一战就是在邠州。

当时刘国能和一字王拓先灵、撞天王高应登领兵来袭,被他们打的丢盔弃甲。

后面在进剿湖广的时候,刘国能已经投降,后面陈望和刘国能又见过了数面。

历史上刘国能归降之后,没有再度叛降,殉城而死。

六人也都是刀枪里面摸爬滚打的出来的,能力不比左良玉麾下的四将弱上多少。

“猛镇有多少兵马?”

“猛镇有兵马八营,各营人数不一,猛如虎镇下有兵马六千,曹变蛟、罗汝才、刘光祚麾下各有兵马五千,另外四营则有三千到四千,营将是曹鼎蛟、张忠、刁明忠、杜先春四人。”

曹鼎蛟没有跟着曹文诏北上松锦。

曹文诏很清楚,去往松锦是一条不归路。

所以让曹鼎蛟也跟着曹变蛟一同南下。

那时候曹变蛟已经是总兵,但是曹鼎蛟却还是只是参将,以参将之职,帮着曹变蛟统领军队。

不过随后随着战事的持续,明军很多营将战死。

在曹变蛟控制了军队之后,自然也就将曹鼎蛟派了出去,分管一营。

曹鼎蛟如今在明廷内部,只是领着副总兵的职位。

“第一期军校学员的名单,可以把曹鼎蛟也加进去。”

陈望犹豫了一下,说道。

陈望对于曹鼎蛟的印象很深。

曹鼎蛟虽然没有曹变蛟那么变态的勇武,以及对于战争时机的判断。

但是曹鼎蛟也有自身的优点。

曹变蛟擅长带领骑兵,而曹鼎蛟则是完全的步将,指挥步卒得心应手。

在湫头镇之战时,就是曹鼎蛟指挥着步卒,挡住了流寇的第一波冲击。

曹鼎蛟为人持重,善于防守,指挥一营不成问题。

在跟着曹文诏时,曹文诏领兵出击,很多时候都是将中军的指挥权交给曹鼎蛟。

这一点,倒是和当初胡知义还在军中的时候差不多。

陈望当初只统管汉中一镇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让胡知义帮忙协理中军。

依照曹鼎蛟的能力,单独带领一师完全不是问题,只是经验欠缺一些。

曹鼎蛟善守,正好可以将其安排譬如徐州这样的战略要冲。

其余的三人,陈望只是有一点记忆,都是明时边缘的武将,没有多少的功绩,记载也很少。

“两镇改编合一,暂时都列在湖广镇的序列之中,分为十四营,依照我汉中镇的编制每营设五千人。”

中军部出具的整编计划,只是关于军兵裁汰,将校调升这些。

具体整编成多少各营,设下多少个师,还是需要陈望来做决定。

因为情报司送来的情报原因,陈望原先对于左猛两镇实际上就有一个大致的概念,所以心中从一开始就有了一套腹稿。

眼下得到了更为详细的要求,陈望自然也可以优化原先的方案。

“除去张忠、刁明忠、杜先春、杜应金,四人作为副职,其余人仍领营将之位。”

左猛两镇共有十九营,猛如虎并没有归顺,只是士兵被收拢,所以只需要裁汰

陈望并没有替换两镇将校的事情。

眼下大势已成,南国诸镇已经没有了选择,目前为止只有跟着他一条路走到黑。

太过于大刀阔斧,反而不利于稳定。

“两镇合并之后,归属湖广镇管辖,共设三师,”

“湖广镇第二师,下辖五营,由左良玉统领,任师长,下辖曹鼎蛟、李万庆,王光恩、王允成四将。”

湖广镇第一师,是原先湖广六营,由周遇懋统管。

“湖广镇第三师,下辖五营,由曹变蛟统领,任师长,下辖刘国能、罗汝才、郝效忠、徐勇四将。”

“湖广镇第四师,下辖四营,由刘光祚统领,任师长,下辖马士秀、许可变、李国英三将。”

刘光祚的能力平庸,作为师长,肯定是不太合格。

不过刘光祚首先表态,自然是要千金事骨。

如果刘光祚在后续的表现还行,陈望自然也不介意让刘光祚坐稳师长的位置。

整编还是要打散建制,不能完全沿用旧制。

除去各营的将校被分散之外,基层的军兵和中层的将校,也会随之而变动。

虽然此举在短时间内,会因为熟知本部军兵情况的将校调离,使得军队的战斗力短期下降。

但是目前对于陈望来说,这一点战力的是可以接受的,后续的稳定值得暂时的波澜。

而且……

武昌城就在南面。

用三十万西军作为试刀的金石。

很快扩建的湖广镇战力问题,也不会再成为问题。

……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十四年九月围其城,四面力攻,国能不能支,城遂陷,被执。

贼犹好谓之曰:“若,我故人也,何不降?”

国能瞋目骂曰:“我初与若同为贼,今则王臣也,何故降贼!”

遂杀之。事闻,赠左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建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