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二一零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朱标造他反?

文华殿内,太子朱标高居首位,胡惟庸这个中书省丞相,带着相应的官员向朱标汇报工作。

如同他们之前面对朱元璋时那样。

朱元璋这要饭花子,对他儿子真好!

如此放权,也不怕今后有一天朱标的翅膀硬了,不甘寂寞了,会也来个玄武门,把朱重八直接从皇位上给赶下去,或是囚禁起来,再或者直接杀了。

以往的历史证明,过早交出权力的皇帝,过的大多都不怎么好。

朱元璋如此作为,今后肯定也很难落一个好。

真要发生这种事儿,那可就让人捧腹大笑了,想想就开心。

胡惟庸在心中腹诽。

“太子殿下,工部尚书薛祥所上奏章该如何处理,还请殿下明示。”

胡惟庸望着朱标请示。

朱元璋把朱标安排在这个位置,让朱标做这些事儿,明显就是在给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进行争权。

这让一向对权力看得很重的胡惟庸,那是一点儿都忍不了。

自从朱标接下这么个任务后,他一直愤愤不平,心中老大不痛快,也没少给朱标使绊子,找麻烦。

其中最常规的手法,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报告给朱标,让朱标来处理。

所为的就是使劲折腾朱标,让朱标承受不住。

可谁能想到,这么长时间了,朱标愣是坚持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

胡惟庸在感到有些挫败的同时,也越发的不满和急切,想要找到棘手的事儿让朱标来处理,好好的难为朱标。

只要朱标感到为难,心里面不痛快,他这边就是开心的。

而这一次,工部尚书薛祥所送的这奏章,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复杂,好处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牵扯实在是太大了。

兴修水利从来都是一件大好事,更别说是治理黄河了。

朱元璋在北元未灭的情况之下,就敢投入这么多去修理黄河。

说他大心胸,大气魄都是可以的。

可在胡惟庸看来,除了大气魄大心胸之外,同样也可以用大傻蛋来形容。

黄河泛滥,是多年以来的沉疴旧疾。

黄河可和别的河不一样,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一到夏秋季多雨之时,就会发狂,疯了的巨龙一样咆哮往东而去。

所过之处,房倒屋塌。

自黄河决口以来这么多年,哪里有什么根治黄河的办法?

之前的那些皇帝,是不想着治理黄河吗?

不是,而是因为治理黄河所需要的钱财,人力物力,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最为关键的是,难度还特别大。

并不是说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就一定能将黄河给治理好。

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所以这两百多年来,黄河基本上都没怎么治理过。

结果到了朱元璋这里时倒好,这么快就开始治理黄河。

而且,还是准备从根本上治理黄河。

调子起得如此之高,投入如此之大。

结果现在却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

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花费那么大,调子起的那么高。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特别好的办法,而不得不暂时停工,或者是修缮好后没用上多少年,花这么大力气治理的黄河就再次决口,一泻千里,那这乐子可就更大了。

这玩意儿,与其花大力气对其进行修缮,反倒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万丈,现在就挨了当头一棒,惊喜吧?

调子气这么高,投入又这么大,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

可硬着头皮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

这就叫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下不来台!

这件事处理起来,猛的一看似乎很简单。

选择薛祥都给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发召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汇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黄河的办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议,让薛祥接着往下修。

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太多太多的考量,关系着大明,也关系着朱元璋的脸面,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来,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不行。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薛祥子这个奏章上的好!

接下来,有朱标和朱元璋头疼的了。

对于薛祥此时的遭遇,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

这家伙身为工部尚书,本该对自己这个丞相毕恭毕敬。

结果这家伙,在经历中都城的事上,没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惩罚,反而在后面将其给提拔成为了正式的工部尚书。

自此之后,这家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样子。

不怎么把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放在眼中。

这让胡惟庸想想就觉得恼火。

这个时候,薛祥主持修黄河,闹出了这样的事来,他自然乐得看戏。

薛祥这家伙,以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众,觉得他能彻底根治黄河。

怎么可能!

黄河的问题若是有那么好解决,何至于决口两百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也都没人能将其给治理好。

这家伙还妄想着,通过彻底治理黄河,一举成名流传千古,拿下这么个大功绩。

现在好了,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

看来经历了这次的事情后,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

这封奏章,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抛给了朱标,朱元璋,同时也将薛祥的无能,给公诸于众。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工部尚书,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别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实,在胡庸看来,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

黄河治理好,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财,看着就让人眼馋。

结果,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让他很难受。

对治理黄河抱有的敌意更大。

能让他从中捞取大量好处的,那就是好工程,捞不到好处那就是坏工程,就是这么简单。

皇帝说什么黄河治理,泽被苍生,惠及百姓,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善政,历史将会铭记,子孙后代将会传扬。

皇帝还说什么要号召大家一起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为了华夏能够更加的昌盛,要一起努力等等……

在胡惟庸看来,这些都是在纯粹的放屁,就是皇帝用这些话来骗人的。

这些都是假的,只有能拿到自己手里的利益,才是实实在在。

皇帝可以用这些话骗上一些人,却还骗不住他胡惟庸。

黄河根本就不应该去修,就这样下去挺好。

每年黄河会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淹死人……可那又如何呢?

两百多年来,不是一直都这样过了的?

那些百姓怎就如此愚蠢,明知道黄河会泛滥,很容易就会发生水患,造成这样的灾难,还偏偏要跑到黄河泛滥的区域去生活,不知道规避危险。

那遭了灾,死了人不也纯粹是活该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些蠢人,给朱元璋和朱标这个猪崽子,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在他看来还挺不错。

也算是这些愚蠢之人,所发挥出来的一点儿价值。

朱标听了胡惟庸的话,略点了点头,并没有立刻开口。

目光还在薛祥所上的奏章上停留。

胡惟庸见到朱标的这副反应,禁不住心中得意。

就知道,面对这么一封奏章,朱标会感到分外为难。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这件事先放一放,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

在我请示了父皇后再说。”

沉默了一阵儿后,朱标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胡惟庸暗自一笑,他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但,就算是找了朱元璋又能如何?

治理黄河这种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好糊弄,专业性太强了,太难做了。

就算是请了朱元璋也白搭。

在场的这些官员,有的如胡惟庸一样幸灾乐祸,看乐子。

也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挂起。

但也同样有一些人,心中为之沉重。

为不能有效的治理黄河,而感到担忧。

当今陛下乃是一代雄主,黄河已经泛滥了两百多年,都没能将其给治住。

当今陛下也要治理黄河,那可以说是距离彻底治住黄河最为成功的一次。

若是连当今陛下在位时都不能将黄河给治理好,那么指望后面的人能把黄河给治理好,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

黄河不治理,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水灾。

会有大量的黄泛区存在,将很多的沃土变得不好耕种。

每年黄河泛滥都会带来大量的灾难,不断的给大明放血!

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这个连接南北的珍贵水脉,也会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导致大量泥沙淤积,通航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贯穿南北。

不说别的,单从这上面来看,杜充这个杂碎都是千古罪人!

掘了黄河,金人没有淹死几个,也对局势于事无补。

可却让多少华夏子民百姓,因此而受到灭顶之灾。

一直遗祸至今,甚至于还很有可能会继续遗祸!

有人在幸灾乐祸,有人在忧虑,还有人在绞尽脑想的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解决这个事儿。

也有的人,不住地祈祷,希望大明能得天助,真的有好办法把黄河的这个问题给解决。

……

“父皇,薛上书上了奏章,治理黄河遇到了大难题,父皇,你看看吧……”

武英殿里,朱标单独拿着薛祥的那份奏章见朱元璋,眉宇之间带着一抹化不开的忧愁。

朱元璋接过奏章,仔细观看。

看完后点了点头,面带赞许之色。

“薛祥确实不错,咱没有看错人,让薛祥来治理黄河是对的。”

朱元璋没说问题,先夸起了薛祥。

他夸薛祥也是有依据的。

对一个喜欢治水的人而言,自己之前对他进行的许诺,加上治理黄河的大名声,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样大的功劳,一般人都会将之给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而不会分润出去分毫。

可结果现在,薛祥为了能把黄河治理好,却公然上了这么一道奏书。

可见在功名利禄这上面,薛祥选择了干实事。

自己给他的那些许诺,还有千古留名的机会,薛祥自然想要。

可是相对于这些,他还是把黄河给彻底治理好,放在了第一位。

这样的人值得信任,也值得人为之而欣喜。

朱元璋很相信,依照薛祥在治河上面的能力,真的想要贪图这些名声和奖励。

完全不用上这份奏书,可以采用不少的办法将黄河给暂时治理好。

至少二三十年间,不出现什么问题。

依照薛祥的年纪,到了那时黄河决口了,他早就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功成名就了。

又有黄河早些年就经常泛滥的情况在,薛祥治河二三十年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少人会怪罪到他的头上去。

可薛祥并没有怎么做,这种品质很难得。

“薛祥确实很不错。”

朱标对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评价给予肯定。

“只是……父皇,这事儿要如何做才好?”

朱标自然也希望,黄河能够被彻底的束缚。

可是黄河的泥沙,确实是个大问题,分外棘手。

“要不……就按照薛祥所言,先暂时放缓修治理黄河的速度,从全国范围内,召集有才能之士,为治理黄河建言献策?”

朱元璋摇了摇头:“这个倒不必了。”

朱标听了自己父皇的话,多少有一些意外。

父皇花这么大的力气治理黄河,却不想着根治,这可不像自己家父皇的风格啊!

“治理黄河泥沙的事,咱这边已经有了办法。”

嗯?!

朱标眉顿时围着一扬。

惊喜又意外。

父皇已经有办法了?这……父皇也太厉害了吧!

怎么什么都懂?

“想要治理黄河泥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就要弄明白,为什么黄河多泥沙。

这是因为黄河上游经过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大雨冲刷很容易就将大量的泥土给带入到河里去。

在更之前的时候,黄河的水也没这么黄,泥沙含量没有这么多。

是黄河上游,也就是关中,以及更上面的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的严重,没有办法保持水土。

所以,想要减少黄河泥沙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根本措施,就是恢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

在那些靠近黄河,而且地势比较陡,不适合耕耘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

多种树,种草,用树根,用草根来锁住泥土……”

朱标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办法。

只是这事儿耗费的时间太久了。

还有,如今这黄河的河床上,就有着大量的泥沙,河道清理也很困难。

而且,就算是如同父皇所说那样,在上游大量种植树来减少水土流失。

可还会有数量不少的泥沙,进入黄河河道,并逐渐的在河床上淤积。

时间一长,河床还会抬高,还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事儿,同样难以解决。

朱元璋道:“这是其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针对下游河道清理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束水攻沙。”

提出并实践束水攻沙的潘季驯,是一个极其有才之人,想到这样的办法来治理黄河。

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他的思路,其实就是通过一些工程,来制造一把超级大的水枪,利用水的强大冲击力,来把沉积的河床上的泥沙给冲走。

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床会有大量泥沙淤积,更上游的地方,这个问题并不严重?

就是因为上游地区,河道窄,且落差大,水流湍急。

水中的众多泥沙,来不及沉淀,就会随着水往东而去。

到了中下游之后,地势平坦开阔,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

河水里面所携带的泥沙,便开始沉淀。

那么,若将河道变窄了,并在将在一些特定的关键地方,修建出一些工程,行束水攻沙之策,让水流重新快速流动。

泥沙的问题不就被解决了?

而这个办法,也很符合薛祥所追求的一劳永逸之策。

虽然做不到如同都江堰那样,一旦建成,便可以万世沿用。

束水攻沙的工程做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维修。

可是,只要维修得当,用上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成问题!

朱元璋这边亲自写信,将植树造林,以及束水攻沙,还有其余一些比较零碎的、他在后世所知道的治沙的办法写下,让人加急送往薛祥那边。

相信依照薛祥的能力,在看到束水攻沙之策,是能够明白,也能够将之给做出来的……

……

胡惟庸期待满满的等了两天,等来的消息并不是如同他所想的那样,同意薛祥提议,将朝廷的脸面以及朱元璋的脸面都给丢了。

或者是让薛祥按照现在的路数继续修,对根治黄河的问题置之不理,采取掩耳盗铃的办法。

而是说皇帝这边已经有了办法,给了薛祥指示。

意外之后,禁不住心中冷笑。

朱元璋他懂什么治水?也敢在这等事情上瞎指挥?

且看今后,他在这事上丢多大的丑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