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162章辽东风云

我在大明割韭菜 第162章辽东风云

作者:唐晓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3:02: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月二十六日,小雪。

距离皇家票号开业,已经过去十天。

票号兑换出去的银票总共高达5万两(约3250元)。

而乾元堂这十天的收入一共到了3万两,也就是说,每天3000两的收入。

这个售卖速度,刚好到出货速度的一半。

什么意思?

例如今天乾元堂卖出去10000件商品,而北京制造局一天的20000件。

当卖出去的天销售量达到20000件的时候,就是持平了,即受到产能的约束,天营业额无法再往上提升。

一半销量到了出货速度的70%,就要考虑扩大产能了。

但产能扩大后,就要考虑增加门店。

等门店增加到足够多,而天销售量区域平稳的时候,说明市场饱和了,这个时候可以增加品类来形成品牌护城河。

崇祯放下笔,将这本书合上,书的封面叫《生产与营销》,通篇白话文。

尚未写完,更谈不上印刷。

但之后肯定是要送到国立北京大学去的。

现在的营业额已经非常可观了,甚至超出了崇祯的与其。

也就是说,可能要提前增加生产线。

不多时,毕自严就送过来了每天详细的兑换银票人数和数额。

崇祯用毛笔化出一个曲线图,是一个弧形向上的。

这说明不仅仅每天在增加,而且后一天增加的数量也比前一天增加的要多。

银票正在加快速度流入民间。

而乾元堂销售的数据曲线没有票号银票增加陡,说明有些人兑换银票,不仅仅是用于在乾元堂消费的。

这说明,其实有一部分人确实更喜欢银票。

想想就知道了,银票多方便?

碎银子很难评估,也不好找零。

银票除了损害钱庄、官员和地主乡绅的利益,对普通人来说绝对是好上加好的。

银票之事暂且在向稳定的方向发展。

中午的时候,张晨在乾清宫梳理目前整个大明的局势,将所有重中之重的事情拧出来,准备排个优先级一件一件交代安排下去。

不过,刚吃完午饭,就接到了一封辽东来的奏疏。

谁写的?

还能是谁?

袁崇焕!

要干什么?

要增加人手。

为什么要增加人手?

因为要筑城,筑大凌河城。

历史上的大凌河城是个什么情况呢?

袁崇焕在崇祯三年被杀,孙承宗临危受命,督师辽东,在崇祯四年正月筑造大凌河城。

七月,皇太极挥师五万,辽东局势转折点大凌河之战拉开序幕。

结果就是,明军战败,大凌河城被毁。

还没完,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孙承宗下台,祖大寿投降,三顺王反叛,孙元化被杀,关宁军损失惨重。

自此,孙承宗和袁崇焕彻底推出大明朝堂,辽东系也彻底开始军阀化。

这一战的战败,对辽东局势的打击,是不可逆转的,对大明朝是雪上加霜。

国家的治理,也是谋求的投入产出。

只不过国家大多数时候是长期投入,看长远回报。

例如对军队的投入,是长期的,而长远的包括边境稳定和扩张疆域两部分。

扩张疆域带来的钱财、土地和粮食,是最直接的回报。

边境稳定和疆域扩张的回报,大于军队的投入,这一笔开支就是正向的。

如果花钱投资大量的军队,不但没有扩张疆域,防线也崩了,就不是边境危机这么简单了。

而是中央财政危机。

袁崇焕在的时候,压缩到每年480万两,可也是巨额开支了。

而崇祯四年大凌河战败,相当于以前的投入基本打水漂,没有任何收获,还要额外发抚恤。

这就是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等。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并不是战略上的错误,而是战术上的失败。

眼下,袁崇焕请示要加派人手筑城,加不加?

加!

必须加!

这就是张晨的态度。

因为这个战略是正确的,这一步,直接戳中了皇太极最痛的地方。

所以,今年七月,他亲率五万大军在大凌河和明军拉开最惨烈的鏖战。

那么,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为什么会败?

原因也很清晰:

一、大凌河有1.3万明军,建奴有5万大军,孙承宗上台,想要提前加人手,受到崇祯和朝中大臣的掣肘,无法伸展开。

等到皇太极七月份来进攻的时候,崇祯慌了,慌忙增派援兵,而援兵一支支前后抵达辽东,被建奴各个击破。也就是围点打援。

二、袁崇焕被临阵抓入监狱,后被杀,祖大寿变得自想自保,关宁军军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三、孙承宗古稀之年,只能坐在山海关遥控指挥,如此在战局中,信息传达必然慢了好几步。

战争中,军机一闪即逝。

四、祖大寿并未遵守袁崇焕交代下来的守城之战,而贸然与建奴发生野战,兵力不敌的情况下,战败。

大凌河之败,看似败在军事,实则败在后方的政治。

张晨随手拿出一张新的宣纸。

一、筑城,对战,守住了大凌河城,战胜。

二、筑城,战败,大凌河城被毁,则立刻退守锦州,建奴得不到任何好处,还调动兵力损耗粮草。等建奴走后,再筑城,如此往复,展开拉锯战,即所谓的消耗战。

三、辽东之战局,必然是消耗战,所以要做好长期向辽东输血的准备。

辽东为何是消耗战?

一、为了牵制皇太极征讨蒙古。

二、大明看似地大物博,实则行政僵化,边军**,大明的优势就是地大物博,耗死对方。

但耗死对方的前提是拉锯战,而不是像历史上那样大明朝一直败。

写完这些,张晨感觉自己的思路清晰了不少。

随即,他有写了一条:给辽东增兵8万。

这一条是为了防止之后又断断续续增派援兵被敌人各个击破。

将所有的重点理出来后,崇祯将袁崇焕的奏疏给了方正化,让司礼监签字。

当然,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弄死三顺王。

以免吴桥兵变,大量火器流入建奴。

崇祯刚将奏疏给方正化,王承恩便急匆匆进来:“皇爷,六部大臣和内阁大臣在外求见,说是要与皇爷商议辽东局势。”@B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