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二百六十章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册大将军术为汉王疏》

【臣贾诩,顿首再拜。

自长安一别,倏忽数载,臣漂泊四方,每念及陛下之境遇,未尝不感怀而泣下。

今幸闻陛下还于旧都,圣体安康,宗庙有托,大汉有复兴之相,臣虽远在江湖,亦为天下幸甚。

窃以为此天命复归汉室,而社稷有重光之日,幽幽四百载之暗室,因陛下而明,臣怎不喜极而泣,虽远隔千里,亦顿首而拜,举杯遥敬耶?

然。

臣观天下大势,帝星隐耀,汉统失辉,不禁忧思陛下,夙兴难寐。

自董卓乱政之始,诸侯割据,烽烟四起,黎民流离,宗庙蒙尘,臣强主弱,帝王失统,神器更易,天命不垂!

篡逆之臣窃居高位,忠直之士忘身于外,大汉基业摇摇欲坠,野心之辈龙蛇四起,此诚存亡绝续之秋也。

此孟子云:彼一时,此一时也。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有汉以来,四百载余岁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袁公其谁也?

幸天不绝炎汉,淮南尚有袁公常怀匡扶之志,有颠倒乾坤之能。

袁公其人也,雄才大略,久怀忠义之心,厉兵秣马,常存兴汉之念。

奉诏讨逆,百姓归心,近闻荆州刘景升,久食汉禄,营图自保,有割据不臣之心,视陛下之蒙难于不顾。

袁公亲率大军,为陛下讨之,护佑荆襄,收复九郡,有安邦定鼎之功。

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淮南拥百万之众,尽归王化,汉军控大江上下,无有不臣。

袁公实有力挽天倾之能,更兼匡扶天下之志,于汉室危难之际,如建木以撑天,称中流砥柱。

臣以为,当此乱世,陛下需重贤任能,以聚天下之心。

若能册命袁术为汉王,既显朝廷识人之明,亦彰袁公兴汉之业!

进则震慑天下群雄,未敢小觑汉廷者,退则激励袁公鞠躬尽瘁,早率天下忠义之士北上勤王,救陛下于曹贼之手,扶汉室于将倾之际。

如此,则宗庙可安,社稷可保,中兴之望,诚可待也。

诩虽不才,敢以微末之见进言,伏请陛下圣裁,莫负袁公之望。

诚如是,淮南百万之师,皆感陛下之德。

臣贾诩,再拜顿首。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金册诏书上,犹有泪痕斑驳。

紧紧攥着手中金册,刘协目光低垂,仿佛又能看见那位再熟悉不过,有些微微发福,看着自己总是和蔼轻笑的先生。

与荀彧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同,贾先生更像一位邻家长者,富家老翁,总能给自己一种亲切之感。

他看着自己的眸光里没有什么寄予厚望的天命所归,有的只是对一个可怜孩子的小小垂怜。

李傕、郭汜执掌长安的时候,自己的日子远比董卓在时更为艰难,董卓再怎么荒淫无道、欺君罔上,他也是臣。

而李傕、郭汜呢?

他们是匪!

他们远比董卓更凶残暴虐,肆无忌惮,本就是亡命之徒的他们,又哪里会有所顾忌呢?

多少次险死还生,又有多少次,李、郭二人是真狂妄到要杀了自己,亦或是杀了皇后,杀了皇亲,杀了自己最后的身边人?

现今之大汉朝廷,所以沦落至此,便是兴汉义士前赴后继,为这二贼所害。

整整四年啊!

长安宛如一座地狱,让自己奋不顾身也要逃离。

在那暗无天日,甚至不知道自己这个天子,夜里闭上眼,天亮还能不能看见太阳的日子里。

正是贾先生。

每当李、郭发疯,肆虐朝野之时,总是贾先生那微微发福的身影,手无缚鸡之力,却挡在自己身前。

汉臣不行、忠臣不行、小人也不行!

在那两个愚蠢粗鄙,不讲道理的亡命徒面前,只有贾先生能劝他们放下刀剑。

在那暴虐无道,兵灾肆虐的长安治下,也只有贾先生的政令,能给天下万民一线喘息之机。

真奇怪呐!

明明是他,献了计策,使李傕郭汜兵进长安,理应是朕深恨欲除之人。

可也正是他,是朕在那长安地狱里,唯一能依靠保全之人。

国舅董承?李郭鼎盛之时,他麾下那点兵马,连他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护不住,又何谈护持于朕?

太尉杨彪?劫天子,质公卿,长安大乱之时,尔等群臣除了夜哭到明,还能做什么呢?

唯有贾先生,几次问计解危局,连夜献计出长安,才有今日之东归。

当年朕不过十岁稚童处深宫,常想依靠先生,每每问计于近前,也曾质问他为何要助纣为虐,使李、郭二贼入主长安。

那时先生之神态语气,朕至今犹记,跃然手中金册之上。

先生顿首而拜,答曰:

【臣德薄才微,未有匡扶天地之能,再续社稷之志。

今万民之所求,不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万民如此,臣亦如此。

自保之余,稍助陛下一二,臣.已经尽力。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再次看见这十六个字,刘协已明先生之意。

满纸夸耀袁公言,尽是无奈涕泪书。

他知道的,先生所求很少的,不过自保求活,在这之外,尽力而已。

这一刻,刘协眼前那位曾数次站在自己身前的先生,仿佛正朝自己顿首而拜,缓缓告退。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刘协喃喃自语,举目望天,只见幽幽宫墙,终不见日!

他仰首而笑,起身猛的将方才斫几案的天子剑,直直插入案中,锋锐直没剑柄。

“天命更易,朕当改之!

汉统失辉,朕以继之!”

天子握着剑柄,仰天高呼,小小的人儿,脸上仍是青涩稚嫩,然而他目视所及,群臣莫敢仰之。

“来人!

把丞相的剑履给他穿上!

曹相!

可为朕挂帅出征,戡平祸乱否?”

曹操:“.”

没事曹御史,有事曹丞相是吧?

对于天子改口变脸之速,曹操也是深感无言。

说的好听要自己临阵挂帅,讨贼平叛,可这会自己出去平叛回来,麾下兵马死伤殆尽,而天子兵马完好无损,已经窘迫失措。

下次又出去讨贼,打不打得赢另说,关键是方才还听天子说有令刘备为后将军,于西园练新军之意。

可想而知,下次自己回来,和袁术血战厮杀,损兵折将,而刘备在洛阳做的好大事,练了一支直属天子的精锐新军。

此消彼长之下,到时候自己还能不能再入这洛阳城,都是两说。

派自己去讨贼,于天子而言,胜打灭袁术气焰,败可攻守易形,将自己彻底压制。

而自己带兵离开洛阳,天子于洛阳更无辖制之人,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但自己能得到什么呢?和袁军拼杀,一场不知生死的胜负,以及一座后院起火,尽归天子的洛阳?

于公于私,为曹为民,他曹操都不可能接这道出征之命。

然而袁军威势之下,群臣皆默然,唯他这个被点名的曹相,不得不答。

迎着天子稚嫩而锋锐的目光,曹操重着剑履,坦然而视。

“陛下,兵者,存亡之地,死生之道,不得已而用之。

我军新败,损兵折将,袁军新胜,收拢荆兵。

此时讨贼,犹以溃卵击顽石,柴薪救野火,取死之道也。

今袁军不来犯我,得守立锥之地,已是万幸,何言而讨贼乎?”

他说着,趁势而进,拱手献策。

“依臣之见!

刘太师之麾下文聘将军,稳重老练,久熟战阵,虽历百战,亦未有行差而踏错者。

今可任之为镇东将军,陈本部兵马两万于武关,以断袁术南阳东进之道。

刘玄德之二弟关云长,汜水关下,温酒而斩华雄,一身肝胆,忠义无双。

今可任之为镇南将军,陈本部兵马三万守轘辕关,以绝袁术颍川北上之途。

如此二者,紧守门户,可保一时无虞。

待休养生息,屯粮兴兵,以待天时。

一旦南方有变,臣必挂帅亲征,南定淮南,收复三州,再兴炎汉。”

曹操说的有道理吗?

群臣都知道他所言有理!

自家新败,损兵折将,袁术新胜,兵精粮足。

这时候袁术不来打自家,都算好的,哪有以百败之军,强攻万胜之国的道理?

但天子群臣,没有人能认他这个道理。

这世间之事,本也不是你说的有道理,就对的。

“曹贼!

绥靖袁氏,不敢出征,你还说你不是袁氏忠良?”

这是刘繇。

“滑天下之大稽,悖天地之理!

此等狂贼,今不讨之,天下何以视天子,诸侯何以臣汉邦?”

这是杨彪。

“袁贼何等猖狂,汝为汉相,安忍坐视他窥伺神器?

速速领命,勿负陛下之望。”

这是刘表。

面对这又一次的攻讦,曹操轻笑嗤之曰:

“刘太师,吾非相,乃御史也。”

政治正确的道理,他如何不明?

但要他领兵出征,在外与袁术分生死,反失洛阳与天子,这等舍己为人之事,也绝不可能。

坐看这满座群臣,又一次自相攻讦,而无一讨袁者。

刘协幽幽而叹,曹操的想法,他如何不明?

将文聘、关羽调去镇守两关,阻挡袁军,看似万全之策。

然而两军一走,洛阳将又一次沦落曹军掌控,自己也又一次将成为那被挟持的傀儡天子。

可看眼下局势,要调曹操领军出洛阳,以抵袁术,他也是抵死不从的。

这一刻,他端坐龙椅之上,看着满座群臣争来吵去,帝党与曹营两方又在攻讦,竟无一能临阵讨贼,以诛袁逆者。

他要称王了啊!

他明晃晃的发书朝廷,要称汉王啊!

群臣啊!百官啊!

朕的汉臣啊!

汉统失辉,何以继之!

刘协眼底那抹深入骨髓的无奈,与记忆里那位顿首而拜的先生,别无二致。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这便是先生您口中的天命耶?

剿除国贼,欲要执掌洛阳大权时,群臣仗义死节;被帝党责难,向朕倾诉悲哭时,曹家满门忠烈。

可及至临阵讨贼,用人之际,犹在争权夺利,蝇营狗苟!

帝党与曹党争执吵嚷间,只听台上天子,一声悲呼:

“天命更易,孰能改之?

汉统失辉,谁以继之?”

群臣哗然,仰首而望,便见那位龙椅之上的小小人儿,将插在案上的天子剑拔出,面目狰狞。

“太祖高皇帝有言:立白马之盟,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今丞相不愿奉诏讨贼,诸侯各怀不臣之心。

袁贼猖狂,天理难容!

朕当御驾亲征,讨平淮南!”

群臣无不骇异!

霎时间,无论帝党、曹党又一次立于统一战线,众口一词,齐呼:“不可!”

“人君当神器之重,岂可亲身履危?”

“陛下当以国祚为重!”

“还请陛下慎思之,兵凶战危,倘有万一,汉室何存?”

“汉室何存?

便是朕不御驾亲征,安坐洛阳,汉室就得以存续了吗?

他称王了!

今日称王,明日称帝,来日而王天下?

届时诸公皆有来日!

朕还有来日吗?

汉室还有来日吗?”

“臣等惶恐!”

“陛下言重。”

“臣等万死!”

群臣吵嚷,天子一怒,这时节,只见一人容貌端正,一丝不苟,持笏而出。

他朗声道曰:

“狺狺反贼,堂而皇之,发文中枢,奏请封王!

我大汉幽幽四百载,未受此辱!

主辱臣死,今天子受辱,尔等不为君而死,更待何时?

陛下言朝中未有忠直者,臣,少府,孔融,来做这个忠直!

汉廷四百年正朔,未必遽绝,而仗义死节之士,自臣而始。”

他回眸目视群臣。

“汉统失辉,我今殉之。

我死,汝等毋为不义。“

言罢,孔融以头触柱,以全臣节。

虽死,两目犹含血泪,衣冠整肃。

群臣哑然,鸦雀无声。

这一刻,天子、群臣、曹党、帝党,无论是谁,都为这突发一幕,默然无声,无不动容。

“孔北海!”

刘备挺身而出,他望着孔融头破血流的尸身,泪不能止。

他一字一顿,拜天子曰:

“臣,汉,后将军刘备。

愿奉诏讨贼,为陛下戡平乱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