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二百二十章 对峙汉水,半渡击破袁军?

惨烈,太惨烈了。

凡被夏侯渊典韦率军突入的地方,往往都是屠杀。

普通百姓聚集起来的黄巾军,在面对正规军时,几乎是一面倒的战局。

所幸袁术治下早早就推行了军事演练,这些人又都是精挑细选后的青壮。

在面对曹军的屠刀之时,不少人因那血腥一幕,而心生畏怯,恐惧后退。

但也有人握紧手中武器,选择了反抗!

如果这支大军是征发兵役,或者裹挟百姓而来的话,此时此刻,在夏侯渊、典韦率军杀入之后,早就该如曹操所预想的那般在血腥的杀戮下,四散溃逃,顷刻败亡。

但并非如此!

他们自愿来到这里,在来之前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向家中交代了后事。

他们追随黄天的大旗,所以赶赴此地,为了不是强征兵役的恐惧逼迫,而是心中信仰的那场名为黄天太平的大梦,而是身后誓死也要守护,正于家园安享太平的家人。

他们的家园,黄天许下的太平家乡,淮南!

就在他们身后,而他们身处的庐江便是淮南最后一处屏障。

如果君王视臣民如草芥,以刀剑强行征发民夫,以死亡逼迫他们抵达战场。

那么臣民视君王为仇寇,两军交战之时,当同样面对了死亡的威胁,他们轻易就会溃逃。

因他们为贪生惧死而来,面临生死抉择之时,自然求生。

但若君王视臣民如手足,以优渥的条件,远胜四方的太平生活来照顾他们,使百姓因爱戴他而自发赶来参战。

那么臣民视君王为仇寇,两军交战之时,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们也不会轻易后退。

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面临生死抉择之时,念及身后的家园无亲人,他们不惜求死。

因此,当曹军杀入,有人贪生怕死,亦有人向死而生!

支撑曹军的,是发下的军饷,是许下的富贵,是为了建功立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可支撑这些黄巾的,却是家中的余粮,亲人的安逸,是已经得享太平者对现有生活的守护。

当曹军还在追求功名利禄之时,这些黄巾信徒来此为得却是信仰和守护,对抗的是入侵者的不义之战!

死!

无时无刻不在死伤,头裹黄巾的尸体一具具倒下,献血几乎染红了整片大地。

可一如那首歌谣: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他们命贱,可正因命贱,才能前赴后继,络绎不绝!

前面的倒下,后面的通红着双眼顶上,而曹军也是人,是人就会死。

当曹军一次次将兵锋刺入他们身体的同时,只要有一次失误,镰刀锄头同样也能是杀人利器。

尽管如此,在典韦和夏侯渊领兵杀进来的战场上,黄巾百姓们也依旧是几乎在以数比一,乃至十比一的战损比,挡住曹军的屠杀。

可也仅止于此了。

能举着盾牌跟典韦、夏侯惇杀进来的曹军毕竟是少数,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数量众多的曹军,面对着那毫不停歇,近乎是从天而降的弹雨,几乎无能为力。

冲进去哪怕不死,也要头破血流,伤筋动骨的,这谁愿意冲?

根本就走不到敌军面前,自己先被砸个七荤八素,关键是这等十万数量级的远程攻击,躲都没法躲,只要往前冲过去了,几乎不死也残。

这要是弓箭,还有前面的人冲第一波,后面的人就可以趁机赶紧杀过去。

但弹这玩意几乎就是不间断射击,你不管什么时候冲,都要被砸个半死。

就算派骑兵冲锋突进,冲一半战马被砸个兜头满脸,当场就要应激发狂。

而派弓箭兵对射呢?这次过来就带了几千弓兵,虽然弓箭距离远,但弹是可以跑射的。

一轮几千支箭射进十万人里,石沉大海,弯弓搭箭没等射第二轮的功夫,人已经跑过来十万石弹铺天盖地下来了。

但兵种有相克,因为弹的攻击威力与距离不如弓箭,像方才典韦、夏侯渊带着冲过去的盾牌兵,很轻易就能杀入敌阵,展开屠杀。

可曹操是带人来奇袭庐江的,轻装急行都嫌不够,上哪会准备那么多盾兵?

因此没有盾牌,着甲率又低的曹军士卒,可遭了殃。

弹这玩意极其轻便,黄巾军漫山遍野铺散开来自由射击,一边追一边射,十万数量级的漫天弹雨砸得曹军近乎抱头鼠窜。

伤害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曹操打了一辈子仗,就没受过这屈辱,被一群刚拉上战场的百姓,拿着弹追了一路。

“气煞我也!真真气煞我也!

盾兵呢?举盾,给我杀!”

“丞相!我军所有的盾兵,共计三千人,已经都跟典将军他们陷在敌阵之中厮杀。

此行千里迢迢,疾行奇袭,实在带不得太多的沉重军械。”

“真真岂有此理,难道就看着他们如此猖狂?”

“可以就地打造!”

见曹操给气的不行,头风病都要出来了,荀攸赶忙上前献策。

”丞相莫急,敌军所用之弹,伤害有限,我军只需就地伐木,制备些简易木盾。

三军上下一齐动工,不过一日就能各备木盾,届时持之以杀入敌军,此黄巾人数虽众,可轻易破之。”

“好!”

曹操看了远处敌阵之中,典韦、夏侯渊虽然带着人如虎入羊群一般展开屠杀。

但毕竟人数有限,三千人陷入十万人的汪洋大海之中,不断消耗,再深入下去,也有被合围耗死的风险,因此恨恨瞪了黄天大旗下,那名太平道人一眼,咬牙下令。

“鸣金收兵!”

这边厢曹军回去砍木伐树,制备防具,待明日再来厮杀不提,张勋、朱桓赶忙开城相迎,将于吉与一众黄巾请入城中。

之前不开城,是因为曹军五万大军合围,四面攻城之下,若不能暂且击退曹军,打开城门曹军进来的只会比援军更快。

待见到了张勋,于吉老道可算是松了口气,拱手谓之曰:“将此新军送至将军处,老道此行可谓圆满。”

于是几人叙话,于吉言说阎象要他们拒敌于淮南之外的要求。

朱桓也提出可以连夜拆除城中房屋石料,十万人在城上投石以阻曹军的方案。

至于张勋?不管谁提的建议,他也不管听没听懂,只当即拍板,口称妙计。

与此同时,袁术九万大军兵进襄阳郡,先克华容、枝江、其后进取当阳,宜城,一路连克十数县,普通郡县根本难以抵挡。

反而这一路上,有邢道荣高举大旗招降,奉天军扩军直四万。

于是乎,整整十万大军进逼襄阳城,威势一时竟无人可治。

好在有这些沿途郡县拖延,孙权与蒯越,总算率领陈应、鲍隆等两万人赶至襄阳城外汉水。

孙权当即整顿兵马,临河布置防线,建立营寨,准备待袁术大军渡河,对袁军实行半渡而击的计策。

“孙将军,眼下袁逆已攻克了当阳,聚兵十万,离我军近在咫尺,不知眼下可如何是好?”

“是啊,我等只有两万兵马,即便半渡而击,又真能抵挡袁逆十万之众吗?还望将军早做决断。”

面对陈应、鲍隆二人的问询,孙权表面镇定自若,实则内心也颇为紧张。

毕竟众人称他为一代名将,守住荆州的最后希望。

可其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此前连战连捷,都不过是率领几千人的突围战。

这等拥兵数万,排兵布阵的正面战场,他还是第一次。

不过,紧张归紧张,孙权却对自己有着莫名的信心。

无他,通过这段时间的遭遇,他已经明显察觉出来了!

这袁军之中,绝对有他的内应!!!

没错!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这段时间打仗神乎其神也便罢了。

孙权自己难道还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

一人冲阵,千军辟易,自己那大哥小霸王孙伯符都做不到,自个在家又不是没被大哥揍过,何德何能来了荆州竟有此等实力?

不消说,定然是敌军之中,有他的内鬼!

而这个人,除了公瑾,孙权在想不到别人。

而如果是公瑾的话,一切就合情合理了。

全天下除了自己,也就公瑾一门心思想帮助大哥,摆脱袁术的控制,脱身自立。

眼下既然大哥被袁术过继为子,断然不能脱身。

那么帮助自己立足荆州,将来倘使袁术有个万一,完全可以由自己出奇兵,作为外援,里应外合帮助大哥夺取袁术家业!

不愧是公瑾妙计,能想出此等足以布局十年的奇谋。

反正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公瑾又是大哥的好朋友。

想自个当初去长沙,也是得了公瑾嘱托,要为大哥的脱身自立做准备,现如今局势至此,他不帮我孙权,还能帮谁?

而久在袁营,亲近孙策、周瑜的孙权,更是比任何人都清楚,袁术领兵所以能百战百胜者,真正统率大军的公瑾功不可没。

今时今日,能让暗中操控大军,让自己连战连捷,挡者披靡的,除了公瑾,孙权想不出第二个人。

甚至连近日来那些不断为自己造势,将自己吹成神乎其神小兵仙的,定是也是公瑾的手笔。

毕竟大哥和公瑾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知道自己的本事,可那袁术老贼总共都没见过自个两面,定是不知道自己真实实力的详情。

公瑾这样明着给自己放水,袁术老贼定然察觉,可若将自己吹的神乎其神,大军由皆由公瑾统率,他再故意放水。

于是,他一骑当千,如入无人之境,就显得合情合理,此番里应外合,堪称神不知鬼不觉。

想通了这一切,孙权觉得再没有比这更真的真相了,要不然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忽然变得这般厉害。

而这也是孙权凛然不惧,接过这个旁人唯恐避之不及荆州大将之位的底气所在。

敌军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率,是我内应,敌方冲阵的主将,是我大哥,就问这仗,我还怎么输?

此刻陈应、鲍隆询问怎么办?

他哪知道怎么办?到时候两军开战,等着公瑾给自己演呗。

不过他对此也是多少做了些准备的,因此故作淡然,回复二人:

“两位将军勿忧,日前蔡将军书信问我能掌多少兵马,我谓之曰:【多多益善!】想来不久襄阳便有大量兵马送来。

趁袁军半渡,我等率大军掩杀,必能得胜。

届时还需仰仗二位将军效力,随我大破袁军。”

闻听此言,陈应、鲍隆面上忧色不仅没有散去,反而更显忧虑。

“多多益善?孙将军领兵之能,我等自无疑虑。

只这荆州上次征兵之后不久,眼下真的还能筹集出足以对抗袁军的大军吗?”

孙权闻言略一皱眉,冷冷看他一眼。

“大战在即,安敢在此乱我军心?

兵多有兵多的胜法,兵少也有兵少的战术,如此对敌,本将自有定计,何须你在此摇唇鼓舌,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小将不敢。”

见孙权生气,陈应赶紧拱手行礼,连连告罪,“应只是见敌军十万之众,忧心战事,绝无心怯畏战之意。”

其实孙权倒是没有生气,他只是编不下去了而已,毕竟此间内情,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他来说,兵多兵少无所谓,反正有公瑾配合,哪怕只有一千人,他也会像往日里般,暗中放水,使自己得胜。

但那样的放水,就显得太假了,很容易被袁术看穿,他之所以管蔡瑁要【多多益善】,是心存为周瑜打掩护来着。

几人说话间,只见传令兵闯入进来,朝孙权回禀。

“报!蔡将军来了,他还自襄阳带来了漫山遍野的人马。”

“好!”

孙权微微颔首,忙领几人去迎。

军营之外,蒯越正同蔡瑁叙话,显然已经在清点造册这支兵马。

在他们身后,乌泱泱的人海络绎不绝,足有数万之中。

但显得颇为古怪的是,这支兵马竟由约莫一万人的精锐押送过来,其身上手铐脚镣鞭痕累累,令人侧目。

见孙权出迎,蔡瑁朗声大笑谓之曰:

“襄阳城最后的守军一万,押送荆襄刑徒劳役七万,就交给仲谋了。

合计你麾下本有的两万大军,共计十万人马,抵挡十万袁军,莫负我与主公之望!”

孙权见之皱眉,“将军上哪找来得七万刑徒?”

蔡瑁笑了,眼底冷意意味深长。

“胆敢抗拒兵役,不是邢徒,也是邢徒。”

孙权:“.”

蔡将军你莫不是要害我?

讲道理,要不是知道对面公瑾会给我打假赛,你给的这兵我哪敢用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