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就刷个视频,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 第437章 保存诗,有这么难吗?

天幕中,两人的对话仍在继续。

后人挠挠头,猜测道:

“可能是王维写的其他诗并不出名?”

“所以就失传了?”

......

此话一出,王维顿时不乐意了。

什么叫他写的诗不出名?!

说他的诗不出名,岂不是在贬低他才情不济?

他的作诗水平,可是远胜乾隆的《飞雪》!

诚然,他的名气不如李白杜甫。

但是此前天幕播放的诗人排名中,后人在弹幕中可是多次提到过他的。

这证明他还是很受后人喜爱的!

......

曹雪芹摇摇头,一脸正色:

“李白,至少写过五千首诗。而到现在,存下不到两成。”

“难道李白也写了几千首废诗?”

......

李白顿时心生不悦。

当然不可能!

他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

他的诗,必然首首都是传世佳作。

连《赠汪伦》这样有些水的诗,都入了后世学生的教材。

他的其余诗作,怎么可能是废诗?!

而且,他的诗作,为何五不存一?!

......

曹雪芹有些遗憾地继续说道:

“李白有一篇顶级作品叫《鸿猷文》,曾名噪一时。”

“任华的《寄李白》中有记载,“我闻当今有李白,大猎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

“可惜,现在连只言片语都看不到了。”

后人一怔,低声说道:

“所以,我们只看过五分之一的李白!”

曹雪芹从身旁拿出一些藏书,一脸痛惜:

“就算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些作品,也曾失传过。”

“比如写《滕王阁序》的王勃,诗集已经失传。”

“直到明末,才有人在别的书籍中搜集到他的诗句,整理成残卷,得以流传至今。”

后人翻阅着古籍,不禁问道:

“保存诗,有这么难吗?”

......

此话问到了所有诗人的心坎上。

试问,有谁不想自己的诗作能够流传后世?

......

曹雪芹脑海中浮现起一些战火的场景。

“诗啊,无论写在亭台楼阁还是刻在石碑上,都是脆弱的。”

后人还是一脸疑惑。

“那为什么不编成诗集传给后世呢?”

曹雪芹一边整理着手边的古籍,一边说道:

“李白生前就托人把他毕生的作品编成诗集,可惜最后失传了。”

“李清照,是收藏珍贵书籍的大家。”

“金兵南下时,十几间房子里万卷藏书都毁于战火。”

“她自己的诗词,也只剩下七八十首。”

后人此时想起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经散佚,仅仅只有《漱玉词》辑本。

“太可惜了!”

......

“太可惜了!”

李清照无比痛心,也跟着说了一句。

她如一叶浮萍,在乱世之中随波逐流,无依无靠。

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唯一支持她活下去的,就是那些金石古物。

而她为了保全那些金石古物,也付出了无数精力与心血。

想到这里,她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最终,这些金石古物,还有她的词作,大部分还是失传了吗?

......

曹雪芹的脸上浮现出一抹微笑。

“我们能保存下五万首唐诗,已实属不易。”

后人闻言点头表示赞同,但紧接着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连忙打断道:

“等等......你再说一遍?”

曹雪芹于是又重读了一遍。

“我们存下不到五万......”

后人思考之后,很笃定的说:

“这里是十八世纪,却和我们时代的唐诗数量是一致的?”

曹雪芹陡然愣住了,只听见后人继续说着:

“也就是说,在你的时代,唐诗并没有继续消亡。”

曹雪芹抚摸着胡须,脸上露出欣慰的神色。

“看来,他们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后人满心疑惑,追问道:

“他们?你说的是谁?”

曹雪芹点点头,侃侃而谈:

“是的,就是他们。”

“从很早开始,就有人意识到唐诗在逐渐消亡。”

“所以他们想把所有唐诗收集起来,编纂成一部《全集》。”

“但在这之前,官家的合集都不全。”

后人此时若有所思。

宋选集《文苑英华》,就没有收录杜甫《三吏》、《三别》等表达民间疾苦的诗词。

......

杜甫此时一脸怅然。

他现在还没有做出《三吏》、《三别》这样的诗。

但是若是这样的诗是描绘民间疾苦,可想而知不会被官方收录。

身旁的李白见杜甫似乎有些沮丧,撞了一下杜甫的胳膊,安慰道:

“后人既然提到了《三吏》、《三别》,那必定是保存且传世了。”

杜甫闻言一喜,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脑壳,赶紧点头:

“还是太白兄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

曹雪芹继续说道:

“私人的合集也能力有限。”

“甚至诗本身还没失传呢,诗集就先没了,只剩下书名。”

“例如元代颜润卿有《唐音缉释》,今不传。”

后人问道:

“收集,而后再失传,那还有意义吗?”

......

唐朝的诗人忍不住想大喊出声。

当然有意义!

在唐朝这个诗词的鼎盛时期,诗人辈出,佳作如云。

若是没有诗歌,何以见得开元盛世的辉煌盛景,又何以见得安史之乱后的动荡不安。

何以见得田园的旖旎风景,又何以见得边塞的烽火连天。

诗词的内容,正是王朝的兴衰,正是人世间所有的悲欢离合。

后人自小便学诗,或许小时候并不理解其中的深意。

但有朝一日,待这群少年初长成,踏上华夏的万里河山。

每逢触景遇事,总会有一首刻在骨子里的诗。

若是后人抬头看向远方的月亮,很自然的就会接上一句,“低头思故乡”。

若是后人看到黄河的壮阔,想到的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等后人尝尽悲欢离合,就会懂得“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含义。

后人读诗,便是与他们这些古人情感的共鸣。

诗词之美,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腐朽凝滞,而是历久弥新。

这就是诗词传世的意义所在。

收集,再失传,是各朝的诗人都不愿见到的。

但即便如此,也胜过任由唐诗湮灭无闻,彻底消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