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杞国同隋国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在近二十年前,

听说杞国复生在自己的北方,只隔着一座庞大的兴山山脉后,

隋国便怀抱着警惕,派出使者前去试探其人意图:

为什么匈奴人会自称为“夏裔”?

为什么他们会忽然从东方的草原,迁移到域外?

王智这位新时代的杞王,很是热情的招待起了隋使,并让自己那位饱读史书,通晓经典的太子出面,同隋使一叙“亲戚之谊”。

“隋国的始祖,是周天子的宗亲。”

“我杞国的始祖,是周天子的宾客。”

“如今共立于域外,延续天子分封九州,开拓万疆的使命,这难道称不上缘分吗?”

“希望两国以后能够友好相处,不要因为外人的挑拨,而损伤了你我难得的情谊。”

隋国使者看着对方搬出来的《太史公书》,又拿出当年汉皇册封王昭君为公主,令其出塞和亲的诏令,一时之间也分不清是真是假。

他只能回国向皇帝禀报。

皇帝听完之后,只对群臣说道:

“不管那复生的杞国是着实的夏裔,还是蛮夷托名伪装,左右隔着兴山群岭,难以逾越……只要守好阳关,不让他们进入我新夏之土便好。”

在那场皇室内部的动乱之后,

被卷到皇位上的,并非任何一位参赛者,而是一位旁支宗室。

他本无逐鹿之意,就连富贵也不怎么在乎,平时对与人交流一事,甚至还有些恐惧排斥。

年少失去父母后,便常居封地附近的山中,向那里的道长修玄学道,虽有宗亲王侯的身份,生活却颇为清贫。

听人说起那发生于都城德宁中的内乱时,他也不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谁知道乱局搅碎了每个竞争者,以至于失去原本追随目标的臣子,只能按照血脉年纪和辈分,将他迎入德宁,摆放在了皇位上。

隋国也因此迎来了一位宅在宫里,自闭修道的皇帝。

好在,

太平道并不是一个喜欢乱搞的教派,

皇帝在被迫接过祖宗基业后,也没有昏头昏脑,将国家视为私产,夺取上下的财富,来做自己修道成仙的资粮。

他只是效仿先贤的无为垂拱,将权力交给了臣子,自己窝在宫里清修。

而如此放权不管的君主在位,本不是一件好事。

奈何隋国自有国情在此,

先前的内斗实在是让人心惧,群臣权贵那过盛的**,也被其搅出了几分贤者的心境。

是故在修道皇帝登基后,隋国的情况竟迎来了好转,颇有西汉建国之初,休养生息、黄老治国的气象。

在决定不管外面的杞国,一心过好自己日子这一方面,更让汉隋再添一份相似。

……

“可惜这样的情况不会长久。”

在杞国和隋国开启了交流之后,

祖陵山上,与鬼神对弈的隋太祖对此发出感慨。

身体感受到了疼痛,或者体内生机正在流逝,好好躺下不胡乱动作,的确可以缓解一下症状,但根本的问题仍旧存在。

若不进行大力整治,

只是一个早死或者晚死的区别罢了。

收拾棋子的何博就笑着说,“内乱的影响还没有消失,大乱之后令其平静恢复,是一件不错的事。”

“若上位的是一个刚猛之主,想要急切的改变国家现状,那隋国说不定就没有眼下的平和了。”

随平是开国之主,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他对那位潜心修行,效仿上帝,大搞“君主离线制”的子孙,也没有什么怨言——

他暗中观测过这位后人的举止,知道他是真心清修,并没有玩什么“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或者“舍家离国献身寺庙”的把戏。

而且在吃穿用度上,对方由于在民间生活过,也不至于受到宫人的欺瞒,是个能算清楚账目,知道哪些事花哪些钱的正统垂拱者。

这比起上一位明明身负嫡子、太子、顺位继承等光环,却还要因为母亲的影响,折腾宗亲群臣的皇帝来说,已经很好了。

“但面对外敌,还秉持着没有作为的姿态,来日又该如何呢?”

被鬼神抓来陪他下棋的时候,

杞国已经建立了十年。

那位带着人手出走域外,占据河中部分地区的杞君王智,也已经去世了。

那位饱读史书的太子继位,并对着周边国家大力攻伐起来。

杞国在他的带领下,相继攻灭了大宛和一些部族邦国,并要求北边的康居对自己臣服纳贡。

有大宛的臣子跑过来,想要寻求南方强大的隋国支援,以恢复数百年的社稷。

有远见的臣子也劝说皇帝:

“杞国之前与我交好,是因为其立国日短,根基不稳,故而展现出柔和无害的姿态,好吸收更多雨露。”

“现在它的根基稳固,而大宛之地既利于农耕,又向来拥有良马……若再不做出反应,杞国闯入阳关的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但皇帝仍旧垂拱,不想兴起太大的动作。

他只是让人继续加强阳关的防御,随后便回到后宫,念诵起一些祈雨安国的经文来。

旁观这场朝会的隋太祖只能跟着摇头。

前来求援的大宛使者更是哭晕了过去。

“如果这是您为隋国准备的风雨,想要将其从封闭沉沦的情况中唤醒,那这场风雨,会摧折我所载种的树木吗?”

随平抚摸着祖陵山上的那棵老树,忍不住对鬼神发出疑问。

他知道上帝的慈爱,和凡人对待子女的方式,并不一样。

有对子女严格管教,恨不得那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从生到死都服从着自己这个“造主”;

也有无限溺爱子女,任由其发展成奇形怪状的父母。

但诸夏的上帝对待祂的子民,却拥有着同诸夏母亲河一样的态度——

黄河狂暴的名声,

随着诸夏君子走向四方,也传遍了九州各处。

起码,

在新乡的人跨过重重阻碍,一路探索到南殷洲的那条冒充为河的海前,黄河头上那“头号慈母”的冠冕,还不能被摘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诸夏君子能够繁衍成如今这样昌盛庞大的族群,

黄河至今还能够得到诸夏君子的祭祀和崇敬,

可见这位“母亲”,并非只会鞭打自己的孩子。

毕竟要真的只有鞭打而没有抚育的话,

她的名声也无法得到传扬。

比之水量更加充沛,泛滥后的河面更加令人畏惧的长江,未尝不是因为对沿岸的古老族群,进行了精准点杀,令其“后顾无忧”,这才显得略为“温婉”。

南殷洲的那条“无孩爱兽河”,更是如此。

面对着随平的发问,

何博只是从容的说,“打磨刀剑,除了要小心力道之外,也要注意其本身的材质。”

力道大了小了,刀剑不能呈现最好的状态。

而材质不足,也会让其经不住捶打,断裂成为废料。

“我和西门豹那群死鬼,一直抱有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

这数百年来,

何博暗中鼓窜别人向着其他地方探索开拓,或者锐意进取之人主动走出去的数量,并不稀少。

但像嬴辟疆那样依靠自身的横行霸道,一路闯到西海的,仍旧没几批。

太多人倒在了征途之上,被风霜掩埋了身体,只能由提前到达那些荒芜之地的鬼神,收敛魂魄,使之能够归于故乡。

就连看上去能轻松跨越大洋,往来于神洲、殷洲之间的飞翔的新乡人,也只敢数年过来一次。

至于像齐人那样踏着海波,连罗马都能到的,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做了那大海上的精卫。

可以说,

诸夏有今日的昌盛,与之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很多时候,

何博也只会给那些选择远行的人送上祝福,而不会过分的施加庇护。

随平知道了鬼神的言外之意,便有些失落的低下了头。

他没有前辈夏文王那样的洒脱和决意,

因为他的国家成立还不足百年。

若就那样败亡的话,隋国比起前朝,岂不是更显得无能脆弱?

何博见状,又对他笑笑,说起了另一方面的事情:

“新夏和吕宋岛上的人,都有惫懒散漫的习惯。”

“但我对之,并没有对怀抱着同样禀性的身毒人和黑肤的戎洲人那样厌恶。”

“这是因为环境会影响很多东西,有时候,在智慧在坚韧的人,也难免要在天地自然面前低下头颅,发出叹息。”

新夏和吕宋等地,

一到夏天,便能印证前汉贾谊《鹏鸟赋》中的话语,享受到“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的快感。

这逼得人只能懒散起来。

因为在用灼热拥抱大地的太阳面前勤奋内卷,只会给大地增添养分,而不会为国家出力。

所以,

在夏隋建国之初,于各地大修水利恢复生产时,也多安排在日出日暮等还算凉爽之时,避免出现征多少役夫,便热死多少役夫的情况。

等到国朝进行几十年,

灌溉农田的水利修好了,

朝野间的君主臣民也换了几波,

末年乱世的记忆远离了生长在太平年代中的人的脑海,

那懒得早出晚归,也成了一种常见的景象。

能躺着不动,

谁不想趴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呢?

“面对这种因境遇而躺下的,我不能全然弃之。”

“但要实在搀扶不起来……”

“那也不关我的事了。”

如此谈论后的第三年,

耕耘大宛之地得到丰收,民心也随之安定下来的杞国,便向着阳关发起了进攻。

初时,

隋国还派人过去,想用财宝安抚对方:

“两国友好,何必相争呢?”

那位杞王就说,“我想要国家名实相符罢了。”

使者回道,“若是想得到诸夏的认定,隋国可以派遣使者,再联合秦、齐之国,前往中原,求天子为贵国正名。”

杞王对此,只是笑笑不说话。

使者这才放下了礼仪风度,怒斥起杞国的“无礼”,“果真是匈奴蛮夷的作风!”

杞王大怒,驱赶了使者。

在血脉文明上,

杞国拥有着和当年中山国一样的狂热。

而建国至今,

杞国上下也一再强调着自己的诸夏血统。

甚至因为其身负史册认证的“夏裔”身份,

体内也着实流淌着汉室册封的公主的血液,

这使得杞国在说起相关之事上,比起当年的中山国,更加理直气壮。

是故,

隋使的话语,怎么会不惹怒杞王呢?

若非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对方已经被拉出去,以身殉国了。

就此,

杞隋之间的争斗,轰然而起。

只是阳关艰险,又有先前的准备,让杞王派去的士卒无功而返。

其后,

不甘心的杞王便御驾亲征至此,企图利用高涨的士气,还有充足的准备,一举攻克这通往新夏的大门。

而阳关路远,补给并不容易。

此前的轮战,虽然有所收获,但也消耗了大部分的储备。

因此,

当杞王再度拉开弓箭,射中隋军主将,令后者痛呼着从马上跌落时,阳关的陷落,也就成了定局。

“阳关……”

“唉!”

硬是要求旁观这场战斗的隋太祖见状,又是一阵摇头叹气。

“怎么总是守不好,让外敌进来呢?”

何博听到他这样的抱怨,便在心里回道:

这狭长的谷道本就难守,

在诸夏君子过来之前,更是连所谓的“防守”概念都没有呢!

若放在原有的历史轨道上,

哪怕再过两千年,

这里也不会得到修缮,安置起几个要塞。

毕竟身毒人既没有长远的智慧,也没有统合上下的力量。

只能成为外族发泄**的通道,在里面畅快的进出,然后骑在身毒人身上作威作福。

“往好处想,杞国这次能攻破它,在于国君亲征,而非隋国守护不力。”

“由此可见,隋国还没有烂到骨子里,若能及时剜去腐烂的骨肉,指不定还能重振雄风,延长国祚。”

隋平想到自己那位称不上糊涂,但也绝对算不得聪慧的后人,只能自我安慰的点了点头。

而隋都德宁城中,

阳关陷落的消息先行传来,

杞王亲手书写的信件随后便到。

两份文书被皇帝摆在面前的桌案上,

前者自诉着作为将领,未能守住疆土的罪责,

后者则是在那华丽文雅的辞藻背后,直接向隋国发出了挑战的声音:

“听说开拓新夏的先贤,在信度河边设立的第一个郡,叫做‘安夏’。”

“你我两国为什么不在安夏这里一决高下,以示谁才是真正的‘夏人’呢?”

皇帝对此只能回以长久的沉默。

最后,他才缓缓开口,询问群臣:“杞人来势汹汹,如之奈何?”

阳关一破,

那大军就能长驱直入,到达信度河附近,攻打那里的郡县。

而隋国首都德宁,则位于恒河流域,同另一条大河之间,还有着沙漠阻隔。

政令想要到达那里,需要不短的时间,更不用说调动军队,去支援那边了。

但诸夏君子历代所建之朝的“龙兴之地”,都在信度河那边。

那里岂能失去!

“陛下!”

“出兵吧!”

臣子纷纷跪下,请求起这位性格作为有些孤僻,喜好清净无为的君王。

曾经教导他修玄问道的道长也入宫觐见,对他说:

“尊行天道而补全人道,这是‘太平’的初心。”

“陛下不是愚顽之人,难道还不知道当下自己的责任吗?”

皇帝于是下定了决心。

他将国政托付给年少的太子,自己则带着人马辎重,前去御敌。

他还对惊讶于“皇帝竟然不社恐不自闭不躺平”的臣子们说道:

“朕继位以来,无所作为,国家能够得到稳定,上赖祖宗先贤庇佑,下赖臣民尽心辅佐。”

“是以虽有藓疾之患,然未至于骨髓。”

“如今遭受敌人侵犯,朕即使无能,却也愿为一使佐,为前线将士调运粮饷兵甲。”

臣子听到他这样说,纷纷哭泣起来。

又跑到德宁,想要知道这位比咸鱼还要摆烂的子孙,会做出何等决策的随平也跟着惊讶。

转而,

他便惊喜道,“我隋国的确还有兴盛长寿的希望!”

随后,

两国大军诚如杞王的书信所言,在安夏郡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而这场“正统”争夺战的结果,

则是两国约定以信度河为界,暂时罢兵休战。

回到都城的皇帝对此只能告诉臣子:

“你们日后多多的辅佐太子吧。”

“朕已经尽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