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04章:新乡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504章:新乡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玄汉更始三年,

原本合流的赤眉军势力和绿林军势力在长安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双方因此火并起来。

最后,

赤眉军驱逐了绿林一派,短暂了占领了长安,并杀死了玄汉皇帝刘玄,改立一个宗室出身,如今却已然落魄到给人放牛的小孩为皇帝。

而与此同时,

正在河北收拢当地众多势力的刘秀,也与逐步向西进军的黄巾军发生了碰撞。

双方随之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不满于孙恩各种做法的河北豪强,还有其手下的一些将领,纷纷投靠到刘秀麾下。

这让黄巾军在前期迎来了不小的麻烦,吃了几场败战。

但很快,

黄巾军又得到调整。

那些拥有着足够勇气与武力,愿意跟着孙恩走的人,纷纷站了出来,并阻止了好几个将军意图投敌的想法。

当被自己原本的士卒压到大贤良师面前时,那些人还叫嚣着:

“难道我当年没有这样的一腔热血吗?”

“难道我不曾追随大贤良师,想要恢复天下的太平吗?”

“等你们到了我这样的地步,拥有了我这样的权势,也会变得跟我一样!”

“现在还能站在岸上,道貌岸然的指责我的堕落,无非是你们没有拥有我这样的财富权力!”

随后,

他们又对孙恩说,“我在心底,仍然敬重你。”

“但你过分的仁慈、宽容,不会让人臣服的。”

“所谓的天下大同,众生平等,又能做到多少呢?”

“天下之人有千万之众,你是没办法让他们都接受你的理念,追随《太平经》去做事的!”

“《太平经》里说,集众人之力,犹如聚沙成塔……可你没有见过‘塔’的样子吗?”

“它本来就是越往上,越尖锐、狭窄、稀少啊!”

所以,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才是真正的顺应天道!

孙恩没有跟他们辩论什么,只是揉了下有些气短的胸口,让人将之拖下去,处死了。

他站起身,对身边的人说,“人世的道理,我并非不懂。”

“但有些事情,总要有个开头,才好引来后继者,让他们去发扬光大。”

“在我之前,中原的陈王曾揭竿而起,反抗过暴秦的统治,但他很快就沉迷于富贵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性命。”

“我效仿陈王为民发声,却不愿做第二个陈王。”

“我只想做一个先行之人,为后来者踏出一条新路来。”

孙恩后面很快就整顿好了军务,再次与刘秀作战,并取得了大胜。

可惜的是,

刘秀的好运气仍然庇护着他。

在昆阳时,

那运气让刘秀得到了“天助之”的光环;

而在同黄巾军的作战中,

那运气更是让刘秀能于大败中,带着伤痕脱身而出。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我只需要继续坚持就好。”

听到有人抱怨战场上的混乱,以至于让刘秀这个敌军主将,竟然乔装逃跑成功时,孙恩只是从容的笑道。

他拨动胯下骏马,又走向新的战场。

而在中原烽火猛烈燃烧之时,

东瀛齐国那边,也迎来几位未曾料到的客人。

“你们是从大洋彼岸的新国回来的?”

“是新朝皇帝派去那里,宣读诏书,为其赐予新国号的使臣?”

齐王对着殿堂之下,那两个形容十分狼狈的人问道。

他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个没完,显露出纯粹的好奇和惊讶。

那两人不断点着头,初时还想端着“上朝天使”的姿态,但海上漂流时,空了许久的肚子一叫,就忍不住动起筷子,夹了面前桌案上的食物,往嘴里塞去。

齐王也不责怪他们的失礼,只是抬手拨开垂在眼前的冕旒,对侍立在侧的臣子悄声说道:

“时隔这么多年,他们竟然没有死啊?”

臣子也悄声回道,“有些人运气好,抱着木板都能从东瀛漂到中原呢!”

更别说商末之时,还有一群殷商遗族渡海跑到殷洲去的。

他们这些后人再怎么不争气,但在间隔的千年间,造船总归是要比商人稳固耐风的。

所以面前之事,不足为奇。

但齐王惊讶的是,“他们竟然真的去了殷洲!”

当年新朝建立,

中原曾派使者过来,向齐国宣读新天子的诏书。

因此,已然四十有余的齐王,是见过这两位使者的,也是知道他们被新天子赋予了“前往新乡,勒令其改名”这个命令的。

只是,

齐王可没想到,隔着宽广无边的大洋,这两个使者不仅没有找理由拒绝这个极为危险的任务,还真的找到了船只,前往了殷洲。

“而且新乡之人,还没有把他们打死,也是心善!”

以己度人,

齐王觉得在自己国家建立了许多年后,突然来个家伙,强迫自己改个国名,还要求自己对其感恩戴德,

齐王绝对会在下一刻以“进殿是先迈左脚”为理由,送他去阴间,同齐国的历代先王亲口说这件事。

毕竟隔着大海,

使者能不能活着到达目的地,又能不能活着返回,也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看着殿中正狼吞虎咽,显然受了不少罪的天使,齐王又忍不住跟臣子说:

“要不要直接告诉他们,新朝已经灭亡了?”

齐国的海船从来不会停息,

齐人的风帆总是吹的鼓起。

所以,

当中原沉浸于大乱斗之时,

矜矜业业的海上马车夫,仍然在属于诸夏的海洋上穿梭着,对各地的情况有些较为及时的了解。

虽然还不能断定在中原那边已经称帝的豪杰中,谁才是真正的真命天子。

但王莽头颅被玄汉皇帝下令腌制保存,列为“国宝”这件事,齐王还是知道的。

好在臣子拦住了齐王。

“这样不好!”

“要是让他们应激的噎死了,岂不是令人惋惜?”

无论如何,

这两位使者的倔犟和忠诚,都值得他们尊重。

所以那样的噩耗,还是等他们回到中原,让其自行了解吧。

……

“这是殷洲新乡国的史书和地图。”

“那边的喜鹊亲手抄录寄回来的。”

阴间,

东瀛的咸鱼从自己肚子里掏出来一卷又一卷的文册,递给自己的本体。

何博接过来,眼睛还盯着他发白油腻的肚皮。

“……你这么搞,我总觉得你会从里面再掏出一张写着‘陈胜王’的纸条。”

咸鱼就回道,“如果我真弄个‘陈氏王’出来,齐国不得跟着爆发内乱?”

田齐的后代可还在东瀛繁衍着呢,

那些家伙生的多了,也有分家出去,拿起老祖宗的“陈”氏行走江湖的。

而考虑到田齐曾经做过的事,一旦出现东瀛版的“鱼腹藏书”,齐王八成会选择痛下杀手。

“那可不一定!”

何博摊开一份书册看了起来,嘴里还在说,“奇葩的君主多了去了。”

咸鱼懒得跟他争辩,并没有接过这个话题,列举起某些操作神奇的君主来。

他只是在空中游动起来,瞪着自己无神的鱼眼,跟本体一同欣赏起新乡那绝对“筚路蓝缕”的国史。

“啧!”

“他们真的在殷洲种田,玩起星露谷啊?”

当看到摊开的地图中,那用红色特意标注出来的山谷名称时,何博直接发出了一声大笑。

虽然根据殷洲的情况,

何博早就知道,作为诸夏一员的新乡在生集起足够的人口、牛马,耕耘出足够的粮食,开采冶炼出足够的矿物之前,都得弯腰低头,当个沉默的种田就玩家,任凭其他同胞之国风云激荡,

可当“星露谷”这三个字从新乡的国土上蹦哒出来时,他还是没有憋住。

“是那只喜鹊搞的鬼?”咸鱼说道。

“这倒没有!”

何博指着角落里的批注说,“他说,这是新乡的第五任君主在探索疆土时,见这山谷中星光璀璨,一夜过去后又有露水遍布,所以结合二者而取得名字。”

于是咸鱼又问,“第五任国君还要自己带着人出去干活?”

“这殷洲过的也太苦了点!”

五代人的时光,凑足百年是没问题的。

谁能想到,

百年过去,新乡国还能如此凄惨。

“这下孙恩的梦想,在新乡算是实现了。”

虽然是由于环境、人口的限制,被迫节俭、亲力亲为、与民同乐……

可只从作为上看,新乡国的君主的确有儒家鼓吹的“上古圣王”之风。

毕竟根据记载,

尧舜在位的时候,也得自己种地呢。

“咦,这里还说他们乘船南下,跟那些殷商遗民建立了联系。”

“效吴越旧事,续同族之情……”

在建国几十年后,

积蓄起一定国力的新乡,除了在陆地上进行探索,也在海上探索了起来。

他们没有忘记祖先提到过的,“沿着海岸南下,可以见到殷人”的故事,

其君主便派遣使者,朝着南方渡海探寻,并希望能从那里引进一些炎黄的血脉——

没有办法,

殷洲的人口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没有战乱,也要考虑夭折、疫病等等问题。

这让新乡登籍造册的户口数,一直不能让其国君感到满足。

而大海重重阻隔,想要引进诸夏种子,也十分艰难。

既然如此,

那遵循孔子的教诲,“礼失,则求诸野”,也是没问题的。

殷商遗民虽然不讲周礼,连祖先的语言文字都忘了,文明退化得连春秋时中原的野人都比不上,……

可他到底是我诸夏的“海外遗孤”嘛!

只要愿意归顺,

那新乡可以慢慢教导他们礼仪文化,帮他们找回“祖先的骄傲”。

“新的问题——”

咸鱼将死鱼眼对准了本体,“南边那群家伙真的是殷商遗民吗?”

何博理直气壮的说,“苏广这个新乡开国之君都钦定他是了,还把这消息汇报给了诸夏天子!”

“你问我,我能怎么办?”

何博将书册合上,将新乡繁杂的种田记录收了起来,并顺手将咸鱼放生回了东瀛的河流中。

“无论如何,祝愿新乡蒸蒸日上吧!”

等他们种够了田,就能出海,给东方的老家人带来一些惊喜了。

反正根据书册上的记录,

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新乡的子孙都没有忘记祖宗的文化,被同化成殷洲的样子。

何博自然能明白那些人的韧性,也对他们的未来抱有期待。

“那去泰西那边开拓的家伙呢?”

咸鱼被本体放生而去的时候,还不忘提出新的问题。

今年,

耶哥儿已经通过武力,得到了西秦太平道的认可。

而他天生就拥有的,极为高超的辩经能力,更是长于搏斗的西秦道士们无法撼动的高峰。

于是,

极为难得的“神谕”降下,将其捡选为正式的泰西大贤良师,并赐予其新的九节杖。

眼下,

耶哥儿正在召集自己的伙伴,打算前往泰西,为诸夏、为上帝,播撒来自东方的文明种子。

“我当然也会祝他们好运!”

“泰西那里的原生态野人可太多了!”

何博朝着咸鱼挥了挥手,告诉他道,“等会我就去西海,为他们送行去!”

……

西海,

夏日的阳光照耀着地中海四周,让其中的岛屿、沿岸的山脉,都闪烁着熠熠光彩。

飞鸟偶尔从海上掠过,拨动海面,随后又欢呼着飞远。

显而易见,

这是个正适合扬帆起航的日子。

而西秦的太平道道众,此时也聚集在陇西郡的港口,为即将前往泰西的道友送行。

已经完全长成,身材高大、臂能跑马的耶哥儿矗立在人群之中,在跟自己的友人、父母一一告别之后,有些失落自己的师公没能来此送别自己。

“老师年纪太大了,你可不要折腾他。”他的母亲告诉他。

时至今日,

赵申仍旧没有死去。

但再悠长的寿命,都会走到尽头。

就像人总有聚散离合,国家也总有兴盛衰败之事一样。

所以,

当耶哥儿凑齐了前往泰西的队伍,并购置了船只和物资时,

老到缩水,不复当年雄壮武力的赵申正躺在床上,眼睛都睁不开,每日只能让弟子喂食点米浆粥水,维持微弱的生机,只在听说徒孙要出发后,才从牙缝中挤出来一个“好”字。

就像眼下的秦国一样。

秦汉的纠葛总是那样的奇妙,

在中原的烽火烧得噼里啪啦的时候,原本还能维持“西周状态”,为自己保有西海沿岸等郡县作为“王畿”的西秦,也迎来了新的动乱。

南边有些军阀,在听调不听宣多年后,正式举起了反旗。

玉壁城这个西京中,也爆发了接二连三的政变,颇有秦献公继位前“四代乱政”的味道。

如此,

让本就动荡的秦国,变得更加雪上加霜。

而秦国的太平道也行动起来,做好了起义的准备。

“反正日后,你在泰西忙于传道,我们在秦国忙于致太平的事……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

有朋友这样对耶哥儿说。

耶哥儿也发出一阵唏嘘,不知道该如何回话。

离别在即,总有些话不知道该怎么从心里宣泄出来。

他那位已经步入中年,身材日益圆满,脾气日益暴躁的母亲也是这样。

收拾东西时各种唠叨,等耶哥儿站在港口,背后就是预备出海的船只时,嘴巴张了又合,终究没能说几句话。

“……我走了!”

相对无言,只有含泪一会儿后,

耶哥儿转身走上了船只。

他站在边上朝自己的亲友们挥手,旁边的刘如意也大声招呼起水手,让他准备扬帆。

而等船只行驶出去没多久,

一只肥胖的鸽子忽然飞来,在空中急刹后,成功落到了耶哥儿的头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