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489章:始建国三年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489章:始建国三年

作者:雪山藏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每次回到这里,都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漫步在漳水沿岸,

何博随手捡起几枚小石子,在波澜不断的河面上打了下水漂。

石子踏着浪花弹跳了几下,然后落入水底,成为面前洪流的一部分。

“有时候很像当年的模样,有时候又不是很像。”

伴随上帝一同回到老家的西门豹等人也感慨着,“时移世易。”

“很多东西终究不会相同了。”

遥想当年,

西门豹初至此地担任县令,三家还没有完全分晋,邺地也刚刚得到魏文侯的重视,意图凭其地利,挟制赵韩。

在那个时候,

邺县的城池还很小,人口也不多,边上还有野人出没,需要西门豹组织人手过去,将之一一驱逐清理。

而现在呢?

七国不再,**混一,

曾经属于魏国的邺城,变成了大汉魏郡的邺县。

曾经不怎么起眼的小地方,也发展成为了一郡的治所。

邺城就这样,

跟着漳水一起在时光中奔流,逐渐繁华昌盛起来。

往来于漳水两岸的人更加多了,

原本只能通过摆渡才能通过的地方,被后人搭建起了桥梁;

原本荒芜的郊野之地,修建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房屋,开辟出一块又一块的田亩。

房屋里会住上一家数口人,田地里会长出金灿灿的粮食,

春夏时,全家出动,人会像蚂蚁一样,小心翼翼的翻动着泥土,播下几粒种子。

等到秋天,还是全家出动,将那成熟的农物收获,拖到场上,用工具捶打、晾晒,最后做成入口的饭食。

“那里是当年扬场的地方。”

“那时候的我还兜不住一肚子的水呢!”

老鬼喜指着一处方向忽然说道,“可惜现在不能扬了。”

何博就笑话他,“哪能把别人家当扬场呢?”

“也不怕扬好了,被人家直接用袋子兜了粮食跑路。”

西门夫人则是指着另一个方向说,“那里是河伯庙宇的位置。”

结果何博听到这话就来气。

他叉着腰说,“真该死,怎么会有人敢拆我的庙宇呢!”

“拆了还不算,竟然在原址修了个供奉西门豹这老东西的祠堂!”

“难道这家伙对邺地的贡献,比得过我这条绵延不绝的漳水吗?”

随着时间流逝,人物更迭,

被强制拆迁了庙宇,缺失了后人供奉的,可不仅仅汉元帝这么一位。

元帝的庙被拆迁修改为自己皇后吃饭的地方,

何博的庙则是被拆迁修改为自己手下吃饭的地方。

这也是何博在听说元帝的遭遇后,愿意捞他一把,探头去阳世的原因。

西门夫人捂着嘴笑,“漳水润物无声,这老东西却是个实打实的人物。”

“几百年过去,鬼神没怎么显露行踪,但引漳的水渠还在流淌着。”

如此,

也怪不得当地人转身纪念起西门豹这位建设邺地的第一人。

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讲,

将河伯庙宇改为西门大夫祠,也是当地人延续了“西门豹治邺”的精神嘛!

但何博还是很生气。

他瞪了西门夫人一眼,“你就护着这个老鬼吧!”

他转身走进西门大夫祠,然后又嫉妒起来,“这庙宇的维护,比当时供奉我还用心。”

“真该死啊!”

“早知道今天春天就发大水了!”

黄河这条主干要泛滥,其支流自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甚至在许多年前,

随着黄河水中泥沙的增多,漳水本身也跟着搞起了黄色。

当年绿水清流的浊漳水,如今已变得河如其名。

而正承受着黄河冲击的元城,同漳水汇入主干的地方,距离并不遥远,

或者说,

这座城就夹在漳水和黄河之间,一路顺着漳水溯流,就跨越一两个县的范围,就可以来到邺城。

黄河水在那里受到阻塞,便连带着漳水也涨了起来,顺手就为邺地修建的堤坝,增加了压力。

如果按照春夏时节那猛烈的雨水,

当时邺城这边,就该先一步泛滥起来,然后多余的洪流挤入主干,化为黄河摧毁元城大堤的力量。

但何博终究对自己的老家有几分感情在,没办法像其他地方,说放手就放手。

西门豹这位铁面无私的宰执,在讨论起邺地的事情时,也有些情绪低沉。

于是何博一挥大手,对着麾下的鬼神们表示:

“春天的种子已经种下去了,等到秋天收获了再说吧!”

就这样,

秋天的麦子和粟熟了,

何博也被西门豹叫到了邺城,预备着动摇山川。

可惜,

上帝的仁慈,并不能改变什么。

当一行故人在邺县中走来逛去,最后重新回到漳水岸边时,

有征税的官员顺着刚刚收割完毕的田地敲响了百姓的大门。

他带来了魏郡太守的命令,要将邺县今年的粮食送去元城那边,并征发青壮,去为皇帝王莽修缮祖坟——

从臣子变成皇帝,

那么元城王氏的坟茔,自然也要升级为皇陵。

王莽是个孝顺的后人,

他不会独享家族升格的荣光。

所以去年的时候,他就下达了诏书,要求魏郡太守落实好这项任务。

太守当即抽调了魏郡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征调附近多县的人手,将他们打包送去元城。

但这并仍不够用。

皇陵并不是一下子就能修好的,

元城王氏的人还大量的聚集在那里,对着工程进行各种挑剔,动不动就向王莽打报告,说哪里做的不够,魏郡对皇帝的命令并不重视等等。

这让王莽再三下旨催促,给魏郡太守上了很大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

打包送去元城的粮食和人口,总会不小心“消失一部分”。

太守前去质问“是不是有人趁机窃取国家财产”,却被王氏的人直接骂了回来:

“天下已经姓王了,什么叫做‘朝廷的财产’?”

“拿自己家的东西,能算偷吗?”

“你要是觉得人不够钱不够,就去整个魏郡、去其他郡县征集,让那里的人继续为国家做贡献就好了,找我们干什么!”

太守便只能顶着一脸唾沫回来,随后跺跺脚,决心从邺城这个郡治所在,也就是自己的身上,分出一些血肉,来满足元城的胃口。

他甚至想的很美好:

“我这个太守,只做几年就要迁调,但元城王氏却扎根在这里,而且是皇帝的亲族,不是可以招惹的。”

“暂且用眼前的东西,去讨好他们,完成皇帝的任务,换取朝廷的嘉奖。”

“等我升职去长安后,这空了的府库,少了的人口,又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先把政绩搞起来再说!

于是,

当上帝顾念着乡土,仁爱着世人时,

负责直接当地的官员,

乃至于统治天下,号为百姓君父的皇帝,都没有把脚下的黎庶放在心上。

他们还在索求,

像啃食大树根基的虫豸一样。

“所以天下会变成什么模样呢?”

一条鲤鱼从黄河游到了漳水里,被上帝捞到手里,随后化作一个疲惫的老人。

“反正跟我没有关系了。”

何博看着官吏从哭喊的百姓家拿走粮食,一个又一个的男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自带干粮的要去为高贵的皇族奉献自己的血肉,感慨着回复王延世。

“你还是去记录黄河的水文,绘制河道的模样,期待能有智慧的后人,继承并发扬你的事业吧。”

这样说完,

何博同身边的人隐去了身形。

天上乌云堆积了起来。

秋日里的雨水落下,

本就高涨的漳水在狂风暴雨中涌荡起来。

它跟着那些刚刚被装上车的粮食、约束起来的役夫,一同走向了元城。

河水也从长安的方向流淌过来,并慷慨的张开怀抱,吸纳着路上支流贡献给自己的河流,就像元城慷慨的接收着整个魏郡的献身一样。

当转过一个又一个弯道后,

河水变得汹涌起来。

无数的人,

还有无数的水流,

就这样,

从邺地,从其他地方,

拥挤在膨胀的、肿大的元城之中。

直到它不堪重负的,出现了一丝裂痕。

……

“什么?”

“大河在元城决口了?”

长安城,

王莽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第一时间询问来报的人,“有没有损伤到我王氏的祖宗陵墓?”

“这倒没有。”

“那就好!”

王莽顿时松了口气,“既然没有伤到陵墓,那就先不管它。”

堂下的臣子对此欲言又止。

最后,

一名良心不安的举着笏板站了出来,劝谏皇帝,“上天降下了警示,朝廷应当重视,想办法缓解它,避免灾祸更加严重。”

王莽便震怒起来,呵斥他道,“大河在前汉的时候,便时常洪泛,消耗了无数钱财人力,难道有治理好吗?”

“现在国家的革新正处在紧要关头,哪里能为了这治理不好的事而浪费精力呢?”

“而且朕自受禅让登基以来,行事小心谨慎,吃穿用度没有奢侈的。”

“这怎么会是上天对朕表达不满呢!”

随后,

王莽便命人将这妖言惑众之徒拖下去处死。

臣子见状,都不敢再出声劝谏,担心自己也沦落到这样的地步。

王莽这才放缓了语气,摆出来常用的那副圣人谦和姿态,对着臣子说道:

“朕是因为国家大事而忧虑躁动,并非不知晓赈济灾民的重要。”

“如今府库还没有充实,也没有多余的土地去安置流亡的百姓,即便有心,又怎么能解决它呢?”

“只要改革取得成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王莽这样说着,眉目间透出一股急切的躁动,以及难言的郁气。

在当上皇帝之后,

他的立场,他的目光,他的目标,都因为“皇位”而发生了改变。

他想要巩固自己的统治,让手中这枚辛苦多年才得到的传国玉玺,可以传承给自己的后代。

为此,

他颁布了许多新的政令,对前汉的许多地方,做出了改动。

为了尽快的让天下人意识到,他们头顶的太阳已经换成了王氏,

王莽甚至有过在一天之内,连发多道改革旨意的经历。

但正如他那位故去的老师所说,

不一样了,

很多都不一样了。

作为臣子的王莽,是一呼百应的存在,

他每次提出建议,没有不获得同僚们认可推崇的;

他每次以平帝、摄政的名义颁布政令,没有不得到臣子山呼万岁的。

但当他以皇帝的身份,再去落实起脑海中的奇思妙想时,却总会受到阻碍。

臣子不愿意乖乖交出手里的田地、钱财和人口,

就连王莽铸造的新钱币,都不愿意使用。

这让王莽感到非常苦恼和无力。

但他没有倾诉的地方和对象。

太多年了,

他已经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感,将内心的苦闷、不满和怨恨,挤压在身体里。

他不需要跟别人诉说那些东西,

他不需要依赖那些比他更加软弱无能的家伙。

他也不相信,那些口中说着爱护他的人,心里也怀抱着同样的想法。

王莽只会觉得那些人虚伪,

就像他自己一样。

甚至在这样漫长的伪装下,

王莽的改革也不由自主的同他所利用的“礼法”靠拢。

他坚信“礼法”可以让他得到利益,

所以他按照史书里的记载,捡起了周朝的旧物,想要将之重新打造出来,摆放在世人面前,告诉那些曾因为他崇尚礼法,而支持他的人:

“看!”

“我就是新时代的周公!”

但后者却一反常态的,对他表示出了强烈的反对,并有臣子劝谏:

“三代之时,同如今怎么会一样呢?”

“用古人的举措,来应对眼下的问题,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让王莽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惶恐——

他将“礼法”奉为圭臬,将其为不可侵犯、不可更改的神圣吗?

这必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曾毒杀过自己的君主。

但他能够离开“礼法”吗?

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拥有的一切,都是“礼法”带给他的。

面具紧紧的烙印在他的脸上,

当无论如何也不能摘下时,它和王莽身上的那层皮肉,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

当有人告诉他:

你就算按照“礼法”做事,将它利用到了极致,有些东西也没办法实现。

它号召不了所有人,

它解决不了所有事,

你必须自己想办法,用全然真实的,没有任何伪装的姿态,去面对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对王莽来说,

这跟活生生扒掉他身上的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还有真实的自我吗?

他还敢用真实去面对这个世界吗?

他做不到的!

王莽于是变得很痛苦,对于推行自己革新的事,也变得更加偏执。

他不是以前那个只能依附讨好别人的王莽了,

他是新朝的皇帝,是如今东跨大洋、西连罗马的诸夏世界的天子!

他可以用手里的权利,屁股下的位置,去强迫别人接受他的革新,遵从他的“礼法”。

这样,

他的皮囊就还在,

他不用承受撕裂血肉的痛苦。

“只是一些贱人而已……”

“大河泛滥,淹没的是山东河南之地,跟长安有什么关系?”

“我只要改革就好,我只要坚持礼法就好……”

“等到治世到来,等王氏的统治巩固,新一代的百姓只会歌颂我的德行,而不会记住我的过错……”

“不!”

“我是圣人!”

“我没有过错!”

王莽怀抱着这样的想法,结束了朝会。

他走向属于自己的未央宫,

然后在思绪混乱之下,来到了自己母亲生前居住的宫殿。

那位被他塑造为泥像的女人在王莽坐上皇位的第一年,就离开了人世,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多余的话语。

因为她知道,

王莽不爱听自己这个无能母亲的念叨。

而为了自己的“仁孝”,

王莽并没有在其去世后,撤去宫殿内的一切。

他下令保留了母亲生前的物品,并像她还活着一样,时常过来拜访、思念。

“所以……”

“我是不会有错误的。”

王莽看着那被母亲念诵了许多年的佛像,喃喃自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