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237章 炎武之年,调虎离山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237章 炎武之年,调虎离山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不知不觉。

大汉天子驻跸东州已三月有余。

新的一年,正旦之日,大汉改元。

自汉天子绍统登基以来,用了足足六年的建兴年号,就此革除。

方今天子绍汉之统,嗣汉之烈,奋汉之武,扬汉之威。

使堕炬之复燃,昭炎汉之当兴。

表贼寇之殄灭,俾二虏之飞灰。

炎者,火之盛也。

武者,吊民伐罪。

炎以继统,武以靖乱。

于是以炎武为号,大汉开启了新的征程。

按理说,北伐大胜、改元建号的第一年,大汉天子当回都城,大会境内群臣百官,于宫城设筵大贺,十天十夜不绝。

但天子没有回去。

去岁腊月初一的时候,天子大张旗鼓在江关码头与白帝将士道别,龙舟自白帝逆流西归。

除极少数核心人物以外,大部分人都认为,天子已回成都主持大朝贺及更年改元之事了。

然而天子回到江州之时,便弃舟上岸,进入江州南城。

江州左都护李丰、右都护阎芝率众出城相迎。

次日,龙舟继续溯大江西归。

江州左都护李丰、右都护阎芝率众出城相送。

几乎所有江州将士都以为,天子已经回返成都。

然而除夕夜,本该在成都主持大朝贺的天子突然出现在江州城,并于玄武门外,校场将台,召见江州军区文武将校大小上下三百余人。

除少数核心知情之人外,江州文武无有不为之失色者。

兵者,诡道也。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本该在成都的天子出现在江州,既然能瞒过江州绝大多数文武将校的眼睛,那么定然也能瞒过孙吴布置在大汉的耳目。

于是不等天子发话,玄武门外绝大多数有点脑子的人都明白,汉吴之战的契机终于到了。

先前,所有人都以为,大汉定会趁魏吴酣战之时出兵东吴,与曹魏合击孙权,但一连两个多月,大汉都未曾动兵。

而在腊月中旬,孙权与曹休在汉水沿线互有胜负后各自罢兵的消息传回了江州。

不少将士都有些沮气,认为大汉错失了伐吴的良机。

毕竟,魏吴双方既已罢兵休战。

那么曹魏能抽出手来对付兵临房陵却攻之不拔的赵云、高翔大军。

孙吴同样能抽出手来,将大兵布置在大江沿线,全力应付大汉可能发动的突袭。

局势一下子变回了从前的样子。

汉魏吴三方鼎足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少人私底下议论,抱怨朝廷雷声大雨点小。

说要伐吴,结果却逡巡不进,导致大家失去了建功封侯、复仇杀贼的千载难逢之机。

也有人说,倘若魏吴休战联手,多路寇汉。

大汉西有凉州之寇,北有潼关之虏,东有孙吴之贼。

兵力不足,应付起来未免左支右绌,太过被动。

少部分人比较有大局观,认为大汉以益州一州之土,击曹魏九州,竟能一举夺下关中、还于西京,已经是举国之力方有所获。

之后大势所趋,破盟与吴一战,又连连克复西城、上庸二郡。

此二战已然耗尽了大汉国力。

短时间内,大汉确实没有能力再进兵东吴了。

而朝廷先前之所以扬声灭吴,不过是借此坚定曹魏击吴的决心,让曹魏放心大胆地与吴一战而已。

倘若真遇到了千载难逢之机,大汉或许才会顶着“穷兵黩武、劳民伤财”骂名的插手其中。

就像当年汉中鏖战,先帝大军几乎到了强弩之末,却仍下诏让丞相增兵,之后才有了杨洪“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之语。

彼时就是千载难逢之机。

一时的劳民伤财,换来的是汉中帝业之基。

如今伐吴亦然。

只要机会来了,纵使劳民伤财,也是值得的。

结果不曾想,一直到魏、吴双方休战罢兵,大汉都没等到机会。

事已至此,也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事了。

可不论如何,魏吴鏖战大半年,最后又苦战两月,虽说各有胜负,各自罢兵,看似魏吴双方都没能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但于大汉而言,魏吴双方的国力都因此损耗,大汉已经从中获利。

因此,大汉扬声灭吴之策,最后不出一兵一卒,就成功削弱了魏、吴二贼的实力,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之策。

当这种声浪越来越高,那些因不能伐吴诛贼、建功立业而对国家生出些许怨气的江州将士们,胸中郁郁之气才终于得以稍稍平复。

然而,就在江州将士们都以为伐吴之事已罢,日子又将回到原来的轨迹之时。

本该在成都主持大朝贺的天子,突然出现在江州玄武门。

龙纛之下,天子扬声:『殄灭吴贼,雪恨夷陵之机已至。』并从自己的内帑拿出堆积如山的财帛宝物,犒赏三军。

于是江州文武无不奋气。

自瓦解李严以来,刘禅在三巴之地做的事情,就是分化、安抚、拉拢东州之众,收拾三巴人心。

经过几个月的殚精竭虑、不懈努力,三巴之地凡六百石以上的文武官员。

不论是姓名、样貌、性情,还是他们的职掌、履历、脉络,刘禅都已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自北伐以来,他就一直对保卫自己人身安全的龙骧虎贲做这些并不值得称道的微末小事,已经是熟能生巧了。

每每召见群臣百僚,即使区区四百石的末吏偏裨,刘禅都能准确地根据他们的相貌喊出他们的名字,道出他们的职掌。

并能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评议、指点。

或悦色鼓励,或肃容指责。

语中肯綮,群臣为之动色。

天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能识百官,不论处理政事军务,皆有丞相之风,所谓脚踏实地,务实避虚。

每每有论,又皆可圈可点。

凡此种种,谁都能看出天子于国事之用心。

而天子贵为九五之尊,却能瞩目下吏,这对于那些从来没见过天子的下官末吏来说,是比金帛之赐更加振奋人心的奖赏。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们又怎能不更加努力做事?否则怎对得自己这一身官服,又怎对得起天子的推心置腹?

不过数月,一直游离在朝廷核心之外的三巴之众归心者愈多。

三巴之地,已经成为了刘禅这天子可以信任畅游之地。

三巴之众,也已经有了一大批天子的拥趸。

宫中六载人不识,一朝巡幸天下知。

倘若一直久处深宫,养尊处优。

天下人心所向,又该向何处呢?

天子不该是虚无缥缈的符号,而当是一个具体的英雄。

某位元首的崛起之路,刘禅是可以直接抄作业,跟着走一遍的,到时人心所向,或许只一个手势,就是千军万马,山呼海啸。

除夕夜,刘禅大飨三军后离开江州,顺流东下。

大年初一,孙权正于武昌举行称帝后的第一次正旦大朝会之时,刘禅已经回到了白帝城。

江关烽火熊熊,江风呼啸。

天子龙纛自白帝故殿移入军营。

自北伐以来,汉军缴获无数,刘禅作为亲征的天子,每有缴获便分润三成,于是内帑充实。

抚恤阵亡将士用掉了其中半数。

剩下的半数,被刘禅划成两份。

其中一份,在除夕之夜分给了留守江州的万余将士。

另外一份,则在正旦之夜,分予白帝前线备战的三万余将士。

至此,刘禅亲征以来缴获的财帛粮秣、奇珍宝物为之一空,他又变成了光棍天子。

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

天下都是我的,区区财帛金银,何足道哉?

是夜。

汉营。

既无琴瑟。

亦无歌舞。

唯烈酒盈碗,炙肉一方。

天子与将士举樽同饮,分炙共食,共迎岁更,贺炎武之建号,誓吴贼之必诛。

白帝江关,欢呼万岁万胜之声,仿佛雷霆万钧,震山动谷,就连大江之水都为之沸腾。

次日凌晨。

无星亦无月。

安东将军辅匡率白帝锐卒三千,乘舟渡至大江以南,衔枚卷甲,循山东去。

三日后。

陈到下令。

瞿塘铁索沉江。

大汉水师千帆尽起,驶离码头。

整装待发的步军、役夫,自大江南北两岸齐头并进。

刘禅亦乘上龙舟。

第一次驶入瞿塘峡。

瞿塘峡西口在汉之白帝,东口在吴之巫县。

自白帝至巫县,不过八十余里。

然而两岸陡崖峭壁,连绵不绝,千仞不止,看不到哪怕一处缺口,猿猱难攀,飞鸟难越,根本不可能有水师自江峡绝壁登陆。

越往东行,两山越窄,光线越差。

高耸层迭的绝崖陡壁,几乎将天空与阳光全部遮住。

唯有到了正午之时,刘禅才能看到片刻太阳。

然而楼船只转了一个弯,头顶太阳又消失不见。

时值初春,山林清寒。

不时有猿猱长啼。

其声凄凉哀婉,连绵不绝。

在空旷的江面两山间反复回荡。

不知为何,刘禅脑子里忽然浮现一幅先帝自此夷陵败军后,于此两峡间溯流西归的画象。

于是一时有些怆然。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此地虽不是巫峡,但刘禅还是突然想到了郦道元这一句诗,然而马上又振奋了精神。

此番东去,有胜无败!

待将来吴人遣使西来,路过巫峡的时候,再将此诗赠给他们罢!

刘禅遂昂然负手,立于船头。

由于楼船吃水很深,天子又在楼船之上,船舵的位置,楼船将军陈曶安排了十余名负责引水的向导。

这些引水员不断交流各自几十年引水渡江的心得与经验。

在反复交叉验证,确认江底确实无有风险后,主事者才终于下令,指挥舵手转向,生怕一个不慎便让楼船触礁。

万一出了什么差池,他们这些人就是十个脑袋都不够掉的,还能获得九族消消乐体验卡一张。

三峡之所以号为天险,白帝、夷陵之所以能控扼长江上下游,水道狭窄、水流湍急,是其中一个因素,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这些藏于江底的暗礁。

而水道狭窄、水流湍急,又直接增大了舟船触礁的风险。

万一舟船触礁搁浅,整个舰队数百上千艘战船都有可能被影响,造成巨大的连环追尾、沉船事故。

平素里还能勉强应付,一旦战时出现触礁的意外,覆军杀将,便是寻常之事了。

而战船的建造需要大木,大木又需要阴干数载方可投入使用,每一艘战船的建造都殊为不易,称得上国之重器,也就不得不慎之又慎。

夷陵之败,大汉失去的不只是城池、甲兵、将士,还有数以百计熟悉大江水情及暗礁分布的引水向导。

虽然大汉这些年来一直在各地寻找老练的向导,但所获甚少。

而想要培养引水向导,自瞿塘峡以东的水道全部都握在吴人手里,也就不可成行。

缺少引水向导这么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因素,却是使得大汉东征不得不小心翼翼、慎之又慎的根源所在。

好在如今冬春之交,大江水浅,许多在雨水丰沛的季节藏伏于水底的暗礁露了出来,这就使得触礁沉船的风险大大降低。

自古以来,不论自巴蜀征荆楚,还是自荆楚征巴蜀,大多选在冬春二季,便是此故了。

大江之险,即使有向导,也不能确保安全。

水上不比陆地。

一阵风都可能导致一场大败。

曹丕亲征孙权时遭遇暴风,所乘楼船几乎要侧翻沉江,差点没把随行百官吓死。

孙权水师同样数次因暴风致败。

行舟三十余里。

水师停船休整,等待步军。

夜里,前线哨探传回情报。

“陛下,安东将军(辅匡)说,吴军应已察觉到了我大汉三千锐士踪迹!”

这本就是大汉的计划,刘禅笑着颔首,忽然问:“如今在临沮牵制赵老将军的吴人是谁?”

刘禅先前已经收到了消息。

为了防止赵云、高翔二将从曹魏手中夺下房陵。

孙权派了人马万余自麦城北进,在距房陵不足百里的沮水源安营扎寨。

一旦汉魏交战,吴军便可取利。

那哨探回禀道:“禀陛下,为将者乃是吴贼潘璋!”

刘禅微微异色。

闻听竟是潘璋在临沮,关兴、傅佥,还有沙烈之子沙丘尽皆振奋。

关兴嚼齿道:

“陛下,大汉与吴贼荆州前后两战,唯潘璋、马忠二将作恶最多!

“前番于西城杀马忠,此番必于临沮诛潘璋!”

刘禅颔首。

万事俱备,杀之何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