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92章 深仇大恨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92章 深仇大恨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旦曹魏击败吴侯,兵临荆州,我大汉必将顺流见可而下。

如是,则江南之地,恐非吴侯所有,望吴侯深思之。

孙权听到此处,总算肯定,邓芝必然是得到了阿斗、孔明授意,而不是什么赵车骑深知天子丞相之心。

毕竟他虽然言辞激烈,大有一旦吴国先汉一步夺下西城,蜀汉便要撕毁吴蜀盟约之势。

但他终究不是代表阿斗与孔明,携符节而来,以官方辞令交通。

也就是说,阿斗、孔明,此时也在为吴、蜀之盟留下余地。

而邓芝孤身而至,又以蜀汉车骑赵云的口吻心意来谈,不过是恫吓大吴。

一旦大吴夺下西城而天下有变,那么今天邓芝放的狠话,或许就作不得数了。

至于什么是天下有变?

譬如说,大吴败曹魏于襄樊。

退一步说,大吴绝曹魏援军于汉水以北,成功阻止其救援东三郡,而蜀汉又奈何不得已经率先夺下东三郡的大吴。

吴蜀之盟本就不甚牢固,相互提防。

届时形势比人强,继续维持如今这种虚假的联盟,一致对魏,难道不比直接与大吴撕破脸,把大吴推向曹魏好得多?

孙权已经有些不能正常思考了。

又或者说,他如今在思考另外一件比西城更要紧的事。

——称帝。

自打他将称帝之意与陆逊、徐盛等人坦白之后,他便无日无夜不念着此事。

我现在不过是想从曹魏手底拿一座西城,你蜀汉就要破盟。

还说要『顺流见可而下,江南非国所有』。

倘若我跟你说我要称帝,你岂不是要直接兴兵袭我?

既然如此,我倒要以这座西城来试探一下你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筵席之中,一众吴国文武先是对邓芝口诛笔伐,唾沫横飞。

然而见这位大吴至尊沉默思索许久,似乎在考虑邓芝之语,又邓芝对他们劈头盖脸的据理力争并不置喙反击,最后也都尽皆无言。

此时的他们,大多还不知道这位至尊想要称帝之事,只以为至尊真如邓芝所言,在担忧曹魏打败大吴后顺流攻至江陵城下,而蜀汉又会趁此时机顺大江而东,去夺巫、秭归、西陵(夷陵)诸县。

五年前,吴蜀之所以能够缔结盟约,魏、吴、蜀三国情势,与今日几乎一模一样。

甚至今日之情势,于吴国而言,比五年前更加严峻。

彼时刘备刚死,至尊还是大魏吴王,魏朝无有攻吴之意,只是命吴王遣子入侍。

现在,蜀国新胜,而大吴正与曹魏在襄樊对峙。

唯一的变数就是:现在的曹魏经过半年大旱的摧残,国力空虚,又尽失关中,连折大将,其元气与五年前的曹魏相比已大大不如。

如若不然,他们的大吴至尊,恐怕不会在与曹魏对峙的同时,还分兵至西城试探蜀汉底线。

就在此时,坐于上首的大吴至尊凛然正色,有愠怒之意:

“伯苗,如今情势,我大吴确实当与蜀汉并力讨曹,不当在此时与汉坏盟。

“然而,汉主与孔明既然已经尽有关中,还都长安。

“我大吴在这半年时间里,为汉拖住魏军十万,使之不能西顾,已毕尽盟友之义,却寸土未获。

“如今在襄樊脚下隔绝曹魏,不过是为了夺取东三郡,以使将来再夺襄樊时能多线出击,使魏不能料我主力竟在何方。

“倘若没有我吴军隔绝曹魏于汉水以北,三郡以东,难道汉国有机会攻夺西城吗?

“吴倾尽粮秣兵甲,劳师动众,犹将三郡拱手让汉,一无所得,徒为汉再作嫁衣。

“若此,孤将如何与十万将士交代,如何与江东父老交代?

“十万将士,百万父老,又将如何看待吴汉之盟?

“届时沸反盈天,吴汉之盟,可还有存续之可能?

“难道伯苗此来,特为撕毁吴、汉之盟约不成?”

孙权此言落罢,陈修、卫温、诸葛直等一众文武皆以为然,皱眉看向邓芝。

却见邓芝道:

“吴侯但取房陵、上庸二郡,汉必不干涉。

“若此,则汉当与吴临汉水斩白马而誓。

“戮力一心,同讨魏贼。

“好恶齐之,无或携贰。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孙权神色愈发阴沉,兜兜转转,还是绕不开西城归属问题。

可假如不夺西城,他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此次举兵西城,目的固然是先夺下西城,而后东西合围,一举全据三郡。

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今蜀汉之势大矣,他不得不为将来考虑。

倘若东三郡不拿到手里,待将来蜀国比如今更加势大,吴蜀不得不走向对立时,吴国根本奈何不得大江上流的蜀汉。

蜀汉直言不讳,担忧吴国将来会像背刺关羽一样威胁汉中,可吴国何尝不是在担忧蜀汉夺下东三郡后,会威胁到江陵?

在吕蒙白衣渡江之后,双方必须要有一块战略缓冲之地,才能够相安无事,维持盟好,否则就只能是无穷尽的内耗。

先前东三郡属魏,所以双方能够勠力同心。

现在东三郡唾手可得,谁都不可能放弃这块要地,把自己的腹心根本暴露在对方面前。

孙权太知道蜀汉对吴国的仇恨究竟有多深了。

荆州一州之失,还有关羽、冯习、傅肜、马良、程畿这些文武忠臣之死,甚至刘备之亡,都与吴国脱不了干系。

为了政权存续,汉室复兴,刘备以下,包括孔明在内的所有蜀国文武忍气吞声,将此等深仇大恨压下,与吴再盟。

至刘备死后,他孙权,乃至吴国满朝文武,皆不认为凭阿斗、孔明能够带领蜀汉抗衡曹魏、大吴。

所谓压下仇恨,与吴结盟,不过是自不量力的痴心妄想罢了。

而他之所以同意与孔明主导的蜀汉结盟,也非是担忧汉“顺流见可而进,江南非吴所有”,更多的还是小视与利用。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蜀汉还于旧都,威震天下,终于让他感受到了,看似羸弱的蜀国究竟酝酿出了何等磅礴巨力。

如此,也让安心了许久的他,对那份被蜀汉君臣暂时压下去的深仇大恨忌惮起来。

他必须提防蜀汉复仇。

吴汉一旦决裂,那么蜀汉自东三郡顺汉水下江陵的难度,远比吴国逆汉水入汉中的难度要小得多。

真要让蜀汉夺下江陵,那吴国就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因为出了三峡以后,长江再无险可守,除了联魏抗汉外,吴国别无他选。

而真到那时候,曹魏又真会轻易联吴抗汉?

恐怕非得遣质子入侍了。

孙权的目光看得很长远,不论出于进攻还是防守,吴国都必须先汉一步夺得三郡。

思虑良久,孙权终于止住一众文武对邓芝、对蜀汉的声讨,目光深邃地看向邓芝:

“孤素喜伯苗之爽直。

“既然伯苗直言不讳,那孤也不妨直言。

“倘若将东三郡拱手让汉,江淮以南,必群情鼎沸,地覆天翻,吴汉之盟难有存续之缘。

“至于伯苗所言,假使汉得西城,吴得上庸、房陵,则二国可永结盟好,同讨魏逆。

“孤有一问,若我大吴继续在此横绝汉水,断曹魏援三郡之路,再将西城拱手让汉,汉主可会协吴并攻上庸、房陵?”

邓芝当即直言:

“大汉若有西城在手,吴侯横绝汉水,功不可没。

“大汉自当助吴侯一臂之力,与吴并力,攻夺房陵、上庸二郡。

“诚如是,则汉、吴二国可永结盟好,同讨魏逆。”

对于邓芝之言,孙权冷哼一下,再不顾什么礼仪:

“且不说汉得西城后,是否真会与大吴并力攻夺上庸、房陵。

“万一即使汉吴并力,也夺不下房陵、上庸二郡呢?

“我大吴空耗钱粮兵马无数,却寸土之利未获,寸功之勋未建,反助汉得关中、凉陇,更将唾手可得的西城拱手让汉,如是,孤日后当如何服众?!”

邓芝闻此一阵腹诽,你孙权寸土之利未获的时候还少吗?

当即再驳:

“吴侯此言谬矣,何谓西城唾手可得?

“西城倘若唾手可得,何以子瑜公及步子山所统五万大军,只在西城南北数里之外,围而不攻?

“若无大汉大败曹魏精锐,夺得关中,挫魏锐气,吴侯这一次可还会兵临西城?”

邓芝本想问“真敢兵临西城”,但还是选择了委婉些许的说辞。

孙权拂袖而起,扭身斜睨道:

“好了伯苗,不必再多言了。

“你且回禀汉主,我大吴此番对西城同样志在必得,势在必取。

“至于汉所忧者,孤有一策。

“吴若取得西城,汉可遣兵助吴并夺房陵、上庸二郡,再与大吴会师于襄樊脚下,绝曹魏于汉水以北,并力攻取襄樊。

“一旦大吴夺得襄阳,则东三郡让与蜀汉亦属应当。

“如是,则汉中腹心之地再无忧虑。

“汉吴各有所得,曹魏势衰。

“这才是真正能使两国永结盟,勠力诛曹之良策。”

邓芝闻此微微一滞。

假如东三郡归汉,襄阳归吴,汉吴二国全都可以直接威胁南阳。

一旦丧失襄阳,南阳无险可守。

合汉吴二国之力,蚕食南阳着实不难。

所以,曹魏势必要遣重兵把守南阳。

局势如此发展,则潼关、河东方向的魏军必将势薄。

曹魏的末日,真就可以预见了。

一念至此,邓芝忽然又皱眉头。

须得吴国夺得襄阳,才会将东三郡让大汉。

夺襄阳不下呢?那大汉不是就白白为吴国夺东三郡出力?

万一夺下襄阳后吴国反水,直接将大汉并攻襄樊的兵马吞并,然后沿着东三郡直取汉中呢?

益州有粮无军。

关中有军无粮。

大汉将岌岌可危。

邓芝从不耽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吴国。

孙权拂袖离席而去,没有与邓芝再多商谈之意。

下楼船之后,浮舟往汉水以北,进入樊城地界,陆逊、徐盛、潘璋所属的军营。

孙权面色不悦地将今日邓芝所言与陆逊及诸将一一道来,最后与潘璋道:

“文珪,如今诸葛子瑜、步子山已围城三十余日,再有六十日,那申仪便要降吴。

“你再统水师五千溯汉水而上,截住汉水,不许放任何一个蜀军进入西城地界。”

潘璋与徐盛相觑,而后问:

“至尊,倘若蜀军从上游绕过汉水呢?倘若蜀军背盟败约,率先与我大吴挑战呢?”

孙权冷哼一声:

“若真如此,那便与蜀一战又能如何!

“我就不信,孔明如此有大局观的一个人,真会在此时与我大吴撕破脸!”

樊城。

入夜。

曹休与智囊桓范、侄子曹爽一如既往来到城头,不知疲倦地观望吴军形势。

前几日,吴军有一支一百余艘漕船,二十余艘中小型战船组成的船队自汉水顺流而下,停在了襄阳城外。

长史桓范向曹休建言,说大魏没有船队在汉水之上,前两次护送吴军粮船的战舰不过十余,这一次却加了一倍,恐有蹊跷,多半是蜀寇使节来找孙权了。

倘若过几日,吴军遣人顺汉水而下,那便是蜀、吴之盟未破,二国共夺三郡去了,大魏必须立即应对,以防不测。

而假使孙权遣舟船水师逆汉水而上,那便是蜀、吴之盟已破,二国必有一战,如是,则大魏可以再行观望,伺机而动。

于是这几日,曹休放弃了所有娱乐活动,日日夜夜都在城头上观察汉水上的动向。

再次熬到下半夜,曹休终于困倦,回到城头角楼入睡。

半梦半醒之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他唤醒。

“怎么了?”曹休推开门。

今夜值守的曹爽道:

“大司马,吴贼动了。”

曹休闻之,不动声色:“往何处去了?”

“溯汉水而上。”

曹休:“与过往那两次有什么变化吗?是不是单纯运粮?”

曹爽摇头:

“大司马,不是粮船。

“沿岸暗睄回报,约有十余艘战船趁夜西进。”

十余艘战船,至多不过一两千水师,能做什么?

片刻后,曹休反应过来:

“偷偷摸摸,果然鼠辈行径,不过如此看来,蜀寇吴贼或将一战了啊。”

不多时,居住城中的桓范闻讯而至。

曹休将哨探探查到的消息写成了军报,准备递往朝廷,见桓范至此,便将之递给桓范一观。

桓范很快看完,喜道:“不曾想吴蜀二国如此鼠目寸光,大魏将有一喜。”

曹休颔首:“现在只等陛下命令了,贾逵那厮…”

贾逵现在掌握南阳水师,不得天子命令,不会轻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