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83章 昭仪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83章 昭仪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落虎山。

泾水凿开山口,流入关中。

天子与丞相的车驾,在山口以南四五里外的泾水之畔停了下来。

早已收到消息的归义侯杨条在此恭候多时,待两辆车驾上先后跨下来大汉天子与大汉丞相后,赶忙率部族耆老上前行礼。

丞相环顾一圈错落分布在郑国渠南北一顶顶帐篷,又观察了片刻在郑国渠上下疏浚水渠的羌民,最后笑着对杨条问道:

“归义侯,自颁徙关中令以来,自安定迁入关中,编户造册者,计得户数若干,丁口几何?”

对于这位几年前就与他一直通信不绝,心向汉室,最后在关中首倡义举的安定羌王,丞相心里是很有些好感的。

而自打天子定下府兵之制,并下诏移安定之民于关中定居后,收到旨意的杨条就返回了安定,召集各部族首领,着手徙民编户之事。

“禀丞相,安定羌民八千余帐,闻知陛下颁下徙居关中诏令后,愿迁徙定居关中者,大约十之七八。

“但秋收还有两月,不少族人准备秋收后再行南徙。

“不过陛下诏命中也说了,谁先迁入关中,谁就能从朝廷手中分得更肥沃的田地。

“所以也有三四千户,两万余人逐牛羊马匹先来关中了,准备秋收时再回安定收割庄稼,毕竟此地距临泾不过二百余里,数日便至。”

“竟有七八成之多吗?”刘禅微微有些惊讶,“归义侯没有强迫安定百姓迁徙吧?”

现在这年头,迁徙着实是一件有着家破人亡风险的事情。

尤其是朝廷强制迁徙的情况下,百姓的死活,完全就看朝廷、吏员、兵士的良心。

但这年头,良心这种东西,在负责徙民具体事务的底层吏士那里,普遍又不存在。

于是吏士侵暴,导致徙民丧其财货,失其妻女,最后家破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而且官府配给的口粮运输艰难,途中断粮是常态。

加上长途跋涉,人群密集,卫生恶劣,瘟疫极易爆发,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病者往往被遗弃等死。

就算不生病,也有可能出去找个柴火,上个厕所的工夫,吏士突然勒令启程,其后各种驱赶,混乱,老弱妇孺掉队、离散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凡离散,在这个没有任何远程通讯手段的年头,寻回亲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等同于死别。

这就导致百姓一旦听到要迁徙,大多会感到恐惧。

大汉不是强制迁徙,而是让杨条所统羌族内部自己组织徙民。

有本族群、本部落的酋豪维持迁徙秩序,失散与被欺凌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但竟然有七八成羌民,两三万口愿意从安定移居关中,刘禅很难不感到惊讶并产生猜疑。

杨条看出了天子的疑虑,赶忙认真解释道:

“陛下有所不知。

“我安定羌虽也耕种,但因为安定土地贫瘠,亢旱少雨,岁收微薄。

“所以都是撒下种子后,就对田地里的庄稼不管不顾了,仰赖天时而已。

“其后则逐水草,四时游牧,数十年来,皆循此道。

“然安定之地,苦寒少雨,尤其最近十几年,每逢冬令时节,辄遭白灾,牛羊死者十之三四,是以牛羊蓄牧之利亦薄。

“我安定诸羌固知关中户口自董卓李郭之乱后十不遗一,也知关中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入冬后更无白灾之患,早有移居关中之心。

“但一则无朝廷徙民诏令,二则安定诸羌与关中汉豪势如水火,纵迁徙至此,也断不能安心垦植放牧,遂只能作罢。

“今闻陛下降下恩旨,许我安定诸羌移居关中,更许我安定诸羌以水甘草茂之土,而关中豪强,也不敢犯朝廷威严,从中作梗。

“凡此种种,哪里还有几人愿意留在安定那贫瘠苦寒之地呢?

“之所以还有两三成人愿意留在安定,不过是因为他们本就占据了部分水草丰茂的良田。

“而我们这些部落离开安定,又给他们让出了一些还算不错的牧场田地罢了。”

刘禅闻之,先是愕然,而后恍然。

他自温暖湿润的蜀中北上,还没有经历过北方凛冽的寒冬。

着实有些忘记了,原本该出现在阴山、燕山以北的白灾,竟然都闹到安定来了。

也是到了这时,他才再度想起来,现在是所谓的“小冰河时期”。

天灾频繁,日食地震几乎两年就会发生一次。

旱涝蝗灾连年不断。

极端的寒潮,更是使得没有秦岭阻隔寒流的东吴都连着下了好几年的大雪。

长江以北的的水系,包括四渎之一的淮河,在入冬后全部结冻,北方的农业周期彻底紊乱。

传统的史书在记述王朝兴亡时,多着眼于王朝内部政治形势的变迁。

然而实际上,很多王朝的兴衰沉浮背后都受到了恶劣气候的影响。

譬如所谓『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的大汉,其走向分崩离析,很难说与小冰期异常气候导致的天灾没有关系。

而五胡乱华的祸根,也因越来越南移的雪线而埋下。

塞外的冰天雪地,风霜无常,成为了以游牧为生的羌氐、鲜卑、乌桓等异族最致命的打击。

于是,他们开始选择效力中原王朝,以获得向南内迁的许可。

就像杨条所说,他们这些半耕半牧的羌人,也早就看上了还算温暖湿润,水草丰美的关中,有了内迁的意愿。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

主要原因就在于,乌桓、鲜卑、匈奴等异族内迁的并州、河内等地,都处于曹魏实控区。

而关中之地,曹魏暂时无暇顾及。

陇右、安定的羌氐,又一直没有臣服于曹魏,处于羁縻状态,从来不给曹魏纳税、服役。

所以为了防止安定、陇右的羌氐内迁关中后成为不安定因素,曹魏不可能让这群异族内迁。

不得不说,在不能实控关中,且还有凉州孤悬在外的情况下,曹魏不让安定羌氐内迁关中,毫无疑问是很正确的。

甚至于,曹魏让鲜卑、乌桓、匈奴等异族内迁并州、河内,换取他们效力的政策,一开始也是没有错的。

既利用他们的战马与控弦之士,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又让他们处于自己的军事实控区,使他们没有犯上作乱的实力。

除此之外,曹魏还会命这些异族遣子入质,学习汉文化,以期等异族的王子们长大、汉化后,再将他们派回部族夺权。

如果曹魏能有两百年国祚,那么这些内附的异族到最后,说不准真就慢慢被和平演变了。

哪怕只有一百年国祚,以曹魏对胡人的强势控制,绝大概率不会出现五胡乱华之祸,神州陆沉之悲。

谁知天道好轮回,篡了汉的曹魏被司马家窃了国。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开始深入人心。

只为门户私计的时代开始了。

于是有了八王之乱,曾经『一汉当五胡』的纠纠武夫,一批又一批死在内耗之中。

从来臣服于汉人脚下的异族发现了机会,最终在一场场比烂的战争中站了起来。

不知不觉中,沉思的刘禅已跟着杨条来到了郑国渠之畔。

数以千计的安定羌民,或挥舞着锄头,挖出郑国渠中的淤泥,或挑着担子,将肥沃的淤泥挑到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里倾倒。

这些为了活下去,而冒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风险,背井离乡来到关中的羌人,如今正在重新建设他们的家园。

刘禅默默看了一会儿,着实看不出来,眼前这些羌人,与他一个月以来,在冯翊见到的那些底层黎庶有什么区别。

就连身形长相也都类似。

黝黑的,矮小的,干瘪的,褴褛的。

唯一的不同,大概只在于眼前正在劳作的羌人,似乎比冯翊诸县的黔首黎庶多了两分生气。

刘禅看着郑国渠畔的百姓,对着侍立侧后的杨条道:

“归义侯,朕与丞相此行,不单为了看一看郑国渠疏浚如何,安定迁民状况如何。

“还督运了两万余石粟米,以犒抚迁民。”

杨条闻之一怔,赶忙躬身俯首:

“谢陛下隆恩厚赐!”

两万余石粮食,足够两万多徙民省吃俭用过两个月。

到时候刚好秋收,这里的两万多徙民再回安定收割一次粮食,回关中后不遇白灾的话,今年冬天就算是熬过去了。

刘禅摇头:

“前番大汉与曹魏关中一战,安定百姓勠力王事,既出兵马,助大汉守城。

“又出人力粮草,并携牲畜、粮车、粮船,为大汉输运军需军粮。

“区区两万石粮食,与安定百姓为大汉雪中送炭之功相比,着实算不得什么。”

这是实话,安定诸豪强给大汉贡献的粮食都不止两万石。

只是现在关中到处都在用粮,大汉虽有余粮,但粮食转运艰难,损耗巨大。

朝廷也不能穷大方,只能先匀出两万石来,助这些安定徙民渡过一时难关。

杨条再度谢恩。

而天子、丞相、羌王几人组成的小圈子外围,静静听着的几名安定羌耆老面面相觑,既有些感慨,又有些激动。

杨条从圈子里走出来,跟几名耆老说了几句话后,又唤来自己的亲卫吩咐了几句。

几名亲卫赶忙散开,不多时,便有数十羌骑各自骑上骏马,沿着郑国渠纵马驰骋,高声呼啸。

刘禅听不懂羌语,不知道这些羌人具体在喊些什么。

但从那些羌民异样的神色中能猜出来,大概是向羌民们传达朝廷赈济粮草的消息,又或是赞颂天子恩德之类的话。

刘禅也不细究,唤来侍中陈震。

从陈震手中接过一道绢帛写就的圣旨,刘禅亲手将之递向杨条。

杨条一时滞住。

大汉的规矩他多少懂得一些,一般而言,传旨都是由天子近侍、内朝重臣代为传递,为示天子威重,还要有一些相关的仪式。

如今天子亲手将圣旨递给他,这般随意,显然是对他信重了。

只是…他一时竟不知道是该直接接过圣旨,还是该退后几步,行一大礼之后再接。

而就在他不知所措之时,天子就已经将他的手牵了起来,把圣旨塞到了他的手中。

“归义侯,这事依礼而言,本该由太常持节颁旨。

“但太常未至关中,而朕今日又来了,便想着,能亲手将这道旨意给你就亲手给你好了,等太常到了,再让他依礼行事。”

杨条手里捉着圣旨,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何事,需要大汉太常持节依礼给他颁旨。

“打开看看。”刘禅示意。

身高几有九尺的莽汉杨条,保持着躬身俯首的姿态,奉圣旨退后两步才直起身来,打开圣旨。

待圣旨上的文字映入眸中,其人登时瞳孔大张,一脸不可思议的同时浑身战栗。

几乎是一瞬间,其人猛地跪倒在地,而后双手将圣旨奉过头顶,犹豫片刻后颤声不已:“臣…臣杨条…臣杨条不敢受此厚恩殊遇!”

外围,几名羌族耆老俱皆惊愕无比,面面相觑,不明白这道圣旨中究竟写了什么,才能使得从来粗莽的羌王如此姿态。

刘禅皱眉,道:“难道归义侯不愿嫁女与朕为昭仪吗?”

“臣…臣不敢!”杨条有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

闻听此言,见此情状,静静立在外围的几名羌人耆老,一个个瞳孔剧震,惊骇欲死!

这…这…何曾听过,大汉天子聘羌人之女入宫为妃嫔?!

而且…昭仪?!

比婕妤还要高一等,比贵人也只低一等的昭仪?!

就在几人震骇之时,却见那位一身玄色戎服的大汉天子肃容道:

“归义侯,朕曾经说过。

“桓灵二帝之前,那所谓百年羌乱,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前的大汉天子不知道,不关心,无所谓。

“但朕却知晓,朕却关心,朕却觉得有所谓。

“是故,朕与卿指渭水为誓,只要朕一日为大汉天子,便一日不让这种事情重蹈覆辙,要让将来汉羌之民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都是我大汉子民。

“可,如何践成此誓呢?

“朕以为,唯有血脉相融,文俗相化而已。

“而如何血脉相融,文俗相化?

“唯有自朕而始,才能有机会真正消除汉羌之间的矛盾与歧视。

“如朕那日所言,待再过百年,朕倒要让后人看看,在关中安定,河湟凉陇之地牧马放羊的,究竟哪个是汉,哪个是羌。”

闻言至此,杨条面红耳赤,几乎涕零,片刻后连连叩首:“臣…臣杨条叩首谢恩!”

外围几名羌人耆老闻声见状,片刻后俱是老泪纵横,沉默未几,一个个五体伏地而拜:

“谢大汉陛下隆恩厚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