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74章 每与魏反,则汉业可兴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74章 每与魏反,则汉业可兴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当大汉天子巡幸完冯翊诸县,再次望见长安城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六月下旬。

漕渠四周上下,数以百千计的兵民正在疏浚泥沙。

“他们在做什么?”姜维看着正用笔在简牍上记录些什么的文吏,终于没有忍住对着关兴问道。

关兴顺着姜维的目光望去。

但见一提笔记录的文吏身前,正有兵民合力将木桩往漕渠安置,还有人在木桩上刻画些什么。

“这是在安置水则,记录水志。

“就是记录水位,以提前预知旱涝,指导农事,并为将来治水疏沙提供依据。”

关兴目光注于漕渠内那两根木桩,以手指之,道:

“伯约且看。

“漕渠左侧『水则』,专以记录历年最高水位。

“漕渠右侧『水则』,则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姜维看着漕渠颔首,大致听懂了关兴的意思。

关兴又问:

“伯约先前在天水,难道没有见过如此治水之法吗?

“还是说渭水天水段并无旱涝之虞,不需如此治理?”

姜维摇头:

“渭水天水段每二三年也会有旱涝之灾,只是伪魏刺史、太守并不募民疏浚,任其自然而已。”

关兴有些诧异:

“那渭水之畔有田地的诸豪族,难道也不治水?

“倘遇到旱涝如何是好?难道也如伪魏刺史太守一般,任其自然?”

姜维肯定道:“据维所知,确实如此,姜氏在渭水之畔亦有田地,但未闻有人治水疏沙。”

关兴没有去过天水,但从姜维这番话里,也读出了天水农事与关中一般无二的意思了。

纯粹靠天吃饭。

一时间,丞相的身影浮现眼前。

慨叹道:

“等伯约随陛下回汉中、蜀中就知道了。

“丞相之治国,以农为本,劝课农桑,兴修水利。

“且不说汉中、蜀中十余年来开辟大小陂塘四五百处。

“单说蜀中的都江堰,汉中的箫曹堰,失修不知数十上百载。

“大量泥沙因沉积淤塞河道,使都江堰分水之能尽废,萧曹堰排洪之功全失。

“蜀中汉中向来少旱多涝,几乎每三四年,就会遇上一次大霖雨。

“耆老皆言,先帝未入主巴蜀汉中时,每逢霖雨大至,诸水暴涨,以成都、南郑为中心,数百里平原沃野便化作一片泽国。

“至先帝入蜀,丞相治国之后,重新疏浚都江堰、萧曹堰,并建立起了一套完备周详的岁修之制,遣人时时治之。

“十余年来,蜀中、汉中遇大霖雨七八次,雨量过于往昔。

“但不论霖雨如何之大,川蜀都没有再遇到过此等涝情,百姓岁岁丰登,无有不念丞相治水之功者。”

闻至此处,姜维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对丞相的佩服、感慨,还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思议。

他先前被征辟为相府仓曹掾,跟在丞相身边也有三个多月,但只知丞相治戎练兵及用兵韬略,当世难有可与相比者,却不知丞相之治国,竟然也能做到让蜀地百姓心悦诚服。

毕竟大汉只据益州一州之地,以小国敌大国,能攒出这么多粮草,聚出这么多兵马,按常理来说,蜀中百姓的日子不会过得太好。

犹记他年少时,先帝正与曹操争汉中,天水太守动员天水青壮援曹反汉。

说先帝穷兵黩武,为夺汉中,蜀中已到了『男子皆战,女子皆运』的地步,百姓民不聊生,若让先帝夺下汉中,寇略天水,天水之民也要跟着遭殃云云。

现在想来,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看如今战事方息,丞相便已马不停蹄开始兴修水利。

再结合刚刚关兴之言,大汉之所以能以弱胜强,以小并大,丞相的练兵、治戎、兵法、韬略等军事能力当然是重中之重。

但既能足兵足食,使出征将士无后顾之忧,还能安抚民心,使百姓感念丞相恩德,这种镇国抚民之能,恐怕前汉萧何不能过之。

真不愧是大汉宰相啊。

刘禅一直在前面默默听着关兴与姜维的对话,此刻望着正被疏浚的漕渠,忽而出声:

“丞相一年前往驻汉中,准备北伐,临行前仍放心不下蜀中百姓,放心不下都江堰。

“于是定下了一系列章程,使堰官督堰兵一千五百余人护之,按照章程,岁岁皆修。”

“堰官?岁岁皆修?”姜维再度一滞。

他能理解丞相治水的用心良苦,也知道世上绝不止丞相一人治水。

却从来没有听过,有哪朝哪代专门设置了水利官员,专职治水,并使堰官督兵丁岁岁修堰的。

刘禅旋即回头看向姜维。

看出了姜维的惊讶,为之一笑。

“都江偃乃是秦朝李冰开辟,自都江偃开辟之后,天府之国之号,始自关中移至蜀中。

“其于蜀中百姓几有再造之恩,厥功甚伟。

“但自李冰之后至今五百余年,直到丞相治蜀,虽不时有官员治堰,但设专职水利官员治理都江堰,确是丞相开创的先河。

“丞相还颁布教令,将都江堰的治理、岁修诸事,全部交代得仔仔细细,清清楚楚。

“譬如记录堰坝水位,譬如清淤深度几何,譬如每年几月几日开始清淤,全部都有文字可循,堰官只需根据丞相教令去做即可。”

姜维越听越惊讶,以至于到最后甚至有些不解。

天子出旨意,叫作圣旨。

丞相出旨意,叫作教令。

治水是很重要。

但…国家大事,岂止治水?

丞相对治水这种一郡太守就能处理好的事,也要颁下教令,且事无巨细到连几月几日开始清淤都要安排妥当的程度。

真的有必要吗?

毕竟他刚刚以为的丞相治蜀,乃是高屋建瓴、统筹全局,然后吩咐朝臣府僚去做。

一念至此,姜维立时便想到最近一月,随天子在冯翊视察的经历。

不可谓不困乏,不可谓不枯燥。

收获当然是有的。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堂堂大汉天子,不统筹全国,不高屋建瓴地处理军国大事,反而亲自巡幸诸县,亲自去看一个个村落普通百姓生活如何,如何改善,难道不是有些舍本逐末吗?

姜维这个年轻的凉州汉子,现在还没有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刘禅轻易便从他的神色里捕捉到了他的某些想法,笑道:

“伯约可是在想,丞相为何事必躬亲到如此地步,而朕又为何也效仿丞相,躬亲琐事?”

姜维闻声一愣,没想到天子竟能看出他的想法,却还是鬼使神差地微微点头。

关兴、麋威等伴君十余载的天子近臣也看出了姜维的想法,此刻闻得天子有此一问,一时也全将目光投于天子身上。

丞相为何事必躬亲,他们清楚。

陛下为何突然性子陡然一转,也变得乐于躬亲民事琐事,一开始他们也不解。

但经过北伐以来三四个月的昼夜随侍,他们看着陛下的处世之道,感受着陛下的变化,大致也有了一些体悟。

片刻后,只见天子朝长安方向负手而立,袖袍凌风中徐徐出言:

“大汉欲以一州之地,以小击大,以弱胜强。

“譬如惊涛之孤舟,经不得半点风浪,又似悬丝之危鼎,受不了半分震颤。

“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半步差池,即万劫不复。

“丞相深知此势,遂夙夜忧勤,呕心极虑,务使大汉军国诸事尽在彀中,轻易不敢假大事于他人之手,唯恐大汉出半点差池。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何也?

“敌畏其强,不敢与战。

“故战事弥于无形,止于未发。

“遂无人知其强。

“丞相禀政以来,不知多少人劝他不要事必躬亲,不要事必躬亲。

“可若非丞相事必躬亲,谁又能知道,大汉是否还会有今日景象呢?

“伯约不理解丞相治理都江堰,为何要亲自视察,亲自设置规矩章程,郑重其事地发布教令,最后事无巨细到连几月几日开始清淤都要安排妥当。

“何也?

“自李冰修堰之后,五百余年,没有任何人比丞相更重视都江堰的治理。

“何也?

“道理都是一样的。

“因为只有丞相才明白,那座看似不起眼的都江堰,其实关乎整个蜀中的命脉,关乎整个大汉的未来。

“那座都江堰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川西平原就要绝收,还会因为洪灾出现大规模的瘟疫。

“粮食绝收,瘟疫肆虐,人口大规模死亡逃亡,一旦如此,则蜀中必乱,后勤必然不继,大汉的武备就彻底垮了,还能如何以小击大,以弱胜强?

“只要闹一次洪涝灾害,蜀中三五年都不能恢复耕植,因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口流失,十年二十年恐怕都不能恢复。

“五百余年来,只有丞相将它的重视上升到了国家命脉的角度,所以丞相不敢将此事假他人之手,不敢让此事出哪怕半点差池。

“丞相这份不被人理解的事无巨细与谨小慎微,不知在无形中消弭了多少次可能出现的洪涝水灾,使大汉撑到了今日。

“但这种灾难终究没有发生,谁又能知道丞相的功劳呢?”

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丞相的事必躬亲都被人所诟病不解,但当天下的担子开始挑在他肩上后,他是能深刻体会的丞相的心情的。

这也是他想要换回黄权,想要建立学校,也是他之所以现在对姜维等人说这番话的原因了。

大汉需要有人为丞相分些挑子。

“至于朕躬亲琐事。

“当年先帝曾言,『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今亦如此。

“若将方今天下比作一树,则世族为盖,豪强为干,黎庶为本。

“曹魏治国,乃自上而下,本末倒悬,以世族为本,控扼天下豪强黎庶。

“然而,世族本如盖耳,若无豪强为之干,黎庶为之本,替其汲取水土养份,则必有亡日。

“是故,大汉治国,当反其道而为之。

“须得自下而上,坚持以天下黎庶为本,佐以部分豪强为干,截取如盖世族之养分,则以世族为根本的曹魏必有亡日。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是刘禅第一次清清楚楚地向关兴、赵统、麋威、姜维等小将阐述自己的想法。

这番话,大概也就是什么是现在的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类似的意思了。

先帝与丞相是懂这个道理的。

所以一直抑制世族与不安分的豪强,扶持有进取心的豪强。

同时,想办法解决底层黎庶『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

以致大汉有今日中兴之兆。

但这个道理,方今天下绝大多数人是不能理解且难以认同的。

纵使亲近信重如麋威、赵广、赵统、关兴,刘禅也不敢说他们对黎庶的态度会与自己一样,视黎庶为国家根本。

莫说现在,即使后世,不也因工或农,城市围农村与农村围城市有过莫大分歧?

现在这个时代,上层社会与下层黎庶就仿佛存在生殖隔离一般,几乎不存在流动的可能,自我之上众生平等,自我之下等级森严,才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当年灵帝好微行,尝以四驴驾车,自操辔执鞭,驱驰于宫苑。

“京师贵戚争效,驴价骤昂。

“至有万钱一驴者,百姓苦之。

“谣曰:驴鸣萧萧,天子逍遥。

“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朕自北伐以来,一改前非,不论在军在民,皆躬亲微末之事,体察下情,何则?

“在军,则为激烈士气,鼓动军心。

“在民,则为使忠勤之臣知朕所好,投朕所好。

“侍郎临晋令陈祗陈奉宗,一开始在朕身边,也是高屋建瓴,对天下事指点江山,侃侃而谈。

“现在朕委他以临晋一县,他一到临晋便脚踏实地去为国谋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如此变化,难道不是投朕所好吗?

“如此,朕的目的便达到了。

“丞相敦本务实,呕心沥血,于是相府中的朝臣府僚,绝大多数也都是务实避虚的贤良之臣。

“朕亦也脚踏实地,行远自迩,务实而避虚,重本而轻末,何愁臣下求真务实不能甚于朕躬,又何愁大汉不兴?”

刘禅不敢说仅凭一己之力就能改变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想法,但……

少了一个铁钉,掉了一个马掌;

掉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

失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

丢了一个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

此民谣反过来用,他现在试图捡起一个铁钉,或许就能拯救一个国家也未可知呢?

姜维、麋威等人看着天子认真的模样,若有所思,若有所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