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72章 彻底卷起来了啊!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72章 彻底卷起来了啊!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却说,最先拿到简牍的韦诞、杜俭、金连诸人,心怀忐忑地将手中简牍摊开。

由不得他们不忐忑,先前那几卷简牍上的内容,就是约束他们行为的大汉科条上百则。

基本上为接下来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诸事打上了补丁,禁止他们肆无忌惮地压榨人力掠夺田地。

如此一来,大汉治关中必以严不以宽的原则显而易见,势在必行,他们不知道手中这卷简牍又会如何对他们的权利加以限制。

竹简在几案上摊开,碰撞出一阵阵清脆之响。

“府兵?”杜俭愕然。

“折冲府?”

一时之间,韦诞、杜俭、金连等京兆大族之长面面相觑。

其他诸小族小姓亦是相顾不已,或是喃喃自语。

“尽录关陇丁口,不论汉羌…”

“八户中等以上人家,供养一名折冲府兵。”

“折冲府兵甲胄、刀兵、弓弩、牛驴、战马、粮秣,皆由八户共备,八户抚养训导,有如自家子弟…”

“折冲府兵可免赋税、徭役…”

“折冲府兵勋转获功,可获得占田亩数。”

“八户人家,皆可分获所供府兵所得占田资格。”

“凡策勋六转以上者,出资供养该府兵的八户,子侄可入学国子监,亦可获荫功诠选为官的资格……”

席间诸族之长皆是目瞪口呆。

家中部曲众多的大族如韦、杜、金、耿等族,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大汉空手套白狼的政策。

想不花一分现钱,凭府兵之制的远期利益,勾引他们把家族私兵部曲贡献出来。

非但是献出部曲,还要他们这些大族内部承担部曲的一切花销,不能承担花销,则不能成为府兵。

可是…虽明知道这是大汉空手套白狼之策,他们难道舍得拒绝吗?

一个六转以上的府兵,将为整个家族获得七八百亩的占田资格,还有其他诸如入学国子监、诠选为职官的机会…

若一族能凑出两百府兵,他们将为整个宗族创造多大的政治利益,多大的经济利益?

就算这些成为折冲府兵的子弟,最后只有四分之一能够存活,并成功策勋六转以上,那也将为整个家族创造五十家小豪强!

还是有官职在身,拥有经济特权与政治特权的小豪强!

而拥有这些官职及特权,也就意味着这一个个小家庭,及小家庭背后的大家族上升途径被打通!

虽说一旦将这些部曲分出去,让他们成为大汉的府兵,他们会生出自己的思想,会相对独立于宗族,依附于皇权。

但…家族壮大靠什么?

靠开枝散叶,互相扶持啊!

只要他们还姓韦、还姓杜,祖坟还在宗族这里,他们就不可能真正与宗族切割,现在这年头,人是很难离了宗族而独立生存的,不然迟早有被族人、外人吃干抹净的一日。

朝廷以“八户供养一人”的方式限制了各族献出府兵的数量。

所以族中族人部曲越多,实力越强,将来能够获取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也就越多。

对于族中户口众多,且经济实力甚强的韦、杜、金等大族来说,显然是一种利好。

对于小族来说呢?

只要不是鼠目寸光,同样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丞相刚才的“求贤令”,吸纳的无疑是精英子弟。

这种精英子弟,京兆韦杜等底蕴深厚的大族拥有的数量、质量都无需多言,必然多于他们这些小族。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些小族在利益的争夺与分割中处于劣势地位。

而府兵之制一出,却是立时给了他们小族更多的机会。

何也?

因为很多小门小姓,之所以不如韦、杜、金、马等大姓,关键就在于族学底蕴,在于人才质量。

单论人口数量,经济实力,他们未必比京兆韦杜等世宦大族要差。

现在大汉提出了府兵之制,从关中各族吸纳的人才,由文化、技能上的考量,变成了人口数量、经济实力的考量。

族人、部曲只要身强体壮,武功傍身,有些胆量,不要一上战场就怂了死了。

那么各族贡献出去的府兵,将来就能够为宗族争取各种利益。

察举孝廉、茂才,征辟相府府属、各郡县属吏,小族比不上大族。

贡献府兵,大族比不上小族。

如此一来,不论大族还是小姓,为了争夺更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都一定会卯足了劲给大汉贡献子弟,贡献部曲。

你不献我献,你不配合我配合。

这种想法一旦出现,这是什么?

这是关中彻底卷起来了啊!

大汉朝廷凭借远期的利益,空手套白狼的同时,还以此分化了关中的大族小姓,让关中大族小姓不可能铁板一块一起抗拒朝廷的政令!

既然不能铁板一块对抗朝廷,既然巨大的长远利益在眼前吊着,那么眼前什么徙民实边、汉羌杂居、兴修水利等等,会在短时间内损害他们利益的坏事,就只能暂时搁置一边,配合朝廷了。

杜俭一时心中慨叹,再次扭头看向丞相,已是佩服万分。

能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能让绝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地配合大汉,借关中人力物力壮大大汉的实力,这是真正的手段啊。

大汉没有荀陈钟韩这样有话语权的颍川世族抵制府兵之制,大汉又有整座天下的利益可以给参与府兵之制的关西世族豪强分享。

得罪的是谁?

得罪的是关东世族。

一旦大汉兵临关东,克复中原,许诺给府兵及关西大族的利益,就是原本属于关东世家豪强的利益。

天下就这么大,官位就这么多。

就跟九品中正制下,中枢没有关西人的位置一样,关西人与关东人在将来同样会因府兵之制,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念至此,杜俭再与金连等几位京兆老相识一一对视。

几人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兴奋、期待、渴望,乃至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畅快等等复杂的积极情绪。

杜俭想到了什么,朝丞相问:

“丞相,敢问蜀中、汉中是否也会置府兵?”

丞相不假思索地摇头:

“蜀中暂时不置。

“纵置,人员也不会太多。

“毕竟,大汉之敌乃是伪魏。

“而府兵且耕且战,又需自备甲胄刀枪,弓马衣粮。

“蜀中至前线一两千里,装备粮草转运艰难。

“加上只有战端起时,朝廷才会对府兵进行征召。

“若于蜀中置府兵,待其跋涉千里而至前线,恐已师老兵疲,难为战局增益;

“倘未及抵达而战事已毕,则又需劳师返蜀。

“其间空耗粮草,耽误农时,如是再三,蜀中府兵便要倾家荡产。”

闻得丞相此言,在座诸族之长连连颔首,恍然大悟的同时,又愈发兴奋难言。

自备甲兵粮草马匹的府兵,确实不能长途跋涉,在蜀中设府兵,对蜀人而言根本就是一种摧残。

所以大汉只能在关陇地区设府兵之制。

也只有关陇人才能配合大汉,建立这府兵之制。

可以预见,巴蜀汉中将来会作为大汉的后勤中心,而关中,将会成为大汉真正的军事中心。

这是什么?

这是举关中以临天下啊!

所以,这府兵之制一出,关中的命运就真的是彻彻底底地与大汉命运捆绑在一起了!

关中的韦、杜、金、马,将来恐怕就是颍川的荀、陈、钟、韩!

还不卷起来为朝廷卖命?!

筵席终于结束。

丞相公务繁忙,率先离场。

诸族之长与丞相恭敬道别。

待丞相挺拔的背影彻底消失在视线当中,众人才叫来手下,把丞相赐下的《汉科》及《募折冲府兵令》装箱搬走。

费祎、陈震二人代表相府,将一众大族耆老送出相府,便到了长安城东的清明门下。

已是黄昏,夕阳正好。

众耆老难得来一趟长安,更难得在长安城头一赏夕阳落日之景,于是兴致忽起,遂邀费祎、陈震与他们一并登临长安城头观光赏色。

费祎、陈震两名府僚却之不恭。

登上城头,极目远眺。

关中大地的苍茫壮阔尽收眼底。

晚风拂过城垛,带起积淀的尘埃与一阵泥土气息。

须发皓白,一脸沧桑的杜俭,对着夕阳一望一叹:

“老朽今年五十有六,却已有三十六载不曾登临长安城头。

“今赖大汉重光,有幸于长安城头望日薄西山之景。

“更幸适才于相府当中,见大汉旭日东升,其道大光之象。

“惜乎老朽残年,恐此生无缘得见大汉赤日升至中天,光耀八荒之时了……”

费祎、陈震二人循声望去,一时也不知这杜俭这话是对他们表态,还是果真在自言自语。

就在二人不知说什么时,却见杜俭徐徐转身,看向二人,眸中泛起欣慰与期冀交织的光芒:

“费侍中,陈尚书。

“我等虽然老朽,如日薄西山。

“然族中子弟俊彦却正当华年。

“今蒙朝廷不弃,愿重纳我等关中旧族为大汉效力。

“我关中诸旧族子弟,乃有幸乘大汉之东风,扶摇直上,沐大汉之日曜,赫赫扬扬!

“此等恩遇,固当铭感五内!

“我京兆杜氏一门,必当竭忠尽智,倾力以报!”

杜俭言罢,余者如韦氏、金氏、吉氏、耿氏、苏氏、马氏等尽皆上前,齐齐表态,声色诚恳真挚。

费祎轻轻颔首,将众人的目光引向城下依稀可辨的宫阙,复又回头望向诸大姓耆老,庄重徐言:

“关中既乃我大汉龙兴之地,亦为诸公诸族兴盛之所。

“诸公诸族累世簪缨,与大汉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三四百载。

“贞良死节之臣代代辈出!

“自董卓乱政至曹魏篡汉三十余载,为大汉全义死难者,便已是前赴后继不知凡几。

“譬如韦公、金公、吉公、耿公族中先辈。

“皆以世为汉臣,名节累叶。

“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

“于是喟然发愤,结谋于许都龙潭虎穴当中。

“为存汉祚,奋起反曹!

“义不顾身,何等忠烈!

“虽事败身殒,忠义气贯长虹!

“至今思之,犹令人血脉贲张,扼腕长叹!”

费祎言及此处,被点到名字的韦氏、吉氏、金氏,以及近乎满门被灭仅余一耿弘幸免于难的耿氏,无不动容欲泣,又无不挺直腰背,神色既有悲戚,更有自豪。

费祎继续道:

“许昌讨曹者,尽是关中旧族!

“先帝、陛下、丞相,无不深知关中旧族思汉之心。

“遂从未敢忘诸公诸族祖祖辈辈为大汉所流之血、所尽之忠。

“陛下与丞相设筵,诸公拨冗赴筵,岂不正是我大汉与关中旧族肝胆相照之深情厚谊,历劫弥坚,生生不息之证?

“唯愿诸公诸族,与我大汉戮力同心,再造汉鼎,重筑乾坤,共襄复兴大业!”

韦诞、金连、杜俭、吉利诸耆老尽皆泣首称是。

当所有人都止泣直身后,曹魏的武都太守韦诞却仍泣零不止,肩膀微微颤抖:

“费侍中,陈尚书。

“今…今曹魏遣大鸿胪黄邕讨我归魏。

“我…我长子、次子皆早亡,唯余一幼子熊在洛阳为质。

“若抗命不归,恐曹魏迁怒,断我韦氏血脉于洛阳。

“诞…诞爱子情切,心如刀绞。

“又念老迈之身,朽木之材,不能为大汉做什么贡献,所以…便,便欲回洛阳保我幼子,实愧对先祖及先兄晃在天之灵,又愧对陛下与丞相留我一命,用我韦氏之恩。

“恳求陛下、求丞相…莫要因此归罪我京兆韦氏。

“诞往赴洛阳,保我幼子之后,当一死以谢陛下,谢丞相,谢韦氏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言罢,这一把年纪的韦诞已是泣不成声,涕零如雨。

周围一众耆老原本还有些看不起这位先前给曹魏当二千石大官,现在又贰三其德,对大汉颇有些卑躬屈膝的韦诞。

现在听闻其人为保幼子要回到曹魏,然后再自杀谢罪,一时对他的观感也好了一些。

既然要死,人死为大嘛。

费祎赶忙将韦诞扶起,道:

“韦公速速请起!

“丞相与陛下,岂是那等不明事理、苛责忠良之人?

“血浓于水,骨肉亲情,乃是人伦大义,陛下与丞相定解此情,韦公且安心返洛便是。

“至于一死谢罪,更万万不可!

“韦公之心,在大汉。

“韦氏之忠,在关中。

“此去,非为离弃,乃是保全。

“无论公身在何处,但只心向汉室,便是我大汉之臣!

“公亦无须忧心宗族,京兆韦氏于大汉之功,朝廷铭记在心,断不会因此事而有丝毫芥蒂。

“待他日河清海晏,大汉重光,韦公与令郎并返长安之日!”

韦诞挥袖抹了一把鼻涕眼泪,连连叹气:“愿费侍中、陈尚书替老朽谢陛下隆恩!”

片刻后又想到了什么,道:

“陛下先前令老朽于两尊金狄胸前刻字,老朽昨日已刻好一尊。

“余下一尊,当在明日刻毕。

“只是不知所刻之字能不能合陛下心意。

“陛下不在长安……”

韦诞絮絮叨叨起来,费祎与陈震轻轻点头,顺着韦诞的话对着其人又安抚片刻。

落日彻底消失在地平线下。

费祎及陈震引一众耆老往城下走去,命人送他们回馆舍歇些一晚。

当大部分人都被送走。

二人来到清明门外,与居住在京兆附近的杜俭、金连二人道别。

却见那杜俭前脚转身,后脚便突然回过身来,猛地一拍脑门:

“费侍中,陈尚书,老朽此来,本有几样宝物要献与陛下,实在记性不行,竟差点忘记了!”

“宝物?”费祎陈震一时相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