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68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68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出了两宜里,刘禅缓缓徐行。

陈祗及关兴、姜维诸将则紧随其后,众人很快回到那条填了七八具尸体的沟渠。

从离开到返回,前后相隔不过一个时辰,刘禅的心情却比一个时辰前沉重了许多。

死后被抛尸至此,与留下衣物这种唯一的资产后,一个人在某个深夜里赤条条来到这里投渠自溺,反应的现实大不一样。

陈祗看着沟渠中的惨象,叹了一气后与天子道:

“陛下,这两宜里总共只有二十三户人家,家中情况皆与适才那老妪一家相去不远。

“那老妪家有两个儿子,十几年前就战死了。

“唯一的男丁是家中老翁,两个月前被曹魏征发,其后便没了音信。

“老妪家中现在唯有她与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儿。

“前日臣来时见过那女子一面,满身秽物,疯疯癫癫。

“但臣隐隐觉得……大概不是真疯,因为附近每个里都有类似的疯女子…”

刘禅闻之颔首,忆起刚才门后探出那张脏兮兮的脸,污己装疯大概就是她们保护自己的方法了。

陈祗又递来一封帛书:“陛下,这是臣这两日所拟奏书,本打算今日写完就遣人往长安递送陛下,没想到陛下亲至。”

刘禅接过一看。

原来是陈祗这几日的见闻,还有希望朝廷能把曹魏从临晋征发的役夫遣回原籍的建议。

与那些卖弄文藻,浮华造作的奏书不同,陈祗文字平实,奏书中恰恰以两宜里跟三合里为例,所见所闻皆一一道来,大概是没有粉饰太平,因为与刘禅看到的现实基本一致。

又想到陈祗刚刚上任不过几日,刘禅不得不对其勉励赞叹:

“奉宗做得不错,写得也不错。

“以后事情就这么做,奏书就这么写。”

刘禅言罢,又把赵广与麋威二人刚刚被罚俸半年的事情告诉了陈祗。

陈祗是个很会揣摩上意的人。

随天子在军旅中朝夕相处三个多月,早就看出了当今这位天子务实不务虚。

也能猜出,天子之所以要将临晋重镇托付给他,大概就是因为过去这几个月,他谨从天子教谕,努力让自己由务虚向务实转变,同时又努力让天子注意到了自己的变化。

此时递给天子的奏书就是明证。

脚踏实地做事当然重要,但让天子知道自己在做实事,同样重要。

但不论如何,上任临晋后的所见所闻,确实让陈祗触动很大,除了确实想进步外,也实实在在有为临晋百姓做些什么的心。

随他下乡体察民情的县卒出发时就带来了十几把锄头,此刻已经在吭哧吭哧掘土填埋了。

“即使把整条沟渠全部填埋,只要不能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他们就还会去寻找新的沟渠。”刘禅凝视着渐渐被黄土埋没的沟渠言道。

陈祗连连点头:

“陛下,两宜里在籍民户不过二十余户,一百余口。

“整个临晋县,在籍民户也不过八百余户,三千余口。

“临晋收复后,县内的豪强大宗共献粮八千余石。

“臣准备开临晋府库,拿出些粮食来赈济百姓,解一解燃眉之急。”

刘禅轻轻点头,开仓赈济他没什么异议,百姓都已经活不下去了,糊口的粮食对他们来说,确实比什么长远之计更加重要。

“整个临晋,在籍户口只有八百余户吗?”这个夸张的数字,着实有些出乎了刘禅的意料,因为与他见到情况有些相悖。

陈祗朝四野一望,叹气道:

“陛下应该也看到了,周围田地里耕作的百姓,数量恐怕都不止二三百人。

“但这些人大多都不是编户,而是隐于豪强大宗庄园坞堡里的佃农田隶。

“蜀中隐户大约三四成,但到了关中,恐怕七八成不止。

“而且…曹魏治下,是没有这些豪强大宗的户口田亩资料的,只是粗暴地约定每宗每年交多少税粮。

“伪魏的临晋县长,命本地大宗豪强负责征收在籍百姓的租税,摊派徭役也是如此。

“臣查阅简牍,发现临晋一开始仍有民户两千余户,但到了如今,有一千多户被划为了逃户,唯剩八百余户在籍。

“而曹魏征收的粮草又是定额,所以这在籍的八百余户,便承担了两千多户的赋税与徭役。”

刘禅闻言默然。

关中的情况,已经类似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宗主督护制了。

不愿南渡的衣冠世族与豪强大宗通过作坞自保的方式,成为坞主或壁帅,统辖宗族、部曲,控制坞壁武装与当地政府谈判。

依附其坞堡、坞壁内的民户往往数百上千家。

而所谓“宗主督护制”,就是朝廷承认豪强大宗为宗主,赋予其督护辖内百姓的行政职能,使之成为国家基层治理的组成部分。

曹魏在关中治理能力如此之差,就是曹魏无力改变关中的现状,不得不对关中豪强大宗进行妥协,承认这些豪强大宗的既有利益为合法,让他们督护百姓。

积极意义是有的,至少搁置了关中豪强与曹魏政权间的矛盾,维护了基层的治安,使关中在名义上成为了曹魏的国境。

关中豪强大宗利益既得到保障,于是就这么与曹魏维持着貌合神离,阳奉阴违的状态。

不然也不会在曹魏与大汉交战时袖手旁观,两不相帮。

这与关中乃是大汉龙兴之地,人心思汉是有些干系的。

两不相帮,是因为他们也不知道“蜀汉”究竟能不能行,而自打大汉打败曹魏后,关中许多世族大宗开始主动寻求与大汉的合作,交出了他们不曾对曹魏上交的户口。

譬如追求进步的京兆韦杜,向大汉交出的隐户就各有两千余户,比眼下这临晋户口还要多上两倍,令刘禅不得不为之惊叹。

但越往东,越靠近曹魏边境,主动与大汉合作的大宗就越少。

他们仍在担忧曹魏随时会打回来,只能当墙头草,维持着与汉魏双方的暧昧关系。

大汉入主后,他们虽纷纷主动献粮,但仍然把持着户口,就是这种暧昧关系的一种体现。

陈祗看向默然不语的天子,一时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壮着胆子道:

“陛下,纵使百姓惨遭凌虐,却仍旧努力地活着,至活不下去,宁可自溺,也不愿卖田卖身,成为佃农田隶……这大概是百姓安土重迁,不愿轻弃祖宅祖地之故啊。

“陛下刚说要设民屯,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臣恐怕,这些百姓未必能体会陛下好意啊。

“毕竟…要设立民屯,便要使这些百姓迁聚一处,重新分田,田地需要重新开垦,屋宅也要重新建造。

“百姓如何愿意舍弃他们原来的田地屋宅,去花费额外的心力开垦荒地,建造屋舍呢?”

陈祗言罢,刘禅扭头与其对视。

少顷,又移目四野,看向大片大片的田地与零零散散的屋舍。

陈祗所言很有道理。

自给自足的小农之家是经不起折腾的,所谓的安土重迁,事实上就是陈祗口中这些很现实的考量,因为变化就意味着风险,而小农之家,受不了一丁点风险。

这也是诸如“代田法”这种高产的种植方法无法普及下去的原因,因为百姓不相信你所谓的代田法会比我祖传的办法要好。

现在刘禅想弄农庄,百姓同样很难相信,当屯田民的日子会比他们当自耕农好,或许还会认为你是想把他们圈禁起来当田奴农隶。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地的在籍户口实在太少,而一县的地域,又实在太过辽阔。

“若不把他们集中起来,像临晋这么一个东西八十里,南北六十里的大县,需要多少吏员,才能将这区区八百户百姓治理好?

“难道我们也要像曹魏一样,继续让豪强自治吗?这种事情一旦成了成规,将来再想改变,面临的阻力将比现在大上无数。”

陈祗听到这,也有些无力。

他三日带着几十县卒往来奔走,差点腿没跑断,也才将将走完了距蒲坂津最近的六个里。

想要将整个临晋三十多个里全部巡视一遍,没有一个月基本做不到。

而付出这么多汗水努力…就是为了区区八百户百姓而已。

刘禅又道:

“朕想设立农庄,非只是吏员不足的事情。

“两宜里的情况,奉宗你也看到了,二十三户百姓,凑不出两把完好的铁锄。

“用石头磨出来的农具,用木头制成的耒耜,他们耕作的效率该有多差呢?

“若非这大河边上土质还算松软,用如此原始的农具,恐怕耕十亩地都做不到吧?

“国家以农为本,此番我大汉缴获铁器颇多,朕下一道旨意,给临晋八百户在籍百姓每户发一把铁锄完全不成问题。

“但铁锄坏了呢,他们该到何处去修理?

“明知代田法高效,怎么才能教授给他们?

“遇到天灾欠收,口粮都不够,何况留下粮种?到时他们又该去向谁贷粮?

“长安百官都在议,要给关中百姓均田。

“但你也该晓得,均田之后,所有已经均田的民户,便要按分到的田亩,向朝廷交一定比例的税赋。

“百姓农具没有,口粮没有,粮种没有,高效的耕作方法没有,甚至连丁壮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分给他们田地,让他们交税服役,恐怕对他们而言又是另一种迫害吧?

“就算免除他们的徭役赋税一段时间,他们面对分来的田地,也只能是无能为力。

“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耕作效率,类似今日这种惨状,就还会继续发生。”

阿斗对民生不感兴趣,导致刘禅对蜀中百姓情况如何也并不知晓,但这一次巡行关中,直插基层,关中百姓生产资料的匮乏程度,着实出乎了刘禅的预料。

他们缺乏的根本不是所谓的曲辕犁、龙骨水车,而是一把铁锄,几石粮种,仅此而已。

听着天子这番言语,陈祗思绪一下子也飘到了五丈塬。

这位天子自打亲征以后,非但重视兵事,对农事也同样重视,命工匠们改良的曲辕犁、龙骨水车,还有五丈塬下开垦出来的几十万亩田地,就是明证。

而负责开垦田地的俘虏,在某种程度上,过得似乎比临晋的在籍户口还要好一些,至于耕作的效率,也毫无疑问地比这群用石制、木制农具的百姓要高上许多。

何也?

因为大汉保证了粮种、农具的供应,保证了俘虏每日的口粮,农具每日能损坏数百把,但是五丈塬上的铁匠马上就能将之修好。

临晋百姓是不知道去购买一把铁锄就能多耕几亩地,产出的价值远比一把铁锄高得多吗?

据他调查,非是如此。

是他们能够购买到的铁制农具质量多奇差无比,有些差的,甚至耕不了一亩地就断了。

百姓没得选择,没钱、也没处修理,反倒显得石制、木制农具更加好用了,至少这些简单粗糙的农具,他们可以自行打磨,坏了再打,除了时间外,几乎没有成本。

而他们的时间是最不值钱的。

就在陈祗思绪发散之时,天子的声音再次将他拉回现实,将漂浮的眼神再度聚回天子身上,只见天子神色严肃又认真。

“临晋在籍户口不过八百。

“若能将这八百余户,按距离远近聚在一起,分设三四个农庄,朝廷集中赈济口粮、粮种、铁锄及龙骨水车等农具。

“每个农庄设一典农官,遣十余典农吏,再建一铁坊集中生产修理农具,以专人向他们集中教授代田、轮作、沤肥之法。

“一年内,朝廷会有所损失。

“到了第二年,百姓便能自立。

“第三年,百姓大概就已经能自给自足,有些存粮,能够抵御一定的风险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朕以为这些手段,大概要比免除他们几年赋税徭役要更好一些。

“而大汉现在的付出,将来会得到几倍、十几倍的回报。

“所谓的休养生息,难道非得是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而不能是朝廷主动干预吗?”

枣祗为曹操提出屯田之法,曹操一开始也不敢用。

而曹魏明明已经有屯田之法,到邓艾再度提出淮南屯田,同样能在史书上大书特书。

就是因为此法与当下人们的观念产生了碰撞,天下人普遍认为政府不当过多干涉百姓。

文景之治的仓廪丰足与武帝时期的户口减半,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最佳的正反例证。

陈祗沉默思索少顷,连连点头:

“陛下所言是极。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陛下今为百姓计之深远,真可谓百姓……”

“好了,不用说这些奉承话,朕不爱听,今天也没心情听,我们就说实际的。”刘禅打断了陈祗的马屁。

陈祗神色有些尴尬,但还是马上连连谢罪称唯。

听到现在,他对于天子的想法大部分都已持赞成态度。

只是,对于一些屯田的固疾,他仍然有些顾虑。

思虑片刻挺直了身板,正色道:

“陛下如此务实避虚,那臣便也避虚就实了。

“不论唤作屯田还是农庄,事实上都是聚百姓进行耕种。

“此法古以有之,当年枣祗向曹操提出的屯田之法,一年便为曹操积粮数百万斛,也可谓天下皆惊。

“但这种屯田之法,到了最后,无不变成盘剥凌虐百姓的恶政顽疾。

“屯田客被束缚在田地上,典农据军屯民屯及屯田客为私产,盘剥凌虐,一旦不事劳作,辄鞭挞之,百姓苦役,流亡者众。

“现在陛下在关中关注此事,这种事情固然不会发生,但日后呢?等陛下到了关东,恐怕这农庄之制就会慢慢演化成压迫百姓的工具,陛下初心虽好,但日后…一个不好,恐怕就要为陛下惹来骂名啊。”

刘禅当即摇头:

“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在连农具、粮种、口粮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候,让百姓抱团取暖,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

“至于你说的**贪墨,凌虐百姓诸事,至少也是几年,乃至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当务之急,是先解决能不能活下去的问题,再解决是否贪墨**凌虐百姓的问题。

“朕会一直把眼睛放在这里,也会控制自己的贪婪,到农庄百姓能够自给自足的时候,就让管理农庄的典农官吏全部撤离。”

曹魏的屯田最后成了蔽政顽疾,是曹魏放纵的缘故,也是曹魏贪婪的缘故。

因为屯田民真的太好盘剥了。

而到了后期,天下户口大部分被世家豪强隐匿,在籍户口又有近三成赏给了王侯将相,战乱频仍不息,曹魏就更不舍得取消屯田之策了。

刘禅看向陈祗:

“其实,朕本来打算回去跟丞相研究一番,等有了结果,再派人来跟你说的。

“但想来想去,还是直接让你知道朕的心意。

“以临晋为试点,要是实在搞得不好,那我们就取消,几千口人,我们折腾得起。

“要是搞得好了,那我们就可以将之推广到整个关中。”

天子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陈祗哪里还不知道天子心意如何,顿时俯首:

“虽然只是区区八百余户,但陛下却如此上心。

“这不正应了先帝那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吗?

“臣定然为陛下做好此事,若做不好,臣便回蜀中耕田,再无颜见陛下之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