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64章 不负于人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64章 不负于人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司马昭惊疑不定中展开圣旨。

『…将军黄权,本蜀良臣,识达机变…当猇亭之役,明断去就,率众归诚…』

『…七载以来,竭诚效命,夙夜匪懈,外参戎机,内赞庙谟…朝野咸钦,勋劳既著,众望攸归。』

『今特进尔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钺,增封邑千二百户,并前三千户。』

『进其子散骑常侍黄邕大鸿胪,封阳人亭侯,邑三百户。』

『……』

看着手中圣旨,司马昭陷入片刻怀疑人生当中。

自古以来,开府者有,仪同三司者亦有,但开府仪同三司,司马昭还是第一次听闻,完全可以说黄权开创了先例。

而其子黄邕以三十岁出头的年纪进位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同样足以震动朝野内外了。

头脑混乱许久,司马昭总算是醒悟过来。

天子派专司外邦事务的大鸿胪随他一并前来,分明是早就料到蜀国可能会因年纪职权等缘由刁难,而偏偏以黄邕为大鸿胪……

“天使,陛下口谕……”黄邕看向司马昭手中符节。

司马昭恍惚点头,犹豫着将本属于他的节杖递给黄邕。

而另一边,黄崇检查着自己大兄递过来的那枚『魏大鸿胪』印绶,神色同样纠结复杂。

黄邕节过符节,持节而立,目视其弟温声言道:

“这位将军,黄邕奉魏天子诏命,与蜀汉议交换俘首之事,烦请将军代为通传。

“若邕位卑失礼,不足与相议,则返洛复命,请魏天子再作定度。”

黄崇默然片刻后颔首,将其兄印绶递回,而后返身离去。

半个时辰后,又折返驿馆。

魏朝大鸿胪从馆舍持节走出,在汉虎骑监的带领下往官寺行去。

司马昭及一众随行护卫本欲跟上前去,却被黄崇拦在馆舍门口:

“尔无职无份,无符节在身,已没有资格见我大汉使节,就在馆舍暂歇几日吧。”

言罢黄崇便扭身离去,把神色尴尬中又有些愠怒的司马昭撂在原地。

节杖在手的魏大鸿胪黄邕也将目光从司马昭身上移开,随即扭身跟上引路的汉将。

一路上,所有人皆默然不语。

唯有甲叶撞击的声音不断荡起。

街道上的百姓投来好奇的目光。

魏国大鸿胪的目光却一直温和地看着那道已长得与他同高,宽阔却已更甚于他的背影。

不多时,再度回到官寺正堂。

但见方才坐在堂中正席的赵统已退居左上首,而左上首那年轻将军则已与赵统易席而坐。

避开目光,躬身行礼:

“魏大鸿胪外臣黄邕,见过陛下,适才失礼于汉,陛下犹赐召见,外臣不胜惶愧。”

关兴、麋威、赵统等人听黄邕如此言语,一时皱眉,又将目光看向立在堂下的黄崇。

刘禅听出了黄邕身受魏职,在公言公之意,只是既然如此,却又不称蜀而称汉,可见黄邕此刻心绪也是极为复杂。

指了指右上首之席:“魏使其请入座。”

黄邕遂谢礼入席。

刘禅这才道:

“魏使入关中的目的朕已知晓,但华阴非议事之所,此间亦无议事之臣。

“魏使且在华阴歇息一日,明日再往长安与我大汉公卿相商。”

黄邕早有心理准备,闻言拱手:

“外臣领命。”

天子居九五之尊,很多事情都不该亲自下场,倘屈尊降贵与他这魏使相议,还要三公九卿做什么。

所以适才赵统与司马昭商议时,赵统也根本没有细说大汉的诉求,只说可以应曹叡之请,尸首换尸首,俘虏换俘虏云云。

“伯容,黄镇北近来可好?”刘禅不再以国事相问。

虽呼伯容,但彼时尚为太子的阿斗没有见过黄邕,两人并无交集,所以刘禅没有关于黄邕的记忆,甚至关于黄权的记忆也是寥寥。

毕竟阿斗彼时不过十三四岁的年纪,中人之姿,无英霸之器,而昭烈彼时又刚登基,根本没有做好权力交接的准备。

黄邕面色复杂,道:

“劳陛下费心垂询。

“然外臣固知,汉魏不能两立。

“外臣父子却二三其德,背汉投魏,苟且偷生,不能为汉,为汉先帝死命,实有负于先帝厚恩殊遇。

“北投以后,又承魏朝收留不杀之恩,受魏朝高官爵赏无数,凡此种种,外臣父子实首鼠两端,贪生求荣之徒,无颜担陛下关心垂问。

“且外臣持节而来,不当有私,所以,请恕外臣不能在此与陛下谈及私事。”

刘禅神色微沉。

而关兴、赵统、赵广诸将脸上尽皆生出怒意,但见陛下无言,只能将怒气压下。

站在堂下的虎骑监黄崇却已呈怒不可遏之色,斥骂道:

“黄伯容,寺中又没有伪魏之人随来,你何必在此装模作样演什么伪魏忠臣?!”

黄邕一滞一叹,俯首黯然道: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卑以自牧,不欺于心。

“外臣已是首鼠两端卑鄙小人,不敢玷污君子二字。

“但此刻魏朝节杖在手,便是魏臣,委实不能废公谈私,与陛下一叙旧情。”

黄崇闻言愈发愤怒:

“我与母亲按律本当收治,五服亦当连坐,先帝陛下却待我母子族人如初,所遇如前!

“你如今自谓持伪魏符节而来,不能因公废私,难道不是为伪魏在先帝陛下心口捅上一刀吗?!

“如此,难道对得起先帝,对得起陛下吗?!又置我黄氏一族于何种境地?!”

黄崇之骂可谓鞭辟入里,掷地有声,声声切中要害。

堂中汉将见黄崇斥其兄,一时沉默了下来。

刘禅这下总算明白曹叡为何要派黄邕来了。

这分明是拿捏了黄邕其人,知他品性如此吧?

而就在众人尽皆沉默之时,脸上已呈悲愤交加之色的黄崇,再度对着其兄唾骂:

“你现在装模作样,说什么君子慎独,不能废公谈私,何以当年不能像君子一般为国捐躯死命,而选择背汉投魏,苟活于世呢?!”

当年夷陵一战,大督冯习,前部督张南,别督傅肜、赵融等人,尽皆为国死命。

而黄权所统江北军尽归曹魏,几无为国赴难者。

但先帝早已经对夷陵之败与黄权北投之事定了性。

一句『孤负黄权,权不负孤』,既是先帝将夷陵之败归咎于己,也让蜀中对黄氏的非议,不再能搬到台面上来。

黄邕黯然片刻,再度一叹道:

“自古艰难唯一死,外臣父子确乃贪生怕死之辈,实见笑于天下。

“至于九泉之下,当羞见先帝,羞见先人,亦羞见于夷陵为大汉死命诸将士。”

黄崇还欲再骂。

却被天子示意拦住:

“好了,伯容,仲尚,你们兄弟二人不必如此。

“先帝临崩之时,没有什么家国大事与朕交代。

“只与朕聊些家常,聊朕兄弟,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聊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最后又与朕言,『汝父德薄,汝勿效也』。

“前面这些话朕都理解,只是最后先帝说自己德薄,朕时年幼,不解其意。

“先帝复与朕言,他这一辈子待人处世,唯四字而已。

“——『不负于人』。

“然临崩之际,却自忖此生所负者有三。

“一为益州刘季玉。

“二为夷陵一战诸死命将士。

“三,即为黄镇北。

“黄镇北自归先帝,屡为先帝献策建功,杀夏侯渊,据汉中,皆黄镇北为先帝谋也。

“伐吴前,黄镇北亦劝先帝当以诛魏为要,先帝不从。

“先帝将东伐吴,黄镇北再谏:

“道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请为前锋,为先帝一试吴寇兵锋,求先帝为后镇。

“先帝再不从。

“及先帝所统南军败绩,先帝引退,而江北归白帝城的道路,已为吴寇隔绝。

“黄镇北军不得还,吏士震恐,或有忿先帝者,谓先帝弃众而走,将士遂无战心。”

“陛下…”赵广情急,想劝天子莫要再揭先帝之短,否则传出去恐有人说天子不孝。

虽然此间诸人应不会有谁会将这些传扬出去。

却见天子摇头:

“先帝临崩与朕言,使黄镇北身遭不忠不孝之非议者,汝父是也,又言如此不掩自丑,既是心中有愧,又是以此鞭策朕躬。

“望朕能勉之再勉之,凡事当三思而后行,行后能自省,无过则勉之,有过则改之,不文过饰非,不诿过于人。

“所谓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如是而已。

“如今朕当着伯容、仲尚之面将先帝临崩心意道出,也算为先帝了一桩憾事。

“若伯容归魏以后,能让黄镇北知先帝临崩之言,晓先帝临崩前仍记挂着黄镇北,先帝泉下之灵,所憾亦当稍减。”

先帝临崩前与天子说了什么,除了天子兄弟与丞相、李严几人外,其他人难能知晓。

如今闻得天子此番言语,先帝音容一时宛在眼前,令得堂中一众汉将尽皆感慨缅怀不已。

先帝以贤以德,服于天下,一生所恃,不负于人,最终得人死力;又辗转飘零半生,败而不馁,折而不屈,最终创下大汉基业,所谓德也昭昭,志也烈烈,难道不正是先帝吗?

夷陵一战为先帝死命者无数,先帝崩后,竭忠尽智佐命先帝遗孤者亦无数。所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难道不正是此意吗?

至于天子刚刚说的,先帝到临崩之时所言并非国家大事,而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道还不足彰先帝仁德吗?

先帝从不以仁德标榜自己,但临崩时仍念有负于刘季玉、黄公衡,还有夷陵一败死命诸将士,更道『汝父德薄,勿效之』之言,温良自省之心亦可见一斑。

黄崇、黄邕兄弟二人,一时间也为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先帝临崩之语而神色震动。

不多时,黄邕持节离去。

刘禅也没有再说什么别的,只命黄崇把他兄长送回驿馆,又命其他护卫的将士离得稍远一些,算是给兄弟二人一些独处的空间。

至于兄弟二人之间是会再产生什么摩擦,还是说会一叙家常里短,刘禅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他看不懂黄邕究竟想做什么,也不知道黄权会不会也跟黄邕一样,感曹魏收留厚赏之恩,遂食魏之禄,忠魏之事。

但他把该做的事情做了便是。

不论如何,关公的英骸忠首跟黄权还是要换回来的。

黄权不回大汉,那毌丘俭、夏侯儒、王濬这些人也回不去。

毕竟毌丘俭、夏侯儒、王观、王濬这些人,要么没啥能力,要么有能力但需要时间开发。

开发出来,像毌丘俭这样的曹叡心腹,用起来还有安全隐患,就跟曹丕、曹叡不敢真的重用黄权一般,大部分时候只能当个摆设。

而黄权回大汉就不一样了,这个人至少是一州之才,而且端谁家饭碗就给谁做事,用起来放心。

大汉太缺治州之才了。

诸将各自散去,刘禅先回到所谓的“行在所”饮食休息,过不多时,宗预差人将华阴过往的一些资料卷宗搬到了官寺正堂。

刘禅遂回到官寺,检点一番华阴的资料,好对这座边防重镇有个大体的印象。

首先便是府库里抢救下来的存粮两万余石,再加上入华阴后附近豪强大宗贡献的两万余石。

这么多粮食,够大汉八千甲士与百余行政人员吃三四个月,解了大汉的燃眉之急。

三个月后就是秋收,大汉能从华阴本地收到第一次租税。

再去看华阴的户籍田亩。

户…三千二百余户。

不得不说,相较于武功、槐里、郿、鄠等县,已经算多的了。

这些户口大多是自耕农,也就是不依附于豪强大宗,自力更生的户口。

这是一个健康的政权税基与兵源所在。

但可以想见,华阴的户口远不止这么些,按刘禅的判断,豪强大宗一般三四十户算一户,其他全部都是隐匿户口。

也就是实际人口还会在三千二百户的基础上翻一番,才是真实的人口。

怎么把这些隐匿的户口编户齐民从豪强大宗中析出,是华阴,也是整个关中、安定、陇右地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禅不是没有想法,但这些地方刚刚收复,事情得一件一件做。

步子迈得太大了,动作搞得太猛,不论对百姓还是对行政人员都是一种极大的消耗,万一不成,消耗的是朝廷的公信力。

很快,刘禅便发现一个亟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平东将军,这些民户里,是不是有许多青壮前些日子被曹魏征发了?”

宗预颔首:“是陛下,臣前几日已给丞相发函,希望丞相那边能协调一番,将华阴派出的役夫清点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