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131章 开战

三国:王业不偏安 第131章 开战

作者:狗脚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8: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休整两个时辰后,司马懿率领州泰、孙礼、王观、魏平诸将弃了长安直向灞陵。

出发时仍是星夜,待与王昶于灞陵会师时,已是破晓时分,而这一日是大魏太和二年,汉建兴六年,五月十二。

司马懿将防务交给王昶,并命其人率正卒三万,民夫辅卒三万沿着漕渠南侧东移,一直移到骊山台地西南角边缘,凭山立寨。

灞陵距新丰仍四十里,司马懿的魏军作为此番决战的进攻方,显然不可能从这里出发去进攻汉军,中间还需要一块跳板。

待王昶离去,又叫来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二人吩咐了几句后,便来到城头的角楼中睡起觉来。

一觉醒来,已是正午时分。

尽管床榻一旁随侍的两名婢女不断挥舞蒲扇,扇风送凉,但就连拂来的风都带着种黏稠之感,让司马懿有些难以忍受。

此刻已是真真正正的盛夏,四面环山的关中已化作炽热的火炉。

而渭水、灞水、漕渠之类的水系附近更加灼人,简直跟湿热的襄樊一般无二。

司马懿自角楼推门而出,灼热的空气立时在他眼前扭曲蒸腾。

凝目往东方远眺,十几里外的骊山山脚,大魏的营寨已赫然矗立,明明是静止之物,在热浪的包裹中却有种摇曳之感。

原本游弋在骊山附近的蜀军骑兵此刻已杳无踪迹。

其子司马师很快来报,说一个时辰前,附逆的南匈奴骑兵见王昶诸将欲往骊山立寨,便带了近千骑前来骚扰袭击。

最后被王昶诱敌深入,设伏消灭了两百余骑,再之后,蜀军骑兵就全部往新丰去了。

“我大魏连番败军,今日总算获一场小胜。

“不过由此也能看出,蜀寇连番取胜,确已有骄纵轻敌之意。

“否则怎可能轻易中了王扬烈的诱敌之策?”

司马昭说此话时,不知为何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自打蜀军入寇以来,除了街亭之战张郃侥幸赢了一场外,大魏就罕有胜绩了。

唯一赢的一场,大概就是他父亲前几日派州泰他们夺了蜀军在芦苇荡西的两座营寨。

但那场小胜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毌丘俭所守坚营如同纸糊般,被诸葛亮一夜攻破。

再随之而来的,就是王昶的灞陵防线不到半夜就被突破,再后面就是蜀军兵临新丰了。

所以那场所谓的小胜,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根本就是中了诸葛亮的毒计,非但不是胜利,反而是后续一连串失败的根源所在。

而昨夜他父亲司马懿亲临前线搞了次强袭,本以为必能截断蜀军援助小胜一场,未曾想被所谓的水鬼搅乱了全盘计划,既折一员猛将,又损失了两千人马。

而今日王昶斩得蜀军两百余骑,总算是打破了蜀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为大魏将士拂去了些许笼罩在头顶的阴霾。

另一边,对于次子司马昭所说的“蜀军骄纵轻敌”,那位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平静镇定,实则内心已有些躁郁难安的骠骑将军虽不认可,却也不再出言挑明了。

昨夜一战,所谓的出奇制胜,所谓的大将临阵指挥,最终反被蜀军出奇制了胜,如此局面,对军心士气无疑是有负面影响的。

好在这种负面影响被他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围内,知道将军周当战死的人还不算多。

他颁下军令,以周当、毌丘俭为将,留守长安,尽量把这种负面影响控制在少部分知晓内情的中高层军官当中。

司马师对于自己弟弟所谓的“蜀寇骄纵轻敌”的说辞也不认可。

本欲出言辩驳一二,但在看了眼自己父亲的神色后就乖乖闭起了嘴。

司马懿察觉到了长子的异样,随即便将司马昭打发走。

待身边无人,才问司马师,对接下来这场决战有什么想法,让司马师畅所欲言。

司马师遂畅所欲言。

王昶今日这场小胜,与蜀军主力无甚关系,只能说明新附的胡骑与蜀军未能磨合。

所谓见胜则喜,轻敌冒进本就是胡人通病,王昶出身太原王氏,与内附南匈奴打了几十年交道,对胡人习性再了解不过,利用胡人习性取一小胜,本就自然。

但由此也能看出,诸葛亮并不能让这几千新附的胡骑如臂指使。

而他们今日能循着胡人习性轻敌冒进,一旦战事不利,同样也能依胡人习性如鸟兽散。

所以诸葛亮将胡骑尽数收去,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与其让这些依靠本能打仗的胡骑在大魏面前自暴其短,徒劳死伤,倒不如把他们尽数藏起来作为奇兵,还能使大魏忌惮一二。

第二个,就是如今盛夏酷暑,人面对炎热尚可以凭意志坚持,马却不能在烈日下坚持太久。

接下来这场决战,或许可以借着酷暑做文章。

“可做何种文章?”司马懿望着骊山方向,片刻后问道。

司马师不假思索:

“其一,诸葛亮近日于骊山塬立一营寨,骊山塬上草木丛生,连绵不绝,而如今气候酷暑干燥,灼得草木枯焦,儿以为或可效陆逊火烧连营之策,以火攻之。

“其二,蜀寇既据骊山立寨,水源必依靠骊山所出溪流。可命人将染疫而亡者负至骊山,投之上流。

“按照往昔经验,盛夏酷暑时,疫疾传染的速度会变得很快,或可起到奇效。”

司马懿一时滞住,他虽想到或可使火攻之策,却是没想过要往蜀军水源上游投毒。

毕竟投染疫而死者至水源上游,即使能使蜀军因此染疫,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

须得数日、十数日才能见效。

不过……这投尸之策虽对接下来的决战不能起到奇效,却多少能在战后能起到些许作用。

一念至此,司马懿当即命人去寻染重疫者,命他们今夜趁着夜色把这些人带到蜀军水源上游。

至于要不要等几日,等这投尸之策起些作用?答案是不等。

拖得越久,变数越多,蜀军能做的准备就越充足,而大魏已没了任何底牌,再无准备可做,时间已经不站在大魏这边。

不说别的,迁延一日,被困在新丰城内的虎豹骑就要多死数百,而各种前车之鉴在前,谁也不敢说,诸葛亮会不会又展现出什么奇技,又一日把新丰城给破了。

而早日决战,困守新丰城中的虎豹骑还能被解放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早几日就已与并州刺史毕轨、河东太守程喜二人约定了会师决战之日。

就在五月十三,也即明日。

结果道路断绝,消息不通,收不到新的消息,并州派来的六千轻骑恐怕早已自潼关西来,此刻或许已至郑县地界。

这是出敌不意的杀手锏,不可能再因任何事情有任何迁延。

事实上,除了他以外,军中没有任何人知道明日是决战之日。

大概率也没有人认为,明日就是决战之日。

毕竟大军连日攻伐跋涉,按照常理,总该好好休息至少一日,才能恢复战力的吧?

既然大魏将士这么认为,那么蜀军也会这么认为,如此,就有可能打蜀军一个措手不及。

再说了,他大军疲惫,难道诸葛亮大军强攻新丰不疲惫?赵云大军设伏长安不疲惫?

此外,司马懿心中仍然有两个不切实际的期待:

赵云可能会举大众打长安。

也可能担忧他会继续滞留长安卷土重来,所以留重兵守住渭桥,守住刘禅龙纛所在的细柳。

但不论如何了,趁蜀军不能准确判断大魏兵力虚实,未必敢轻易调兵的时间点,迅速集结,开启战端,对于大魏而言已是最好的决策,再没有之一了。

下午,暑热渐渐消解。

司马懿下令,命陈圭统部曲两千固守灞陵,命夏侯楙、秦朗率部曲两千固守峣关,其后便举军尽出,往王昶于骊山立下那座营寨而去。

高陵。

这座城池,位于泾水以东,渭水以北,是保护汉军粮道的枢纽,也是汉军之所以敢深入新丰,断敌粮道归路的底气所在。

经过关兴、赵统、魏兴及归顺的安定汉羌豪强部曲营造月余,毫无疑问是一座坚城。

刘禅昨夜便入据此城,在城中安然睡了一觉直至天明,甚至连赵云何时率军归来都不晓得。

早晨跟在龙骧中郎赵广身后,来到高陵城外的大寨,在中军大帐听赵云诸将把昨夜战报细细报来,也没有外露出丝毫自矜亢奋的情绪,赫然一副泰然威严的模样。

年轻,稳重,务实,睿智,仁厚,慷慨,果决,豪迈…当这么些品质汇聚在一位领导者身上,一众有资格见到天子当面的将校随即为之心安,为之心醉,确是一件再合理不过的事了。

而坐在左上首的老将军,非但从这位年轻的天子身上,看到了先帝的影子,更隐隐从座中一众将校身上看到了诸如冯习、傅肜、张南、程畿等为先帝死命之士的影子,一时也是心中大慰,感慨颇多。

“魏军既已动身往骊山立寨,料想决战就在明后两日。不顾疲惫今晚再掀夜战,亦有可能。

“新丰未拔,司马懿一旦狠下决心星夜奔袭,则丞相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地。

“所以我大军不宜滞留高陵。

“即刻移师新丰,以策应丞相右翼,不使丞相无援。

“诸位可有异议?但请说来。

“倘别无异议,我便签下这道将令,移师东向。”

天子端坐正席,声色从容不迫。

赵老将军不假思索当即出言:

“刘将军,移师新丰自然合情合理,可是前线兵凶战危,臣…我以为将军不妨留守高陵,为我前军做殿后之将,我等再请一面刘将军牙纛至前线,足可以振奋军心了。”

帐中诸将一时面面相觑。

部分赞同、支持,乃至期待天子龙驾亲临前线的将校不解,陛下都已距前线不足二十里了,老将军怎么还把陛下劝留此地?这是担忧大汉打不过伪魏?还是担忧我们这么多人保不住陛下?

而部分晓得天子多半会坚持亲临最前线,对此勉强赞同、勉强支持、有些期待又有些担忧的将校,心里一时也是打起了鼓,七上八下,根本不知自己心里想的究竟是什么了。

少顷而已,那位刘将军忽然起身振袖,昂然以对:“子龙将军,我既已到了前线,便断没有再瞻前顾后,考虑退路的道理了。

“待战端一起,将士但在阵前奋力一战,毋须顾我,我自为将士擂鼓助威,倘事有不谐……”

言及此处,天子骤然收声,复又摇头,再度出言之时神色坚毅,声音铿锵:“何来不谐?此战必胜!”

此言一出,诸将俱振。

无任何人有任何异议。

刘将军取出大印,签下军令。

不多时,高陵城南,渭水之滨,两万四千步骑沿着渭水,移师东向。

两个时辰后,夜幕降临。

两万四千步骑来到新丰城北,高举“汉”字将旗,通过丞相早就搭建好的十余座浮桥,进入丞相早就搭建好的十余座营盘。

一夜无事。

时间来到五月十三日凌晨。

司马懿在中军大帐擂鼓聚将。

下达了决战日的第一条军令。

全军五万余战卒在朝食过后,各领一捆干草,往汉军营地进发。

炊烟升起。

魏军用饭。

破晓之后,近十万魏军兵民牵着牛马驴骡及骆驼等等驮畜,护着辎重大车,倾巢而出。

汉军的哨骑很快探到动静,迅速把消息带回位于骊山塬上的中军。

刻漏显示,卯时三刻。

太阳刚刚升起,气温还不算热。

丞相将诸般事宜吩咐妥当,命诸将校各自回营,领军备战。

半个时辰后,骊山塬上居高临下的汉军斥候,率先望见了铺满了半个平原的魏军正浩浩荡荡向东而来,距汉军营寨已不足十里。

一刻钟后,至八里。

又一刻钟后,至七里。

新丰以西的汉军首先做出反应。

两万七千统属于丞相的汉军将士在各将军校尉的带领下鱼贯而出。

背对着仍有驻敌的新丰城,面西待敌,结成一个巨大且复杂的圆阵。

两万余辅卒民夫,或是推着辎重车,或是推着武刚车,

又或以木桶、木罐、皮囊等各种形式装满水,紧随几万正卒之后。

最后,万余辅卒推着战车及辎重进入圆阵之中,在正卒的指挥下辅助布下车阵。

民夫则回到营寨,继续在诸军吏的组织下做着备战工作。

渭水以南,漕渠以北。

赵字将纛下的中军大帐很快也做出反应。

命破虏校尉冯虎为先锋,率甲士两千,辅卒两千,携竹车桥溯漕渠西行一里,隔漕渠观察魏军动向,随时向南渡河支援。

命讨虏校尉傅佥为后卫,率甲士两千,辅卒两千,至新丰城北,监视城中守军,但凡城中守军出城,即为前军拒敌。

余者按兵不动。

军令一旦签发,诸将各自备战。

一名银甲银盔,负弓扶剑的年轻将军,以狻猊覆面,立于渭水之畔某座望楼上。

赵字牙纛立于其人身侧,在东南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两刻钟后。

全军披甲。

大战一触即发。

汉魏双方前锋霎时纠缠在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