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 > 第1107章 缺人【求订阅*求月票】

秦时明月之君子六艺 第1107章 缺人【求订阅*求月票】

作者:鱼龙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5:39 来源:平板电子书

言晏懂得了荆轲的意思。

河套是并州前期最重要的战略开发地,集中了并州大半的人力物力去改造,所有人都知道开发河套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他们能够甘之如饴积极的去做,去造就一个塞上天府。

可是现在并州开发完了河套,又要调过头去开发大凌河以北,将他们胜利的果实让给少部分人,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大凌河的开发,放缓吧,让民众自愿选择!”

言晏最终开口了。

他错估了这个时代,以为齐鲁大地会是后世那个被打烂了的齐鲁,人多且穷,不得不去闯关东。

现在的齐鲁是天下最富足的地方,商贾多,齐国四十年的海晏河清,让齐鲁民众的幸福度在天下之首。

这种情况下能让他们自愿前往大凌河以北,开发关外,这是很难的。

“其实之前你们都知道,为什么不跟我说?”言晏疑惑地问道。

其他人可能知道了也不敢跟他说,但是荆轲不至于啊。

“因为我笨啊!”荆轲双手枕到了脑后,躺在屋顶上,“我以为大哥你知道,却还要这么做,所以我以为是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没看到的东西,也就没敢说。”

言晏无语了,这个理由很强大,他一时间竟觉得很有道理,无从反驳。

并州很多人看出来的,有的是不敢说,有的可能则是跟荆轲一样,以为他知道,却还要一意孤行,所以觉得没必要说。

“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所有的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言晏叹了口气,算是给自己找补理由吧。

两世为人,记忆出现偏差,将历史和现实弄混,下意识的忽略了太多的东西。

想到这,言晏决定这次回去之后就要彻底梳理一下记忆,将现实和记忆里的华夏进行比对,确认现状是如何的。

跟荆轲又闲聊了好一会儿,两人也才各自离去。

熊启也终于是交还了虎符,回到了丞相府。

“死的人有点多啊!”熊启叹了口气。

本身秦国就少官员,现在又杀了一批,想要培养出足够的官员需要的时间太长,也太久了。

“以吏为师!”言晏看向了熊启。

这倒不是他想到的,而是秦国就是这么做的。

秦国只有士兵和百姓,却不代表秦国没有读书人。

秦国的读书人大多存在于军吏之中,秦国对军队也是极其重视,因此只要是军官,从什长开始都是要接受文化教育的。

至少秦国的军吏都是识字的,并且知晓秦律。

熊启点了点头,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官员的缺失,他们也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至于出问题,那就出了问题再说,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即可。

没有更好的办法。

“以吏为师,配合地方三老辅佐,至少能让秦国暂时稳定下来。”熊启继续说道。

任用军吏为官,也是给军功爵下的士兵们一个交代,再配合地方三老的协助,很大程度上能更加具体的处理当地的政务,让地方官员更加清楚地方的情况。

只是唯一容易出事的就是,官员很容易被地方士族牵着鼻子走,被架空。

所谓三老即是年龄超过五十岁,在地方德高望重,能让乡里民众信服的老人。

而这些人一般情况下都会是地方家族的族长、夫子、木匠、道士等。

前者的可能性最高。

因为这个时代的村子都是同姓的宗族,族长正常情况下也会是村长、里正。

乡里置三老有利有弊,利在于,他们熟悉乡里,而且能服众,能有效的调节乡里矛盾,也是真心会为乡里发展而操劳;弊端则在于,这些人若是跟秦国设置的地方官员意见相左,很容易就能将秦吏给架空。

熊启自然知道这个优缺利弊,但是没办法,秦国没人,只能如此。

而且若是没有当地人参与到地方官署,民众也会惶恐不安。

为了稳定民心,更好的了解地方,秦国也只能如此。

这时候熊启又很羡慕安期生了。

一统之战,多少士子为了躲避战火跑到了并州,让并州不需要为官员而烦恼,再加上言晏邀请了百家入并教学,也为并州源源不断的提供了能够理政一方的人才士子。

可以说,现在的并州是聚集了整个华夏的精粹之地。

同样是丞相,安期生想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知会一声,诸子百家都能给他提供,就算没有现成的,也会尽心尽力的去速成培养出一个来。

而熊启只能满天下的去找。

因为秦国覆灭了六国,所以秦国和百家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的融洽,想要人,人家也未必会给。

对比之下,熊启只能说他太难了。

他的门客全都被拉出去了,弄得原本高朋满座的丞相府现在显得格外的冷清。

“其实你们也不是不能跟并州要人啊!”言晏笑着说道。

并州招揽了百家,每年百家学宫都有不少士子出仕,最优秀者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先供给并州,可是不代表并州能全部吃得下。

并州人少啊,需要不到那么多的官员。

所以很多士子一旦出师,其实也是无业状态。

熊启沉默了,他倒不是不想,而是有些不敢啊。

谁知道这些人会不会被灌输了并州至上的思想,万一并州人大量的充斥了秦国朝堂,那场面,简直不敢想象。

而且不用怀疑,这些士子里肯定少不了并州军统发展的暗子。

就算用,他们也不敢重用啊。

“并州只是为诸子百家提供了教学场所和学生,并不会插手教务,这一点昌平君可以放心,想来秦国也有不少探子在其中,应该能辨认孤说的是真是假!”言晏笑着说道。

互相安插探子,这都是心照不宣的事了。

而并州也确实没有插手各家学宫的教务,所有学宫的祭酒、学监、夫子也都是各家自己任命,然后上报给并州教谕处而已。

熊启却不敢给出答复,这事太大了,需要上报给嬴政,也要百官商议过后才能给出答复。

不过任用并州人为官这是肯定的,唯一的区别就是用多少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