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 第744章 改科举

退婚你提的,我当皇帝你又求复合 第744章 改科举

作者:长工绝剑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3: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金銮殿内,日光愈盛,已从东窗斜照至殿心中央,流金般洒落在那一方青玉御阶上,将萧宁的冕服镀上一层不可逼视的光泽。

这座朝堂,曾在大尧历代天子手下,见证无数风波起落;而此刻,却仿佛静止在这一瞬之中。

名录已传阅一圈。

列臣皆无言,或低眉沉思,或面带震骇,或轻抚长须,面色复杂难明。

那是一种说不出口的钦服,又隐隐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疑惑——天子究竟是如何,在他们都尚未有暇顾及之际,便悄然寻得这许多寒门俊杰?

更重要的是——他是如何做到,能将那一位位如落在尘埃中的真才实学之人,一一整理、详注、考核,最终聚录成这份几乎无可挑剔的名册?

而这份名单上,不仅有许居正、霍纲、魏瑞等人原欲举荐的数位心腹士子,更有不少名字,是他们虽耳闻,却未曾真正接触、亦不敢贸然推荐者。

这些人,有的出身低微到令人侧目,有的未曾一试科场便沉埋市井。

可在这册子里,却一一名贯履清,点评分明。

这已非“识人之明”,而更像是一场超越庙堂常理的系统搜罗与排查,是对朝廷体系之外那片人才荒野的惊雷一击。

而这份名单,仅仅只有三十七页,一百二十六人。

众人尚未从这第一份名录的震撼中缓过神来。

就在此时,御阶之上,萧宁却缓缓抬起手,再次轻轻一摆。

“除此之外——”

他语气平静,仿佛只是在陈述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尚有几份名录,诸位不妨一并看看。”

言罢,内侍再度出列,从案几旁的黑檀匣中,依次捧出整整五册名录。

每册封面皆不相同,或为玄铁封、或为蓝缎布、或为旧皮卷、或为竹简编绫、亦有书页显出多次翻阅后磨出的老痕。

五册,五式,内容未显,其形先震。

而当那一册册沉甸甸地送至许居正、霍纲、魏瑞等人手中时,原本已镇定许久的诸公,竟再一次神情陡变。

因为,这五册名录,加上先前那一册,共计六本,逐页点清之后,赫然将近一千一百三十七人!

是的——

一千一百三十七!

那是足以编设五部官署、三道州府、十三司坊、四十余衙的完整官僚体系之数!

是足以替代半个朝堂、填补整个新党留下空位的“完全官制覆盖表”!

许居正手中微颤。

他虽然已有心理准备,知道这位陛下不是空口托词之人,可当这庞然数字真的摆在眼前时,他依旧感到了一种久违的眩晕感。

“千人之数……”他喃喃低语。

一旁的霍纲额角浮现一层汗意,嘴唇紧抿,迟迟没有翻开。

魏瑞更是脸色微变,目光之中第一次浮现出真正的震骇与警惕。

朝堂之中,那些中低阶文官、诸司主事、府丞州佐,亦皆听出了“千人名录”这几个字后所隐含的意味,纷纷变色。

有人低声倒抽冷气。

有人悄悄向身旁同僚示意,交换眼神,眼中满是未明的惊惧。

——陛下竟已准备到这种地步了吗?

——这还叫临时起意吗?

——莫非,从很久以前,他便已打定主意,要彻底清洗朝局?!

这一刻,所有朝臣都不禁生出一种不寒而栗的错觉:他们之前口口声声说朝中无才,说寒门难登堂,说无人可堪大任,而这位年仅弱冠的天子,却早在他们未曾察觉之时,已于四方密访、百工沉潜之间,悄然搭建出一个“与旧制并列”的隐形政才库!

而这份“政才库”,一旦解封,就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足可换血整个朝局。

金銮殿上,鸦雀无声。

没有人说话。

所有人都被这“千人名录”的分量,压得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他们甚至开始怀疑——

是他们老了?

是他们看错了?

是他们真的,已经落后于这个帝王的布局了吗?

有年轻官员小心翼翼凑近许居正身旁,悄声道:

“许公……这许多之人,难不成……都要直接任命?”

许居正没有回答,只是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

他确实不知道。

因为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这位看似尚在年少、尚在磨砺的天子,远比他所想象的,更加深沉、更为周密、更具掌控之心。

而殿上,那冕服之中端坐不动的少年君主,却在众臣愕然目光中,缓缓开口。

声音平稳,却如晨钟暮鼓,直击人心:

“诸卿所惊,朕亦能明。”

“此千余人,并非皆属朕一人所寻,亦非临时起意。”

“早在朕尚居缘会之时,便已命密司、察院、贡监、内廷诸部,于天下巡视之中,暗中记录各地寒士之才、文吏之能、郡县幕僚之行迹。”

“更命典仪司、教坊、御史之属,择日不定,扮为平人,遍访于学塾、庠舍、山林、村塾、驿站之地。”

“凡有志士,凡有所能者,皆不得遗。”

“此非一朝一夕之事,亦非一人一手之功。”

“朕不过汇总其志,辑其才,列之成册,以备朝局所需。”

此言一出,群臣更是骇然。

他们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萧宁从未亲口说过他“一个人”识得所有人。

但他却用另一种方式,让所有人不得不正视!

兴许!

他已在宫廷之外,悄然架起了一整套、独立于原有科举系统与举荐体制之外的“皇帝识人网络”!

那是一套遍布四方、深入基层、绕开官僚层层阻塞、直通寒士乡野的系统!

而这套系统的存在,已经远远颠覆了原有的朝政逻辑:

从今往后,士子登堂,未必只靠清流举荐、新党提携,亦未必非登科举不可!

只要入得天子之眼,只要榜上有名,便可得“朕心可用”之机!

这一点,才是最致命的!

金銮殿中,光线已愈明亮。

可在列臣心中,却仿佛落下一道道看不见的深影。

那是震撼,是恐惧,是自我否定的颤栗。

那是他们第一次意识到——

他们或许不再是天下士子的唯一门槛,不再是掌控朝局的唯一路径。

而那位少年的身影,在这片阳光之中,越来越高,越来越冷,越来越……遥不可及。

金銮殿中,气氛已然凝重至极,而就在众人仍沉浸在“千人名录”的震撼之中时,朝中竟骤然响起一阵低语杂音。

原本被镇住的文武百官,在翻阅完那五册巨卷之后,纷纷忍不住低声与左右交谈——起初只是几个幕职小臣凑在一处低语,但不多时,这窃窃私议竟逐渐汇聚成一股越发清晰的暗流,悄然在殿中蔓延。

“这等才识之士,怎能安排于杂署?此人可堪翰林!”

“你说此子?我看未必。若说才学,其上者还有二十七人!”

“你说那人出身医户,岂可列文曹?”

“若论吏能,我看那徐恒远最堪财政!怎反而排在后列?”

“但徐恒远少文名,不曾应考啊!”

“正因如此,才需重加考核!”

声音起于私议,却很快高至可闻。

一位户部右侍郎率先出列,面色诚恳地奏道:

“陛下所举诸才,实乃大尧之幸,万民之望。”

“但千人之数,纷杂庞大,其才有别,其行难同,倘若不设分流之法,一时尽用,恐贻日后之患。”

“臣斗胆建议,不若设官考之制,将此千人分流程试,以才授任、以事定职。”

其言一落,便有数人附议。

“不错!考之可明优劣。”

“若不试而用,恐有错荐。”

“陛下既已广纳寒才,正宜设章程加以统筹。”

“昔年汉初察举,犹有典法;唐时科取,尚设殿试。今之名录虽佳,亦应循程而正。”

话语渐多,几近哗然。

一时间,朝中列位清流、新附文臣、地方官吏,竟纷纷各言其是,或争论谁才应居上列,或质疑某人资历不足,或主张以地域分类、按品试程——甚至已有御史中丞建议设“五道巡考”,由五部之首设问,十三司行核,分榜记名,三轮考复,方为公允。

原本静如深井的殿中,顷刻之间化作千帆争渡之局。

许居正见状,眼角微微抽动,暗自叹息。

方才还是“无人可任”,如今却成了“人太多难分”——

他沉吟片刻,终于迈步出列。

“陛下。”

他的声音并不高,却如一记铿锵清钟,立时止住了殿中众议。

“臣等本言‘官无其人’,今陛下广纳才俊,反生争夺、评议、执拗,实非臣等本意。”

“然臣斗胆以为,既为补官、启新制,择人为本则不可草率。”

“今千余人所列,虽皆履历详明,才行可据,但若未试其志、验其能、辨其长短,便授以官秩,恐有偏举之虞。”

“臣以为——不若设一大考。”

“大考之前,分级设程,列其长短,归其属性,或文、或法、或吏、或兵、或杂艺、或机务——皆设命题。”

“设考司、司案、总府三道相互钳制,既可公允公平,亦可避党私干政之忧。”

“再由天子御定其法,择才而任。”

此言一出,朝中顿时一静。

诸多争论者,皆在此刻神色一顿,似是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折中的方案。

“考!”这个字,如破局之剑,暂时止住了众人的杂议。

不少官员纷纷点头。

“许公所言甚当。”

“设考,既不徇情,又不误贤。”

“朝廷原本即以科举立制,此为正本清源。”

殿中气氛似乎逐渐稳定下来。

可就在这时,萧宁忽然轻轻一笑,目光从许居正身上移开,扫过整个朝堂。

他语声不高,却带着一股让人莫名发寒的沉静。

“诸卿所议,朕正有此意。”

“此千余人,既非一时之喜,亦非无据之荐,若要授官,朕自然不肯因私论而乱序。”

“所以,这次大考——朕会设。”

“不过,此番之考,与往日不同。”

他声音陡然一顿,话锋陡转,语气加重:

“这一次,朕打算——这次要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

话音落下,殿内哗然。

金銮殿内,风声已歇。

先前还在彼此辩驳、争论人选的列位大臣,此刻皆如石雕般凝立原地。

那句“朕打算使用一些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如天雷惊破静海,余音未散,已掀起朝堂上彻骨寒意。

千年来,科举之制,便是大尧立国之本。

从初设九品,到大整礼部,再至文榜、武榜分列,殿试、乡试、会试三道设程,凡入仕者,无不由此而出。

自文帝以降,历朝历代虽有小调,然皆不敢动其纲目一丝。

因其不仅为择士之道,更是天下寒门登堂之路,是士子之命脉,是社稷稳定之器,是大尧正统的象征。

更何况,此制立成后,百年来已被诸国效仿。

无论是南楚、北黎,抑或蛮方小邦,皆派人入大尧贡监求习其法。

可以说,科举,不仅是朝政制度,更是文明之势象征,是神川大陆政治上的“神明准绳”。

可如今,萧宁却于此堂之上,于众臣之前,于天听昭昭之下,骤然说出“变制”二字。

一时之间,众人心神震荡,呼吸急促,连空气都仿佛因这句话而凝结。

最先变色的,是礼部诸司之人。

掌典籍、司贡举、行试务、阅策题、编考录,这一整套流程下来的每一级官吏,都在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寒意。

他们原本还在想着,如何依照大考名册调配场次,规整考纲,设临时试厅,如今这一切,似乎被一语击碎。

“改科举”三字,击中他们每一个人的立身根基。

随后震惊的,是六部侍郎与内外台属。

他们不比礼部之人专事选士,反而更懂这“科举制”背后的权力结构与社会效应。

大尧文治之所以昌盛,固然有律法之精、制度之密,但其根本,便在于天下士子皆愿守制而为,不流于门第,不崇尚私荐,不倚仗权贵。

如今天子欲动其本,若无极慎之道,恐非“兴新制”,而是“掀旧局”。

许久之后,终于有人出列。

是霍纲。

他眉头紧锁,面色凝重,声音并不高,却仿佛带着某种久经山雨之后的苍凉:

“陛下,臣有不解,不知陛下此言‘不同以往之制’,所指为何?若为考纲增改,倒也无伤大雅;但若是动其根本……臣……请陛下三思。”

他话未落,便听得身旁魏瑞一声低沉附和:

“陛下,臣亦以为,科举之制,虽非天授,然其行千载,所定者纲,其守者道,所望者民心也。”

“今改其法,若无深患、无疾根,不惟上扰礼部,下乱士子,亦恐动摇天下人心。”

魏瑞极少开口,此番却字字凝重,竟微有哽咽之意。

而紧随其后站出的——便是许居正。

他行至殿前三阶之外,拱手一揖,再未抬头,声音沙哑,却字字沉稳:

“陛下,此举,非小事也。”

“臣明白陛下心忧朝政,欲以非常之法解非常之困,欲以新制收寒门以固根基,此志忠诚,天下共钦。”

“但此科考之制,乃国本也。”

“国本者,非可随意更张者也。”

他顿了顿,忽而仰首,目光灼灼地望向御阶之上那冕服之人:

“臣斗胆请问陛下——”

“此时之变,是否因人多难选?”

“若是如此,臣请以考纲为主、殿试为裁、分流设局,仍守旧制之体而广开其用。”

“若陛下不愿以旧制衡才,是担其考题之浅、形制之僵、门槛之高?——臣以为,制度可修,体制可调,然不宜弃。”

“若陛下欲彻底推翻,另立一制——那臣请陛下慎之又慎。”

“万一新制未成,旧纲已废,到时天下士林无所适从,名不知归、才不知往、志士茫然、礼部失据,那大尧朝局,不乱则诡,不诡则崩。”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因为许居正一向为中和之士,少言极辞,此刻却几乎言及“朝局崩坏”之危,足见其忧虑至极。

不少朝臣也随之附和:

“陛下,非臣等固执旧制,实是忧其根本。”

“千载制度,非可轻议。”

“若陛下真欲另开新章,臣请陛下设明制,循试行之法,慎行勿躁。”

“陛下此意,望再议。”

语声重重,殿内似风雨骤起。

其中不乏年轻官员亦暗暗生惧。

——若是朝廷推翻旧制,他们这些曾苦读数年,只为三试入仕的士子,又当何去何从?

——他们原本以为,这场大考不过是“广纳寒门”的新政,却不料竟触及整个体制的根本!

这份惊恐,源自于对于未来路径的彻底未知。

可也有极少数,眼中却燃起炽热的光。

他们曾困于乡野,困于门第,困于那一纸卷轴之外。

他们最明白,旧制虽成,却亦有其壅蔽之处;若陛下真能开一新路,或许,他们将是最大受益者。

但正因如此,他们更清楚——此事绝非轻启可行。

金銮殿内,殿门紧闭,外头的阳光正烈,却照不进这座深宫之中众人心头的阴影。

萧宁那句“要使用不同以往的科举之制”仍在空气中回荡未散,而大殿之中,已如沸水渐起,层层气浪翻腾不已。

便在许居正那番恳切之言之后,一道熟悉的声音紧随其后,响于朝堂之上。

“陛下!”那声音并不高,却自有一种沉稳的节奏,带着几分不易忽视的笃定。

众臣回首望去,是郭仪。

他缓步出列,神色严肃,眉眼间已不见从前的平和笑意,而多出几分不易掩饰的忧色。

他并未绕圈斡旋,更未曲笔相谏,而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陛下所言变制,臣听之,心惊耳热。”

“然臣以为,今日之科举,非但为大尧所恃之根基,更为天下所共仰之制度。”

“其法之完备,程式之严整,已非昔年察举所能比拟。”

他举目四望,目光掠过列位同僚,又落回那青玉御阶之上,沉声再道:

“若论天下制度之最为周密者,非大尧之科举莫属。其制已行五百余年,期间虽有修整,然无一废纲弃本。”

“陛下今欲改之,却不示新制为何、不明患根何在,臣实难心安。”

他一语未了,又有一道低沉之声紧随而上。

“郭公之言,臣深以为然。”魏瑞迈步上前,声音微哑却不迟疑。

他缓缓开口,言辞坦率:“陛下,世间之法,或可因时而革,惟科举独不可轻动。”

“盖因此法所系者,不独朝堂官吏之选,更系天下士林之心、寒门子弟之命、社稷风骨之纲。”

“臣实未能想象,若将此制改去,又当立何为法?是删其策问?还是弃其殿试?若欲加之以别途,又岂非画蛇添足、自乱章法?”

他停顿一下,抬头望向那沉默不语的帝王。

“陛下,今朝之士,皆以科举为阶而进,寒门之子无门第之助,惟此一途以自立。”

“若将其改废,何以慰其志?何以服其心?何以令万邦之士,仍愿朝大尧之廷?”

郭仪、魏瑞相继发声,句句皆重,殿中气氛也再次凝紧。

就在这沉声之间,忽有轻轻一声叹息传来。

这声叹息,带着几分出神之意,又有几分迟疑未决。

众人望去,只见那人缓缓出列,青衫素带,神色间不见恭维、不见怯意,惟一股难掩的沉静思量——是李安石。

先前他一直沉默,不言不语,旁人还以为他未生疑虑,可这一刻,他终于站了出来。

他朝萧宁一揖,行礼毕,才道:“臣知陛下胸怀远志,志图变法以立新功,此等魄力,臣心所敬。”

“臣亦知,陛下所念,非徒改制之虚名,实欲矫旧弊而兴时用,开广路而取天下英才,非为一己之私,乃为百年之后计。”

“但臣……仍不敢苟同。”

此言一出,众臣面色皆变——连李安石也出言反对了。

李安石的能力,在场的众人可都是见识过的!

可以说,他的见识、才学,绝不在他人之下!

最重要的是,他可是萧宁亲自选上来的人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