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对弈江山 >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

对弈江山 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推测与的分析

作者:染夕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5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沈济舟......徐文若......

苏凌在心中默默地念了这两人的名字好几遍。

倒不是他觉得意外,事实上,这两个人的名字,有任何一个出现在那份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上,苏凌都不会感到有多么的意外。

但是,两个人的名字同时出现在这份名单上......苏凌便觉得从未有过的突兀和意外了。

先说那沈济舟,沈济舟能够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苏凌能够猜得出来,也并未觉得太过吃惊,反而,若是沈济舟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那份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上,苏凌会觉得有些不正常了。

因为在寂雪寺的时候,边章曾经告诉过他,从边章搜集的证据上来看,那原本要拨付给京畿道受灾百姓的赈济钱粮,有一部分被偷运出了龙台,最终的目的便是渤海望海城,也就是沈济舟的老巢。

所以,苏凌很容易地推测出,户部赈济钱粮贪腐案,必然有渤海沈济舟的参与。

若要将原本用于赈济百姓的赈济钱粮,从京都粮仓之中运出,送到渤海,那便绕不开户部,换句话说,没有户部的配合,没有户部主官的首肯,这件事是根本办不到的。

因此,苏凌从这一点上推断,丁士桢必然在当时与沈济舟之间达成了利益交换,从而形成了联手的局面。

所谓的利益交换,便是沈济舟在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名单中签上自己的名字,以便丁士桢更有把握地坐上户部尚书的宝座。

而作为报答,丁士桢便暗中操作,默许了将赈济灾民的钱粮挪用为沈济舟渤海人马的军费和粮草,更在钱粮从京城龙台运往渤海一事上,不少出力。

苏凌想到这里,忽然觉得,似乎还少些什么......对!少了一个人......

或许,丁士桢与沈济舟之间的合作,能够成功,还要再加上——孔鹤臣。

因为孔鹤臣一向对沈济舟抱有幻想的。丁士桢跟孔鹤臣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丁士桢和沈济舟,便无形中因为孔鹤臣的缘故,有了理所应当的交集。

孔鹤臣对沈济舟抱有幻想,倒不是孔鹤臣觉得沈济舟有多么的忠心于朝廷,相反的,孔鹤臣也必然觉得,沈济舟和萧元彻两个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野心家......甚至他自己也是......

只是孔鹤臣一直都觉得,沈济舟要比萧元彻好对付。

自己的死敌是萧元彻,沈济舟的死敌也是萧元彻。

有共同的敌人,便有合作和相互利用的可能。

因此,苏凌大胆地猜测,丁士桢和沈济舟之所以能够合作联手,这个孔鹤臣必然起了很大的作用,甚至他就是沈济舟与丁士桢之间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这件事,的确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难推测。

然而,让苏凌有些不明白的事,从边章的情报显示来看,沈济舟只是最初得到了一小部分的赈灾钱粮,而不是所有。

实际上大部分被挪用的钱粮,除了户部本身的贪扣和孔鹤臣清流一派的贪扣之外,更多的,绝大部分的流向不是渤海。

而是......与渤海隔海相望的那个所谓的小日子国。

为什么明明是沈、孔、丁三家的联手,到最后有这么一个非大晋人的所谓国家横插一杠,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的钱粮呢?

苏凌不明白,但他可以确认,那个所谓的小日子国定然在户部贪腐案中得到了很多的利益,否则他进入京都龙台之后,第一个动手杀自己的势力,就不可能是这个小日子国的什么狗屁小泉保仁。

所以,由此推测,苏凌大胆地认为,这个狗屁小国,定然不止在大晋攫取钱粮,定然还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换句话说,六部之中,除了户部,京都势力之中,除了孔鹤臣的清流一派,应该还有隐藏更深的无耻卖国贼!

所以,沈济舟的名字出现在这份保举名单之中,苏凌并不感觉意外,相反,还觉得非常合理。

但,回到方才自己所想的,沈济舟自然不会满足只落了极少部分的钱粮,绝大部分的钱粮并未落到自己的手上的......然而,事情发生以后,沈济舟竟然沉默了,甚至吃了个哑巴亏,忍下了这件事......

这也太不符合,沈济舟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个性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事,什么人,或者什么不为人知的力量,让沈济舟咽下了这口气,心甘情愿地吃了这个亏呢?

苏凌不清楚......

沈济舟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上,苏凌不觉得意外,然而,徐文若的名字出现在那份保举名单之中,却是大大出乎了苏凌的意料的。

首先,苏凌可以肯定的是,徐文若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中,并不一定是徐文若自己要保举丁士桢为户部尚书的,而是另有他人。

这个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萧元彻。

徐文若这个人,是萧元彻阵营中最特殊的存在,他可以算得上萧元彻阵营之中,唯一一个萧元彻的心腹,却还心怀大晋和天子的人,更是名义上的百官之首(除去丞相)。

徐文若近乎偏执地认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借助萧元彻——这个他唯一还能指望的人,让大晋的皇室正统能多延续几年,这也算是所谓的“曲线救国”吧。

所以,徐文若在保举名单中签字,必然代表了他身后的那个人——萧元彻。

也就是说,萧元彻是同意丁士桢出任户部尚书的,是点过头的,否则徐文若应该不会在这份名单之上签自己的名字。

当然,若说徐文若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有失偏颇。

或许,还有天子刘端的原因。

毕竟天子刘端心中,户部尚书的人选,也是心属丁士桢的。

而徐文若可是心念天子的......天子看重的人选,又是萧元彻也同意,并点头确认过的人。

徐文若更没有理由不在那份保举名单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至于丁士桢此人到底如何,或许徐文若不清楚,或许清楚,但无法左右天子和萧元彻的想法,又或许徐文若根本就觉得谁来做户部尚书,对自己来说都无关紧要。

他不过是个提线木偶,一条线被萧元彻提着,另一条线,被天子提着,好不容易两条线有动作一致的时候,他为何不做呢?

天子心中的户部尚书人选是丁士桢,苏凌不觉得意外。

令苏凌觉得意外的是,为什么萧元彻竟然也会同意丁士桢出任新的户部尚书呢?

难道萧元彻不清楚丁士桢跟孔鹤臣那些清流和武宥那些保皇党之间交往过甚么?或者说,萧元彻除了不知道丁士桢与孔武二人的关系之外,也没有发觉,丁士桢与渤海沈济舟有暗中合作的事情?

苏凌觉得,萧元彻不可能没有发现。

若是萧元彻真的连这些都没有发现,那萧元彻宦海沉浮这么多年,算是白混了,这大晋丞相怕是也早就属于他人了。

还有,退一万步,就算萧元彻没有发现这些,那暗影司也不可能没有发现丁士桢的异常。

苏凌始终认同一点,这世间,暗影司要想调查谁,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逃得过暗影司无形的大网。

一个小小的丁士桢,怎么可能成为例外呢?

因此,苏凌对萧元彻竟然也暗中支持丁士桢成为继任的户部尚书,感到极为的不可思议。

他想了许久,却还是毫无头绪。

唯一的可能,或许是萧元彻最初的时候,并未发觉丁士桢怀有二心,丁士桢伪装得太好了,毕竟到现在,天下人,文武百官还有绝大多数认为丁士桢乃是超脱之人,不依附任何党派,不参与任何党争,超然于物外。

更何况,在灾情发生的时候,是丁士桢向欧阳秉忠提出的,让他去找萧元彻求援,更是丁士桢与萧元彻联手倡议的皇室、门阀世家和文武百官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的。

所以,萧元彻有可能是在最初的时候,真的被丁士桢所迷惑了,认为丁士桢是一个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这才点头同意了,让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并让徐文若代表自己在保举名单上签字。

后来,随着这四年过去,萧元彻应该察觉了丁士桢绝对不是那种所谓的不参与党争的中间派,而是与孔鹤臣之流眉来眼去,有自己私欲的,不受萧元彻掌控的人。

因此,萧元彻才会让苏凌做了那京畿道黜置使,用苏凌这把刀彻查当年户部贪腐旧案的同时,借机除掉这个丁士桢。

因为一旦户部贪腐之事铁证如山,作为户部尚书的丁士桢,就算没有参与,也将受到御史弹劾,参他一个办事不利,有包庇嫌疑之罪,丁士桢最轻也是一个丢官罢职。

更何况,以现有的线索,苏凌已然觉得,户部贪腐案,丁士桢绝对不可能不知情,不但他知情,更是主要的参与者之意——等待丁士桢的,不仅仅是丢官罢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掉头之罪了。

最后一点,苏凌还有一个大胆的推测,或者这个丁士桢根本就是假意与孔鹤臣联手,实则是搜集孔鹤臣暗中与沈济舟串通,后来又与小日子国串通,挪用侵吞赈灾粮款证据的卧底。

只需等到苏凌察查此案,将所有的证据链穿起来,这个丁士桢再将自己作为卧底而搜集的关键证据昭示天下,给予孔鹤臣一干人等,最为致命的打击。

这样解释的话,萧元彻同意丁士桢继任户部尚书这件事,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许多了。

只是,到底哪个推测是正确的,苏凌却是难以抉择。

不过,若那丁士桢真的是萧元彻的卧底,苏凌觉得,自己大可以不着急与这个户部尚书丁大人正面交锋,而需静静等待,看看这位丁大人会不会主动的联系自己,与自己面谈。

若丁士桢主动地联系了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性便会大大的增加。

反之,若丁士桢没有主动联系自己,那丁士桢是萧元彻卧底的可能,便会无限趋近于零。

既然如此,那就等着吧,看看最终会是怎样的结果吧。

除了这份名单上有孔鹤臣、徐文若和沈济舟三人的名字,让苏凌感觉有些出乎意料之外,便是这份名单本身,苏凌都觉得似乎很不合理。

因为苏凌觉得这份名单,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可事实上,这份名单不但存在,而且还被收录进了暗影司的架格库之中。

这便更加令苏凌感到费解了。

当然,苏凌并不是怀疑这份名单是伪造的,暗影司不可能伪造这样一份保举名单,也不可能在收录进架格库时,不核实这份名单的真伪。

苏凌只是觉得,这份所谓的保举名单,完全没有任何的必要。

虽然户部尚书官职已然不小了,乃是朝廷六部主官之一。

但这个官职若是在治世,的确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子,毕竟治世朝廷控制的国库帑银、皇仓存粮都是极其充实且数额巨大的,所以户部尚书的位置便凸显出了他的重要性了。

更何况,治世之中,皇权独尊,朝廷百官和地方官员的俸禄,亦是由户部主要负责操办的,这一位子,更是关系着所有官员的直接经济利益,更是重中之重。

可是,如今的大晋根本不是什么治世,而是立国六百余年来,从未有过的乱世。

皇权式微,天子的权威成了野心家利用的工具。明面上所谓百官俸禄,虽然还是朝廷拨发,实际上,朝廷根本拿不出银钱,所以天子只得放权,谁开府治公,谁养官养兵马,谁给他自己养的人发银钱,随便你任用官员,只要你向朝廷打个招呼,不绕过朝廷就行——这是起码的规矩,至于让朝廷给你认命的属官发饷?做梦去吧。

有钱你自己养人,没钱就别学人家发展势力,老老实实地做好和尚,撞好钟就得了。

朝廷?朝廷也没有余粮了啊......

除了乱世这个特点,削弱了户部尚书的重要性之外,还有一点,也直接地削弱了户部尚书的重要性,甚至整个户部都显得无关紧要起来。

因为乱世便伴有大灾。

倒不是什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也不是说什么治世便没有灾了。

事实上,治世的灾年也不少,只是治世之时,国力昌盛,国家机构运转正常,有财力、人力和物力,足以应对各种灾情。

不会让灾情扩大,波及地更广,而是很快便能战胜灾情。

可是,乱世就没有这个能力了,所以往往一个小灾,就会迅速地扩大成大灾。

所以,乱世下的户部,没有钱,没有粮,那所谓的户部尚书,更多的是一个虚职,也就真的有些无关紧要了。

所以,这个无关紧要的户部尚书,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着急地临阵换帅,完全可以让那个老尚书王缮用将这次赈灾事宜的差事办完再退休。

就算临阵换帅了,换这样一个虚职的户部尚书,根本也用不着如此兴师动众,搞一个三十多人联名保举的名单上报朝廷。

苏凌还记得,他那次进宫去见刘端,刘端半激愤半卖惨,更发牢骚地将一些官员任命的诏书给苏凌看时说的那些话。

刘端可是亲口说过,朝廷大小官员的任命和贬黜,皆已经不按正常的流程来办了,也不是他这个所谓天子能决定的了,往往是由萧元彻拟个名单,让刘端看看,刘端能做的无非是调整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员,最后盖上天子大印而已。

所以,这已经是如今大晋官员选拔的常态了。

可是这个丁士桢,却完全违背了大晋选官的常态,不仅不是由萧元彻直接任命,也不是由刘端从中添上去的,而是先由百官举荐,进而有天子诏令吏部对丁士桢进行考察,最后在一片“众望所归”中,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户部尚书。

一切的流程,合规合律。

然而,苏凌觉得,这未免有些太合规合律了......明明是萧元彻一人能决定的事情,为何会如此兴师动众,如此的按照流程,一丝不苟地走一遍呢?

所以,苏凌才会在架格库时,便问了陈扬,大晋选官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陈扬也没有确切的答案,建议苏凌去问吏部。

并不是说,丁士桢这样合规合律的成为户部尚书有问题,而是非正常流程的选拔和裁汰官员成为常态之后,这原本正常的流程,就变得极为不正常起来了。

事出反常必有妖,越正常的流程,越能说明丁士桢成为户部尚书绝对不正常,这只是一种以正常和光明正大的流程,掩盖实质上的暗箱操作。

那么,丁士桢成为户部尚书,到底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有什么猫腻,苏凌还是猜不透。

另外陈扬提到那原本的吏部尚书秦时越,也在王缮用致仕,丁士桢成为继任的户部尚书之后,突然的告老还乡了。

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疑点。

当然,也不能排除,那秦时越真的是因为年事已高,主动告老还乡的。

但苏凌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大晋也好,还是苏凌所处时代的古代王朝也罢,死在任上的各部尚书,各类官员大有人在,所以告老还乡并不是不能做官的硬性条件。

更何况,吏部尚书可也是六部主官,虽然乱世,吏部尚书的位子也没有那么重要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官和民,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所以,不是真的已经垂垂老矣的话,没有一个人愿意告老还乡,自觉地摘下自己的乌纱帽的。

更何况,秦时越选择告老还乡的时机,更是在丁士桢刚成为户部尚书,吏部批文刚发放全国,秦时越吏部尚书大印还有余温的节骨眼上。

所以,苏凌认为,这绝非是巧合。

除此之外,苏凌隐约还觉得,秦时越告老还乡这件事,似乎与苏凌秘密调查的吏部科举舞弊案,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

然而,至于是什么关联,苏凌也猜不出来。

看来,如今想要查找当年户部尚书丁士桢继任之事的线索,还有秦时越为何告老还乡,以及当年吏部科场舞弊案的线索,苏凌现在唯一能入手的人,只有如今吏部实际的主官——吏部左侍郎郑国梁了!

苏凌在架格库还问了陈扬,这位吏部侍郎郑国梁是左侍郎还是右侍郎。

好巧不巧,跟当年户部一模一样,又是一个左侍郎当家做主,大半级的右侍郎靠边站的情况。

苏凌觉得有必要去见一见那个吏部左侍郎郑国梁了,去看看他是个什么货色,再旁敲侧击的问些自己想要明白的事情,看看这个人,到底会如何回答。

至于能问出多少苏凌想要的答案,还有这位左侍郎郑国梁大人愿不愿意配合,能说多少实话,苏凌觉得,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除了这些疑问之外,苏凌还注意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苏凌甚至认为,只要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很多的谜团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个问题就是,王缮用和秦时越真的致仕还乡了么?

并不是苏凌认为他们两位老大人“光荣退休”这件事是假的。

而是苏凌总觉得这两位老大人“光荣退休”里面有着一些难以言说的隐情。

看来,地需要自己的人走一趟了,苏凌暗暗地想着。

想要查出这两位老大人仙乡何处,苏凌觉得并不难,只要自己公开身份之后,去暗影司走一趟,必然能够找到相关的档案。

一旦查出王缮用和郑国梁的家乡住处之后,苏凌打算排一个得力之人,去这两位老大人的家乡走一趟,看看他们的退休生活是否幸福,晚年是否安度。

至于走这一趟的人选么......

苏凌心里早就有了一个最佳的人选,此人做事谨慎,有头脑,思虑缜密,功夫也高,派他去定然万无一失。

这个人便非他莫属了......

林不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