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六十七章 凛冬下雪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六十七章 凛冬下雪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傍晚时分,朱云峰就回了皇宫。

此时乾清宫书房内,朱标正在批阅奏折,朱棣则在一旁玩着手机。

由于没有网,朱棣只能看手机里之前缓存下载的视频。

朱云峰跨进大门,左右宫卫无人敢拦,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直接进了书房里。

看他进来,朱棣只是瞥了一眼,继续看视频。朱标则是放下奏折,抬起头问道:“回来了?怎么样?”

“你想听什么?”

朱云峰坐到了他的书桌对面椅子上。

“我大明京城如何?”

朱标问。

“.”

朱云峰看了眼朱棣,说道:“你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先说说假话?”

“极其雄伟。”

“真话呢?”

“啥也不是。”

“有那么不堪吗?

朱标很惊讶。

“不信你问老四,他去过我们市。”

“确实啥也不是。”

朱棣搭了句腔。

朱标没有下过山,别说市里县里,连蓝沙镇都没去过。

但朱棣可是见识过大世面。

虽然一个地级市也不是什么大城市,然而跟大明首都应天府金陵城比,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时朱棣可是迷失在城市里,抬起头四周都是高楼大厦,周围车水马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样的盛况,给予他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而相比之下此时的南京城,根据明史专家何炳棣院士的关于《明初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当中的研究指出。

明朝洪武四年,当时金陵人口约为两万户,也就是差不多十万人。等到洪武十四年进行人口普查的时候,金陵人口达到了五万户左右,也就是二十余万。

但这其中还包括驻扎在南京的兵丁以及家属,另外就是金陵郊区的上元、江宁周边城外所有人口统计。

之后朱元璋四次大案,据记载让南京城人口少了一半。

一直到朱元璋晚年,洪武二十八年,通过数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加上兵丁充实金陵人口,才让南京城人口在当时达到了七十万人。

而现在则是洪武十二年,总人口应该在二十万左右。但光驻扎在城内的军队就有数万人,城外也有数万人。

也就意味着当时南京二十万人口,其中一半是军队,另外一半基本是士兵们的家属。

原住民屈指可数。

难怪说胡惟庸造反没人信,这TM城里大半都是军队,军权还全都握在老朱手里,别说他一个宰相想造反,就算是李文忠造反都够呛。

加之朱元璋重农抑商,商业不繁荣,酒楼店铺很少,百姓很多人都摆地摊以物换物。

宝钞要么被拒绝支付,要么只能超额购买,比如价值一两银子的东西,最少得四五两面值的宝钞才能交易,买卖少得可怜。

街道也不多,就集中在大中街、三山街、新桥街、太平街等几条纵横交错的街道间,白天还好,到了傍晚往来百姓也十分稀疏,由此可见当时的南京有多萧条。

“唉。”

朱标叹息道:“大明初建,百废待兴,纵使是京城之地,亦远不如后世繁盛。”

“建设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朱云峰说道:“老祖宗重农抑商,也是为了让国家先有粮食,吃饱了才能想其它发展,等过几年农业发达了,再搞建设也一样。先说说,今天胡惟庸怎么样?”

“我如你所言,并未召开内朝会议,只是让中书省把今天的奏折和国事交过来,再让通政司把今日的政务也交过来进行比对。”

朱标拍了拍放在桌案上一叠厚厚的公文说道:“除了四件官员调任方面的公文以外,其余事务全在这里。”

“也就是说,胡惟庸擅自调动官员咯?”

朱云峰摸着下巴道。

“是的。”

朱标点点头,说道:“以前也常有这样的事,父亲为此十分生气,责问过胡惟庸,但他总是以疏忽为推辞,加之调任的都是淮西人,都是本地乡邻,父亲也就不好说什么。”

“嗯。”

朱云峰应了声表示自己知道了。

难怪这老小子有取死之道,把手伸向老朱的权力中,那他不死谁死?

“现在怎么办?”

朱标问。

“你今天一天什么都没做,就批阅奏折了?”

“做了。”

“做了什么?”

“召吴伯宗、刘崧、薛祥、韩宜可等人议事。”

“这些人是什么人?”

“浙东官员,曾经因被胡惟庸所恶而贬官、排斥者。”

“做得不错。”

朱云峰笑道:“不过也别太过分,老祖宗要的是平衡,希望朝臣互相牵制不威胁皇权,如果你塞了太多浙东官员,那下一个被肃清的就是他们了。”

“嗯,我知道。”

朱标点点头,现在朝中胡惟庸一党势大,得罪他的官员基本都被赶走,包括他的老师之一吴伯宗,他也无可奈何。

可现在手握权柄,那自然要把以前那些被胡惟庸驱赶的官员再召集回来。

也不用谈什么别的事情,等胡惟庸案结束之后,他们重新回到朝堂上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

除了他们以外,朱标也会听取朱云峰的意见,寻找那些政绩和能力都比较出色的故元官员补位。

等到父亲回来的时候,朱标希望他看到的场景应该是胡惟庸一党基本被肃清。

文官团体组成变成剩余的淮西籍非贪官污吏且能力政绩出色者,一部分浙东官员,以及一部分被提拔上来的故元官员。

如此三足鼎立,相互制约平衡,大抵就是父亲愿意看到的局面。

“之后呢?”

朱标又问,他倒也不是完全没主意。

他依赖的其实就是浙东集团。

刘基、宋濂、吴伯宗等人都是浙东集团,被胡惟庸所忌。

如果朱云峰不出招的话,他自己会下令找理由把胡惟庸一党除掉,换浙东集团上马。

不过听起来朱云峰的办法更有效,所以他会看看朱云峰的做法。

“等呗。”

朱云峰笑了笑道:“要有耐心,我们在暗,他在明,总有他露出马脚的时候。”

“嗯。”

朱标点点头,看着书房外飘起的小雪。

为今之计,确实只能等了。

不管是等胡惟庸露出破绽的时候,还是涂节告发的时候,都是对方的末日。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等到涂节告发的时候,也是父亲给的期限。

夜幕降临,今夜南京城下了一场雪。

天气愈发寒冷。

翌日,太子朱标以天气转寒为由,赐群臣冬衣,且取消早朝会。

凡六部事,皆移交中书省,再由中书省转交乾清宫。

数日之后。

十一月下旬,临近腊月,南京城被积雪覆盖。

位于玄津桥以东,皇城西南的大通街南面,豪宅连栋,庭院森森。

傍晚时分,中书省散值之后,宰相胡惟庸乘坐着马车,在前呼后拥之下,回到了自己府邸。

而在他的马车后面,还有六辆车。

众人下了马车,门口的管事迎了上来,对胡惟庸下跪磕头道:“爹。”

“嗯”

胡惟庸应了声。

管事连忙起身拿起伞给他遮蔽风雪。

“先上茶水,安排饮宴。”

胡惟庸进入屋内,从外庭到堂屋,屋子里烧了炭,温暖如春,他脱下大氅坐到了椅子上。

“是。”

管事随即弯腰躬身退了出去。

后面其余官员也走进来。

能进宰相府邸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皆位高权重。

他们分别是御史台的御史大夫陈宁,左御史大夫兼大都督府左都督丁玉。

六部当中的刑部尚书吕宗艺、户部尚书任彬、兵部尚书赵本、吏部尚书陈煜。

可以说这六人本身就是除李善长胡惟庸之外,最高级别的官员之一。

进入大厅,众人分别就坐。

管家很快端来热腾腾的茶水给他们一一奉上。

胡惟庸高坐主位,端起茶水饮了一口,抬起头,见大家的目光都看向自己,便笑了笑道:“这雪倒是下得越来越大了。”

“今年河南、甘肃等地干旱,就缺了这场雪,来年春应该就能有个丰年了,这都仰赖于丞相功德。”

兵部尚书赵本连忙说道。

他原本是兵部郎中,从五品,被直接越级提拔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便在于他为胡惟庸乡党。

而且这种事情在洪武朝还非常频繁,或者直接说是洪武十三年前。

因磨勘、选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当时为官多以察举为主,朱元璋与胡惟庸觉得你行,那你就行。

别说从五品兵部郎中,前几年还发生过从七品给事中直接升兵部尚书的情况,那人名叫安统,也是胡惟庸举荐。

只是后来朱元璋觉得他名不副实,才能一般,就给罢黜去山西做参政。

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只要你巴结上胡惟庸这条大腿,那么即便你是无能之辈,照样能做到飞速被升任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后为正二品)六部尚书。

一时间,胡惟庸家门庭若市,除了淮西籍乡党官员以外,还有大量非淮西籍官员投奔,以至于大半个朝堂,多是投奔到他门下的官吏。

然而面对赵本的恭维,胡惟庸却向东北的皇宫方向拱拱手道:“错了,是仰赖陛下如天之德,和大家实心用事。”

“是是是。”

赵本连连点头附和。

御史大夫陈宁亦是说道:“陛下龙体欠佳,太子监国,丞相辅政为民,宵衣旰食,这场雪,也是上天给丞相敬下来的。”

“不错,丞相居中书省,大明两京十三布政司都在丞相肩上扛着。现在北边还要打仗,西南也不太平,各地尚有民乱,皆是丞相在想方设法维系。”

户部尚书任彬也拍了拍马屁。

他是今年九月被胡惟庸推举上来的,历史上洪武十三年正月就因胡惟庸案被砍了,自然是胡惟庸党的心腹力量。

“哈哈哈哈哈。”

胡惟庸大笑着对丁玉说道:“亲家公,你看他们,就会讨我欢心。”

说罢他摆摆手道:“都是为了朝廷效力,何必谈什么谁做得好谁做得差呢?如今国库空虚,民乱四起,亲家公七月才平定了彭普贵叛乱,我等还是要尽心尽力为国家操劳才是。”

“是是是。”

众人眉开眼笑起来,与数日前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九月,因为占城使者的事情,朱元璋大发雷霆,将胡惟庸与汪广洋给关了起来,要治他们的罪。

胡惟庸连忙把罪责推给礼部。

朱元璋在十月把礼部官员砍了一通,这才放了胡惟庸和汪广洋出来。

但十月底的时候原本是胡惟庸党羽的御史中丞涂节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上奏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知道这件事。

于是朱元璋责问汪广洋,汪广洋不认,于是将他贬到海南去。人还在路上,没过两天,朱元璋又发书斥责他。

在十一月初,也就是十多天前,汪广洋自杀了。

当时整个胡惟庸党都感觉天塌下来,所有人都惶惶不可终日,害怕朱元璋对他们发难算账。

没想到才过了十多天,朱元璋忽然病了,太子监国,什么事都没发生。

这让胡惟庸党众人只感觉从阎王殿来到了凌霄宫。

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哼。”

胡惟庸忽然冷哼一声道:“涂节此贼居然敢诬告我,不得好死。”

刑部尚书吕宗艺说道:“现在涂节已经被下了仪鸾司诏狱,就怕他在牢中四处攀咬。”

“唔”

胡惟庸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自有法度,何况太子明辨是非,自然不会亲信小人之言。”

他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打定主意,明天看想办法找到仪鸾司都督佥事毛骧,不管用什么办法,看他能不能让涂节永远地闭上嘴。

比如狱中自缢,也是常有的事情嘛。

“爹,酒宴已经准备好了。”

管家进来禀报道。

众人没有在意他的奇怪称呼。

因明初朱元璋规定不许除宗室、勋贵外的人蓄奴,因而当时有钱人或者权贵养奴仆都是以收假子的方式阳奉阴违。

所以导致府邸奴仆都不会称主人、家君之类的称呼,而是对男女主人称为爹娘。

男女主人的子女则称父亲、母亲。

这习俗保持到了明末,军中边将也同样是以收义子的方式豢养奴仆家丁作战,而这些奴仆家丁的战斗力往往要比朝廷的正规军还要勇猛。

“嗯。”

听到管事的话,胡惟庸点点头道:“来,天气寒冷,正好饮宴。”

众人跟着他去了后院,相谈甚欢。

席上边吃边谈,很快,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便也要告辞离去。

但吏部尚书陈煜却留了下来,故意没有走。

后院屋内,胡惟庸本来是送大家到屋子门口,让下面奴仆代替他送众人离府。

但回过头却见陈煜磨磨蹭蹭不挪窝,大抵是知道有事找自己,便故意问道:“明光,你还有事吗?”

陈煜见大家都走了,这才扭扭捏捏对胡惟庸道:“下官最近家中却是拿了些土产,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想献给丞相。”

说着从怀里取出一个小袋子,打开亮了一下,里面是金灿灿的金子,估摸着有三四斤。

“咳咳。”

胡惟庸咳嗽两声,把门关上,说道:“既然是不值钱的土产,那倒也无妨,我听说你儿子现在是在吉安府任推官吧。”

“是是是。”

陈煜连忙说道:“他那个通判的事”

“通判?”

胡惟庸诧异道:“同知啊。”

“啊?”

陈煜先是一愣,然后大喜道:“丞相今天真是给了我一个惊喜啊。”

虽然他是吏部尚书,然而当时吏部并没有直接调动官员的权力,对官员的影响也只是正五品以下。

要想直接调动任命官员,就绕不开中书省,包括吏部发的调任文书,也得中书省批示通过。

所以自己明明是吏部尚书,儿子调任的事情,也只能找胡惟庸来办。

没想到胡惟庸如此爽快,让他高兴不已。

“为朝廷举荐俊才,本就是我分内之事嘛。”

胡惟庸笑着说道。

“多谢丞相,多谢丞相!”

陈煜连连道谢,把金袋子放在桌上说道:“那下官就不叨扰了。”

“我就不送了,回去把调任文书送来中书省。”

胡惟庸回到桌边。

“是是是。”

陈煜自己开门,又出去把门关上。

等他离去之后,胡惟庸才摸向金袋子,向上抛了抛,脸上泛出笑意。

如今陛下龙体欠佳,朝廷事务看似由太子监国管理,然而太子毕竟还年轻,这国家大事上,自然还是要倚仗于他。

而满朝官员调任,也同样要经于他手。

相信未来恢复到九月前自家门外门庭若市的场景,大抵也就不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