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清基业毁于旦夕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清基业毁于旦夕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的无人直升机升空。

机身上装载的火箭弹一枚都没打。

因为直升机上有机关枪。

“哒哒哒”冒蓝火的加特林扫射过去。

后排少数勒住马匹,惊恐地逃跑的清军也成片倒下。

远处观战的明军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重庆之战的时候他们距离太远了,而且都在西城墙附近,距离战场得有好几公里。

那里森林遍布,高山丘陵不计其数。

在树木和小山丘的遮蔽下,南明军队士卒只能隐约听见爆炸声不断,以及滚滚升腾的硝烟。

等火炮犁地结束,洪武士卒发起冲锋又犁了一遍,到他们抵达战场的时候,看到的就只剩下无数尸体碎片残肢。

南京之战更不用多说,洪武士卒就在距离南京城约一公里处的雨花台上放置迫击炮。

他们则因为雨花台处于清军的红衣大炮射程范围内,就只能退到将军山与雨花台之间的位置,离南京城得有四五公里,更加看不到战场。

所以不管是重庆之战还是南京之战,南明军队并未真正看到过这样的盛况,顶多就是感受到宛如仙术般的轰鸣爆炸。

战场的具体情况全靠想象。

甚至南明军中正在流传出一些神话版本。

比如太祖爷高居云端,一招大威天龙拍下去,敌人尸骨无存。

又有洪武士卒个个是仙人,组团施展火球仙术,无数黑色的火球从天而降,落入清军阵内顷刻间爆发出恐怖烈火。

后者是很多人的共识。

毕竟他们能够看到的是天上确实有一些黑点划破虚空,紧接着就是清军那边传出巨大的爆炸声,还有战争结束后,有浓浓烈焰产生。

如今他们这算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洪武军队的战斗方式。

带给他们的是比想象还要来的震撼。

没有消焰器,突击步枪枪口喷出橘黄色的焰火。

加特林更夸张。

蓝色的火焰蹭蹭地冒,远处的清军直接被撕裂成了碎片,爆发出满天的血雾,像是远距离把人直接给一掌拍成齑粉。

南明将士们目瞪口呆,许多人浑身发抖,忍不住离洪武士卒远一些。

毕竟那些洪武士卒脸上正发出兴奋的狂热,扣动扳机和换弹夹的速度奇快,万一杀得兴起把他们也杀了都说不好。

这场战斗持续时间非常短。

仅仅一刻钟左右,原本还如滚滚洪流的满清铁骑,此刻已是一片尸山。

偶尔还有受伤的马匹挣扎着想起身,发出嘶鸣哀嚎。

更多的战马和人却已经成了肉泥,尸体都没有几个完好无损。

步枪和机关枪可不是手枪。

这两种枪响,特别是大口径机关枪打在人身上,是真能把人撕得四分五裂。

前面机枪加步枪,后面又有炮弹轰炸,头顶还有无人直升机扫射,鞑子们享受的是全方面无微不至的照顾,这辈子都已经吃不上四菜一汤。

没过多久战争就结束,洪武士卒们意犹未尽地开始检查起枪械,轰鸣的炮火也停了,无人直升机缓缓下降。

在没有能源支撑,全靠太阳能作为移动充电储备,无人直升机的电量必须节省着用。

“打扫战场!”

老朱环视一圈,大手一挥道:“其余人攻城。”

命令下达。

南明军队有序地开始从沧州城外撤离,强忍着心理与生理不适,原地开始挖大坑把那些已经被轰成肉泥的鞑子尸块掩埋起来。

这是老朱的习惯,重庆之战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

如果不打扫战场的话,那么多腐烂的尸体,等三四月份入夏后,这里就会臭气熏天,蕴养大量蛆虫、细菌。

瘟疫也就这么产生了。

古代社会一到战场年代就瘟疫横行便是如此。

沧州城内的清军早就被吓傻了。

炮火轰鸣下,城池很快被打开,大量清军原地投降。

但老朱早就下达了不接受鞑子投降的命令,把所有的鞑子全都处决。

主要也是这些人并非是新招募的绿营兵。

新招募的绿营兵还在北京守城呢。

满清自己也知道这些才招募不久的人马派不上什么用场,强行送到战场上去无异于送死不说,还会起到负面效果。

比如双方一开战,新招募的绿营兵迅速崩溃逃跑,带来的结果就可能是倒卷他们的正规军。

因此加紧时间训练,派他们去守守城池,总比一点用处都派不上强。

所以岳乐带出来的其实是满清的精锐,组成由三千满人骑兵,加上五千汉八旗骑兵,以及两万左右的蒙古兵马。

现在满清起家的大概二十万满汉蒙八旗军队死伤大半,剩下的精锐已经不多,只能由蒙古骑兵凑数。

城里的守军便是数千汉八旗士兵,他们都是辽东人,曾跟随阿济格、多铎、豪格等人犯下多起屠城罪行,不仅擅长骑射,守城也很厉害。

但在火器面前,根本没有招架之力,很快就被杀光。

到下午时分。

老朱就已经把整个战场清扫而空,甚至连四五公里外负责监察的北京斥候都用无人直升机给射杀了。

别说一个逃跑的鞑子,恐怕连一只苍蝇都没飞出去,北京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

而沧州距离天津和北京咫尺之遥。

处理了岳乐之后,老朱一声令下,裹挟着大胜之势,明军原地休整一夜,第二天清晨继续浩浩荡荡北上。

第三天清晨,经过一天的行军后,他们抵达天津,将天津攻克。

第四日中午,明军连克武清、东安、永清、固安等北京南明、东南面的几座县城。

直到这个时候北京这边才知道,一时清廷震怒。

明承武元年二月九日晚,数名斥候骑兵飞快入城。

消息报告上去之后,满清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也就是孝庄太后连夜召集诸多重臣开朝议。

这个时候其实还未到半夜,大概晚上十点多钟的样子。

诸多满清大臣都没有睡。

主要是在二月五日岳乐给北京发了战报,说大败明军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了。

要知道沧州距离北京并不远,也就不到二百公里,骑兵一天就可以把消息送达,不可能好几天都没有消息过来。

一开始到二月七日的时候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等到二月七日,索尼派了好几支斥候部队前去查探情况也都没有回来,到两天后的二月九日,众人才感觉到不对劲。

如果说岳乐因为在与明军交战而无暇写战报公文的话,那派出去的斥候怎么可能会一个人都没回来呢?

这不对吧。

所以今天众人朝议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件事,只是迟迟没有回应,也只能无可奈何,即便散朝回到家中,亦是辗转难以入睡。

等到孝庄把他们叫到宫里的时候,悬着的心,总算是死了。

因为孝庄说了一个坏消息。

岳乐全军覆没!

明军兵贵神速,三天时间就走了三百余里路,最晚明天就能到北京城外!

殿内众人沉默。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巴哈纳、车克、马尔赛、额色赫等满族辅政大臣和三院学士默然不语。

范文程、洪承畴、蒋赫德、成克巩、金之俊、胡世安、党崇雅、卫周祚、冯铨等汉人大员更是脸色微微发白,眼眸中满是茫然。

谁也没有想到明军的攻势如此迅猛。

要知道岳乐可是三万骑兵,还是不重庆那种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山林地带,而是平原上。

在他们想来,即便岳乐不敌,也必然能够全身而退才是。

结果又是全歼!

又是全歼!

在平原上全歼骑兵!

简直闻所未闻。

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力。

莫非。

也只有明太祖下凡这一件事能说得通了。

若真是如此。

那些满人或许还有退路。

大不了退回关外。

反正关外天寒地冻的日子也不是没经历过。

可他们这些汉人怎么办?

莫非跟着满人一起退出关外当野人?

加之他们还是地位低下的汉人臣子,恐怕到时候纵使是大臣,亦要饱受欺凌吧。

一时间,所有汉人臣子都是目光闪烁,脸色非常难看。

毕竟。

明军一不接受投降,二来誓杀他们这些投降鞑子的贰臣。

一旦清军打了败仗想逃去关外。

留下来必死。

逃跑的话,生不如死。

想到这里,所有满清汉臣已是面露戚戚。

洪承畴更是脸上已是一副痴呆的表情。

不知道是在后悔自己当初投降满清帮助鞑子杀戮无数汉人。

亦或者是在害怕自己即将面临的清算。

“诸位。”

沉默没有持续太久。

布木布泰脸色已是十分难看地说道:“事情你们也知道了,消息我已经封锁,明人明日就要打到城下。”

“退回关外吧。”

索尼面色有些惨然说道:“这非我大清无德,而是天不佑我大清。能在平原上覆灭数万骑兵之事,古往今来从未有过耳闻。这已非凡人之举,恐怕是真有朱元璋临世之说。”

“肯定是杀了太多蛮子有伤了天和,当年我就说过,少屠城少屠城,莫激起蛮子民变,现在遭报应了吧?”

“你说什么了?无非就是附多尔衮羽翼而已。”

“呵呵,难道睿亲王说错了吗?睿亲王要前线将领别做屠戮,结果呢?杀了多少汉人,现在汉人要报仇了,要砍了我们的脑袋,怎么?你觉得不是报应?”

“多尔衮判国谋逆之辈,你现在说这些莫非是想给他翻案?别忘了当年你也是站出来指证他的人,自己做了什么你心里清楚。”

“你”

几个满人大臣吵做一团。

其实鲜有人知的是,满清初期即便是入关之后,对于后面的路线有过争议。

英亲王阿济格认为,“初得辽东未戮辽民,致被屠害”,建议“大肆屠戮,留置诸王守燕京,大兵则守沈阳或退保山海”。

意思就是满人没办法占领中原大地,应该学习辽国,控制燕云十六州,对华北地区,也就是河南河北地进行大规模屠杀,主力兵马则退回关外去。

如此和明朝形成北宋和辽国的态势即可。

这个观点很多人认同。

唯有多尔衮听取了汉臣祖可法、张存仁等人的建议,提出“救民水火,定鼎中原”的战略,反对全面屠杀政策。

于是力排众议,定都北京,并没有在河南河北地区屠城。

然而阿济格、多铎、豪格等人根本不搭理多尔衮的命令,出兵的时候不断大搞屠杀之事。

如豪格屠四川,阿济格屠山西,多铎屠江南。

当然。

多尔衮本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先不说在入关之前的屠山东、屠济南就是他干的事。

即便是入关之后,大同之屠就是他下达的命令,阿济格只是执行而已。

他之所以后来反对屠城,可不是因为心善,而是为了统治奴役汉人,并不想搞大屠杀激起汉人强烈反抗。

因此只能说多尔衮的确有下达禁止屠城、禁止随意屠戮汉人的命令,却并不代表他人好。

苏克萨哈之前就是多尔衮的属下,多尔衮下达命令的时候他摇旗呐喊,支持多尔衮的政策,结果多尔衮一死,马上倒戈顺治,揭发多尔衮谋逆的事情。

现在却又站出来说不该屠戮汉人,可见其如墙头草般摇摆不定的本性。

见到众人吵做一团,孝庄大怒道:“好了,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蛮子杀都杀了,还能让他们活过来不成?现在当务之急,就该拿出个办法来。”

“退回关外吧。”

“明天蛮子就到城外了,今晚上能撤得走?恐怕一说撤回关外,那些绿营兵就得马上哗变,蒙古人也会马上撤走,到时候明人追到关外,我们就剩下这点人该如何是好?”

“那你说该怎么办?人家能在平原上全歼数万骑兵,北京城守得住?”

“不管如何也得试试,我们的兵马总比崇祯多!”

“要守你去守!”

诸多满人大臣又继续吵闹了起来。

以索尼为首的是保守派,认为退回关外还有希望。

遏必隆是军队出身,跟随皇太极、多尔衮等人南征北战,认为要是退回关外一切都完了。

绿营肯定会哗变,被他们骗来的蒙古盟友也会逃走,入关的时候大军十多万人,定鼎中原后发展到兵力八十多万。

结果回去的时候就几万人,满人的这点家当全折在这里,将来明军追到关外又怎么挡得住明军的进攻呢?

双方争执不下,汉臣们则一个个面面相觑,这种满人高层之间的争吵,他们几乎没有多少话语权。

唯二有话语权的或许就只有范文程和洪承畴了。

可二人此刻亦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时间殿内争吵不休。

孝庄面色惨然,耳中传来的争吵只觉得头疼,目光看向殿外。

皎洁的月光洒落,殿外明时玉阶铺满了银辉。

大清基业好似无根之萍,风一吹,浪花一起,便要毁于旦夕之间了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