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二十七章 朱棣威震华夏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一百二十七章 朱棣威震华夏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七月上旬,随着昆明被攻破,加上之前就被攻下来的贵阳,整个云贵之地失守,天下震惊。

消息如平静的湖面落下一块巨大的石头,溅起滔天浪花。

最先得到消息的是官府层面。

各地驿站换马不换人,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往北京,等到七月中旬的时候,北京就已经知道了昆明陷落的事情。

事实上早在六月下旬,北京那边就知道了云贵腹地出现了一支明军正在搅动风雨。

朱云峰他们是六月初五下的山,六月初七当地县里报到宝庆府,宝庆府又于六月九日上报到了长沙。

长沙的偏沅巡抚袁廓宇把消息分两份,一份发给正在湖北的湖广总督张长庚,另外一份则是以驿站公文的形式汇报到清廷。

从长沙到北京1500多公里路,由于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这支明军的战斗力,因而并非最快的八百里加急,只是普通的公文驿站,花了差不多二十天的时间才送到。

而当时朱棣都已经打到云南了。

消息报到清廷,清廷那边看到只是湖南出现了一支明军,人数也就几千便没有太过重视。

这种消息在那个时候太多。

有些是真消息,有些是假消息,其余各类大大小小的起义军消息也不胜枚举。

因而清廷认为只是疥癣之疾,便回公文让袁廓宇自行处理。

然而这消息一滞后,造成的连锁反应就很大。

朱棣他们势如破竹,西南清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他们打得一路丢盔弃甲,贵州近乎沦陷。

这个时候他们才算是知道对方的厉害,连忙各种六百里,八百里加急往北京送。

直到七月初的时候,北京方面才知道贵州被攻破的事情。

此时清廷才总算是重视起来。

虽然贵州布置的兵力不多,且分散贵州各地,主要是用于镇压当地土司起义,也就四五万人。

若是应对得当,与当地土司勾结,逐个击破,也未尝不能把贵州拿下。

然而根据加急奏报,对方可是野战全歼了约三万清军,又迅速攻破贵阳城池,表现出来的战斗力不下于二三十万大军。

毕竟江阴八十一日当中,二十五万清军围攻只有十多万普通百姓的江阴城还打了八十一天,且自身折损了七万多人,三个王爷,十八个大将才总算拿下。

贵阳一战却是一万多精锐清军守城,正常情况即便十万大军围攻,可能打成旷日持久的守城战也是常有的事情,不可能顷刻间就被攻取。

因此清廷高层分析,贵州的这支明军部队实力非常强大,必须出重拳。

“我就说蛮子(满人对汉人的蔑称)不能信,看看上奏的那些蠢货,居然还说明孽只有几千人,几千人能歼灭我们三万大军,几千人能攻破贵阳城?”

北京,皇宫乾清门外保和殿内,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名满清辅政大臣坐于其中。

其余又有巴哈纳、蒋赫德、马尔赛、党崇雅等三院大学士陪坐于侧。

这个时候顺治早在年初就挂了,康熙8岁登基继位,无法处理国事,于是顺治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成为了最高权力掌控者。

他们的办公地点叫做议政处,设于保和殿内。在废内阁复三院后,国事基本都是他们在保和殿处理好,最后交到康熙那让他看看就行。

由于此时还正处于顺治刚刚挂没多久,鳌拜尚没有实际掌握大权,索尼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首,又是资深重臣,代表的自然是传统满洲贵族的保守势力。

在索尼的领导下,孝庄的监督下,四大辅政大臣在最初的两三年还是颇为同舟共济,一起合作把大清治理得还算是井井有条。

直到几年后索尼老弱多病,鳌拜渐渐掌握权势,这才出现了鳌拜的情况,便有了康熙诛杀鳌拜亲政。

不过眼下他们还是相当团结。

听说南方出现了这样一股强横的明军势力,对汉人最不信任的鳌拜当即嚷嚷道:“若非那些蛮子谎报军情,何至于如此。我看南方那些蛮子就该杀,都杀了才是!”

他说的自然是南方那些原来明朝投降的官员。

清廷建立后,虽然重用满族和汉八旗的读书人,但这方面人根本不多,全国那么多官员,很多布政司、府、县一级的官府都需要原明朝官员担任。

袁廓宇虽然是汉八旗出身,可把情报上报给他的宝庆知府、梅城县令等人却是原大明投降官员,因此鳌拜认为,必然是下面那些官员谎报军情,以至于导致他们错判了敌人实力。

“好了,现在的问题不是追责,而是想想解决的办法。”

索尼沉声道:“几天前才到的消息说那些人出现在湖南境内,正在向贵州进发。短短七八日后,贵阳就沦陷了,这无疑说明了这些人不简单。而现在又过去了几天,如果他们继续停留在贵州还好,要是他们继续前进的话,按照军情滞后,现在怕是已经到云南了。”

“吴三桂赵廷臣张勇他们拥众二三十万,想来可以抵挡一阵吧。”

苏克萨哈迟疑道:“不至于让敌寇进犯云南。”

“你懂什么。”

索尼不悦地看了他一眼。

苏克萨哈缩缩头。

在四大辅政大臣当中,鳌拜的资历最低,但地位却是他苏克萨哈最低。

因为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以前是多尔衮的小弟,多尔衮倒台后靠着告发多尔衮,依附顺治受到顺治的赏识上台。

所以在众人眼里,他是个墙头草两面倒的小人,且早年为多尔衮冲锋陷阵构陷忠良,自然被大家排挤。

至于遏必隆,比较缺乏主见,因而在四大辅政大臣中,主要以索尼的意见为主,鳌拜为次。

此时索尼还没到后来老弱多病的时候,因此现在可以说是索尼一言堂的时候。

就听到索尼老迈的声音低沉道:“吴三桂本就有异心,若这支明军实力过于强横,他再叛投过去,云南顷刻间就得改旗。”

吴三桂野心勃勃,不甘于人下。何况朱棣容不得他,肯定不会接受吴三桂。

但几个辅政大臣却都赞同索尼的判断。

无它。

不信任汉人。

鳌拜便说道:“没错,蛮子最不能信,我以为应该马上调集军队,兵围西南。”

“唔”

索尼沉吟片刻,目光瞥向鳌拜。

这个时期顺治已经结束了诸王议政,权力归属于朝堂内阁,他们虽然罢内阁复三院,但本质上三院还是内阁。

显然鳌拜想亲自领兵去,这无疑是个大功劳,以后可以等自己退了顺势接他首辅大臣的班。

不过鳌拜与他关系此时非常不错,毕竟当年有一起辅佐顺治抗衡多尔衮的情谊,因此索尼也不介意卖个人情给他,便说道:“可以,谁领兵合适?”

众人互相对视。

鳌拜便说道:“我去吧。”

“那好。”

索尼应了声,刚准备说就拟个折子,走个过场请示一下小皇帝。

外面忽然有侍卫急匆匆进来,单膝下跪道:“西南急报。”

“说。”

“云南巡抚臣林天擎谨奏,为奏明事。贼略贵州,进云南,吴三桂困守昆明,贼半日破城,请朝廷急发兵。皇上睿鉴,谨奏。”

“什么?”

内容很短,事却大。

索尼等人骇然色变,立即问道:“有详细奏报没有?”

“有!”

侍卫便把赵廷臣的公文呈上来。

相比于林天擎简短的公文,赵廷臣详细许多,把朱棣大军情况简单说明了一下。

接着又说昆明之战后,吴三桂大军溃败逃到了武定元谋,之后收拢溃卒,二十多万大军,还剩了个十来万。

其中数万被明军杀死,数万逃散,剩余的败军跟随着吴三桂北上逃往东川,现在正往昭通前进,准备去四川找四川总督李国英汇合兵力。

赵廷臣除了把情况说了一下,也给了建议。

一是目前西南的局势对于大清来说很不利,敌人拿下云贵很利于反清士气,希望朝廷马上派重兵过来驰援镇压起义。

二是吴三桂败退后损失惨重,现在急需要各类军械物资补充,包括粮草、刀甲、弓弩、马匹以及火炮等等,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地把物资运输过来。

最后还有一份吴三桂本人的奏报。

他在里面把责任都推给了已经战死的偏沅巡抚袁廓宇,贵州巡抚卞三元等人,说他们谎报军情,让他误以为明军人少战力弱。

而即便如此,他也调集重兵与敌人在昆明决战。奈何明军火力强盛,自己不是对手,从而兵败。

奏折中提到明军的火器过于夸张,能离着十多里就能打到人,他怀疑是得到了西方夷人的支持,希望朝廷驱逐澳门等地夷人。

反正责任肯定要推脱干净,不然的话吴三桂也吃不了兜着走。

见此索尼等人大怒。

鳌拜怒道:“这该死的狗蛮子,打了败仗还恬不知耻地说与他无关,这次我去西南,必定要砍了他的脑袋。”

“别冲动。”

索尼见他暴怒,说道:“吴三桂虽败,手底下犹有十多万军队,若是擅自处置他,容易造成兵变,还是安抚为主。”

“哼。”

鳌拜冷哼一声,他自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倒也没有继续置气。

索尼沉声道:“诸位,西南这一仗关乎国家,若是败恐国家动荡,咱们必须要和衷共济,不可有分歧。鳌拜,我们即刻上奏请示陛下,陛下应允之后,你调动咱们大清精锐,即刻开赴西南。”

“好!”

鳌拜点点头。

昆明之战其实根本没有折损大清根本。

因为损失的是吴三桂的兵力跟他八旗子弟以及绿营没太大关系。

所以此时满清能够调动的兵马还是非常多。

除了在东南抵御郑成功的部队以外,在大清腹地,诸如北京、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还有大批清军。

如果全部调动的话,举国之力到了顺治十八年的时候,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满清已能动员近百万大军。

包括满洲八旗加蒙汉八旗约二十万,绿营六十来万,以及吴三桂的十多万人。

不过不可能倾巢而动。

除了边境要守以外,腹地起义造反不断,还需要镇压。

因而实际上能调动的军队也就二三十万人。

当下四大辅臣共同决定,由鳌拜率领八旗四万,加上京营二十万大军,拢共二十四万人,浩浩荡荡奔赴西南。

时间也慢慢来到了七月下旬。

因为与现代那边约定的时间是八月一日通电,因此云南的朱棣这个时候正在派人收复云南各地。

李定国正派人与朱棣接洽,白文选则开赴缅甸。

消息在中旬到了朝堂上,但同样也如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涟漪也迅速蔓延,向满清各地传播出去。

浙江宁海县临门村,也就是后世浙江宁海县三门湾一带,这里海岛丛生,山地较多。

临门村内,41岁的张煌言面容惆怅地坐在自己的屋中。

满清已经占据了近乎全华夏大地,如今的抵抗力量已经极少,除了李定国白文选以外,就只有郑成功、夔东十三家等少数势力。

张煌言则募集了数千义军,于浙江沿海地带与清军打游击,虽有家乡父老支持,但终究力量薄弱,已是绝境。

此刻他悲愤地想给郑成功写信。

因为郑成功自北伐南京失利后,便把重心放在台湾了,没有再北伐采取军事行动,所以张煌言希望郑成功回心转意,继续抗清大业。

但写到一半,已是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满清坐拥江山,抗清力量如沧海一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壮志未酬,又何尝心中不痛苦难眠?

张煌言一时心乱如麻,最终颓然。

正在此时,外面张煌言的亲信杨冠玉急匆匆进来,喜形于色道:“张公,张公,大喜,大喜。”

“哦?”

张煌言抬起头,听到他的声音,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心情,随后问道:“喜从何来?”

杨冠玉眉飞色舞地说道:“一支义军从湖南出发,连克贵州铜仁、铜仁、贵阳、安顺,又攻克曲靖,前些日子破昆明,杀得吴三桂数十万大军溃败,如今已在云南撑起讨贼大旗!”

“什么?”

张煌言大惊,说道:“消息属实否?”

“属实!”

杨冠玉连连点头道:“如今整个江南都在传这件事,鞑子的偏沅巡抚,贵州巡抚全都死了。吴三桂和云贵总督赵廷臣、云南巡抚林天擎跑到四川去了,听闻湖南两广等地有不少义士准备前往云南投奔。”

“太好了,太好了。”

张煌言激动不已,甚至眼睛有些湿润,喜极而泣。

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来回笃步,随后又马上说道:“快,得立即通知延平郡王,必须与西南遥相呼应,对了,再想办法通知川东十三家。”

为了抗清大业,张煌言多次奔波,曾来往于四川、浙江、云南等地,希望说动所有抗清部队联合起来,但终究因为大家各自被满清分割在不同的地方而功亏一篑。

如今有义军占领了云南和贵州,这就意味着他们完全可以往东拿下两广,往北进入四川,这样就能在海上与陆地跟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张煌言相连。

如此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未尝没有光复大明的那一天。

“是!”

杨冠玉马上前去安排人。

由于张煌言就是浙江宁波人,在家乡有很高的威武,所以家乡父老都支持他。

清军一旦有什么动向都会有人跟他通风报信。

这次清军在云南折戟沉沙,消息传到江南,也是家乡父老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张煌言在宁波就有探子,便即刻安排人假扮行商小贩之类,前往各地联络。

但他不知道的是,吴三桂大败的事情传播得太广,不仅在官场上,民间也是如扩音器一样传播出去。

除了因为郑成功目前在台湾攻打荷兰人而不知道以外,包括在厦门的郑成功儿子郑经,川东的夔东十三家李来亨、刘体纯、袁宗第、郝摇旗等人都已经知晓。

一时间天下震惊,对那些忠诚于满清的鞑子走狗而言,这是一击强有力的巴掌,狠狠地打击了他们甘当忠犬,为异族屠杀汉人的行为。

而对于残存的抗清势力,以及民间心向大明的百姓来说,则是一记强心针,大大增长了他们的信心,动摇满清统治。

便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许多义士奔赴云南。各地抗清势力也在相互沟通,共同对抗满清。

清廷震荡,朱棣威震华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