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一百二十三章 西南震动

地窖里的朱元璋 第一百二十三章 西南震动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30 22:5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猛烈的枪声当中,这场夜袭很快宣布失败,派出去的八千士卒近乎无人生还。

吴三桂得知消息,已是心如死灰。

敌人不管是野战、攻城战、遭遇战亦或者夜间战斗都极为凶猛。

天上仿佛有一只十二个时辰时刻盯着的眼睛在盘旋,就连晚上都一清二楚,他们根本无法靠近过去。

这便意味着敌人几乎没有任何弱点,那该如何击败他们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难道真的只能放弃昆明这个好不容易得来的根据地?

吴三桂愈发感觉到迷茫。

朱棣可不在乎吴三桂的彷徨,翌日清晨就继续出发,兵锋直指昆明,沿途一路大摇大摆,完全没有把清军放在眼里。

从曲靖到昆明已经非常近了,只有一百三十公里左右距离,进入云南后步伐加快,预计两天就能抵达。

也就是最快六月二十八日到,最晚也是六月二十九日,留给吴三桂考虑的时间已经不多。

不过朱棣还未到,以陈珪杨亨为首的先遣队就已经抵达了昆明城郊。

这引起了城中守军的惶恐不安。

此时清军的多次惨败早就传到了昆明,城内一时间谣言四起,都说这支明军天下无敌,大将军也是屡战屡败。

一时间昆明城内十分动荡,甚至已经有不少逃兵出现,很多驻扎在城外的军队半夜偷偷溜走。

为此吴三桂不得不一边弹压军中的恐慌,一边寻找对策。

在手下谋士的建议下,他决定派人与这支明军队伍接触一番,看看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然而让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这支明军小股部队根本没在昆明停留,只是在昆明城外驻扎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再次出发。

仅仅五百人。

昆明城内城外此时的清军已经达到十多万之众,愣是看着这五百人大摇大摆地在城外驻扎一晚,然后第二天离去。

他们走的时候还甚至狙杀了几十名敢过来查探消息的斥候,大大震慑了昆明守军。

正是六月底,云南四季如春,气温也十分适宜。

宽敞的官道畅通无阻。

陈珪和杨亨坐在三轮车上,前面士卒正在卖力地蹬三轮,附近三轮车上还有几个无人机飞手正操纵无人机俯瞰周边。

其余的三轮车都晒满了太阳能充电板,趁着这风和日丽的时候,抓紧给无人机充电池续上电。

在这阳光明媚下,陈珪喝了一口水,随口对杨亨说道:“老杨,我们是不是有点太张扬了,就这么驻扎在昆明城外,完全没把他们放眼里啊。”

“就是要不放在眼里。”

杨亨摆弄着平板,观察着身后有没有骑兵追来。

“怎么说?”

“一来是打压鞑子的嚣张气焰,二来也是要尽快把消息传递出去,咱们五百人就威震得昆明十多万人不敢动弹。之后殿下他们再拿下昆明,如此便能迅速震慑整个云贵之地,不管对于民心归附还是对于现在还在西南边境的李定国白文选等人来说,都是个好消息,且这样也有利于他们与我们接触,而不是与我们敌对。”

“哦?”

陈珪惊讶道:“这是出发的时候殿下跟你说的吗?”

“不是,我自己想的。”

杨亨摇摇头。

这其实本来就应该是朱棣和徐达他们考虑的问题。

但优势太大的时候人就懒得思考。

我兵力一百万,你兵力就一百人,随便A过去就能胜利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了布置战略战术的**。

不过最近几年洪武军队也在慢慢接受现代化军事课程训练,特别是最近半年。

自从与现代全面挂钩之后,不仅仅是现代建设,同时还有教育、经济、工业、军事等等方面的提升与指导。

洪武军队的士兵也在慢慢变化,而最先变动的就是军队当中的中下层军官。

他们不仅接受了好几年的教育,如识字、看地图、各种军事作业,还有了一定战术战略方面的思想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杨亨这样头脑比较灵活的中层军官,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了一些思考。

“当然。”

杨亨末了又补充了一句:“之前趁你睡觉的时候,我偷偷请示过殿下,殿下说可以。”

“.”

陈珪心凉了半截。

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吵大闹,而是来自好兄弟的背刺。

他万万没想到好兄弟居然来这一手。

这份策略报告上去,那燕王殿下岂不是得大大赏识他?以后不得起飞了?

陈珪欲哭无泪。

兄弟这是要开上陆虎了呀。

“嘿嘿。”

看他那便秘的表情,杨亨嘿嘿一笑道:“你放心,我说的是我们俩一起想出来的。”

“好兄弟。”

陈珪顿时眉开眼笑,一把把他搂住道:“我就知道你不是乱来的人。”

其实陈珪心里不悦的是杨亨都没有跟他商量就擅自决定。

毕竟这支队伍他们都是军事主官,临行前朱棣也跟他们说了遇事要两个人好好商量,实在决定不了再上报给他。

结果杨亨越过他直接上报,那这背刺就太严重了,陈珪差点打算都要与对方绝交。

不过好在误会解除。

杨亨解释道:“昨天想到的时候你带人去侦查昆明去了,我怕继续行军就过了昆明不能在城外驻扎了,这才下令停止前进,结果你回来后神神秘秘的又不过来找我,我还得布置岗哨营寨呢,哪那么多时间去你帐篷里。”

“没事没事,都是小事。”

陈珪连连摆手。

“话说回来,你昨天神神秘秘地回来,干什么去了?做贼了?”

杨亨皱眉道。

陈珪从怀里掏出一个军用水壶,嘿嘿一笑道:“看,这是什么?”

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杨亨惊喜道:“你又搞到酒了?”

军中其实是不允许喝酒的,一旦被抓住,肯定要被徐达和朱棣处置。

之前的酒也是陈珪藏的,就藏了一点点,两个人早就喝光了。

没想到杨亨出去一趟,又搞了酒回来。

“嘿嘿,喝一点。”

“那就一点。”

两个人拿水壶分了分,杨亨忍不住感叹道:“要是再来包华子就好了,我之前看到殿下偷偷在抽呢。”

“是啊,后世来的教官们虽然严厉,但有好东西是真给咱们分,殿下却不准我们抽烟喝酒,自己却一个人偷偷来,只许州官放火啊。”

陈珪和杨亨开始交头接耳,蛐蛐起了朱棣来。

此时。

远在七十多公里外,朱棣出了易龙堡,站在小山梁上打了个喷嚏,骂骂咧咧道:“TM的,这山里晚上还挺冷。”

徐达在旁边说道:“殿下注意身体。”

“没事,各种药都带着呢,现在到哪了?”

“过了这山,应该就是嵩明州了。”

“那就快到昆明了呀。”

朱棣站在了小山梁上,眺望远处。

远方是个大平原,虽然有些丘陵,但基本不高,农田阡陌,村壮连绵,是一片富饶之地。

这里就是后世云南嵩明县区域,到这里就算真正离开了连绵群山。

自嵩明县往西南,过后世昆明长水机场,就是昆明。

此时自然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

正是夏秋季节,天气晴朗干爽,一眼看去,云雾在平原与丘陵间飘荡,犹如云上之地,不愧有彩云之南的美称。

朱棣看到这美景,不由得心情非常好,大手一挥道:“这里不错,今天就在这儿驻扎,好好休息一晚上,明天再慢慢地赶往昆明。”

“哦?”

徐达纳闷,他还以为朱棣会急着去昆明呢,就说道:“不继续行军,一鼓作气吗?”

“无妨,鞑子土鸡瓦狗尔,我们越慢,他们越恐惧。”

朱棣笑着说道:“我还真不想把昆明城池轰塌,如果把他们吓得跑出昆明,则刚好我们可以在城外埋伏,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果可以的话,朱棣其实更希望野战。

虽然他们可以轻松破城,但南明即便复国也不可能马上完成现代化,城池至少在未来几十年间还有大用。

云南各地土司起义不断,如果他把昆明城墙给炸塌了,以后还得费钱费力去修,划不来。

所以如果目光放长远点的话,自然是留地不留人最好。

把清军鞑子杀光,城池和百姓留下。

毕竟一来榴弹炮洗地,容易误伤无辜百姓,对城里造成严重伤害。

二来对城池建筑和城墙也会造成打击。

在朱棣眼里,那可是他的昆明城,还得在昆明安置石碑接应洪武大军来着,可不能留下一座被火炮炸残的无人废城当后方大基地。

“嗯,殿下说的是。”

徐达听了觉得有道理,便点点头道:“那就听殿下所言,刚好这些天将士们连日赶路也困乏了,好好休息一天也好。”

当下明军就于嵩明县外平原驻扎休整,明日就可以正式向着昆明进发。

朱棣其实并不知道他的行军给了西南什么。

随着明军攻破贵阳,又连续击败阻击的清军,日益逼近昆明,整个西南都一片震动。

消息也如雪片一般传了出去。

云南各地都知道了正在有一支强大的明军队伍向着昆明进发,一时间清军惊恐,云南民间的反清义士却是欢欣鼓舞,消息很快如涟漪般扩散。

此刻西南边陲,缅甸与满清交界处有一座古旧小城。城池并不高大,甚至早就破败不堪,城中亦是丁户稀少,往来也只有一些兵丁。

这里就是原大明最西南的地界之一,孟艮府的孟掯城,实际位置就是后世缅甸掸邦的景栋。

如果从高空俯瞰的话,就会看到此地被山峦包围,唯独下方有一片谷地,孟掯城则位于谷地中央,河流穿成而过,周围有一些小型湖泊。

农田阡陌,到处都长满了高大的热带植物,林木茂密,蛇虫鼠蚁不计其数,正是六七月份的时候,空气都被闷热给包围。

孟掯城中,李定国的居所,部将吴三省急匆匆地进入屋内,向他大喊道:“晋王,晋王,大好消息。”

李定国这段时间心情十分沉重。

自磨盘山战役后,虽然取得胜利,但却是惨胜。

因叛徒卢桂生告密,导致伏兵没有发挥出效果,让清军提前洞察到了危机。

虽然他杀死杀伤上万清军精锐,甚至还杀了清军诸多将领,然而明军也是死伤不少。

他当时聚集了一万两千人设伏于磨盘山,打完仗后只剩下六七千人了,可以说是折损了近半。

不得已他只能退到孟琏,也就是后世云南澜沧县,之后一直在后世普洱、西双版纳以及缅甸景栋、孟拉等地活动。

兵马少,又缺少能补充粮草、兵力的根据地,让李定国心力交瘁,才四十一岁,就已是满脸沧桑,两鬓斑白。

这个时候他正在研究舆图,在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是去寻找永历帝的下落,还是去与白文选汇合。

听到吴三省的话,他抬起头,简易的木屋中门打开,阳光落在他的脸上,满是茫然。

他不知道到了这个绝境还有什么大好消息。

吴三省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喜形于色道:“殿下,我们的人连克铜仁、越州、贵阳、安顺、曲靖,现在正在向着昆明进发。”

“什么?”

李定国睁大了眼睛,不敢置信道:“你在胡说八道什么?”

“是真的殿下。”

吴三省知道他不信,便立即说道:“我们的探马亲身去看了,当时鞑子在山里设伏,被我们的人击破,漫山遍野全是鞑子的尸体。贵州巡抚那条老狗躲在贵阳城里,被我们的人攻破,尸骨无存。之后他们继续前进,一路上攻城略地,现在整个西南全都知道了。”

清军入关后,不仅造成了大量屠杀,同时还剃发易服,又继续保留着明末的高额征税,以至于民怨四起。

这个时候民间百姓才想起大明的好。

至少大明不对自己的百姓搞屠杀,也不会逼着百姓去剔那种金钱鼠尾的丑陋发型。

于是民间除了起义不断以外,暗中帮助起义军的也不在少数。

只是南明朝堂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即便已经跑到了云南也依旧内斗不止,**不休。

而且不止是朝堂,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白文选等大西政权和大顺政权遗留下来的起义军部队也是内讧不断。

结果就是朝堂上扯皮内斗,军队里也扯皮内斗,根本不能团结一心,被满清逐个击破,最终兵败,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近乎山穷水尽。

唯一还有点保留的,大抵就是永历帝在云南那三年还算宽厚,对待百姓还可以,积攒了一些口碑,加之清廷和吴三桂不当人,在云南横征暴敛,让云南民间百姓同情永历帝的不在少数。

为此有一些选择参与李定国白文选的部队,有一些则会帮忙通报消息,这才让吴三桂围攻澜沧的时候,李定国能提前知道消息逃走。

但也仅限于此了。

如今谁都知道满清大势已成,大明复国无望,又怎么可能会有一支强悍的明军出现,且在满清腹地攻城略地呢?

因此李定国根本不信,面容肃然道:“三省,切莫中计,这定是鞑子的阴谋。”

“殿下,并非阴谋。现在西南各地都已传遍,诸多还忠于大明的土司也已经确定了这件事情,不少人都派人过来与我们联络。”、

吴三省劝道:“一个两个或许是阴谋,都是如此,且消息传得满天飞,那就不是阴谋了。”

“唔”

听到吴三省的话,李定国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沉思起来。

因为吴三省说得对。

他们都已经到了这个田地,满清没必要虚构一支明军出来引诱他们,这样其实折损的还是满清的士气。

在消息传成这样的情况下,万一让西南各地的土司、百姓都信了,于是觉得满清要在西南完蛋,纷纷举起义旗响应怎么办?

所以说是阴谋的话,满清朝廷应该不会蠢到这个地步。

这就意味着只有一个可能——这是真事!

真有一支大明队伍正在西南搅得满天飞,甚至他们已经强悍到了可以攻打昆明的地步。

李定国忙道:“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三省就把朱棣大军忽然出现在湖南境内,然后一路从湖南杀奔贵州,又从贵州杀奔云南的事情说了一下。

由于贵州和云南当时主要人口为各地土司,汉人百姓相对较少,因此消息其实就是明军沿途攻克的城池土司们传出来的。

他们翻山越岭比较在行,把事情告知了各地不满清政权的土司以及残存的明军起义部队,口口相传,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离谱。

有的说那些明军都有法术,与鞑子离得很远就能用法术把他们杀死,各种爆炸声音不断,战斗结束后一地的鞑子尸体。

有的说明军个个身高一丈,腰围八尺,跟一座小山一样大小,对付鞑子都是一拳一个,杀得鞑子们溃不成军。

还有的在杀敌数上夸张。

从最开始的杀了七八万人,到李定国这儿的时候都已经杀了五十多万了,听得李定国直皱眉。

不过也正是如此,他才确定了消息应当属实。

毕竟空穴来风,必有其因。

如果没有这样的事情的话,又怎么可能引得西南那么多土司和百姓相传呢?

只是事情的真相还尚不得知,不过李定国在短时间内就下了决定,立即说道:“把这个消息传遍全军。”

吴三省又道:“殿下,这是我们回去的好机会,别的不说,刚刚探马来报,现在普洱府、顺宁府等地的鞑子大部分都回师昆明去了,是我们的探马亲眼看到的事情!”

“嗯。”

李定国意识到了时机已到,便马上说道:“好,即刻起兵,我们回去!”

与此同时。

朱棣大军已临近昆明城下,西南震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