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保守派的我,怒斥嬴政太保守 > 第九十九章:赵国,就这?

黄石公愉悦笑笑,道:

“长安君不必为老夫相位被罢而歉疚。

“一个相邦,换一个王,再合适不过。

“石者,土也。

“黄石者,黄土也。

“愿黄石辙这副残躯,能孕育出一个强大的秦国。”

嬴成蟜心悦诚服,拱手赞之。

“黄石公高义。”

听到魏辙被罢相的时候,他就有些疑惑,觉得哪里不对劲。

他这个有相邦之才的次子,父亲都愿破格放之。

魏辙可是真真正正做了三年秦国相邦,父亲如何会愿意放走呢?

直到魏辙出现在他将离的马车上,嬴成蟜就明白了,罢相是父亲和魏辙早就商量好的事。

魏辙用自己的相邦,树立了父亲的威信,扶持了吕不韦上位。

名、利二字,还是有人能勘破的。

他对黄石公高看不已,却不知黄石公对他更是如此。

黄石公像看一件极其稀罕的物件看着嬴成蟜,如何也看不出这个小娃,到底是如何能对列国局势做出准确分析。

今年四十二岁的黄石公,捋须笑道:

“若非王上亲言,辙还真不敢相信,长安君之才思,领先了辙三十六年。

“如今想到辙依仗年岁,教导长安君的话,不禁让老夫满面羞惭啊。”

嬴成蟜连称不敢,他极有自知之明。

他能够做出对列国局势的分析,是马后炮,阅览战国历史和历代名人对战国历史的解析,最终成就他这么一位神童,他是开了挂。

而黄石公、吕不韦这些生在当下时代,还能对列国做出精确分析的人,那才是真正的智者。

在华阳太后面前,他为了让华阳太后宽心,特意狂傲了一点,心中已经很脸热了。

若非必要,他更愿意做一个谦逊的人。

“长安君不必过谦。”黄石公嘴上这么说,眼神却是很赞赏:“王上与老夫说了长安君欲变之法,老夫听后有不同见解,说与长安君听,可否?”

“请黄石公赐教。”嬴成蟜提起精神,全神以对。

有些人读史书,会觉得我上我也行,认为当前时代的人具有历史局限性,看的没有自己远,对青史留名的人杰轻之慢之。

嬴成蟜不是这样。

他认为历史局限性是把双刃剑,历史遮挡住时代人杰看向未来的双眼,也遮挡住自己看向现在的双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国情、民情。

一千年,两千年后,在嬴成蟜眼中极为先进的政策放在当下,可能会推动社会进步,更可能会把他自己碾压成齑粉。

生搬、硬套。

大概率不会开创盛世,只会造就乱世,王莽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教训。

强秦。

需要充分听取时代人杰意见,虚心纳谏,综合考量。

要基于当下社会性质、基础,做出符合秦国特色主义的国策。

真要是仗着穿越者的身份,以一己之力强行为之,嬴成蟜觉得只有一个结果。

步子迈的过大,扯着蛋。

黄石公沉吟了一下,道:

“《老子》有言: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的太多。

“若是能够回归自然朴实,农民只知道种地,庖人只知道做饭,士卒只知道征战。

“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要做的事,不去想其他人要去做的事,那这个天下就是盛世了。

“长安君变法,要开民智,此举,老夫以为是祸乱根源啊。

“老夫虽不完全认同商君之法,但秦国耕战之法乃秦国强大之本,此无需置疑。

“国家推崇外战,二十等军功爵明文入秦律。民间渴望军功,加官进爵,人人以参军为荣入其他业为耻,如此造就我秦国战力强大。”

“黄石公,小子打断一下。”嬴成蟜昂着小脑袋,认真道:“我秦国武道昌盛,那文道呢?”

“招贤令。”黄石公立刻答道:“我秦国待遇最优,凡有强秦之策者,皆与之分土,列国人才蜂拥而至。”

“那列国要是没了呢?关中之地能治理,关外呢?”嬴成蟜速问。

黄石公显然早就做过腹稿,速答:

“列国没了,人才不失。

“依用原本贵族,治理地方即可。”

嬴成蟜笑笑。

“若是小子不想用列国贵族呢?我秦国现在,急需可以替代贵族治理地方的官员。”

手放颔下,轻轻横移。

“国可灭,世家不可亡吗?小子偏不信这个邪!

“死了的世家,才是好世家。”

黄石公看着眼前少年稚嫩的温暖笑脸,毛骨悚然,倒吸一口凉气,头皮发麻。

“小子!贵族治世!

“这是周武王分封天下,千年不易之理!

“王治诸侯、诸侯治卿大夫、卿大夫治”

少年再次开口打断黄石公。

“十等人是前朝分之,不是我秦国分之,落后国策就该废之。

“商鞅变法,让秦国人人可凭军功升武将。

“那为何小子不能变法,让秦国人人可凭读书晋文官呢?

“我秦国不仅当思灭列国之策,更要思一统天下的治国之法。

“不能只是名义上的统一,让列国贵族除了头上换个国号,依旧对地方有着实质掌控权。

“秦不是周,不与贵族共天下,而与天下人共天下。

“世家大族把持天下近千年,早该让位了!”

黄石公一脸慎重,心中甚至有些心惊胆战。

一个出身秦氏,这个天下最大贵族的七岁稚童,哪里对贵族来的这么大杀心?

“你知不知道,你这番言论传出去。

“王上若不杀你,秦国或将成为众矢之的。

“列国将合纵攻之!不亡不休!”

嬴成蟜乖巧点头。

“小子自然知道。

“若不是先生问询,这些话,小子定然是不会说的。”

父亲信任黄石公,愿意与黄石公说变法。

黄石公为秦国舍弃相位,放弃名利。

那嬴成蟜也愿意为这个年仅四十二的老人报以信任。

黄石公不自觉靠在车厢壁,骤觉后背一片冰凉,才发现已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极不认可嬴成蟜所说的老人皱紧眉头,决心等回到咸阳一定要好好和王上谈一谈。

再看少年,人还是那个人。

稚嫩面孔,圆润脸蛋,丹凤眼眯起来像是一只狡黠的小狐狸。

可心境发生变化的黄石公,再不觉得少年可爱,而觉得少年可怕。

本以为少年该为王的老人无比庆幸,王上立了长公子为太子。

谁能想到,最贪玩、最会享乐、有贤名、宫中侍者爱戴有加的公子成蟜,才是秦氏杀性最大的那一个!

“小子,你这一身煞气哪里来的?”黄石公敛起袖子,握住嬴成蟜的手,道:“近之微冷,这等煞气,军中一个百将都没有,你到底杀了几多人。”

嬴成蟜一下子就想到某位人屠。

深居地下三丈咸阳狱时,浑身杀气、煞气简直要凝如实质,同处一室遍体生寒。

出了囹圄好了许多,除了见其人依旧心神颤抖,跟见了洪荒凶兽似的。但至少不再像是吹空调一样,三尺之外都瑟瑟发抖。

[百将能杀几个人?]

[西史秉书曾说,与何种人在一起,就养何种气。]

[武安君手上百万条性命,我在武安君身边蹭一会,那就能沾百来条性命。]

嬴成蟜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

“先生在说甚啊?

“我才七岁!如何能杀人呢?

“我爱好和平。

“这次使赵,除了带回上卿李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调停赵、燕啊!”

“赵国公子高。”黄石公面无表情:“你这小子身子骨不强健,心倒是很残暴。”

“那不是我杀的,那是我兄长攥着我的手杀的。我的手只是杀人之器,和秦剑是一样的,杀人者我兄嬴政也。”嬴成蟜努力辩解:“他最残暴了,我觉得他日后定是一个暴君!”

黄石公:“……”

好一个恶人先告状!

咸阳,中央王宫,章台宫,观政勤学殿。

自弟弟出囹圄便重新上课的他,忽然心神不宁,有些走神。

今日亲自来给儿子上课的秦王子楚轻叩桌案。

一声“咚”的轻响,拉回长子心神。

“政儿,你心不在焉,可是对申子所说的以术御人,不以为然?”

本想说自己心血来潮,主动道歉的嬴政沉默了。

他的父亲正以三日前,朝堂上群臣的反应、言语、动作,以及自身的想法、反应、动作、言语,来对他言传身教,告诉他权术之运用。

文武百官在父亲口中,就像是民间百姓玩弄的牵线木偶一般,操控自如。

秦王子楚见长子模样有异,微微诧然。

[莫非政儿也天生对权术敏感,有自我见解,如蟜儿一般?]

他压下心中喜意,继续先前所讲,说道:

“申子说:‘明智的君王应该装做听不见,看不见,不知道事情真相,避免暴露自己。如此大臣摸不清君王的底细,也就没法掩盖他们自己的意图,而君王则可以辨别出忠臣和奸佞小人。’

“朝堂上,为父封你弟为长安君,群臣皆以为要立你弟为太子。

“为父先不说要立你为太子,在高台上看清他们每个人动作,从而知道他们哪个只会附和为父,哪个又有真才实干。

“在他们都暴露之后,为父再说立你为太子,让他们知道他们猜错了。他们摸不清为父底细,猜不到为父心意,就会对为父敬畏。

“你听懂了吗?可有疑问?”

九岁少年低头看着桌案上的《申子》,沉默片刻,卷起竹简。

微微昂头,秦国太子嬴政正色道:

“我听懂了,但我心中确有几个疑问,请父王解惑。”

“曰。”

“君为何要在臣面前隐瞒呢?让他们知道意图,又何妨呢?”

“如此,臣对君会失去敬畏之心。”

“若敬畏是靠如此来得到,儿臣认为宁可不要。”嬴政沉声道:“白起威信冠于军,是因为其从无败绩。他能带着士卒打胜仗,能让士卒加官进爵,儿臣以为王也该如此。”

“士卒、大臣是不同的。”秦王子楚耐心地道:“士卒能吃饱饭,已是心满意足。大臣就是吃百顿饱饭也不满足,他们胃口大的很,必须恐吓敲打。”

“为甚呢?”嬴政不解:“他们胃口再大,还能大过王吗?遵循法度,有功赏,有过罚。若是他们为我秦国做下的功绩能封彻侯,那为何不封呢?一个彻侯,与国家得到的利相比,算得了什么呢?”

九岁少年越说越觉得是这么回事,语言越发通畅。

“而且,君、臣同用权术,那君和臣的分别何在呢?

“君高于臣,为何自降身份与臣算计呢?这难道不是自失威信吗?

“成日想着如何御臣,那思考国家大事的时光不就少了吗?

“儿臣以为,君就该让臣知道君之所想,让群臣畅所欲言,从群臣谏言中找到最正确的。

“臣可以谏言,不可以决定,决定只能是君做。

“君一旦下了决定,群臣心如何想无关紧要,行动上必须按照君说的去做,毫无商量可言,不做就免之,阻碍就杀之,仍不思悔过就族之。

“君操生杀之柄,管群臣服气不服气,肯做事就行。

“权术,阴谋诡计,人臣之术,非人主也。”

秦王子楚闭口不言。

他不是认同长子观念,只是一时间有些不想说话。

同样是他的儿子,同样说的头头是道,二子思想却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秦王柱元年,十二月,三十日,腊祭。

秦王子楚带着太子嬴政,以及一众宗室子弟,数名亲近大臣,前往西宫狩猎。

同日,抵达邯郸的嬴成蟜为赵王召见,入信宫前殿。

赵王跪坐在高台上,望着下面的小豆丁,指着嬴成蟜哈哈大笑。

“这就是长安君?一个娃娃都能封君了?秦国是没人了吗?竟然派了一个小娃来当使者?”

赵国文武百官尽笑。

年幼的长安君环顾四周,扫了几眼,转身就走。

“小娃,你去哪?”赵王笑着唤道:“可是害怕了?哈哈哈哈哈!”

长安君呸了一声,一脸鄙夷。

“赵国,就这?”

今晚月末团建,没时间更,对不起>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