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 第9章 出现在大明的黑奴贸易

这一路上走走停停,杨轩的速度并不算多快。

他正好借此机会看看大明百姓的生活状况,顺便治病救人。

于是,这一走,就是两个月。

八月,他到达了山/东乐安。

反正也绕不了多少路,正好去看看小老二。

半个月后,他到达了京师。

他并没有去京师的长平侯府,而是租了一个带院子的店铺。

他准备在这里开一家医馆。

趁着装修期间,杨轩便在京师闲逛了起来。

京师的变化并不大,一直是那样的繁华。

要说和他沉睡前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人更多了,尤其是来自西方的白人。

还有一些贵人出行的时候,身后跟着黑人,百姓们都称呼其为昆仑奴。

好似带着昆仑奴就是身份的象征。

其实不止京师有昆仑奴,其他地方也有。

杨轩前来京师的路上就遇到过不止一次。

主要是一些地主家里有。

用来种地种棉花。

因为杨轩当初推行的政策,导致地主们地越多,收益就越少。

相比于用佃户,地主们更喜欢用昆仑奴,只要给一口饭吃,就能一直给他们种地,相比于使用佃户的成本,直线降低,而且还可以随意惩罚,就算是打死了,官府也不会管这事儿。

毕竟昆仑奴是从海外买来的奴隶,并不是大明百姓,不受大明律法的保护。

而且,在大明人的心里,并没有把昆仑奴当人,只当做是蛮夷、牲口。

毕竟在儒家文化中,不受教化的都是蛮夷。

更不用说这些黑不溜秋的东西了。

杨轩在来京师的路上,只是粗略看了看,就发现被贩卖到大明的昆仑奴不在少数。

这让他的脑海中浮现了几个字——黑奴贸易。

被贩卖到大明的昆仑奴一多,佃户就租不到地种了。

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

无地可种的佃户便投身于其他行业,如工坊、建设等。

大明的佃户是非常多的,若是将这些劳动力都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当中,那么大明的工商业就会迎来高速发展。

从杨轩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就已经能初见苗头。

换句话说,大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杨轩并不打算干涉黑奴贸易。

不过,杨轩只担心一件事,那就是昆仑奴污染汉人的血脉。

尽管贩卖昆仑奴的商人已经将昆仑奴给阉割过了,但杨轩觉得,大明应该针对这一条进行立法,所有进入大明的昆仑奴必须予以阉割,使其没有生育能力。

毕竟昆仑奴的基因有些强大,生了孩子,几代人都是黑的。

好在,大明现在还是封建王朝,民间百姓若是看到自家有人生下这么一个黑不溜秋的玩意儿,会将其视为不祥,溺死或者丢弃。

大明百姓是瞧不起昆仑奴的,他们以俯视的眼神看昆仑奴,若是发现有人和昆仑奴有染,不管男女,都没有好下场,首先名声就别想要了,整个家族都会因此而蒙羞。

杨轩听过几则传闻,有男子和女昆仑奴有染,结果被从族谱除名,父母也不认这个儿子了,没多久便吊死了。

而女子若和昆仑奴有染,乱棍打死,官府也会说是不守妇道,罪有应得。

总之人们下意识就会抵触这种蛮夷的血脉污染。

如果是黄种人倒也还好,像是南洋的女子,并不反对通婚。

可黑的就太可怕了!

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听说还闹到过皇帝面前。

尽管贩卖昆仑奴的商人会将其阉割,从而达到垄断的目的,但不是所有的商人都会这么做。

总会有没有阉割过的昆仑奴进入大明。

杨轩打听过大明的黑奴贸易,开始的时间和他沉睡的时间差不多。

最先是南诏国买卖昆仑奴的,后来就卖到了大明。

因为很多海外商人,只知道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强大帝国,并不知道南诏国和大明的区别。

一开始,他们是把南诏国当成了大明。

后来知道搞错了,就又把昆仑奴卖到了大明来。

具体是谁开始用昆仑奴种地的,杨轩没有打听到,但是用昆仑奴种地能大大减少成本的说法短短数年便传开了。

以至于现在沿海省份很多地主的家中都有昆仑奴。

而且,地主们对于昆仑奴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实在是这玩意儿确实好用啊!

比牲口便宜,力气大,给几个土豆吃就能干一天。

语言不通不是问题,拿鞭子抽就是了。

打死了官府也不管。

干活儿能干十几年。

比牲口好用,不像牲口,还得好生伺候着。

据一些地主所说,海外商人将昆仑奴带到大明 ,就直接和中间商换了商品,带回西方贩卖。

大明的商品在西方价格可是很高的,贵族无不以使用大明的商品为荣。

近几十年来,大明对外贸易份额逐年增长,朝廷光是收关税就赚的盆满钵满。

轻工业,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长平侯府也抓住机会赚了不少,更不用说暗卫还控制了海商商会。

现在暗卫的资产有多少,杨轩也不清楚。

但是说上一句富可敌国,也不算太夸张。

对于大明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杨轩还是比较满意的。

尤其是黑奴贸易,使得大明的轻工业和商业得到了不小的发展,这倒是让杨轩颇感意外。

原来的历史之中,黑奴贸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早已经不记得了。

他依稀记得,黑奴贸易,好像并没有大明的事儿。

可现如今,昆仑奴竟然被大规模贩卖到了大明。

杨轩猜测,这应该是大明百年来坚持与海外通商贸易,大明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所导致的。

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活动中转移到工业之中,那么大明的工业进程,就算不去故意推动,它也会自然而然的发展起来。

毕竟利益就是最好的驱动力。

有句话说得好:高手在民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

想要出口更多的商品,赚更多的钱,那么就必须提高生产力。

这根本就用不着杨轩去干涉,他只要看着,朝廷不会强行打断这个进程就好了。

毕竟资本壮大,必然会威胁到皇权。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