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七十一章 :合约和意大利闹剧(万字大章!)

对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围攻战绝对是这场战争最残酷的一场战役,也是摩洛哥和西班牙双方动用士兵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摩洛哥这边,剩下的不到7万名士兵外加摩洛哥政府临时组织的3万名民兵组成了接近10万人的守军,他们在拉巴特周边建立了一道又一道防御阵线。

作为进攻方的西班牙动用的军队数量也不少。大约八千人左右的近卫军和2.8万人左右的皇家陆军是主力,还有接近4万人的两个殖民地师,加起来的军队人数也能达到7.6万人左右。

为了攻破拉巴特,西班牙军队也算是做足了准备。

除了各种类型和口径的大炮全部动用之外,西班牙还占领了拉巴特周边几乎所有的摩洛哥城市,让拉巴特这座大型城市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距离拉巴特最近的尚在摩洛哥政府控制范围之内的城市要间隔数十公里,这也代表着拉巴特基本不可能得到来自其他城市的援助。

为了守住拉巴特,摩洛哥政府也算是下定了决心。

政府方面组建了人数高达三千人的督战队,以强硬的姿态迫使这十万人的军队坚决抵抗西班牙军队的进攻。

这也让这些摩洛哥士兵不得不付出全力来抵挡西班牙军队,代价就是已经有上千名摩洛哥士兵死在督战队的手中。

当然,战场上也绝不是什么讲究仁慈的地方。

督战队还是很有必要存在的,毕竟人会本能的惧怕死亡,督战队的存在能够尽可能避免临阵脱逃的现象,将整个军队拧成一股绳。

西班牙军队这边也是有督战队存在的。只不过近卫军和皇家陆军中很少动用督战队,只有殖民地军队才需要督战队来震慑人心。

好在西班牙这边一直处于优势方,在火力不断压制对方的情况下,西班牙军队所负担的伤亡是很少的。

伤亡少再加上后勤补给充足,西班牙军队的逃兵现象自然也就非常少见了。

围攻拉巴特的前一周时间里,摩洛哥士兵和西班牙军队打得有来有回。虽然他们无法压制西班牙军队的进攻,但凭借着顽强的斗志以及督战队的督促,也是让他们守住了拉巴特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摩洛哥军队的伤亡就高达3万多人,平均每天死亡的士兵就高达两千多人,这已经是相当夸张的规模了。

如果不是西班牙这边想要尽可能减少伤亡的话,摩洛哥这边所需要付出的伤亡会更大。

攻城的主力军队一直是两个殖民地师,毕竟这些土著的生命相较于近卫军和皇家陆军的西班牙人来说,肯定是不那么值钱的。

从围攻的第二周开始,西班牙军队逐渐动了真格。因为此时的拉巴特已经被围困一周的原因,不管是摩洛哥政府还是拉巴特的民众,此时对这场战争都已经丧失了信心。

这场战争已经不是能不能打赢的问题了,而是摩洛哥方面到底要承受多大的损失,以及现在的摩洛哥王室和贵族能否继续保留下去的问题。

从围攻的第八天开始,攻守双方的每日伤亡又上升了一个等级。

西班牙一共调来了数百门大炮,这些大炮每天消耗的炮弹数量就高达上万发。

在接连不断的轰炸之下,西班牙军队取得的成果也相当明显。拉巴特外围的防线都已经被西班牙攻克,摩洛哥军队不得不退到拉巴特城内防守。

那些精锐的摩洛哥军队已经越来越少,摩洛哥政府不得不强行征召拉巴特的摩洛哥平民加入军队,来填补军队中的空缺。

虽然这么做确实有效减缓了西班牙军队的攻势,毕竟西班牙也不可能不顾伤亡和摩洛哥军队打巷战。

但问题是,这样强行征召士兵的方式,也增加了摩洛哥平民对政府的不满。

这些被强行征召到军队的摩洛哥平民不仅不会得到任何的训练,他们甚至连武器都需要自己准备。

这也导致这些新组建的摩洛哥军队的武器简直五花八门,其中还是以冷兵器为主。

在围攻拉巴特的第八天,西班牙军队的单日伤亡就已经提高到接近两千人的水平。

这是西班牙自发动这场战争以来,士兵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天。

当然,保守估计之下,西班牙也给摩洛哥军队创造了近万人的伤亡。更何况伤亡的大多数都是土著士兵,这样的伤亡比例对西班牙军队来说是完全不亏的。

在西班牙军队的全力进攻之下,摩洛哥终于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伤亡。

西班牙围攻拉巴特的第12天,摩洛哥政府终于撑不住了,带着仅剩的不到3万军队向西班牙方面宣布投降。

西班牙军队进入拉巴特之后,立刻控制了摩洛哥政府和王室所在的地方。

好消息是,摩洛哥政府的大部分官员仍然停留在拉巴特,控制了他们也就相当于掌控了大半个摩洛哥。

坏消息是,西班牙军队并没有在摩洛哥的王宫中找到王室成员,英国驻摩洛哥大使也早已经消失不见。

按照现有的线索来推断,摩洛哥王室应该在一天前就跟随英国驻摩洛哥大使逃离,这也是摩洛哥政府和军队向西班牙投降的原因。

让摩洛哥的王室跑了有些可惜,但至少西班牙已经占领了拉巴特,掌控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土地。

目前最重要的并不是追回摩洛哥王室,而是尽快确定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统治,然后开启西班牙政府早已经期待许久的摩洛哥本土化行动。

1895年6月15日,在攻占拉巴特的第二天,西班牙政府派出外交代表与摩洛哥政府开启和平谈判。

说是和平谈判,实际上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摩洛哥的大部分领土已经被西班牙攻占,就连政府也已经落到西班牙军队的手中。这些官员连自身的安危都无法保证,又怎么可能去在和平谈判中忤逆西班牙方面的想法,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加糟糕呢?

和平谈判一共持续了三天的时间,摩洛哥官员在这场和平谈判中几乎是逆来顺受,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西班牙方面的所有要求。

1895年6月18日,和平谈判的最后一天,西班牙和摩洛哥政府的外交代表在诸多报社媒体的见证之下,共同在和平谈判条约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这份条约的第一项就是关于摩洛哥现有领土的处置。

现有的摩洛哥将会和西班牙的南摩洛哥殖民地合并,改称为摩洛哥殖民地,殖民地首府为北部的休达。

因为和南摩洛哥殖民地合并的原因,摩洛哥殖民地的面积将会比西班牙本土还要大,至少也有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

这也代表了摩洛哥殖民地注定是暂时的。等到未来摩洛哥殖民地的本土化进行的差不多之后,卡洛就会将摩洛哥切割成适当的几块,建立州级别的行政区划。

刚成立的摩洛哥殖民地是少不了驻军的。毕竟是新占领的土地,虽然大部分摩洛哥人都是可以同化的,但也有一部分摩洛哥人因为战争的原因对西班牙充满了仇视,这些人是必须要防备的。

未来摩洛哥殖民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清除这些仇视西班牙的摩洛哥人,然后对那些比较温和的摩洛哥人进行同化工作。

在摩洛哥殖民地同化工作进行的同时,西班牙也会尽可能从欧洲各国和本土运来大量的移民。

一方面是填补摩洛哥地区的人口空缺,另一方面就是稀释摩洛哥当地摩洛哥人的比例。

虽然摩洛哥人是可以进行同化的,但他们占据摩洛哥当地人口的大半比例,这对西班牙来说始终不是一件好事。

只有尽可能将摩洛哥人的比例降低到一半左右,才能有效确保摩洛哥当地的稳定。

好消息是,摩洛哥整体的人口并不多,稀释人口比例这项工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虽然合并后的摩洛哥殖民地人口重新提升到了500万以上,但真正的摩洛哥人只有450万左右。

如果要将摩洛哥人的比例降低到一半左右,西班牙只需要将大约200万出头的摩洛哥人运输到其他地区就能够做到。

200万人看起来多,但对于西班牙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难事了。

哪怕按照原本南摩洛哥殖民地的同化进度,大约也只需要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能够完成摩洛哥殖民地的人口转移工作。

这也代表着西班牙将在一战之前拥有极强的潜力,如果一战中在确保本土不会受到战争波及的情况下还能获得大量的好处,西班牙就有希望在一战结束之后成为更加强大的超级列强。

和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西班牙国内,西班牙民众对于政府再次开疆扩土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肯定。

摩洛哥对西班牙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西班牙早已经盯上了摩洛哥。可惜因为英国政府一直以来的干涉,再加上法国人也盯上这片地区的原因,让西班牙一直垂涎欲滴却无法吞并这片土地。

对于卡洛来说,他已经做到了之前几任西班牙国王没有做到的事情。吞并摩洛哥的西班牙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单论本土的潜力实际上已经不输于英法德。

既然这场战争已经结束,那么在摩洛哥的大部分军队都是要调回来的。

近卫军在和平谈判开始的当天就已经乘坐运输船只返回,参与战斗的三个本土师,只会留下一个步兵师在摩洛哥北部的城市驻扎,剩下的军队也都会回到西班牙本土。

两个殖民地师则会停留在摩洛哥一段时间,帮助摩洛哥殖民政府恢复稳定的秩序,随后才会返回其他殖民地。

等到摩洛哥的局势稍显稳定之后,摩洛哥殖民政府也会组建属于摩洛哥的殖民军队。

这些军队因为距离西班牙本土很近的原因,他们不仅可以维护摩洛哥地区的稳定,也可以在西班牙需要的时候北上前往西班牙本土,帮助西班牙进行本土的防守。

截至1895年年初,西班牙的人口堪堪突破了3000万。

如果算上这些即将被同化的摩洛哥人口的话,西班牙的人口有希望在十年后达到4000万以上的水平。

现在是1895年,10年后也只是1905年而已。

如果能在1905年左右达到超过4000万的人口,哪怕一战提前十年爆发,对于西班牙来说都是没有丝毫影响的。

超过4000万的人口可以轻松武装出超过300万的军队,再加上西班牙殖民地的仆从军队,西班牙在一场世界大战投入五六百万的兵力是完全没问题的。

这也代表着西班牙不管加入世界大战的哪一方,都有极大的概率获得最终的胜利。

这五六百万人投入到哪一边,都能让战争的天平偏向西班牙投靠的那一方。这也是卡洛不着急在欧洲选择阵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来说,西班牙还真的有能力决定两大军事集团谁才是最终胜利的那一方。

西班牙已经干脆利落地结束了摩洛哥战争,而英国人这边还在和布尔人陷入苦战。

要知道,布尔人的人口还不足摩洛哥人的十分之一。

就算布尔人士兵的战斗力堪比欧洲列强国家的陆军,他们因为人口的限制,最多也只能武装出四五万的军队。

堂堂的大英帝国怎么连四五万的布尔人士兵都解决不了?

这几乎是大部分欧洲国家在关注布尔战争的时候,不由自主提出的疑问。

没错,布尔人确实获得了包括荷兰和德国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的支持。

但这种支持是有限的,更多集中在武器装备和物资方面的支持。

欧洲各国都没有正式的志愿军派出,民间派出志愿军最多的是荷兰,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一千人出头而已。

这种级别的援助对于战场应该没有太大的帮助才对,毕竟英国相较于布尔人来说,应该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才对。

好消息是,英国陆军并非欧洲列强中表现最差的。意大利成功在与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展现了自己的下限,让欧洲各国见识到了什么叫战斗力糟糕。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目前的欧洲和非洲已经没有其他的领土可以让意大利占领了。

意大利在欧洲范围内可以扩张的方向十分有限。东西两个方向分别是奥匈帝国和法国,这两个国家明显不是意大利能够招惹的。

北边的瑞士虽然是一个小国,但瑞士是受承认的永久中立国。而且瑞士也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对于意大利来说,占领瑞士的坏处远远大于好处。

意大利唯一能够觊觎的欧洲领土,也就只剩下亚德里亚海对岸的巴尔干半岛。

不过很明显,自上一次战争德奥两国联合起来打败俄国之后,巴尔干半岛就成了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

虽然意大利是奥匈帝国的盟友,但在国家利益方面,哪怕是盟友,奥匈帝国也绝对不会退让。

奥匈帝国背后还有德国撑腰,这也让意大利暂时放弃了对巴尔干半岛的觊觎,转而将目光看向了非洲地区。

北非几乎已经被列强瓜分完毕,只剩下绝大多数土地都是沙漠的利比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归属。

其实按道理来说,利比亚距离意大利最近,意大利政府应该很容易就能将利比亚加入自己的殖民范围当中。

但因为利比亚的地理位置比较重要,西边是法国的突尼斯殖民地,东边是英国的埃及殖民地,因此意大利一直没能将利比亚完全纳入自己的殖民统治范围当中。

还有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法国人的反对。意大利在西班牙的帮助之下强行从法国人的手中抢下了两块突尼斯的土地,这也让法国对意大利的观感直线降低。

虽然没有太大的冲突爆发,但法国一直反对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扩张,这也是意大利没能将利比亚纳入自己口袋的原因。

既然无法在北非进行扩张,意大利就只能将目光放到更加遥远的非洲地区。

虽然非洲的面积很大,但非洲的海岸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意大利在非洲仔细地寻找了一圈,最终只能将目光放到更加难啃的埃塞俄比亚的身上。

当然,此时还不叫埃塞俄比亚。这片地区的国家名字叫做阿比西尼亚帝国,统治帝国的是所罗门王朝。

阿比西尼亚帝国自1270年建立以来,已经维持了超过600年的时间。虽然还停留在非洲土著的范围内,但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事实力在非洲所有土著国家当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因为和欧洲殖民者有过接触的原因,阿比西尼亚帝国是清楚欧洲殖民者的强大的。

在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前期,阿比西尼亚帝国迫于意大利作为列强的压力,进行了多次的退让。

这也让意大利先后获得了提格雷,阿迪乌格拉,阿杜瓦等地区,一度将殖民范围扩张到了阿比西尼亚帝国的腹地。

本来阿比西尼亚帝国以为这样的退让就能让意大利人满足,但没想到的是,这点土地根本无法满足意大利人的胃口。

面对着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步步退让,意大利提出了更加过分的要求,强迫阿比西尼亚帝国成为意大利的受保护国。

对于这样的要求,阿比西尼亚帝国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对于不太听话的阿比西尼亚帝国,意大利方面决定先下手为强。

意大利的厄立特里亚殖民地是用阿比西尼亚帝国被占领的海岸地区建立起来的。殖民地总督巴拉地里将军在接收到来自意大利政府的指令之后,对阿比西尼亚帝国发动了突然袭击。

意大利军队来势汹汹,他们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帝国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苏姆,大有威胁到阿比西尼亚帝国腹地的趋势。

本来意大利人以为这场战争会很快结束,历史上也只会记载意大利对非洲土著的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殖民战争而已。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意大利军队因为势如破竹般的胜利而骄傲自满的时候,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队很快给了意大利军队致命一击。

阿比西尼亚组织了数万名士兵抵御意大利的殖民入侵。其中有一支大约3万人的兵力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顶山埋伏,最终成功埋伏到了人数大约1300人的意大利军队。

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这支军队全军覆没,军队指挥官托塞利少校也死在了这场战争当中。

1300名意大利士兵全军覆没,这已经是相当夸张的战果了。

连一名校级军官都死在了战场上,这样的新闻立刻轰动了意大利甚至整个欧洲,让意大利与阿比西尼亚帝国战争的新闻热度一下子超过了布尔战争的热度。

如果说这样的新闻只是让欧洲各国开始关注起一场平平无奇的战争,那么接下来的另一条新闻,直接让意大利陆军成为欧洲各国的笑柄。

在赢得这场小规模胜利之后,阿比西尼亚帝国并不满足自己取得的战果。哈拉尔总督马康南公爵率领的另一支军队包围了马卡累,这里是阿比西尼亚帝国下属的提格雷王国的首府,之前被意大利军队占领。

因为是占领区的原因,为了维护城市的稳定,意大利在这里驻扎了1200名士兵。

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目标就是这1200名士兵,事实证明他们也成功的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这1200名意大利士兵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在面对数万阿比西尼亚帝**队的进攻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很长时间。

但因为整座城市都被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队包围的原因,意大利军队得不到任何物资方面的补给,他们的武器装备再先进,也会迟早沦为废铁。

在坚持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之后,意大利军队可以说得上是弹尽粮绝。

在确定敌人的弹药补给已经不足之时,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士兵奋不顾身地对堡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这些非洲土著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决心,虽然没有直接攻破这座城市,但意大利军队在弹尽粮绝之后也没有了抵抗的决心,最终选择向阿比西尼亚帝国投降。

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到底是英国占据了优势,但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战争,目前看起来似乎是阿比西尼亚帝国更具优势。

这才打了多长时间,意大利就已经损失了接近2500名士兵。

1300人被全歼,1200人在付出了莫大的伤亡之后选择投降。

这对欧洲各国来说是很少见的。以往的殖民都是出动很少的军队就能战胜敌人,怎么到了意大利这边就做不到了呢?

其实不只是欧洲的国家感到好奇,就连意大利国王翁贝托一世自己也感到非常诧异。

按照目前意大利军队的表现来看,意大利陆军的战斗力是要比英国陆军低一个档次的。英国陆军又和法德西这样的陆军强国低一个档次,这不是代表着意大利的陆军相较于欧洲的陆军强国,要低至少两个档次吗?

翁贝托一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的现实,他一直以为意大利应当是一个陆军强国,为了陆军的扩张他还付出了大量的军费。

凭什么西班牙都能建立强大的陆军,意大利陆军却只能沦为欧洲各国的笑柄呢?

愤怒的翁贝托一世拒绝了阿比西尼亚帝国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求和信,他将意大利军队在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失败视作耻辱,并且要求政府继续拨款,向战场派出更多的援军,为意大利和意大利陆军洗刷耻辱。

事实证明,意大利陆军的战斗力就是这么糟糕。

随着军费的增加,意大利投入战场的军队也达到了近2万人的水平。

按照正常道理来说,2万正规军队入侵一个非洲土著国家,用脚趾头打都能打赢这场战争。

可意大利军队就是这么特殊,他们不仅打输了这场战争,还是惨败。意大利军队被打的丢盔弃甲,2万军队也只有不到8000人逃回了厄立特里亚,剩下的人不是战死就是被俘虏。

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展现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除了他们保卫国家的热情空前高涨之外,帝国的指挥官展现出的优秀才能,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阿比西尼亚帝国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统帅军队的亲王和公爵们,他们多次的成功运用了1000多年以来在阿比西尼亚一直娴熟使用的一整套计谋和战术,包括制造假象,散布假情报,声东击西等等。

意大利军队哪里能够想到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队能有这么狡猾,再加上意大利军队中也有很多新兵的原因,最终导致了这场惨败的发生。

阿比西尼亚帝国缴获了超过1.1万支步枪和50多门火炮,这一下子让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军事力量变得丰富了起来。

按照这么个趋势,阿比西尼亚帝国以战养战之下,军事力量会越来越夸张。

意大利投入到陆军中的武器装备最终只会给阿比西尼亚帝国做了嫁衣。目前的阿比西尼亚帝国绝对是欧洲唯一一个装备步枪超过上万支的土著国家。

在上万支步枪和数十门火炮的补充之下,意大利军队再想要征服整个阿比西尼亚帝国,难度就要高上许多了。

正当欧洲各国都在思考阿比西尼亚帝国是否会乘胜追击,夺回被意大利占领的厄立特里亚地区的时候,阿比西尼亚帝国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做出了一个让欧洲各国都感到惊讶的决定,那就是陈兵于厄立特里亚边界,不再对意大利占领区发动进攻。

阿比西尼亚帝国放弃进攻也让意大利政府松了一口气。要是厄立特里亚地区再被夺回的话,那意大利丢的脸可就大了去了。

清楚自己已经处于劣势的意大利政府也没有过多坚持,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之后,最终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签订了《亚的斯亚贝巴合约》。

这份合约规定,意大利尊重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独立地位,并且承担发动战争的责任,向战争胜利方的阿比西尼亚帝国赔款1000万里拉。

阿比西尼亚帝国则放弃已经被意大利占领的厄立特里亚地区,双方在土地问题上达成了统一。

阿比西尼亚帝国不再北上威胁意大利,意大利也不再南下觊觎阿比西尼亚帝国的腹地。

事实证明,孟尼利克二世还是相当聪明的。

随着战争的进行,时间也已经来到了10月底。

如果继续打下去的话,埃塞俄比亚地区的播种期即将到来。为了农业的收成,帝国的士兵们迟早是要回家播种耕作的。

到时候如果强行让这些士兵留在军队的话,难免会引起这些士兵的不满。毕竟就算打赢了战争,对农业的影响也是无法挽回的。

阿比西尼亚帝国南部还有许多邦国游离于帝国的统治之外,孟尼利克二世认为,将这些邦国和其他土地并入帝国的统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北边已经损失的厄立特里亚没有必要再追回了,毕竟这里是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海岸,也是整个帝国最富庶繁华的一片土地。

如果非要夺回厄立特里亚的话,势必会引起意大利人更加激烈的反扑。到时候如果像英国和布尔人的战争那样,持续好几年的时间就不太划算了。

毕竟战争是在阿比西尼亚帝国的腹地打响的,对意大利本土的农业和工业没有太大的影响。

只要本土没有受影响,意大利是能打一场持久战的。但阿比西尼亚帝国的腹地会受到战争影响,这场战争拖得越久,对阿比西尼亚来说就越不划算。

阿比西尼亚帝国的退让并不让欧洲各国感到惊讶。虽然阿比西尼亚帝国获得了短暂的优势,但国家之间强大的实力差距就注定了,只要战争继续进行下去,意大利人迟早能够夺回优势。

真正让欧洲各国感到惊讶和好奇的,是意大利政府突然的退让。

按照道理来说,哪怕打了败仗,意大利政府想的也应该是如何打回来才对。

但没想到,在阿比西尼亚帝国再次提出和谈请求之后,意大利方面还真的同意了阿比西尼亚帝国的和谈请求,并且最终签订了这样一份条约。

虽然最终阿比西尼亚帝国承认了意大利对厄立特里亚地区的统治权力,但意大利也被迫承认了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独立地位,并且还要向对方赔款1000万里拉。

虽然这笔赔款并不多,但却坐实了意大利战败国的地位。一个列强面对一个土著成了一个战败国,这样的故事怎么看都觉得好笑。

但凡意大利政府能够强硬一点,都不会这么轻易的就沦为欧洲各国的笑谈。毕竟作为目前最强大国家的英国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打败布尔人,只能通过消耗的方式慢慢磨干净布尔人的潜力,然后再结束这场战争。

对于英国来说,意大利的糟糕表现让他们松了一口气。如果说英**队的表现只是糟糕,那意大利的军队的表现就说得上是差劲甚至十分差劲了。

有表现如此糟糕的意大利军队吸引火力,至少高贵的英国政府不会因此丢了面子。毕竟英国相较于意大利政府的表现来说,明显还是体面了很多的。

其实在意大利打响这场战争的时候,卡洛就清楚意大利大概率不会获得胜利。

卡洛毕竟也是意大利人,对于意大利陆军战斗力还是比较清楚的。在意大利刚刚统一的时间段,意大利的陆军战斗力还是可以肯定的。

当时撒丁王国的军队战斗力绝对在合格线以上,加里波第组建的红衫军战斗力更是十分强大,靠远征就消灭了当时的两西西里王国。

可惜的是,随着卡洛的父亲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以及组建红衫军的加里波第去世,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已经直线下滑。

满打满算,意大利军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没有经历过成规模的战争了。

二十年的时间足够军队的士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在这样的情况下,意大利军队能够保持战斗力才是怪事。

别看意大利曾经能在法国的手中抢夺突尼斯的两块殖民地,主要原因是意大利军队并没有和法**队碰上,打的只是突尼斯的军队而已。

但凡和法**队碰面,意大利军队绝对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当时因为意大利有西班牙支持的原因,法国最终选择了退让,这也让意大利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并没有展现出来。

此时距离意大利占领突尼斯殖民地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当时好歹还参加过战争的意大利士兵,也差不多都已经从军队中退役。

别看目前意大利军队的总人数还算不错,但这些士兵大多都是新兵,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真正有战斗力的军队意大利也不舍得投入到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战场当中,这也导致意大利军队在阿比西尼亚帝国的这场战争当中表现相当糟糕,一度刷新了欧洲列强国家最差表现的下限。

意大利军队在阿比西尼亚帝国的糟糕表现让民众相当不满,民众对政府的不满也就代表着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背锅。

肯定不能让国王翁贝托一世来背锅,这也代表着能背锅的只有一个人选,那就是现任意大利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

在和谈结束没多久,翁贝托一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罢免了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改为任命右派首相安东尼奥·斯塔拉巴作为意大利政府的新任首相。

虽然让首相背锅很快就平息了意大利民众的愤怒,但这场战争对意大利的影响却没有消除。

一个堂堂的列强国家在战斗中输给了一个非洲土著国家,这对意大利的军心民心都是巨大的打击。

原本的意大利陆军对外号称自己是欧洲强军,甚至都敢和法德的陆军进行对比。

可现在,自从输了这场和阿比西尼亚帝国的战争之后,别说自比为欧洲强军了,意大利陆军已经被誉为列强中战斗力最差的军队,一些欧洲中小国家也纷纷觉得,自己的陆军正面打败意大利陆军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种想法的转变对意大利陆军的最大影响,就是让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

军队中自信是很重要的,如果连士兵自己都不相信可以打败敌人的话,那在正面战场也一定不可能打败敌人。

意大利在非洲战场的失败让德国和奥匈帝国感受到了迫切性。

别看目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是两个列强打三个列强,实际上占据优势的还是法俄这两个列强。

没办法,法国和俄国的单体实力实在太过强大。不管是法国还是俄国,在军事实力方面都是可以媲美德国的。

原本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加起来还能勉强对抗剩下的一个力强。随着意大利军队在非洲展现出了如此戏剧性的表演,德国和奥匈帝国也都不再相信意大利能帮助自己对抗法俄这样的超级列强。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拉拢一个军事实力比较强大的盟友就显得很有必要。

目前欧洲可供选择并不多,无非也就只有英国和西班牙而已。

德国其实更想和英国进行结盟,毕竟英国的海军实力更强,这一点是德国无法做到的。

如果德国和英国结盟的话,这个同盟将同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最强大的陆军,这简直是最美妙的情况。

但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公开站队布尔人的表态,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德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英国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布尔战争上,让英国政府完全没有兴趣和德国进行结盟。

如果和德国结盟的话,法国和俄国这两个与英国有仇恨的国家,势必会强势的干涉到布尔战争当中。

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们暂时在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中保持中立的原因。

没办法,毕竟英国树敌太多,在选择军事同盟的时候,除了考虑到自己的盟友是否强大之外,还得考虑到自己是否会率先遭到对方围攻的因素。

别看德国和法国的恩怨不少,要是英国真的加入到德奥同盟这边,英国才是法国和俄国最恨的那个敌人。

此时与德国结盟就是给德国人当靶子,英国人才不傻,他们不可能如此轻易的就站队,除非有无法拒绝的利益。

今天感冒稍微好一点了,连续四天日万正式开始!

日万第一天,一更10200字,感谢支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