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帝国崛起:西班牙 > 第三百四十四章 :防线崩盘

帝国崛起:西班牙 第三百四十四章 :防线崩盘

作者:疯艺炯龙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3:2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只有四个国家参与了这场战争,但战争的影响却扩大到了整个欧洲。

参与这场战争的四个国家当中,除了人口和面积都比较少的塞尔维亚之外,剩下的德奥俄三大列强都是欧洲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特别是俄国,作为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俄国的粮食产量也是欧洲第一。

乌克兰平原被称为欧洲粮仓,每年生产的粮食畅销欧洲,也是俄国获取外汇收入的主要途径。

俄国生产的粮食主要包括大麦,小麦,水稻,玉米,土豆以及甜菜等等,其中最主要的小麦和水稻的种植时间都在每年的四五月份。

这也代表着这场战争很有可能会影响参战各国的粮食种植,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几个月后的粮食收割。

先不说收割的问题,反正小麦和水稻的种植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

虽然俄国的环境更加寒冷,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也会被推迟。但乌克兰平原相较于德国和奥匈帝国来说,可不算什么较北的寒冷之地。

乌克兰平原的小麦水稻种植时间都在4月底到5月初,而现在已经来到3月中下旬,这也代表着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乌克兰地区就要进行粮食种植了。

虽然这场战争是在波兰平原进行的,但因为俄国在动员后抽调了大量人力的原因,乌克兰平原的粮食种植肯定也会受到影响。

因为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一旦战争爆发,动员的军队中有绝大多数都会是农民。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农民始终占着国家人数的大多数。

在欧洲粮食产量必定减少的情况下,西班牙农业部门也向内阁政府提交了一份新的农业发展计划,意图在西班牙本土以及殖民地进行更大范围的粮食种植,抢占欧洲粮食市场。

随着战争的爆发,欧洲的粮食总产量不仅会降低,粮食总消耗量也会大幅度提升。

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的消耗,另一方面就是在战争过程中粮食运输的损耗了。

对于西班牙来说,只要能够提升粮食产量,也就代表着在粮食出口方面必定会赚钱。

毕竟西班牙本土是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这也代表着农民们种植粮食的成本不会增加。在成本不会增加的前提下,肯定是粮食出售的越多就越赚钱。

这场战争还是比较可惜的,卡洛的两个心腹大患英国和法国都没有加入到战争当中。

如果英法都加入这场战争的话,那西班牙必定会启动吞并摩洛哥和葡萄牙的计划。

可现在,因为英国人还在虎视眈眈的原因,西班牙就只能取消任何作战计划,静静的等待着这场战争的发展了。

在波兰地区的战争打得火热的同时,奥匈帝国也对塞尔维亚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说起来,这场战争的爆发原因还是因为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这次冲突才是这场战争的焦点。

俄国在波兰地区硬扛数十万德奥联军,这对于塞尔维亚来说算是一个好消息。但这样的好消息无法改变正面战场塞尔维亚节节败退的现实,如果塞尔维亚无法获得援军的话,这场战争实际上也打不了多长时间。

从战争一开始,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就成为奥匈帝国进攻的主要方向。

在大量火炮接连不断的轰炸之下,贝尔格莱德靠近边境的地区很快就沦为了一片废墟。

塞尔维亚政府也不得不搬迁到贝尔格莱德的南郊,那里能够远离奥匈帝国火炮的轰炸范围。

至于彻底搬离首都贝尔格莱德,这是塞尔维亚政府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情。

如果将首都搬离贝尔格莱德,这其实也代表着塞尔维亚在这件事情上已经认怂。既然政府已经认怂,那么前线的军队自然也不会有太强的作战**。

这也是塞尔维亚政府没有撤离的原因,毕竟他们还是想要打赢这场战争的。

如果这场战争输了,那他们就不得不移交波黑地区的叛军首领。如果移交波黑地区的叛军首领,也就代表着他们将完全丧失波黑地区的掌控权。

如此一来,大塞尔维亚的计划也就成了空想。光靠国内这点人口和土地能做什么呢?就目前的体量和人口来看,塞尔维亚完全比不上巴尔干半岛的另一个大国罗马尼亚,和还没有完全独立的保加利亚算是难兄难弟。

1889年3月21日,奥匈帝**队在波黑地区与塞尔维亚的边境和塞尔维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奥匈帝国方面派出了三个师超过4万人的兵力,而塞尔维亚的守军也有接近2万人。

奥匈帝**队跨河进攻了河对面塞尔维亚的边境小镇洛兹尼察,在经过好几天的猛烈进攻之后,迫使塞尔维亚守军不得不放弃了这座边境小镇。

不过塞尔维亚军队的英勇反击还是给奥匈帝**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场战役结束之后,奥匈帝国出动的4万军队能够持续作战的只剩下不到3万人,而塞尔维亚方面还有接近1.5万人可以继续投入到战争当中。

边境洛兹尼查失守之后,塞尔维亚军队在以东大约10公里处构建了新的防御阵地。

小国家的坏处也就体现在这里。塞尔维亚的东西和南北最长最宽也只有不到300公里,边境小镇洛兹尼察距离首都贝尔格莱德更是只有10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也代表着塞尔维亚军队后撤的幅度有限,他们无法大幅度后撤几十公里构建阵地,只能小幅度撤退,寻找可以防守的地形建造简易阵地。

在这方面,俄国国土面积大的优势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战争的前一个月里,俄**队在与德奥联军的作战当中有胜有负。虽然失败的战役比较多,但好在俄国的面积比较庞大,可以肆无忌惮的后撤组建新的防线。

德奥联军拿这样的俄**队也没有办法,毕竟他们的军备动员也没有完成,军队是不可能突进几十上百公里去追击俄**队的。

如果贸然突进的话,反而会被俄**队包了饺子。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德奥俄三国在波兰地区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战线推进却只有可怜的30公里不到。

甚至可以说,德奥俄三方都处于试探的阶段。大家也都知道对方的主力尚存,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作战机会的前提下,倒也没有理由和对方硬碰硬打主力决战。

这就苦了南边苦苦支撑的塞尔维亚。

奥匈帝**队在攻破了洛兹尼察之后,立刻向东继续追击撤退的塞尔维亚军队。

又经历了几天的苦战,发现塞尔维亚将贝尔格莱德以西守护的很好之后,奥匈帝**队当机立断,放弃向东进军,继续向南转战瓦列沃。

如果说洛兹尼察是在贝尔格莱德以西的话,那么瓦列沃已经位于贝尔格莱德的南方了。

更重要的是,瓦列沃所在的地方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北就是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往南是塞维亚的重镇乌日采,再往南则是边境城市普里博伊。

就算不能通过瓦列沃向北攻克贝尔格莱德,奥匈帝国的军队仍然可以向南占领塞尔维亚的西部边境。

只要西部边境全面沦陷,贝尔格莱德是否被攻破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没有了西部边境的守护,塞尔维亚这小小的国土面积将会任由奥匈帝**队驰骋。

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边境主要是德里纳河作为分界,塞尔维亚军队也主要靠着这条河流来防守。

洛兹尼察被攻陷,相当于这条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后续奥匈帝国的军队可以源源不断的从这个缺口进入,跨过河流肆无忌惮的进攻塞尔维亚的土地。

因为清楚西部边境的重要性,在洛兹尼察被攻克之后,塞尔维亚重新抽掉了接近2万人的兵力,计划从奥匈帝国的手中夺回这座边境重镇。

好巧不巧,此时的奥匈帝国正打算从洛兹尼察出发,向东南方向进攻塞尔维亚的瓦列沃。

这支重整旗鼓的塞尔维亚军队碰到了整装待发的奥匈帝**队,进攻方的塞尔维亚军队拥有3.5万人,防守方的奥匈帝**队拥有5万人。

从军队数量方面就能看出谁具备极大的优势。此时距离战争爆发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时间,奥匈帝国从西班牙和意大利获取了大批武器装备的补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步枪和火炮被运输到了南部战场。

塞尔维亚幸运地成为了西班牙武器的受害者。

在双方遭遇的第一时间,各自的指挥官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欧洲军队的碰撞是武器之间的较量,同样也是后勤补给之间的较量。

奥匈帝**队的武器装备五花八门,有自己生产的,也有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支援来的武器装备。

只不过自己生产的以及德国支援的都用在了波兰战场,意大利和西班牙支援的武器装备因为距离更近的原因,被用在了塞尔维亚战场。

因为进攻塞尔维亚是奥匈帝**队的重要计划之一,因此对于进攻军队的武器装备,奥匈帝国方面也是相当重视的。

这5万人的军队全部装备着更加先进的步枪,其中就包括奥匈帝国从西班牙购买的马克沁M1884式步枪。

因为这支步枪参考了西班牙以前的制式步枪,因此在使用方面也是可以贯通的。

奥匈帝国的士兵拿着这样的步枪,很快就让塞尔维亚的军队感受到了什么叫火力压制。

塞尔维亚作为刚刚从奥斯曼帝国独立不久的国家,他们是没有太过发达的工业和经济基础的。

这就导致塞尔维亚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多都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出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俄国和英国了。

因为奥匈帝国占领了波黑地区的原因,导致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关系急转直下。

这也是塞尔维亚会购买俄国和英国武器装备的原因,他们是需要组建一定数量的军队来防备奥匈帝国的。

因为同属斯拉夫人的原因,塞尔维亚最终投靠了俄国。

这也导致塞尔维亚的军队大多使用俄国的武器装备,俄国人也很大方,将自己军队装备的步枪出售给了塞尔维亚人。

但很明显,俄**队使用的步枪相较于西班牙的步枪来说,还是落后着很多的。

早在后膛枪诞生时,西班牙就已经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后续无烟火药的诞生又是西班牙成为引领者,这也导致西班牙的武器装备一直处于欧洲一流,也是比较受其他国家欢迎的。

在之前的俄土战争时期,俄国通过人口贸易的方式,从西班牙购买了一大批武器装备。

他们也是感受过西班牙武器装备的性能的,他们的盟友塞尔维亚只不过换了一种感受方式罢了。

这场遭遇战持续了大约三个小时,最终以塞尔维亚军队的全面溃败为结束。

奥匈帝国为这次进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除了在步枪方面领先塞尔维亚军队之外,在火炮数量方面也全面领先塞尔维亚军队。

原本只经历过和奥斯曼军队作战的塞尔维亚人,哪里感受过这么夸张的炮火压制。

在坚持了不到三个小时之后,塞尔维亚的军心就已经维持不住了。

最终,这场遭遇战双方的伤亡数量超过了上万人。

因为奥匈帝国靠着城市防线的原因,他们的伤亡反而低于塞尔维亚军队。

3.5万人的塞尔维亚军队在打完这场战斗之后,可用的作战兵力已经不足3万人。

而奥匈帝国的伤亡要比赛维亚好一些,仍然有超过4.7万人可以继续投入到下一次作战当中。

在留下了一部分兵力之后,奥匈帝**队没有丝毫犹豫直扑东南方向的瓦列沃。

此时的塞尔维亚军队刚刚遭遇了溃败,他们没想到奥匈帝国的反击会如此之快。更没想到奥匈帝国没有朝着贝尔格莱德进攻,反而进攻更南部的瓦列沃。

要知道,此时的塞维亚总人口也就只有270万左右。

在战争爆发之后,塞尔维亚政府就下达了总动员令,将军队扩张到了10万人左右。

10万军队对于人口不到300万的塞尔维亚来说已经很多了,但对于人口数千万的奥匈帝国来说,这样规模的军队明显不够看。

奥匈帝国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投入到南部战场的军队已经达到15万人的规模,这还是因为连续作战减去伤亡之后的军队数量。

而塞尔维亚方面,虽然还在源源不断的进行着动员,但可动员的兵力在不断的减少。

毕竟只是个人口270万的国家,极限动员的情况下,最多也就动员30万的军队。

但极限动员会全面影响国家的民事生产,工业经济,农业,甚至各行各业都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

如果塞尔维亚真的这么做了,就算能够打赢这场战争,胜利后的塞尔维亚也注定无法再崛起。

此时的塞尔维亚政府还是比较理智的,他们设置的动员红线也就只有15万人。

这也代表着,一旦塞尔维亚动员出15万的军队之后,他们将很难再动员出额外的军队。

目前经过了这一个半月的总动员之后,塞尔维亚仍然保持着接近10万人的可作战兵力。

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15万兵力的动员额度已经几乎被填满,后方的医院里还躺着数万名伤病员。

目前已经有上万名士兵在这场战争中死亡,还有近万名重伤员半死不活的躺在医院里,其中有大半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活不活得看天意。

哪怕战争现在停止,塞尔维亚损失的人口也超过2万人。这也代表着,塞尔维亚很有可能经历自独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净减少的年份。

而且这还不是老年人口的减少,是青壮年人口的减少。这样的人口减少是相当严重的,影响的并不是未来几年,很有可能是未来十几年的发展。

塞尔维亚方面虽然还保持着10万人的军队,但这10万人中有接近一半要保护首都贝尔格莱德。

这也是首都位于边境的坏处,那就是必须要分散相当一部分兵力来保护首都的安全。

首都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一旦首都被攻破,国家很有可能沦陷。

10万兵力减去一半之后,塞尔维亚可动用的兵力只有5万人。

这5万人还得留一部分用作后备兵力,在某一处防线被攻破的时候紧急前往防线的漏洞处堵住防线,防止防线直接被攻陷。

简单来说就是,这3.5万人差不多是塞尔维亚最后能够调动的兵力了。

剩下的兵力要么在北部边境防守,要么在西部边境防守,根本抽调不出来。

这3.5万军队后撤的方向是往东,毕竟他们要保护好首都的安全。这也相当于给奥匈帝**队开了一个大口子,让他们在没有任何阻碍的情况下向着自己的目的地瓦列沃进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