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顽贼 > 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冲

顽贼 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冲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2: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唐通都看傻了。

他是眼看着乌达海那支马队,先在冲阵中怂了,勉强投射箭矢,张翼回转。

那会他正琢磨,要不要派军兵上马,把远处带兵指挥的那个穿蟒纹战甲的将领逮过来。

然后就心想事成了,那个将领在发现左光先部骑兵的第一时间,就带兵与马队汇合,几乎以逃命的姿态,一脑袋扎进他的阵里。

整个撞阵过程快极了。

马队驰至近前,再度张开两翼放箭兜击,看上去跟上次一样。

但此次是有备而来,箭矢更猛,也更加密集精准,直朝方阵一点攒射。

射倒几名军兵的同时,有一队甲兵下马,挥刀刺马臀,驱驰战马迎旗矛撞阵。

下马甲兵跟进,在军阵开口与援营兵格斗,逐步撕开缺口,其后马队鱼贯入阵。

非常凶猛。

不凶猛也没办法,整支马队仅有一半进了唐通手下汉军部左司的军阵,剩下一半因为左司兵抵抗交战,来不及入阵,就被外面策马驰过的枪骑兵队截击。

没有撞击。

枪骑兵离近了就开始减速,并将队形拉开,作出恐吓敌骑的架式。

镶蓝骑兵也确实受到惊吓,来不及入阵的马队立刻向侧面转移,弯弓搭箭,边撤边射。

但这恰恰就是枪骑兵的目的,驱走了将近半数,自有后面的蒙古骑兵继续驱逐,卫拉特骑兵马头一转,把阵外既没有入阵、也没有逃散的松散马队一一用长矛戳翻。

打得闲庭信步,很简单。

因为游兵营的蒙古部参将是云都赤。

他是和硕特部国师汗的第五个儿子,延庆旅游兵将军多尔济的哥哥。

云都赤对八旗马队不仅没有如临大敌的慎重,甚至根本就没把他们当回事,就连进军时看向冲阵的马队,眼神都玩味且戏谑。

任何人如果看到他的眼神,都能读出一行字:我看你们怎么死。

因为这一幕对他来说,似曾相识。

这些披甲骑兵的指挥官太笨了。

云都赤心说:跟我当年一样笨。

年轻人是这样的,见识少。

虽然八旗马队的铠甲不差,但云都赤觉得,跟和硕特部穿锁甲外套四镜甲的具装甲骑相比,防护上还差点意思。

当年河湟大战,云都赤就在父亲国师汗的指挥下,驱驰察哈尔降军冲过刘承宗的军阵,把他们的壕沟用人马尸首填平,压上手里的和硕特具装甲骑,硬撞刘承宗的炮兵。

炮兵肯定是军阵格斗的薄弱地带啊,当时国师汗、云都赤都是这么想的。

所以他们蒙住战马的眼睛,撞翻了勒勒车和阵线冲了进去,炮兵被近身了,优势在我,胜利近在眼前!

后来怎么着?

破阵之后格斗才刚刚开始。

炮兵非但不跑,而且还拔刀了,抽出金瓜短锤,把具装甲骑屎都锤出来了。

冲撞他们,简直是活腻了。

云都赤甚至觉得,就算没支援,唐通的枪炮手都能把这帮骑兵干死在阵里。

这是和硕特骑兵撞击刘承宗,用血泪换来的经验。

在军队素质、装备、组织能力相近时,马队撞阵,十撞九输。

马队撞阵就是赌。

只要步兵阵撑住不溃,那就轮到马队完蛋了。

所以军阵中的唐通一点不慌,甚至发现卫拉特骑兵前来支援,干脆不关注自己被骑兵冲烂的半个汉兵司,转头调派手里另一个没遇袭的汉兵司撤阵向前,支援西番部。

他自己也聚精会神地看向正面。

正面的步兵对垒,才是真正分高下的战场。

在乌达海冲营的同时,费扬古统率的镶蓝二旗马步军仍在上前,此时他们的距离已进入百步,镶蓝阵正面已经渐渐拉开。

镶蓝二旗也是人人有马,只是像元帅军一样,军阵交兵之时,为避免步骑脱节,马步军都牵马步行,有一些担任步兵攻坚任务的队伍,干脆将战马留在中军。

这时候,唐通已经能看清对面的阵型了,同样是个四面破缝的一二字阵,也就是数十个小队组成三线横队。

一线步多骑少,站位为一三五七九;二线骑兵为主,站位是二四六八,三线是步骑混编带战马的预备队,站位跟一线一样。

各牛录小阵的阵型也基本相似,大部分是一二字阵,各小阵前后左右都间距一阵宽度,整个大阵,构成宽大极大的犬牙战线。

这也是诸葛亮八阵思想中的阵间容阵,队间容队。

如此摆阵的优势,是在战斗中更易从容调兵,支援后撤。

费扬古在战阵的第三线,镶蓝旗军在第二线,第一线仍是胡希布的蒙古旗。

自努尔哈赤起兵打女真各部,战法就这样,能先抢夺人畜就先抢夺人畜,抢来人就扔到战场一线交战,招箭矢炮子、费火药体力,等敌人自相残杀师老兵疲丧失斗志,再派建州出战,一举击破。

打沈阳、辽阳,乃至后来的战役,都是能抢人先抢人,大明甚至对这些人有个名词,叫剃军。

这倒不是专门针对汉人。

后金贵族是平等的针对所有人,从女真诸申开始,攻坚部队,能用苏完就不用苏子,能用哲陈就不用苏完;后来规模大了,就能用海西不用建州,能用野人不用海西。

在长久使用辽东李总爷以夷制夷的策略,努尔哈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这也是阿济格在迂道西进时,黄台吉专门传诏书正军纪,要求掠夺人口,不得离散人夫妇的原因。

因为经过八旗使用,汉人蒙古、女真野人、朝鲜俘虏,光棍儿都不好惹。

虽然哪都有一些胆小畏缩的怂包,但更多人会坏事。

野人还凑合,最多就是逃跑路上杀几个看管俘虏的;蒙古最好,虽然也有点看不起女真,但蒙古贵族讲究实力,战场上服气了,心里也就服气了,部众除了偷铁锅之外问题不大。

汉人和朝鲜的光棍俘虏就比较离谱了,离谱的方向不一样。

朝鲜主要离谱在两班贵族,那帮玩意是欺软怕硬,别的男子被俘虏了逃跑,肯定先杀的是后金兵,两班贵族要逃跑,先侮辱后金女子。

萨尔浒被俘虏的朝鲜兵,本来努尔哈赤要都杀掉,被代善劝阻,结果两班贵族就有人干出这事,老汗忍不了,代善劝了八百遍,最后只杀城外贵族,杀了四五百。

汉人俘虏离谱的地方在于则难以预测,辽东明军本就来自各地、哪怕是迂道劫掠抢来的人,也啥人都有。

待他好,他反了会杀你,待他不好,反了也会杀你。

关键他们不是为了跑,而是为了反,杀主子都是轻的,动不动就放火、下毒,虽然往往因为毒药有限、放火动静大等原因不能如愿,但是就好像兑子的数超过一个死的就值了。

反倒把夫妇一起弄来,就能把人拴住,当奴隶跑不了、当剃军也敢死。

此时的镶蓝旗军阵,没有汉军可供使用,就只能让胡希布的蒙古旗第一阵冲锋死斗。

他们是下马的骑兵,冲阵能力要比骑着马强得多。

马军冲阵是气势吓人,但其实没那么厉害,只要不被吓住,无甲军阵都能打入阵骑兵。

因为骑兵入阵就乱,在局部必然以少敌多……但是连铠甲都没有的军队,骑驴冲过来都能被吓跑,几乎不可能不被骑兵冲锋的样子吓跑。

步兵冲阵的威力就大多了,因为队形更加密集,打火枪手贴上去,同样的人数,有甲打无甲有巨大优势。

康宁火枪手的防护装备非常差,虽然也穿了布面暗甲,但只有钵胄是正常的,布面甲只有胸口、后背挂了四十个甲片,在格斗时防护能力甚至不如胳膊上两条铁臂缚。

这不是刘承宗区别对待,或者军官克扣,而是元帅军的火器手基本上都这样。

即使是不说元帅军的火器、弹药都更重,单以明军三长铳,也就是崇祯年间鸟铳手的装备,单是随身的火枪、弹药、火绳就达到了二十斤。

这几乎就是一件熟铁加钢,冷锻甲叶的长身大甲的重量了。

但明军火枪是备弹药三百出,每出合重六钱,预装弹药筒三十个。

元帅军的重铳没有备弹药,火药和铅锭都在车上放着,闲了自己融。

他们只有三十个预装弹药筒,即便如此,也架不住他们的弹药重,一个预先装填好的一加三四弹装的弹药筒重四两五,光这玩意就八斤多。

实际上自从改了重铳,元帅军火器手随身携带的弹药筒就越来越少,一开始是三十个,打完卫拉特就拿了十个放在车上,打完曹文诏和祖宽那帮人,又拿了十个放车上。

因为他们发现没有人能让他们在一场战斗中打放十铳。

一般的军队,一次齐射就傻了,两轮射击就士气崩溃,直接打垮。

就算比较精锐的敌人,扛个三铳也就冲到面前格斗了……刘承宗的铳队,在战场上太招仇恨,几乎逢战必被冲撞。

就眼下,费扬古就觉得对面成片的鸟铳硝烟是气氛组,真正打出泼水般铅丸的是隐藏在一堆火器里的炮。

这弹丸也太密集了,根本不是几百杆铳能打出来的。

重铳和抬枪后金都见过,他们也都有,就斑鸠铳和大追风枪嘛。

但斑鸠铳和大追风都是就打一个大弹,还没对面打来的铅弹大。

一下子几千颗小铅丸喷过来,说不过去嘛。

费扬古断定,那阵中至少有三位千斤大炮。

实际上一位都没有。

就四门二百斤的小炮,因为炮管短,打散子的射程还没抬枪远,所以就没开火,摆放阵中。

镶蓝蒙古冲阵的伤亡很大。

临着二三十步,各牛录旗军主攻阵前几个区域,向着一点疯狂放箭,成片箭矢如雨般带着破空声哚哚地钉在抬枪战车与长牌上。

他们的弓箭在这个距离射得精准极了,不仅将来不及躲避的火器手射伤,还将更多躲在长盾牌、战车之后的士兵压制,令人不敢露头,以期彻底打断援兵营火器手的射击。

这个时候,有不少西番部的火枪手已经完成装弹,只管将火枪在长盾牌缝隙中伸出去,朝着军阵打放。

虽然数量少,但哪怕是铳管里凑数的那三颗小铅丸,也能洞穿甲胄,致人重伤。

但实际上打出去都是致人死地,离得太近,一大三小四颗铅丸根本来不及扩散,就都打在同一个倒霉蛋身上。

而且虽然小铅丸不能建功,大铅弹却能穿人洞甲,甚至在打穿前排镶蓝蒙古士兵后,继续打伤后面的镶蓝旗军。

只不过,此时的火枪就算造成再大的伤害,也不能阻止敌军冲阵了。

八旗蒙古的固山额真一般是蒙古人,但镶蓝蒙古不是,他们的固山胡希布是叶赫贵族。

胡希布是个猛人,原本为伊尔根觉罗·阿山的随从。

阿山在还没有金国的时候,就举家投奔努尔哈赤,隶属代善,结果代善没有重用,一怒之下就去投奔大明。

结果刚进边境,就被大明边军一顿砍,吓得跑回去了。

努尔哈赤杀了他两个儿子,让其继续在身边效力。

后来到黄台吉时期,多铎十四岁那年,阿济格要给他联姻,打算让多铎娶他们舅舅阿布泰的女儿,就派阿山的弟弟做媒。

阿布泰是乌拉部在后金的大头目,如果联姻促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在后金的势力将如日中天。

所以黄台吉暴怒,削了阿济格的镶白旗主,更是直接杀了阿山的弟弟。

阿山又被吓得叛逃大明,这次提前派了两名随从前去联系,结果这俩人又被明军杀了。

胡希布做为其随从,感觉跟着阿山叛逃没希望,就逃回后金。

逃回去就被削成白身,弄到了当时的蒙古固山伊拜旗下,伊拜虽是诸申,但世居科尔沁统治地区,对黄台吉搞的满洲没啥认可,自认是蒙古人,也管束着投降后金的蒙古旗。

后金对蒙古贵族的迎接、出使,多由他来完成。

所以伊拜特别护着蒙古人,打仗都让旗下的女真先上,蒙古人在后边看着,等前边打累了再上。

偏偏当时林丹汗还没死,收蒙古诸部之心是后金国策,伊拜在蒙古人里太有声望,谁也拿他没办法,只能对他手下的蒙古人施以利诱。

己巳之变打遵化,伊拜旗下有个蒙古兵先于八旗登城,把黄台吉高兴坏了,亲自召见赐酒,赏牛马、蟒缎、布匹,赐号巴图鲁,以白身授牛录章京。

在那场战斗里,胡希布第二个登城,得了个备御。

后来他接连立功,因其叶赫贵族的出身、蒙古旗立功,赶上八旗的蒙古扩编,就做了固山额真。

胡希布在对战火器方面,有非常充足的经验。

当箭雨泼洒,没射死太多敌军,胡希布并不气馁,反而放心了。

因为敌军在躲避羽箭。

明军穿戴铠甲的士兵,都不会躲避羽箭,最多低个头。

在进攻时,胡希布就早做了两手准备,如果这些火器手对箭雨不闪不避,他就得琢磨后撤。

反之,打断了敌军的火器,又贴到了近前,这场仗看上去是赢定了,当即催促各牛录加紧猛攻。

一时间镶蓝蒙古群起冲突,后面的张弓搭箭,向战车、盾线各处放箭压制,前面的铁甲兵扑向战车,硬撞长盾、推勾战车。

车上、盾后的火器手也抽刀捅刺,双方一时间隔着盾牌战车不断角力,西番部终究在甲具上不如人,格斗时缺了胆气,阵线很快就被打出处处缺口。

援兵营的各处战线压力猛然一轻,大批镶蓝蒙古士兵纷纷涌向几处缺口,试图逐步将缺口撕开,以期鱼贯突阵。

偏偏,就在此时,率先突入阵中的牛录章京一抬头,发现对面车阵后面换人了。

那是一个个戴钵胄着长身赤甲,挺旗矛扬金瓜的全甲步兵,在一个个军中管队的指挥下,推四门小红夷炮,组成新的战线迎着他们发起反冲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