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顽贼 > 第六百九十章 挂地支地

顽贼 第六百九十章 挂地支地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2: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军交兵的第一个夜里。

明军先锋官相希尹,狼狈逃进张应昌位于金银滩的大营。

钻进营帐,相希尹兜头拜倒叩首,就要把刀自刎赔兵败之罪。

他倒不是装出来做样子,甚至刚被打败时也没想自刎,只想赶紧逃回来。

可路上越跑越气,越想越不想活了。

他的军队不是稍加失利就怂了的软骨头,元帅军的骑兵先后冲了四阵,三次冲进阵里,可以说军阵都被冲烂了。

偏偏每一次,骑兵都会被明军步兵用长矛、腰刀、骨朵这些冷兵器格斗逼退。

一方面是明军步兵大阵被冲烂后,结小阵格斗的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就有点好笑,是因为卫拉特骑兵的近身格斗能力并不突出,以至于乘骑状态下,他们很难在近身格斗时一个人打三四个明军。

骑兵需要的战斗宽度远超步兵。

卫拉特骑兵的优势是冲击力强,但挟矛冲锋并不等于近身格斗,混战格斗是他们的劣势。

温良改部下,装备防护最好铠甲的骑兵,也就跟明边军步兵穿的铠甲差不多。

但是像那样的铠甲,他只装备了两个选锋队,而对面的明军满地都是。

不是刘承宗抠门儿,不给士兵佩服甲胄,边军的甲叶子在西安的关中书院旧址塞了满仓库都没人要。

只是游兵营在战术定位上,就是一支轻装骑兵部队。

在随身携带一长两短三杆矛和一张弓两壶箭的情况下,卫拉特骑兵在常用行军衣食毡子之外,能选择的防护装备非常有限,通常都是镶铁皮甲和绑护心镜等散件的皮袄。

刘狮子在操典上的要求,擅长挟矛冲锋的为卫拉特骑兵所在的游兵营蒙古部瓦剌司,责任是在游击中担当骑射手的同时,伺机践踏追击溃军,并持矛冲撞迫近的敌军骑兵,保护比他们装备更轻的漠南司。

撞的是敌军骑兵,而不是严整的步兵军阵。

毕竟骑兵冲阵勇猛归勇猛,可是在刘狮子看来,这完全是热血上头的冲动之举。

但设计上是一回事,临战的随机应变是另一回事。

至少在这场交锋中,马科、李逢吉和温良改配合得很好,骑兵一次次冲击迫使明军不能移动,最终使下马步兵和火枪战车迫近,一锤定音。

相希尹的三千人标准营,以骁勇强悍的作风一次次逼退冲进阵中的骑兵,却在大口径火枪的威胁下被吓破了胆。

人们蜂拥逃窜,最终随相希尹进入金银滩阵地的明军只有不到四百人。

面对前线兵败丧师的噩耗,张应昌并未如相希尹预料中发出任何责难或嘲笑。

开玩笑,张应昌什么人啊,他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一万大军,在不跟人动手的情况下,一天的时间里跑到一个不剩他都见过。

你三千人,跟刘承宗的兵干了一仗,还能逃回来三百多号人,这叫什么?这叫将才!洪军门没封你个总兵官算他亏大了!

张应昌听了战斗过程,非常宽容地像个老大哥,温声安慰道:「不过是输了而已,谁也没想到会在这遇见敌军。」

他心说打成这样已经不错了,难不成还想打赢啊?

哪怕是他亲率部队,在行进中猝然遇袭,也没把握能打得比相希尹更好了。

「卑职无能,败了前阵,我军是撤入灵州还是……」

相希尹没把话说出来,追兵就在后头撵得很紧,敌军支援想必也很快抵达。

他觉得凭他们剩下三个营在城外野战,赢面不大。

「来不及进城了。」

张应昌听出他的言外之意,却没答应,只道:

「贼子人多马众,跑起来比我们快,何况我军前阵新败,若在夜晚赶路遭遇截击,大军被追上就没了。」

「我已将情报传告宁夏,不过那边多半指望不上,倒是向后卫的求援,没准明日能赶来救援。」

就在这时,南边隐约传来呜咽的角声。

夜幕下,明军在秦渠滩涂设下的篝火堆之间,一道道骑兵的影子在随风摇曳的火光下拉长扭动。

枪火不时在远方的黑夜里闪烁,响出几声,又重归沉寂,直到再度突兀响起,忽远忽近。

让人不难想象黑夜里隐藏着一些可怕的东西,你打我退,你追我围,一步一步,以命相搏。

元帅军的追兵,来了。

直到大营里的鸣金击钲声,在夜晚的寒冷荒原传出很远。

张应昌说:「不必追。」

自家人知自家事。

他的塘兵技不如人,兵力也不如人,白天都难以起到遮蔽战场的作用,夜里摸黑搏战,更是只能枉送性命。

自宁夏总兵贺虎臣兵败黄龙山,一败又一败,西北明军哪儿还有正经塘骑?

张应昌手上不过是些仓促凑数的探马侦骑,有些人连塘兵的旗子都没有,配发了塘旗的也不会打旗语,那旗子就是纯装饰品。

分散开的正规骑兵,在追逐战对上配合良好的塘骑是白给;结马队聚集一处又不能遮蔽战场,何况也追不上塘骑。

真追上了,不是被塘兵包围,就是被引到伏击圈里。

没意义。

不远处的夜幕下,一座用粮袋装了砂石,临时堆起的土山上,马科端着望远镜瞭望明军大营,面露不虞。

「他们倒是好运气!」

紧赶慢赶,一路追到这里,看见这里的地利和巨大营地,马科就知道,张应昌的这座营地他是攻不下来了。

他之所以追得慢了些,是因为降军颇多。

不算战死和逃亡,相希尹营在战场上留下的降兵足有九百多人,其中八百多都是伤兵。

没事的和皮肉小伤三百余人被马科当场编司,裹挟行军,把五百多伤兵留在战场,传信后方援兵营参将阿六接收。

元帅府的轻重伤分辨,脱胎于战场,因此判定方式比较粗犷,就俩标准。

第一个是看治疗,像挨了骨朵马蹄子造成四肢骨折、砍几刀出血的大伤口这种,自己收拾收拾不会死,或者伤愈后仍能形成战斗力,都叫轻伤。

放那不管,一会人就没了的,或者经过最好的治疗伤愈后,依然存在无法恢复的残疾或后遗症,失去参战能力,则叫重伤。

不是马科贪功冒进不管伤兵,而是他手下的外科军医根本就没有治疗大量重伤员的能力。

元帅府本来就缺军医也缺药物,他们军队扩张的太快,原本军医就只有大营才有一个大队,重新编制驻防旅之后,一个旅才在总兵大营里有一个军医大队。

而在战时,像马科这样的游兵营,只分到两名医官、两名医师和十二个随军医生,其中一半还是兽医。

在马匹牲畜极多的元帅府,除了固定的一名痘医和内科医师,余下只学外科的医生一样也要学习兽医,所以他们普遍学艺不精,但经验丰富。

在资源有限的战场环境,虽然军医操典上没有写,除非特例,否则他们通常不会给重伤的降兵用药。

有外科价值的,就做个手术,没有就算了,实在太痛苦的就给一刀送走。

就连包扎,也是军医起指导作用,让轻伤降兵自己扯衣服烧水消毒,给其他伤兵包扎。

战场就是凑合,药物和医具平时多得没处使,打起大仗又始终短缺。

战争面前,准备永远做不够。

收拾了降兵,马科知道了敌军的主将、各级将领以及兵力的情况,一面将消息传给后方,一面继续跟着塘兵往前追击。

他知道前方还有一万敌军,也知道真打起来,这一万人一人给他一拳,就得把他这个不到两千人的游兵营碾碎。

但马科并不害怕。

这种无惧并非建立在勇气上。

当个大头兵、管队甚至百总,勇气与武力非常重要。

但到了把总以上,军事问题就需要管理、技术、直觉、经验、协作、决策和执行来解决。

是来自后方的情报,让马科知道友军已在出关后铺开,灵州南部的平原已被占领,他的侧翼非常安全,可以放心大胆地率军前压。

他们控制了战场,战术选择的余地就很大。

只不过再次武装侦察,马科必须承认,他的动作还是慢了些,一个营击溃张应昌右镇四营的不世功勋,他是没那个运气拿。

尽管夜晚的视野很差,马科还能是大致看出明军布置,这是因为明军为防备袭击,在营地外围的滩涂每个数十步便点起篝火。

金银滩是一块被东西两条南北流向的秦渠分隔,东西宽五六里、南北长**里,南宽北窄的三角河滩。

河滩上都是肥沃的灌溉田地,夹杂了几处村寨。

通过滩涂篝火位置,马科基本能确定,明军是在滩涂正中间扎下营地。

因为防备夜袭有固定方式,明军都学过,马科自然也不例外。

那些篝火往里是哨塔望楼,哨塔上面常备名叫"望子"的侦察兵,都是视力上佳的士兵,方圆百步一座楼。

楼下设铺,专选几个叫"听子"的兵,要求是睡不踏实其实也就是神经衰弱的兵,聚在帐中,配备一种野猪硬皮做的空心葫芦枕,能侦听见远处大队人马活动的声音。

这营地位置选得狡猾,张应昌给滩涂周边都留下了二到三里的空地,显然是其为防备元帅军火炮做的准备。

这个距离,决定了所有野战炮,想要平射轰击他的营寨,都得过河。

但重炮和车马过了河就有被袭击的风险。

这种好进难出的地形,在兵法上叫挂地。

孙武的建议是在这样的地形,要趁敌人没有防备,以突击取胜;若已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而出师不利,敌军出师也不利的地形,就成了支地,孙武建议率军假装退却,诱敌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能化不利为有利。

所以马科并未轻举妄动,只是命游骑沿东西两道秦渠北上,彻底切断明军营地与外界联系。

这时候都快下半夜了,马科麾下千总李逢吉本想就近扎营,马科却又以民房院落睡觉暖和为由,诱使军队向西南夜行五里,进驻明军弃守的百户所及民宅。

结果院子还不够住,百户所的墙也颓塌大半,漏风得很,好多人最后还是在野外扎的帐子,渡过难捱的夜晚。

实际上马科知道这边的房子不够住,他的目的也不是怕士兵露宿野地冻坏了。

元帅军的保暖能力很强,他们在野外扎帐子,没准比金银滩上修了营地的明军更暖和。

毕竟营地也漏风。

他是怕明军夜里出来袭击,经历一天一夜的奔袭作战,不少马都累得不站着睡改躺下睡觉,更别说人了。

马科觉得自己没办法再强令士兵夜间行***移,这才以堡垒院墙遮风为由,让部队再走五里地。

毕竟如果说自己担心夜袭,别说士兵,就连他手下

俩千总,李逢吉和温良改都累得只想睡。

那俩货张嘴就是睡一个时辰,只要睡一个时辰,就能上马与敌军搏战。

可是吹牛谁都会,就他们这个沾地就能睡着的情况,明军真杀出来,刀子砍到脖子上,只怕他们也起不来。

实际上,张应昌确实夜里派兵出来了。

只不过因为没控制战场,不敢到处乱窜,只是派骑兵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出去六七里地,看了看发现没人就回去了。

命令是十里地,但谁也不敢跑足,走个差不多能糊弄了就回去复命。

直到次日清晨。

先是二旅副总兵欧阳衮所率奇兵营的骑兵,驾驭战马喷着道道哈气,抵达金银滩外围。

同时张应昌的军队开始在金银滩南部挖掘壕沟,试图把两道在南边分开的秦渠连上,当作护城河。

在这过程中,援兵营参将阿六标下一部西番火枪手也抵达战场,他们这一千多号人,整个上午就干了两件事,让张应昌的右镇宁夏军士气大降。

一是埋设火药炸断了两侧秦渠的石头桥,二是在金银滩南边跟掘壕的明军相距一里,开始对着他们筑墙。

主意是张献忠出的。

对于马科建议的诱敌,礼衙尚书表示这种欺骗伎俩太无礼了。

他们这些元帅府的优秀将领,应该师法大帅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尊重敌人的选择。

人家不想出来,你非要引诱人家出来干啥?

大帅有成人之美,我们先把桥炸断,再用墙给他砌上,封死。

不光南边的平原上要砌墙,东西北三面秦渠也要沿河岸垒上五尺高、五尺厚的羊马土墙,谁出来谁是王八蛋。

宁夏后卫倒是没有辜负张应昌的殷切期待,由洪承畴早前任命的屯田将领赵淮正领兵向西驰援。

不过他们的路才走了一半,就被延庆旅自环县青铜峡出兵的副总兵丁国栋率军截住,双方同日展开交手。

而在另一边,驻军红寺堡的刘承宗也收到前线情报,翻看马科的报告,得知宁夏封出三镇总兵,三分之一的兵力被任权儿围在金银滩的消息。

跟张献忠的反应一样,面对马科对金银滩地势、张应昌营垒的布防描述与攻取简易,他同样没选择诱敌。

「回去告诉任总兵和马将军,有啥好诱的,张部堂那破墙也别修了,这张应昌人脉不行,居然不认识白广恩。」

时代变了。

刘承宗挥手将令箭交给羽林骑:「让张部堂派人劝降,降就降了,不降就等火箭送到炸他……敢这么扎营,几条命啊?」

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