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36章:讲武堂【4K】

汉官 第36章:讲武堂【4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正如管宁三人所想,在处理完县务后魏哲便找上了几人。

“诸君都乃世之贤良,不知带方百姓可有幸能得三位垂青?”

魏哲也是有枣没枣打两杆。

反正这三人来都来了,不尝试邀请一下太可惜了。

当然,他也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邴原闻言竟然直接答应下来。

这让魏哲顿时忍不住面露惊喜之色。

即便管宁与华歆依旧没有出仕的意思,但魏哲已经很高兴了。”

只见他当场便满脸笑意的拉着邴原的手感慨道:“带方地小,如今只能请根矩屈就校官祭酒一职了!”

邴原闻言也没有失望,反而朝魏哲郑重一礼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甚至连一旁的华歆、管宁亦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诚然,以邴原的名望当一个百石县吏是有些屈才,但校官祭酒却不同。

毕竟这个官职是主掌一县教化,自然不能用寻常眼光看待。

其实魏哲早就想要重立县校了,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才耽搁至今。

实际上自前汉以来大汉朝就十分重视教育。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就曾在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时人谓之“文翁石室”。自他之后,蜀郡学风大盛。

汉武帝时更是将“文翁石室”的模式普及全国。他除了在长安设立“太学”之外,还要求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其中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亭里聚落的称为“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设计的教育体系与后世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然而汉武帝的想法虽好,但可惜此项制度并未贯彻落实。很多时候,地方郡县学校能否兴办完全取决于地方长官的态度。

即便有地方长吏用心办学,可能一旦继任者不上心也会很快荒废。

所以地方官学维持长久的不多,大多都是仅存虚名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时人如今乐于求教于私学,而嫌弃官学的原因。

当然,对于带方县来说是没有这样的烦恼的。

因为带方的县校早就荒废几百年了,即便是豪强子弟也请不到经师。

可以说带方县,乃至于乐浪郡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荒漠。

不是这里没有良才美玉,实在是无人指点。

譬如先前被魏哲斩首的田文,一身学问也不过是父子相传罢了。

和乐浪郡相比,辽东郡都算是文风蔚然。

而辽东郡的士子呢,则向往幽州乃至于中原郡县的“精舍”、“精庐”。

当年幽州大儒卢植开设精庐讲学时,便不知有多少辽东子弟前往求学。

……

“明公欲兴教化,这耗费可不少!”

在得知魏哲竟然想重立县校之后,戏志才顿时有些头疼。

真当以往那些郡县长史不想要大兴文教的好名声么?还不是养不起。

就这么说罢,一个郡学的日常开支都足以养一曲士卒了。

“不如缓缓?”戏志才犹豫再三忍不住劝道:“明公这灭国开疆之功眼看即将到手,也不差这点功劳。”

然而魏哲这回却相当固执。

“此事可急不可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已然算晚了。”

见戏志才有些不解,魏哲想了想便又解释道:“就当未雨绸缪吧!毕竟三韩、秽貊若平,也需要教化蛮夷使之重归华夏,届时没有儒生可不行。”

所谓教化,在魏哲的理解里就是用华夏典籍同化蛮夷习俗。

先示之以威,然后再示之以德,这才是堂皇大道!

戏志才闻言顿时不再多言,转而考虑如何将事情办的又好又省。

只见他略作沉吟,便建议道:“既然如此,不如将县校安置在凤凰里?田氏那处宅邸颇为宽敞,正好合用。”

魏哲一想还真是,当即笑言道:“吾受田氏遗泽多矣!”

此言一出,戏志才顿时失笑连连。

还真别说,田氏数代积累还真帮了魏哲不少忙。

当然,调侃归调侃,正事还是要郑重对待的。

数日后,凤凰里县校。

看着整治干净的宅邸,魏哲当即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即只见他朝一旁的邴原一揖道:“根矩,此间日后就拜托你了!”

如此郑重的态度,倒是让邴原忍不住心中感动。

邴原本以为魏哲重立县校只是为了教化之功,却没想到他竟如此重视。

于是邴原顿时面色肃然的还之一礼,而后正色道:“原,必不负所托!”

说罢,邴原便带着一众孩童走进县校,开始上课。

对了,由于第一批入学的孩童都是十二营军屯子弟,底子实在薄弱,所以邴原不得不从最基础的识文断字开始教起。

即便如此,邴原却没有丝毫不耐之色。而这也是魏哲最欣赏邴原的地方。

或许他没有什么惊世奇谋,但是却能不急不慌的沉稳做好每件事。

于是在旁观了片刻之后,魏哲当即放心的离开了,毕竟他也要备课呢。

没错,打着重视教化的旗号,魏哲也在县校里领了一份差事。

不过与邴原的“修文堂”不同,魏哲的“讲武堂”主要教算学、兵法。

只是如今魏哲的《行军笔记》还没有整理完成,开课还得再等一阵。

……

“还得再等一阵?”

县寺内,当得知魏哲的讲武堂还不准备开课,太史慈顿时有些失望。

要知道在得知魏哲在县校的授课内容之后,这家伙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见太史慈如此做派,倒是让魏哲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是寻常军中常识,这些你不是都知道么?”

“我是知道,可军中其他人不知道呀!”只见太史慈振振有词道:“我这也是替底下人问的。”

见他这么一说,倒是让魏哲若有所思。

还真是,或许眼下最需要补课的不是那些孩童,而是这群军中老卒。

毕竟这群人可是魏哲最忠诚的支持者,乃是他的根基所在。

“你说的有理。”念及此处,只见魏哲当即果断道:“也罢,明日召集屯长以上来讲武堂听课吧!”

说到这里魏哲微微一顿,而后又补充道:“十二营军屯亦包括在内!”

此言一出,太史慈顿时大喜道:“兄长早该这样了!我这就去传令!”

说罢这家伙便兴高采烈地风风火火的离开了。

相比之下,戏志才则要敏锐多了。

“明公……这是准备动手了?”

“嗯!”当着戏志才的面魏哲也不掩饰,眼带煞气道:“入冬之前必须解决秽貊七部,否则明年就太忙了。”

闻听此言,戏志才当即微微颔首。

这么一想,这带方县校重立的还真是时候。

等这批中下级军中官吏在讲武堂接受完短期培训后,正好可以上战场实践。

而这也确实是魏哲的目的所在。

只见他眉头微皱道:“秽貊这一战少不了要大发屯兵与义从,若是不提前教导一番,我还真有些担心下面的儿郎能不能驾驭住。”

……

而当魏哲在为讲武堂用心备课的时候,管宁与华歆等人也回到了青州。

华歆自然不用多说,照常游学交友。

他虽对魏哲另眼相看,但还不至于立刻就心悦诚服。

另外也是魏哲如今的身份地位还是有些低了。

华歆若是愿意出仕,别说是县令了,便是太守也认识不少。

他之所以至今依旧白身,倒不是和管宁一样想要做隐士。

华歆早年间不能出仕是因为师门的缘故,受党锢牵连。

然而自去年冬,天子大赦天下党人后,华歆其实也动了出仕的心思。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动静,只不过是想要谋一个孝廉的名额罢了。

故此从乐浪归来之后,华歆依然在暗中为此事谋划着。

相比之下,管宁就要洒脱多了,随性来往,不拘贫贱。

不过在交游之时,他难免要谈几句在乐浪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对魏哲这位带方令,更是满是溢美之词,说魏哲上任之前带方危如累卵,结果他到任不到一年,带方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边关安定。

一时间倒是让魏哲“治世之能臣”的评语在青州传开。

没办法,这就是名士的影响力,有时候当真比太守、刺史还好用。

然而魏哲虽然在青州扬名,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这种名声最多就是让他在招揽流民更顺利些,其他好处暂时还看不出。

甚至不少北海士族都怀疑管宁这是在有意吹捧,并没有当真。

毕竟北海郡不少人都知道魏哲乃管氏婿,对管宁的话自然也不敢全信。

但总的来说,对魏哲而言算是一件好事儿。

来此世快两年了,他总算是混出了点名气。

不过魏哲听了也没有太上心,转过头便在讲武堂上当起老师来。

……

翌日上午,带方县校。

“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习而后得,但敏智之人自然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

宽敞的大堂前,只见一块“讲武堂”的匾额高挂正中。

而魏哲则高坐台上,眼神严肃道:“然率为名将,盖未有不习一法、不识一字、不经一事,而辄能通开阖变化运用无穷者!”

“未有生而知之者,更未有生而便知兵法者,若是有,那也是圣人。”

说到这里,魏哲当即瞪着下方的一群军中粗汉问道:“尔等是圣人吗?”

此言一出,一群悍卒顿时连忙摇头,在魏哲面前好似孩童一般。

见此情形,魏哲方才缓缓道:“古之名将或有无师自通者,然此辈亦是于战阵至少经历观摩,日久乃能,否则吾知其断不能也。故巫祝卜筮之法可以鼓军心士气,但绝不可信之为凭。”

魏哲不管大汉其他将领怎么想,反正他的兵肯定是不能信这些神神鬼鬼的。

而在先打压下他们的傲气之后,魏哲方才耐心道:“我知尔等或因幼年失学,不解文字,或不知孙吴兵法真意,故少有研习者,然此乃大谬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尔等学兵法,实乃是在保自家性命,此为救命长存之法也!”

“以后将士识字者,于冬日夜长之时,宜将兵法笔记每夜饭后看上数页,睡则枕上,亦可细细玩味,内有不省义意者,次日可问于先知之人,自然有得。不识字者,可令属下士卒识字者诵读,每日听之数遍,归枕之际,亦如前玩味,自然有得。

“开卷有益,学不误人,便是如此。”

而在说完提纲挈领的用心后,魏哲便没有再说什么大道理了。

正如他先前所言,孙吴兵法还是有一定学习门槛的。

所以这次“讲武堂秋训”魏哲并不准备讲什么高深的兵法战略,只讲各种行军、扎营等军中常见之事。

只见他眼神犀利的扫视台下一圈后,便面色严肃道:“军中要紧的第一件,便是不许喧哗说话。”

此言一出,窗外旁听的戏志才顿时忍不住面露诧异之色。

如今的他还不是日后随曹丞相南征北战的军师祭酒,对军伍之事还真不是太精通。

他尚且如此,一旁的邴原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虽对军伍之事不了解,但魏哲开头的一番话还是让邴原连连点头。

本来在得知魏哲想要教授兵法时,他嘴上没说可心中却是忍不住摇头。

毕竟兵法之道,最重战绩。

若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那么便是韩信复生别人也只会当他纸上谈兵。

而魏哲如今拿得出手的不过就黄巾之乱,而且还是作为军侯听命行事。

虽然立功颇多,可是这种履历显然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可是魏哲先前之言,却让邴原觉得他或许真是兵法大家,只是一直无用武之地罢了。

而正当窗外的两人暗自思量之际,台上的魏哲则已经说起了关键点:

“凡欲动止进退,自有旗帜金鼓。若无令许说话,但开口者必重处之;夜间尤是切禁!”

“另若遇逃兵,同队之人须各自捆打,分一半监固,分一半保拿。如不获,各监一年,通扣工食,以作教训。”

闻听此言,台下不少军吏都忍不住面露恍然之色。

别看只是处理逃兵这种简单的问题,但里面亦是有着一番学问。

旁人或许感觉没什么,但他们这些整日在军中厮混的人却能察觉出魏哲所言的妙处。

一念至此,不少人看向魏哲的眼神越发崇敬佩服起来,毕竟这是真的能学到东西呀!

于是乎,随着魏哲在台上讲述着治军的点点滴滴,台下的军吏们渐渐便如饮美酒一般,不自觉就沉浸其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