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45章:黄金台

汉官 第45章:黄金台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清晨的知行书院在鸟鸣中渐渐苏醒,即便高高的围墙也挡不住朗朗书声。

当远道而来的张松、庞统、王粲三人走下马车时,所看见的便是这幅场景。

王粲见状顿时一脸享受的眯起双眼,陶醉道:

“郁郁乎文哉!”

这句话本是孔子用来赞颂周礼的。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大概意思就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两代,是多么丰富完美啊!我选择遵循周朝的礼仪。”

然而数百年后,孔子的这句话却与王粲的心情格外契合。

或许在王粲的心中魏哲所传的国学已然是他眼中的“周礼”了!

而对于王粲时不时的亢奋,张松与庞统这一路上早就习惯了。

相比于抱着“朝圣”心情的王粲,此刻庞统两人看向知行书院更多是好奇。

从荆州到冀州,这一路上他们实在听说了太多和书院有关的传闻。

即便是在兖州、豫州这样刚刚经历过度田风波的地方,地方士族依旧在争相谈论魏哲的学说,复杂而矛盾,令人感慨万千。

有时这些士人对魏哲本人是各种挑刺,但却总会加句“学问还是不错的”。

没办法,中原之地这十几年经历过太多的灾荒与战乱。

苦吃多了,他们自然也明白这个社会确实出了大问题,亟需解决。

他们解决不了,原有的理论解决不了,那就只能期望于新制度了。

而眼下看来,貌似也只有魏哲最有希望成功。

毕竟他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切切实实的做出了一些东西,给人以希望。

还是那句话,没有人希望生活在乱世,包括士族!

……

“这是书院?”

当一行人切切实实来到知行书院大门外时,张松三人惊讶的瞪大了双眼。

门外的守卫也不以为意,他们早就见惯了这种场面。

实际上每一个看见知行书院的外来者都会发出如此感慨。

原因无他,皆因这是一面高大厚重的砖墙!

别看小小的一块青砖不起眼,但实际上如今用到最多的地方只有皇陵。

除了历代的皇陵之外,也就只有皇宫,以及极少数的城墙外侧可以包上城砖。

后世能看见的古城乃至于长城,其实大多都是明代形制。

秦汉长城可没有明朝那么豪奢,别说青砖了,甚至连条石都不多。

两汉修建的长城大多都是以夯土、芦苇、砂石为材料。

只有明长城才会以青砖、条石、石灰为材料,修筑城墙与堡垒。

而这便是玉门关砂石墙高三米,而山海关的砖砌城墙却高达八米的根本原因。

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当下的砖窑太过落后,产量太低了。

在魏哲于辽东大肆开采煤矿,用煤炭作为燃料之前,大汉朝的窑炉都是依赖人工投柴,这就导致温度波动大,窑温稳定性差。

在这种情况下烧出的青砖,不是砖块开裂,就是硬度不足。

废品率升高,自然也就导致成本上升。

基本上每烧制一万块青砖,当下的传统窑炉就需要消耗约二十吨木材。

当这些人力物力加在一起,能用得起青砖的也就不多了。

再加上华夏的木构榫卯建筑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基本上用不着青砖。

无论是天子别苑,还是士族庄园,亭台楼阁早就习惯了用巨木为料。

本来关于烧砖这块魏哲也不怎么了解,他一个文科生也没地方去了解。

从选土、练泥、制坯到装窑、烧火、洇窑,他甚至没有汉朝老工匠懂。

然而工业发展却总是在偶然之中出现必然。

当原始工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成果。

比如这批辽东青砖,就是辽东大规模开采煤矿、铁矿,炼制铁犁的意外产物。

最开始只是铁匠们琢磨炼铁炉的不断改进工艺。

火炉温度不够,他们就绞尽脑汁试图寻找最抗烧的砖石。

一来二去,长白山的高岭土、扶余国的黏土、高句丽的黑陶土。

但凡他们能找到的泥土,辽东各地的铁官都试过了。

一个安稳的大后方就是这点好,可以让里面的人不受干扰的做事。

结果耐火砖没有搞出来,却误打误撞摸索出了批量生产青砖的办法。

按照辽东铁官摸索出的新式砖窑,同样的时间每窑青砖产量几乎暴涨十倍。

去年当辽中刺史氏仪向魏哲禀报时,他顿时惊喜莫名。

因为魏哲从头到尾都没有插手,这完全是辽东媒铁体系自主研发出来的成果……即便是个意外。

这足以证明华夏的古代文明,是具有足够的创造力与开拓精神的!

于是魏哲当即下令辽州五郡继续扩大煤矿产量,以供应新出现的大量砖窑。

为此他还特地下令在辽东设立窑官,与铁官、盐官、煤官并列,统筹调度,一体管理。

至于这第一批诞生的青砖,则被辽州通过海船运往蓟县,然后沿着内河一路南下,从幽州进入冀州,抵达邺城。

而魏哲在收到了这份大礼之后并没有用它们来建造府邸,而是下令营缮司在邺城北郊,漳水以南的石山下建造知行书院。

为了妥善保存洛阳藏书,书院之中抛弃了传统的榫卯木构,能用砖石的皆用砖石,通体下来也就只有屋顶、门窗才是木质。

也就是如今青砖产量暴涨,不然知行书院这待遇也就只有皇宫、皇陵能比。

然而张松、王粲、庞统等人却不知内情,还以为青砖如过去那么珍贵。

故此当他们进入书院之中,放眼望去皆是砖包墙时,心中那叫一个心疼。

张松甚至连连感慨,直呼太过豪奢。

在他看来,魏公再如何敬贤重士,也不用如此浪费。

与其在起居之物上这么豪奢,还不如扩大规模多招收一些士子。

然而吐槽归吐槽,魏哲重视文教的态度还是让三人心悦诚服!

“昔日燕昭王在蓟城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人,想必也不过如此了。”行走在书院之中,看着身边往来的儒生士子,庞统忍不住由衷的感慨道:“魏公当真有古人之风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