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官 > 第33章:大国难为【4K】

汉官 第33章:大国难为【4K】

作者:江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3:51: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随着魏哲登位“魏公”,骠骑将军幕府转眼便成了过去式。

但新的幕府该如何设立,甚至要不要设立,都成了未知数。

毕竟魏公国迥异于一般幕府,论体制已与邦国无疑。

故此荀攸出于稳妥的考虑,建议最好仿照大汉朝廷在魏公国中设置丞相、太尉、大将军、尚书、侍中等文武百官。

并且魏哲这位立业之主也当兴建魏公国的社稷宗庙,祭祀祖宗。

后半段魏哲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前半段魏哲十分抗拒。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社会规则。

汉制绵延多年以致有今日的局面,就说明它必然存在不足。

魏哲若是全盘吸收汉制,那岂不是换皮不换骨?

但如何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却又成了一个问题。

当然,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自然是不行的。

别的不说,单单秦汉两朝这五百年来的生产力发展就足矣淘汰周制了。

若是用春秋的古法治理如今的天下,那魏哲岂不成了第二个王莽?

届时穿越者大战气运之子的场面恐怕就要再次出现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全盘抛弃汉制另起炉灶好像也不行。

魏哲想了想总觉得这样有点太冒进了。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蛋,治理天下太冒进了也容易要命。

念及此处,魏哲并没有立刻做出决断,而是与国渊、荀攸、戏志才三人将汉制从上到下的都罗列出来书于木牌,挂在墙上。

然后四人则开始针砭时弊,将往日没办法上书的弊端尽数写出。

反正汉室都要没了,在魏哲的挑头下几人直接畅所欲言。

这便是魏哲思量再三才勉强想出的一个解决之道: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天下事化繁为简,从而寻找出其中的最优解。

而要解决问题,那就得先找出问题。

……

午后,政事堂内。

荀攸开口便是王炸,直指宦官问题:

“汉高之时虽有宦官受天子亲近,然不过一宠臣尔。”

“前汉武帝时,为了削弱丞相与外朝,方才大力提拔内朝官,使得本来只是掌管宫内杂务的尚书台日益重要,大量宦官得以充任中书令等职,接触机要政务,此乃祸乱之始也!”

“及至前汉末年,元帝优柔寡断,体弱多病,难以理政,便偏信宦官,乃令中书令石显掌控机要,专权十数年。打击异己,把持朝政,卖官鬻爵,贪赃枉法,便是元帝之师、前将军萧望之亦难幸免于难,被迫自杀。”

“若非成帝继位,石显恐怕依旧要把持天下权柄为祸。”

说到这里,只见荀攸走到墙边指着尚书台一众木牌道:

“是故本朝世祖开国之后引以为戒,严禁宦官典领尚书台,尚书台全部任用士人,乃至于限制宦官子弟为官,便是防止宦官掌权后结党营私,染指尚书事务。”

“若非先帝晚年昏庸,使赵忠为车骑将军,录尚书事,天下事未必会如此。”

“是故,若立公国之制,首要当防宦官之患。”

倒也不能怪荀攸对宦官有这么深的恶意,实在是他们荀氏吃足了宦官的苦头。

从他爷爷那辈,到他父亲,乃至于他这一辈都被宦官祸害的不轻。

譬如光和年间,中常侍唐衡欲将女儿嫁予傅公明,遭拒后转许配荀彧。

即便唐衡不是宦官,这种行为对荀氏也是一种羞辱了。

更别说唐衡本就是“宦官五侯”之一,贪暴嚣张,臭名远扬。

然而荀彧之父荀绲因畏惧宦官权势,只能主动促成,让荀彧娶妻唐氏。

为此颍川荀氏有段时间都深受士林诟病,认为他们巴结宦官,有污家声。

然而对于荀攸的视角,戏志才却不怎么赞同。

出身寒素的他固然也厌恶宦官,但却没有像荀攸那样深恶痛绝。

“世祖立台阁,乃是为了防止三公独大难制。”

戏志才走到荀攸身旁指着尚书台上方的三公木牌,侃侃而谈道:

“世祖重用尚书台,自此三公失权,事归台阁。”

“此事无可厚非。”

“以我之见,外戚之患更甚于宦官之祸。”

戏志才的理由也很充分,他甚至只提了两个人,便让荀攸也不得不点头。

原因无他,只因他说的是王莽和梁冀。

要知道汉成帝时虽然解决了宦官乱政的问题,但却迎来了更大的危险。

因为汉成帝继位后,王凤以皇太后王政君兄长身份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权、行政权于一身,自此开始了“王与刘,共天下”的时代。此人专断朝政十一年,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

即便后来王凤病死,前汉朝政也几乎完全被外戚王氏把持。

王凤临终前推荐堂弟王音接任,成帝便授其“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此后王商、王根、乃至于王莽都悉数执掌朝堂。

“大司马,领尚书事”,几乎都成为了王家人的标配了。

即便后来末代天子汉平帝继位,却已经奈何不了王氏了。

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王氏就这样接力成为大汉天下的主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莽篡汉其实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如司马家。

只听得戏志才一脸严肃道:

“前汉有乱贼王莽,本朝亦有跋扈将军梁冀。”

“梁冀纵然未曾篡位,然废立天子者三,甚至毒死少帝,其行与王莽无异。”

“宦官乱政固然可恨,然终不能谋朝篡位。”

“与之相比,外戚之祸若起,则有天地倾覆之危。”

说罢戏志才便朝魏哲一礼,肃然道:

“为天下计,还请明公绝外戚掌权之路。”

闻听此言魏哲若有所思,但没有立刻表态。

其实他心里已经有点被戏志才说服了,毕竟后世又出了一个篡位的外戚。

只不过隋文帝杨坚的名声就要比王莽好多了。

即便他抢了自家外孙的皇位,但依旧谥号文皇帝,堪称美谥之极了。

想到这里,魏哲默默在手边的案牍上记上一条:

外戚不可掌机要、入中枢、参军事。

没办法,卫青、霍去病终究是特例,外戚大概率都只能出权臣与逆臣。

说实在的,也就是现在仅有他们几个人开小会,否则换种场合这种事情还真不方便说,也不能说。

……

“……至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堕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治国之道,得失之理,可以鉴矣……”

“……夫刑罚者,治乱之药石;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夫以德教除残,是以梁肉理疾也;以刑罚理平,是以药石供养也……方今承百王之敝,值厄连之会。自数世以来,弊端累及,实当用以猛药……”

书房之中,几人就这样从白日讨论到晚上。

稍微用了晚餐之后,几人便继续挑灯夜战。

直到月上中天,见戏志才满脸疲惫,魏哲这才恍然,连忙叫停。

他可不想大事将成之时,却一不小心把戏志才熬死了。

于是魏哲连忙让府内随侍的医官樊阿过来替戏志才看看。

为了安全起见,魏哲甚至直接下令让樊阿这几日就入驻戏府,近身照看调养。

然而待戏志才等人离去之后看着书房中那贴满字条的墙壁,魏哲却陷入深思。

经过今日这番讨论,他这才发现自己险些陷入了冗官陷阱。

没错,君主**的统治逻辑确实是中央集权,但那也看什么程度。

他如果一味的想要攫取权利,那么皇权的末端该如何界定?

如今天下人口不过四五千万,即便休养生息至多也就能养六千万民。

这种客观条件别说和明清时期相比了,就算是和北宋比也大有不如。

毕竟北宋虽然残缺,但它却是华夏首个亿级人口帝国。

其中1.26亿人口的历史峰值,几乎是东汉的两倍。,

并且在这些人口之中,南方占比超过六成,南方开发程度远超东汉。

尤其是在宋真宗遣使从福建取占城稻种3万斛,分予江淮、两浙推广之后,南方的粮食革命直接改变了整个华夏的生态。

一日三餐的普及便是最惊天动地的变化。

也正是因为这种级别的粮食盈余与过亿人口,才为北宋的城市化与工商业提供了社会基础,否则城市化那就是空中楼阁。

然而也正是北宋过于城市化了,其他方面没有跟上来,这才酿成惨剧。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魏哲爱权,但他却不想再次导致神州陆沉。

为此他觉得即便自己的皇权有所限制,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华夏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

呵呵,爱谁做谁做,他就不奢求了。

想到这里,魏哲当即唤人取来了这几年的治下粮食产量记录,并且派人去知行书院取来了自刘邦开国之后的历朝粮食产量数据。

毕竟大臣们的奏折可以巧言修饰,但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即便个别数据失真,可大量的数据终究能反映出一些情况。

只是不算还好,越算魏哲眉头就皱的越深。

相比于前汉,由于技术革新如今的粮食产量倒是有一定的提升。

比如西汉时亩产约1.5石(合今60公斤),汉桓帝时则提升至3斛(约120公斤),增长主因是铁农具普及和牛耕推广,以及天下各地的水利兴修。

然而即便如此,天下耕地也不过在七亿亩左右,这还是乐观估计。

若按亩产3斛计,大汉年均粮食总产则约210亿斛

(一汉斛≈27斤,合今2835万吨)

看起来好像挺多的,可在庞大的官僚体系面前却又不算什么了。

首先当前的官吏分五等十八级,俸禄主要以谷物发放:

比如一等的丞相、太尉等金印紫绶之官,俱是秩万石,一年实发谷物大体在四五千斛上下,偶有波动,其余则以钱货补贴。二等的九卿、太守等官员,则基本秩两千石。

至于最低五等佐史等基层吏员,每年实发谷物不过96斛罢了,俸禄差距悬殊。

魏哲大略算了一下历朝历代开支的俸禄,即便把空饷冗余算进去,发现像“明章之治”这种清明鼎盛时期,大汉上下也不过养了约十五万官吏。

并且还能得一个“府帑充盈”的评价!

但是在桓帝及先帝时期,上下最多只有十万官吏了,甚至可能更少。

因为朝廷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的粮食供养如此多的脱产官吏了。

没有俸禄,大量的基层吏员自然不会坐等着饿死,逃窜则成了必然。

如此则又形成了连锁反应,导致基层权力被地方豪强窃取。

而豪强士族的掠夺又导致大量农夫无立锥之地,不得不沦为流民,妻离子散,朝堂能收到的粮食则愈发少了。

如此循环往复,这才酿成了翻天覆地的黄巾之乱!

当然,相比于黄巾之乱前,魏哲的治下肯定要好很多。

但就算魏哲如今大兴屯田,导致官方能收上来的粮食上涨不少,可终究没有发生技术革命,粮种也没有显著优化,南方更是没有进一步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乐观估计新朝最多恐怕也只能承载二十万脱产官吏。

就这,还是得在无战争、无灾害,且农业无波动的情况下。

如果再把军队、皇亲贵胄、士族名门算进去,老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

毕竟魏军相比于本朝汉军而言,骑兵的规模可大多了。

大量马匹的存在,自然使得供养军队的成本大增。

……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啧啧,这话听起来是挺浪漫的。

但现实却让人不得不承认,治国是一件极为枯燥且无奈的事情。

看着面前的数字,魏哲忽然忍不住长叹一声。

也就是说他能使用的有效官吏只有十五万。

他对于新朝的设计,必须在这个框架下完成。

否则再先进的制度,对于当前的大汉百姓来说也只是一枚毒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